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概述(杨凤云)
- 格式:ppt
- 大小:616.00 KB
- 文档页数:69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一、心理健康相关概念(一)健康(二)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病与非病的区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病与非病的区别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时没有精神障碍,也就是应当不存在变态、脱离正常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表现。
医学上判断是否存在精神障碍采用“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原则2.精神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3.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一、心理健康相关概念(一)健康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内容,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精神障碍,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最本质的内涵。
2.心理健康包括个体的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两个方面。
3.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个体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达到心理健康的各项标准。
有时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情绪、行为表现是正常的。
如:当一个人遭遇重大打击或变故时,出现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感受是正常的。
2.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此时健康并不意味着彼时健康,也不意味着永远正常。
3.心理健康标准中的条目虽多,但涉及的各要素之间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要素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心理健康状态的损害,引起整体功能的失调。
4.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
这意味着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节精神障碍与危机干预一、常见精神障碍(一)焦虑障碍(二)强迫障碍(三)抑制障碍(四)精神分裂症(五)神经发育障碍二、心理危机干预(一)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一、常见精神障碍(一)焦虑障碍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焦虑情绪本身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但如果焦虑过度,焦虑无明确的诱因或诱因与焦虑程度明显不符时,则视为病理性焦虑。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要点梳理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第一节心理卫生的内涵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一)心理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和能动性,包括生理唤醒、意识、潜意识、定势、注意等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
其中,认知活动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心理活动。
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了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
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二)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
包括心理卫生和生理卫生。
(三)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有两重含义:一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又称心理辅导。
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包括自我意1 / 3识良好、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和积极劳动实践四个方面。
1 、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自知:对自己有客观、清楚的认识与评价。
自爱:即自尊、自信、自制和自强。
自知是自爱的基础。
2 、社会功能良好;即社会适应自如3 、良好的人际关系;4 、积极劳动实践。
第二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一)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1、在西方,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
他认为,人的体液按其比例混合不当时,人就会感到痛苦,而改变已经紊乱的体液状态,使人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维护人的健康的基本途径。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除了生理上的卫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卫生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即便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重视程度较20世纪甚至21世纪的前十年提高了不少,但大多数人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仍然存在着不少误解,这也从另一方面提示了我们进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方面学习的重要性。
本章将从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内涵,起源、发展及前景,目的与意义三个方面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进行概述。
第一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内涵一、心理卫生(一)心理卫生的含义通常情况下,对心理卫生的定义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1.认为心理卫生是一个学科或理论体系,重点研究如何预防各种类型的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即心理卫生学;2.认为心理卫生是一种工作或专业服务体系,包括所有改进、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状态的措施;3.认为心理卫生就是心理健康状态。
这三种理解各有侧重,需结合起来理解。
(二)心理卫生的基本内容1.对象具体来说,心理卫生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了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人,也包括了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人。
作为教育者或者学习教育学的人来说,要特别重视不同年龄学生群体的心理卫生工作。
与生理卫生不同,心理卫生更强调人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综合体,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生理属性。
除了“人”的部分外,“心理”自然也是心理卫生的研究和工作对象。
因为前面已对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大致内容有所论述,所以在此就不赘述了。
但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心理卫生研究对象的心理,更侧重于和卫生与健康有关的部分。
心理卫生工作的目的是预防和矫治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维持与增进心理健康。
2.基本任务从心理卫生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心理卫生的基本目的是使服务对象达到心理健康这一状态。
为了达成这一基本目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就需要对常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所了解,同时对各种心理问题有所认识,并对它们的规律有所掌握,最后还需要对应对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有熟练的应用和实践。
心理卫生学第一章心理卫生学概述1、心理卫生的目的是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保持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定义的三个理论视角:发展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精神分析。
这三条线索研究心理健康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按照外部标准来定义心理健康。
第二、按照人们对自已生活产生积极评价的程度来定义健康(1心理健康是主观的。
2主观健康包括积极方面。
3强调主观心理健康。
)。
第三、从情绪的角度定义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一种心理上的完全康宁状态参数;在此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4、判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1、统计学标准。
2、社会规范标准。
3、生理学标准。
4、心理学标准。
5、社会学标准。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1、智力正常情况;2、情绪稳定,心境良好;3、意志健全;4、人际关系和谐;5、适应能力强;6、人格完整。
7、自我评价正确。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6、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3、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4、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5、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6、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7、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
)7、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直接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业职员比尔斯。
比尔斯于1908年5月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五项工作目标:一是保持心理健康,二是防治心理疾病,三是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四是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知识,五是与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
8、我国系统的科学的心理卫生运动发起于20世纪30年代。
(吴南轩)9、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并揭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培养健全的人格。
2、研究和发现个体与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并揭示其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心理卫生(0605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健康与心理卫生概述1、1948年WHO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2、现代关于健康的看法不仅仅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3、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四种特征:(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丰富的主观经验4、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九项特征:优良的现实知觉;更能接受自我,他人和自然;内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一种超脱的气质和心态;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民主性的人格结构;同情而宽容;内在创造力的不断发展;不断的高峰体验和自我的不断完善。
5、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正常的心理状态,包括基本的认知能力,情绪自控和协调能力。
(2)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游刃有余。
6、1906年,克朗斯托的《心理卫生》一书出版,“心理卫生”一词开始被世人正式接纳。
第二节心理卫生学的历史与现状1、柏拉图认为,个体人格健康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的,精神的以及生理的相互协调一致。
2、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源于对精神病人的治疗。
3、皮内尔成为现代精神卫生运动的先驱者、。
4、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做出直接贡献的人是美国的比尔斯。
5、1930年,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
会议通过了成立“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的决定。
6、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各种模式,为心理卫生失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节学校心理卫生学的内容、任务和作用1、学校心理卫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应激与心身疾病(2)学习活动的心理卫生指导(3)人际交往的心理卫生指导(4)青少年情绪问题与心理挫折(5)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塑造(6)青春期性教育(7)特殊儿童的心理卫生指导(8)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心理卫生问题(9)闲暇与健康(10)环境与健康2、学校心理卫生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探索维护和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途径与规律,帮助和鼓励青少年学生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促使他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1.通常情况下,对心理卫生的定义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1)认为心理卫生是一个学科或理论体系,重点研究如何预防各种类型的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即心理卫生学,(2)认为心理卫生是一种工作或专业服务体系,包括所有改进、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状态的措施,(3)认为心理卫生就是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卫生含义:(1)“心理”包含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
3.心理卫生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更确切地讲是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是心理卫生的重要功能,有时又称之为“心理辅导”。
4.基本内容:(1)对象:既包括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人,也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人,除了人的部分外,”心理“自然也是心理卫生的研究和工作对象。
(2)基本任务: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5.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2)社会功能良好(积极劳动实践);(3)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辅导含义: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增进所有个体或团体的心理健康、福祉、职业等的发展为目的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7.基本内容:(1)对象: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包括一般的健康群体和正在受心理问题困扰的群体,(2)基本任务:帮助被辅导者解决他们心理上所面临的困难,陪伴他们成长,给予他们支持,增加他们的心理能量,(3)特征:①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助人活动,②是建立在人际交往上的工作,③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④是以语言为基本工作方式的助人活动8.原则:(1)保密原则,是心理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既是心理辅导双方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心理辅导顺利开导的基础,(2)保密例外原则,在履行该原则时,心理辅导工作者需要将该原则告知被辅导者。
(3)自愿原则(4)发展性原则(5)系统性原则(6)整体性原则9.根据心理辅导对象的数量和性质,可把心理辅导分为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家庭系统辅导、建立广泛的心理辅导网络10.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1)区别:①心理卫生更多地是指以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的过程。
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分成心理状况、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上大部分。
(了解这三部分包含的内容,这个曾经作为填空题考过)2.心理卫生:包含两重含义,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其二是指一门学科心理卫生学,也有人称为心理辅导(曾作为多选题出现)。
3.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4点):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自知是自爱的基础)、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真诚鼓励和赞美、团结的愿望和善意的批评、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积极劳动实践。
4.在西方,心理卫生思想可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中找到;在我国,管仲的著作最早出现5.世界心理卫生运动中,比尔斯于1908年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即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目标为“保持健康,防止心理疾病”。
6.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首次开设了心理学课,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叫《心理》。
7.心理卫生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理卫生对于防治心理疾病有意义(注意导致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的原因:发育因素、神经活动类型因素、躯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2)心理卫生对于防止躯体疾病有意义(心身疾病: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8.学校心理卫生对中小学生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注意这一点下的两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WHO对健康的定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
3.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界线,从正常到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4.健康心理的标准为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
⼼理卫⽣与⼼理辅导(⾃⼰整理版本)第⼀章⼼理卫⽣概述⼀、⼼理卫⽣概述(1)⼼理:可称为⼼理活动或⼼理现象,可⼈为地分成⼼理状态、⼼理过程和个性⼼理(2)⼼理状态:是对某⼀时刻个体全部⼼理活动综合⽔平的描述,反映了⼼理的时间性、⽅向性、能动性(3)⼼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理的历程性、动⼒性。
(4)个性⼼理:由个性倾向性、个性⼼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个体⼼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向性。
(5)⼼理卫⽣:⼜称精神卫⽣,包括⼀切旨在改进及保持⼼理健康的措施。
有两重含义。
⼀重含义:⼼理卫⽣是⼈的⼼理健康状态;另⼀重含义是增进⼈的⼼理健康。
卫⽣:世界卫⽣组织认为“健康是指⽣理、⼼理和社会适应能⼒的完满状态”。
⼼理卫⽣:《⼤不列颠百科全书》:包括⼀切旨在改进和保持⼼理健康的措施。
⽐如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压⼒缓解等。
⼆、⼼理健康的⽬标是什么?⽬标之⼀:⼼理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与处理。
⽬标之⼆:继续保持并增进个⼈健康状态。
对内,培养个⼈⼼理的抵抗⼒,防⽌不良适应的产⽣;对外,应培养个⼈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适应能⼒。
三、保持⼼理卫⽣的原则:(1)⾃我意识良好:⾃知和⾃爱(实现⽅式:⾃我观察、⾃我认定、⾃我判断、⾃我评价)(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际关系(4)积极劳动实践四、⼼理卫⽣思想的产⽣1.西⽅思想渊源西⽅:(1)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
⼈体包括四种体液分别对应四种⼈格特征,分别为:⿊胆汁、黄胆汁、红⾎液、黏液;(2)柏拉图:健康⼈格需要理性、精神、⾷欲能⼒、“性爱”的协调⼀致。
精神失常主要由躯体因素造成,部分⼼理因素和神学因素。
2.中国思想渊源(1)春秋之初的管仲在《管⼦.内业》把善⼼、定⼼、全⼼、⼤⼼作为内⼼修养的标准,并提出养⼼之术:正静、平正、守⼀。
(2)孔⼦思想:“少之时,⾎⽓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刚,戒之在⽃;及其⽼也,⾎⽓既衰,戒之在得”;“兴于《诗》,⽴于礼,成于乐”。
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而心理卫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以便及时建立防护措施,维护及促进自身心理卫生。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安全、和谐和被认知、接受及满足普遍要求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能够恰当地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同他人保持良好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潜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思维、行为以及心理功能。
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能够正常运作、正确的认识现实、调整情绪以及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它不仅只是没有心理问题,而是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指的是一种主动促进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心理素质及减轻心理痛苦的活动,主要包括知行为治疗、家庭辅导、自我调节等。
个体的心理卫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及态度,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及时调节情绪和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心理素质,保护和改善心理健康的活动。
三、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关系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是彼此相关的,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基础,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心理卫生能够有效地减轻心理痛苦和改善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可以为心理卫生提供基础和平台,有助于更加有效地促进心理卫生。
四、保持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措施(1)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尝试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增加自己的心理应激能力。
(2)情绪调节:学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放松方法,锻炼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如果情绪不稳定,可以咨询心理医生。
(3)积极参与社会: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能力,丰富社会经历,维护自己的积极的情绪。
(4)学习心理知识:多读心理书籍,熟悉心理学知识,不排斥尝试新的心理方法,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为自己提供心理支持。
总结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是彼此相互依存的,是良好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