(完整版)《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23.14 KB
- 文档页数:5
教育管理原理重难点(00449)第一章教育管理学概述1.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2.管理的特点?(简答/论述)(1)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目标服务的。
(从目标上(2)管理都是对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
(从对象上(3)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
(从过程上(4)每一种管理活动都是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内部关系上)。
3.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教育管理属于管理中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一种4.教育管理活动一般分为宏观的教育管理--教育行政和围观的教育管理-学校管理两方面。
(填空)5.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
6.教育管理的特点?首先,教育原理,归根结底总是为一定国家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路线和阶级政策服务的。
其次,教育管理是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产生和制约这些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关联、相互依存的。
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
7.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记忆法:"民主加集权,科学又有效”)(1)民主化⑵相对集权化⑶科学化⑷效率化8.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
9.我们可以从教育管理的活动、教育管理的体制、教育管理的机制、教育管理的观念四方面去研究教教育管理现象。
10.以最早提出教育管理间题为标志,教有管理学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著名的行政学家施泰因在他的《行政学》中论述了对教育行政的看法,被誉为“现代行政学的创始人”。
11.如果以单独论述教育管理学的论著为标志,教育管理学最早应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以美国学者佩恩在1875年出版的第一本《学校行政》的著作为标志。
第一篇教育管理学总论第一章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意义和特性管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管理:在组织中,有关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适当领导、组织和安排,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
管理的要素:一组织。
二目标。
三资源。
四效率。
管理和行政很多情况,两者是交替使用的。
管理活动的意义1、管理是一个组织能够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缺乏管理的组织不过是一盘散沙。
2、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工作绩效的最主要的手段。
3、通过有效管理能够提高众人的士气,这对维护组织生存至关重要。
4、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能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扯皮和推诿。
管理活动的特性1、管理活动更多地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
2、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多方位的。
3、管理活动是一种过程。
4、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教育管理活动概述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4、为了服务于教育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共同点:教育管理活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样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成分;教育管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有其专门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
不同点(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一面即特性):一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
二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
三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所以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碰到伦理、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四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
五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
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教育管理的元价值(是效率和效果的统一)元价值就是超越其他一切价值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
教育管理学导论及第一章第二章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三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第四章教育组织管理第五章教育行政体制第六章教育政策与法律第七章教育规划第八章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第九章教育财政第十章教师人事管理第十一章学校领导第十二章学校管理过程和方法第十三章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第二章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本章题目T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请从必要性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谈一下你对“加强中国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学习”这一命题的认识。
T2:教育是培养价值观的活动,但教育的价值取向可能有多种,并不完全一致。
请列举你认为教育应具备的主要价值观,并分析这些不同价值观给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扩展内容: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
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是科学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模型科学。
人文科学则是研究人的需要、意志、情感和愿望,强调人的主观心理、文化生活等个性方面。
(二)管理特性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2.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3.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三)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应该具备公平、效率、卓越、自由主要价值观。
影响:公平指平等地分享学校教育资源,但通常会损伤卓越。
过分关注效率使公平目标难以实现。
公平和自由的支持者的辩论日渐激烈。
不同的人可以给卓越下不同的定义,这带来了更多的争吵。
第三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本章题目T3: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管理学发展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
请简要分析这些理论对当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
一、法学和行政管理思想(一)施泰因的法学和行政管理思想1. 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共事务的教育进行干预以保障国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权2. 社会:非人格化的自然要素;国家:人格化的自律要素。
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一、管理与行政1.管理的概念:是一种古老的、普遍的、重要的社会现象。
管理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集体活动。
管理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开始的。
管理是人类生存、社会延续、生产发展、科学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
2.管理的概念:管理具有目的性、客观性、过程性、组合性。
3.行政的概念: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二、教育管理1.教育管理是指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教育行政是指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2.教育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管理规律,运用一定原理和方法,对学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自然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生产力、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三、教育管理二重性社会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四、教育管理职能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种职能。
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组织、领域、激励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主要研究教育行政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揭示并运用教育管理的规律,科学地组织和调整教育系统内部的人际关系,协调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财力物力的作用,为实现教育目的创造良好的条件。
1.社会性: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社会效益是主要指标,与社会发展有本质联系2.综合性:对象和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点3.应用性:实践经验4.政策性:由政治制度决定,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相关5.权变性:有系统因素,有偶发因素6.双边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三、研究教育管理学的方法1.历史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3.调查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5.实验研究法、6.统计研究法第三节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国外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德国施泰因的《管理学》和达顿斯奈登的《美国公共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施泰因是现代教育行政学理论的创始人)3.发展阶段4.施泰因的《管理学》阐明了社会与国家的作用,阐明了国家与财富分配的管理,阐明了宪政与行政的关系,提出应建立公共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属于国家公共事务、国家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介入教育、教育行政是内务行政的重要部分、国家应教育立法建立统一标准。
基本信息出版社: 原子能出版社; 第1版 (1999年1月1日) 丛书名: 该书介绍了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点;考察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阐述其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了教育管理的职能;论述了学校管理的体制、方法和评价问题。
平装: 281页正文语种: 中文开本: 32 ISBN: 7502220879编辑本段商品描述内容简介本书积淀了作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该书从整体角度介绍了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点;考察了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教育管理的科学管理原理、行为科学管理原理和系统科学管理原理;深入探讨了教育管理的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具体论述了学校管理的体制和方法。
提供了当今教育管理发展的新理论,新内容。
目录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第三节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管理与管理思想的演变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第三节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第四节当代管理理论第三章教育管理与关系科学第一节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教育管理的系统思想第三节教育管理的统筹方法第四章教育管理的决策论第一节决策概述第二节教育决策的前提第三节教育决策的过程第五章教育管理的组织论第一节组织概述第二节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第三节教育组织机构的结构形成第四节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第六章教育管理的领导论第一节领导概述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第三节教育领导效应第七章教育管理的激励论第一节激励概述第二节教育管理与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教育管理与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八章教育管理控制论第一节控制概述第二节教育管理的有效控制第三节教育管理的控制过程第四节学校的质量控制第九章学校的领导体制第一节行政方法第二节思想教育方法第三节经济方法第四节法律方法第十一章校本管理第一节校本管理的产生背景第二节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第三节校本管理的动作第十二章教师专业化第一节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第三节教师专业化的策略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概述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的题量上所占比重不是很高,主观题比重偏低,建议学员有侧重点的复习。
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管理与教育管理一、关于管理(一)管理的含义★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二)管理的属性管理具有两重性,它是非政治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三)管理的特点★第一,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目标服务的(目标);第二,管理都是对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对象);第三,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过程);第四,每一种管理活动都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关系)。
二、关于教育管理(一)教育管理的含义★管理是一个大的专业门类,包括工程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
教育管理属于管理中公共事业管理的一种。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教育管理活动一般分为宏观教育管理——教育行政和微观教育管理——学校管理两方面。
教育行政就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
(二)教育管理的产生★在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的产生较之于教育行政的产生来说要早。
可以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自从产生了学校教育这种形式就有了学校管理。
教育行政虽然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但不是一有了国家就有了教育行政,它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国家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产生作为标志的。
19 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管理活动,多处于无系统无组织的状态。
进入 19 世纪,各国纷纷设立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行政制度,建立了国家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
中国在 1905 年也设立了学部,后改称教育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1.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组织的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不断的进行协调,去完成预定目标的活动。
1)管理具有目的性。
管理是围绕着某一个共同目标进行的活动。
管理的结果是要实现这个共同目标。
它区别于无目的的休闲活动和各有打算的自由活动。
2)管理具有客观性。
管理是主体对课题不断施加影响的活动,这种活动自然带有主观色彩。
同样的管理原理,不同的管理者运用,就会出现不同的管理风格,形成不同的管理结果。
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管理的客观性,任何有效的管理者都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它必须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管理。
3)管理具有过程性。
管理不是瞬间之事,它是管理主体对客体不断进行的一个协调过程。
管理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
4)管理具有组合性。
管理不是自己去生产或制造什么,而是把人、财、物等因素组合起来,使这些因素发挥各自的功能,从而达到生产或制造产品的目的。
2.行政是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3.什么是教育管理的二重性?此题从三个角度回答::什么是二重性;举例说明;意义什么。
教育管理的二重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与生产力、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例如教育管理要围绕某一共同目标,把人们组织起来共同劳动,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种协调活动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都要进行劳动协作,在教育系统内部这种协作也是存在的,这就必须加强劳动过程的协调。
这是管理作为合理安排各要素的一般职能的共同属性。
属于生产力范畴。
再如,某些课程的管理、学校经费、校舍、设备的管理等等,这些管理活动都是与科学技术、生产技术联系在一起,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些都是教育管理中具有自然属性特点的活动。
社会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例如: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学校领导体制,教职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等,都要适应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要求。
教育管理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管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2.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二.简答题:1.管理的属性和特点有那些?答:管理具有两重性,它是政治性和非政治性的统一①管理的非政治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②管理的政治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特点:①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的②管理都是对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③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④每一种管理活动都是管理的主体与管理的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2.简述教育管理的产生?①在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的产生比教育行政的产生要早。
有学校教育就有了学校管理②教育行政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国家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产生作为标志的。
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活动,多处于无系统、无组织的状态,进入19世纪,,各国纷纷设立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行政制度,建立了国家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
1817年,普鲁士的教育部脱离内政部而独立;1828年法国也设立了教育部;中国于1905年设立学部,后改称教育部3.简述教育管理的特点?①教育管理总是为一定国家占统治地位阶级政治路线和阶级政策服务的,具有一定的阶级性②教育管理是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产生和制约这些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关联、相互依存的。
③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4.简述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①民主化②相对集权化③科学化④效率化5.简述教育管理现象的种类?(四类)①教育管理的活动:从层次上说有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教育管理活动②教育管理的体制: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③教育管理的机制:教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作方式④教育管理的观念:一种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6.简述教育管理规律的主要内容?答:教育管理的规律主要包括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①基本规律:从总体上把握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角度而提出,是指在现象中,上述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此构成教育管理的整体②特殊规律:从现象四个层面的每一个层面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角度提出的,因此,其特殊的规律也称教育管理的具体规律。
绪论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我国学界对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1、两个科目教育行政(政府对教育领导管理)学校管理(学校内部管理)2、单独学科3、较为科学的认识➢教育行政角度:学校是政府教育行政的对象和目标,政府教育理念、政策和法令需要学校贯彻落实。
➢学校管理角度:学校管理不能游离于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之外,学校制度实际是政府教育理念、政策的直接体现。
(二)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活动。
➢概念: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一个门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门类和归属。
➢衡量和界定一个学科的性质常用两个维度:1、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2、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一)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管理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激励与制约作用(二)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直接服务于教育管理实践的鲜明目的和功能。
➢不排斥和忽视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性。
【“学校管理学来自管理的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指导学校的管”“教育管理学可以为教育管理实践开处方提供理论依据,而不能代替处方本身或直接开处方,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学’”】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四、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管理学产生的条件1、实践基础:19世纪,欧美等国开始建立公共教育制度。
2、理论基础:20世纪西方诞生了工业管理理论。
(二)教育管理学的产生1、19世纪后半期:德国施泰因阐述过国家干预教育的原理及途径2、20世纪初的美国:达顿和斯奈登1908年发表《美国公共教育行政》3、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和实证研究方法使教育管理学走上科学之路➢规范研究:根据假设按照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回答“应然”➢实证研究:通过实际调查,对客观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得到结论的方法。
回答“实然”➢行为科学:探究人的行为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
《教育管理学导论》傅树京著复习提纲1第一章绪论(P1-P28)第一节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一、管理与行政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古老)的、(普遍)的、(重要)的社会现象。
管理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集体活动)。
管理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开始的。
管理是人类生存、社会延续、生产发展、科学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
管理是一种普遍的永恒的范畴。
现代化社会的三大支柱是(科学技术)、(教育)和(管理).2、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组织地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不断地进行协调,去完成预定目标的活动。
表明:管理具有(目的性)、(客观性)、(过程性)、(组合性)。
3、行政的概念:行政是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表明:①行政是国家的管理活动;②依据国家赋予的权力进行;③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行政VS管理:①范围小—仅指国家事务管理和组织活动,后者遍及人类足迹所到之处;②历史短——随着国家出现而产生,后者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
二、教育管理1、概念教育管理是指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2、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即(培养人才)。
23、实施教育管理的依据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4、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5、教育行政是指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主要是指教育行政机关的活动,包括中央和地方两级.6、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管理规律,运用一定原理和方法,对学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三、教育管理二重性1、教育管理的二重性是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2、自然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生产力)、(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如:协调活动、课程、经费、设备的管理等.3、社会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教育管理学复习资料教育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
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
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
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
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
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
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教育学导论学习大纲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教师乃是专业人员: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
从狭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专业化:包含双重意思,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教师专业的特点: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3.工作效绩的模糊性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
11997年9月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 4.严谨治学55.5团结协作55.尊重家长6 6.廉洁从教77.为人师表。
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有:1.首先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2.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3.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
4.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
教师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享有的由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
《教育法》、《教师法》规定我国教师的权利主要有:第一,教育教学权。
第二,科学研究权。
第三,管理学生权。
第四,获得报酬待遇权。
第五,民主管理权。
第六,进修培训权。
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教师职前培训模式有定向型和开放型。
教师职前培训最早见于1685年法国天主教士拉萨尔首创的师资训练学校。
开放型和定向型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
定向型又称封闭型,就是设立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来培养师资,其代表是苏联。
开放型又称非定向型,就是不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体系,师资培养的任务由综合院校来承担,其代表是美国。
*.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1)教师教育体系正在走向开放,封闭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系正打破。
(2)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基本上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度。
教育管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管理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2、教育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对教育系统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3、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问题为对象,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方法,通过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教育管理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一门管理学科。
4、例外原则(泰罗):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这种例外的原则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5、教育组织文化:所谓教育组织文化,我们这里狭义地定义为学校组织文化。
所谓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以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选择、填空、简答、论述一、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1、儒家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a儒家的“人本”管理思想与教育人本管理——管理中的民本思想、管理中的“人治”思想、管理中的“仁”的思想;b儒家的“为政以德”管理思想与教育领导管理——重视诚信、以德服人、言行一致,敏言慎行、善于激励、谦恭慎重、“知人善任”;c儒家的“中庸之道”管理思想与教育过程管理——“中庸”即“中和”、“时中”,即适度、恰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庸之道”强调执两用中,凡事把握好分寸与尺度。
这是一种带有浓厚辩证思想的原则,对教育管理的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体现为: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必须重视决策的作用,同时应注意与成员的沟通,掌握信息、把握尺度,做出有效决策;在组织、执行的过程中,一方面,引导组织成员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另一方面,应注意克服人性的缺点,掌握适度的原则,使组织的决策得以贯彻;在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应重视运用激励手段时的尺度,另一方面,应重视多样化的激励,将正反激励结合起来;在看到儒家管理思想的精华时,我们还必须采用批判的眼光,将已不合时宜的糟粕剔除。
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题第一编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章导论一、填空题1、教育管理包括国家教育的(行政)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
2、教育管理学主要包括(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两大分支。
3、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4、管理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5、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管理是一种重要(职能)二、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者依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管理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者依据教育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管理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注意:三个名词一种解释)2、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简答题简答教育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要点(1)认真读书;(2)研究问题;(3)总结经验。
(进行适当阐述)第二章教育管理的特点一、填空题1、教育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内容的(教育)性;教育管理对象和产品的(主体)性;教育管理过程的(复杂)性。
——该题目也可以作简答题2、教育管理的主要矛盾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3、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最普遍和最(本质)的关系。
4、共性即事物共同的性质,反映矛盾的(普遍性);个性即事物的特性,反映事物的(特殊性)。
5、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益)。
6、教育管理中的权威来源于管理者所拥有的(职位)和(职务),这是按照教育组织内部职权划分的结果。
7、教育管理中真正的权威来源于教育管理者本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的(实绩)。
二、简答题简述教育管理的基本范畴。
要点(1)主体与客体;(2)共性与个性;(3)质量与数量;(4)有效与无效;(5)集权与分权;(6)权威与服从。
第三章教育管理的目标一、填空题1、目标是人们的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
——该题可以作名词解释。
2、教育管理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
《教育管理学导论》
傅树京著
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P1-P28)
第一节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
一、管理与行政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古老)的、(普遍)的、(重要)的社会现象。
管理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集体活动)。
管理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开始的。
管理是人类生存、社会延续、生产发展、科学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
管理是一种普遍的永恒的范畴。
现代化社会的三大支柱是(科学技术)、(教育)和(管理)。
2、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组织地对人力、物力、财力等
资源不断地进行协调,去完成预定目标的活动。
表明:管理具有(目的性)、(客观性)、(过程性)、(组合性)。
3、行政的概念:行政是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表明:①行政是国家的管理活动;
②依据国家赋予的权力进行;
③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
行政VS管理:①范围小—仅指国家事务管理和组织活动,后者遍及人类足迹所到之处;
②历史短——随着国家出现而产生,后者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
二、教育管理
1、概念教育管理是指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
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2、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即(培养人才)。
3、实施教育管理的依据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4、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
5、教育行政是指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主要是指教育行政机关的活动,包括中央和地方两级。
6、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管理规律,运用一定原理和方法,对
学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三、教育管理二重性
1、教育管理的二重性是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2、自然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生产力)、(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如:协调活动、课程、经费、设备的管理等。
3、社会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如:指导思想、领导体制、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等。
4、—是客观发展的必然反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的必然反映,不可分割。
意义:①既有利于认识教育管理与社会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又有利于认识教育管理系统自身的内在、本质联系,掌握其客观规律;
②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鉴别改造;
③既要重视自然属性,又要重视社会属性,两者辩证统一。
四、教育管理职能
1、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1916年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种职能。
2、教育管理职能分为(基本职能)和(专门职能)。
3、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研究方法
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主要研究教育行政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揭示并运用教育管理的规律,科学地组织和调整教育系统内部的人际关系,协调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财力物力的作用,为实现教育目的创造良好的条件。
2、教育管理学包括(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
3、教育行政学是研究(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校管理学是研究(学校内部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1、社会性
①基本理论不能离开对社会环境的认识;社会环境中对教育管理影响最大因素是(生产
力)、(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
②把教育的社会效益作为评价考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标准。
教育管理积极主动地通过
全部活动及其产品为社会服务,促进它们的发展。
2、综合性①教育管理活动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综合性。
②与教育管理学有密切联系学科是(教育管理学的若干学科基础):
Ⅰ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思想)
Ⅱ系统科学(是研究教育管理学的一般方法论)
Ⅲ教育科学(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
Ⅳ管理科学(对教育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应用性—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①(教育管理活动)和(实践经验)是这门学科的根基;
②指导实践;
③追求(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高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和。
注意:①不要忽略其理论性②不要忽视其艺术性③不要把其等同于教育管理的经验汇编4、政策性—①贯彻执行由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即:
Ⅰ研究~的制定;Ⅱ反映~的内容和规定;Ⅲ有助于~的贯彻执行。
②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Ⅰ两者都是以一定的客观规律为基础;
Ⅱ都受到教育的传统与现状、基本观念、政策倾向性的影响;
Ⅲ政策的执行借助于教育管理学的原理、原则等。
区别:Ⅰ方针政策具有指令性,教育管理者必须执行,教育管理学理论起指导性作用,无法定的约束性;
Ⅱ教育管理学具有探索性;
Ⅲ教育管理学具有政策性。
但绝不等同于方针政策,也绝非单纯抄录政策。
5、权变性——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众多因素中,有系统性因素,有偶发性因素。
前者长期
起作用,具稳定性;后者偶然出现,具不稳定性。
对于偶发性因素造成的问
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具有权变性,即权宜应变之意。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6、双边性——任何管理活动均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教育管理过程是管理者与被
管理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边活动。
教育管理学既要研究管
理者一方的活动及其行为规范,又要研究被管理者一方的态度和行为。
三、研究教育管理学的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横向)
3、调查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实验研究法
6、统计研究法
第三节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管理活动是在(奴隶社会)产生(学校)之后出现的。
教育管理学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一、国外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萌芽阶段有完整的~活动,但比较简单;有~思想,但局部、零散
埃及——宫廷学校
古希腊——斯巴达(教练所)、雅典(私立学校、体育馆)
古罗马——国家教育行政制度,政府委派教师
中世纪封建时代——教会学校、大学等
16世纪后——班级授课制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建立“完善的学校”
2、形成阶段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真正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分支学科。
②促成~成为独立学科原因:
Ⅰ生产力迅速发展是最初动因
Ⅱ教育事业自身发展提出了必要性;
Ⅲ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可能性;
Ⅳ行政学及企业管理理论提供了条件。
③产生国家及标志说法不一
Ⅰ 1884年德国施泰因(现代教育行政学理论的创始人)《管理学》A阐明了“社会”与“国家”的作用;
B阐明了“国家”与“财富分配”的关系;
C阐明了“宪政”与“行政”的关系。
提出:
A应建立公共教育制度;
B国民教育属于国家公共事务;
C国家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介入教育;
D教育行政是内务行政的重要部分;
E国家利用教育立法建立统一标准。
Ⅱ 20世纪初美国达顿、斯奈登《美国公共教育管理》(很多学者认为)3、发展阶段
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人际-行为科学)、(当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学科体系:
①以(权力)为中心的行政学、法学教育管理学体系;
②以(人的特点)为中心的行为科学的教育管理学体系;
③以(科学方法)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
④以(组织理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
⑤以(系统理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
二、中国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萌芽状态)
原始社会虞舜“痒”;
奴隶社会学校
反映此时期教育管理情况的文献《学记》
2、现代(研究水平较低)
1904清《奏定学堂章程》
20世纪初翻译、出版;后出版专著
3、建国后
建国初期解放区办学经验
1952苏联波波夫《学校管理与领导》
1959郭林《小学行政和管理讲座》
1962华中师范学院《学校管理与领导》
1978后开设课程、出版专著、成立团体
三、教育管理学发展趋势
1、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趋势
①由部门优化研究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②由单向一元结构向(双向多元结构)发展;
③由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管理向(全员管理)方向发展;
④由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行政手段与科学手段相结合)方向发展。
2、教育行政的发展趋势
①均权化②民主化③科学化④专业化
3、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①法制化②科学化③民主化④专业化⑤社会化和开放化⑥跨校性和国际化⑦新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