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女性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学生康慧慧

指导老师刘学云副教授

年级12级专接本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3年8月

目录

题目 (1)

摘要 (2)

正文 (3)

一 (4)

二 (5)

三 (6)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康慧慧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灵敏的感受,在她半个世纪的创作中,塑造了许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富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妇女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女性解放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最同情妇女,关注妇女命运的革命女作家,是在女性解放道路上走得最远也最深入的革命战士。丁玲的创作起初便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和探寻女性生存价值的执著。在她的作品中,梦珂、莎菲、贞贞、陆萍、杜晚香等一系列自我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从个人解放到大众革命,积极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寻着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解放、价值问题。谈起丁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就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丁玲,原名蒋冰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她和母亲自父亲去世后一直处于被欺凌的境况。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受新文化影响向往妇女解放,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母亲决心冲破封建束缚,带着女儿入常德师范,两人分别在师范班和幼稚班学习。母亲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努力追求光明的精神,给了丁玲很大的影响。丁玲的第一个老师——母亲,以她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她的坚毅和勤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丁玲,使丁玲从小就具有了反封建意识和自我觉醒意识。

是母亲的好朋友向警予。“除了我母亲以外,那时我最信奉的就是九姨了”[1](指向警予),“她对我的一生的做人,对我的人生观,总是从心底里发生作用,我常常想到她,愿意以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女性为榜样而坚定自己的信念”。[2]丁玲一生的幸运,是她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同时又幸运地遇到一个伟大的时代。

20世纪20年代初,“五四”启蒙思想席卷文坛,“破坏一切”,“创造一切”的时代精神与现代“人”的觉醒促成了现代女性意识的萌发,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要求,同样也引起了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女性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打破封建思想禁锢,解放广大妇女的呼声越来越高。

丁玲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她母亲和向警予对她的影响决定了丁玲的一生。当“五四”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的时候,丁玲以其独特的经历和意识成为首批被新时代新思潮唤醒的女性。她深刻体会到当时中国女性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地位。那是一种对于女性的压迫,甚至是残害。所以在丁玲的创作中,唤醒中国女性,呼吁妇女解放,维护女性的权利、尊严、人格和地位成为作者文学上的自觉倾向。

丁玲的作品中有意识地将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及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融入其中,通过对一系列生动、真实、鲜明形象的塑造探寻妇女解放之路。沿着梦珂到杜晚香的线索,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丁玲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的轨迹,也可以发现丁玲对现代女性由黑暗走向光明的解放道路探寻的印记。

一、囿于自我痛苦挣扎

莎菲是五四运动后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她与封建家庭诀别,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因为当时正处于大革命的退潮期,大革命的失败击碎了她个性解放的理想和希望。刚从家庭出走的莎菲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她几乎把所以的精力都放在了爱情上面,在爱情上寄寓了生活的全面,希望爱情可以重筑她精神的家园。她爱上了有着俊美外貌却内心丑陋的南洋客凌吉士,她为他的外表痴迷,在接受了他的爱后却无法战胜自己的理智,绝望幻灭,鄙夷自己。在灵与肉的矛盾中,她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境地。

打着恋爱至上,追求个性解放的旗帜,莎菲并没有找到自己心满意足的伴侣,也没有得到灵肉合一的爱。她虽不想做男人的附属品,但在失去爱情,离开凌吉

反而在她苦涩的心灵上又划开了一道伤口,使她开始怀疑爱情,甚至怀疑人生的意义。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发出了痛苦的绝叫:“悄悄的活下去,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

如果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积极性意义在于她在我国新文学史中成功刻画了一个女性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挑战者,那么它的思想局限也是明显的,在令人窒息的灰色角落里,未能给人们指出任何一条出路,主人公莎菲在追求的爱情幻灭后,选择了自我放逐,她宣告了封建礼教的诀别,虽然刺耳、惊世骇俗但终究底气不足。走出来却不能走下去,莎菲只囿于自己的世界,而没有关心个人之外的广阔世界。这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剧,当时的中国唤醒了一些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人,却还没有为走出来的莎菲们准备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环境。因此茅盾评论说:“丁玲的沙菲女士是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

[3]所以莎菲在经历了爱情的换灭后“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余剩”。个人思想的局限和社会时代的局限决定了莎菲只能囿于自我,痛苦挣扎,也造成了莎菲的悲剧命运。

《梦珂》是丁玲的处女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梦珂,可以说是莎菲的孪生姐妹。梦珂是一个勇敢追求新生活的青年知识女性,不断追寻自我,追求独立,追逐梦想,可每一次的努力都使她向着失去自我,被物化的境地趋近一步。在社会的漩涡中,她越挣扎陷得越深,直至最后被社会完全吞噬,堕落到出卖肉体苟且活着的境地。《自杀日记》中的伊萨,《阿毛姑娘》中的阿毛,《暑假中》的嘉瑛等,这些女性都被时代的的先进意识所唤醒却没能找到人生的出路。女性意识的早早觉醒使她们在与人生、社会的关系中总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她们在个人追求的漩涡中不断挣扎,不知道何去何从,最后在黑暗中沉沦。

1927年至1929年丁玲早期创作中的新女性们,在五四新思潮中觉醒,她们义无反顾地反抗与追求,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未完全从封建传统意识中转型过来,因此梦珂和莎菲等新女性的自我寻找并没有找到一条出路来,甚至走进了一种病态。可是说,在这个阶段,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处于一种对自我个体的关注以及解放之路的摸索过程中。她们拥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使她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所以她们在个人追求幻灭后走向迷茫,在黑暗中痛苦挣扎。

这些莎菲们的幻灭告诉新女性们,个性解放,恋爱自由能够将她们从封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