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综合概述第二节土地评价单元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72
土地评价一、第一章土地评价是手段,土地利用是目的,是规划管理的依据。
是基础性工作。
1、土地:徒弟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范围,由影响土地潜力的自然要素(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和过去与现在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它包括一下几个内涵:是自然经济整体、立体的空间三维实体、空间上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为表现形式存在。
有多样性与特殊性。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2、景观:某一地区地形组合,自然景色。
景观强调美学、生态价值与长期效益。
只考虑自然地理要素不考虑经济社会因素。
环境是至围绕某一主体和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主体的各因素总称。
3、土地资源:指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的经济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土地利用: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产品和服务),采用生物技术等手段,对土地投入劳动与资本,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等一系列活动。
包括土地的农业与非农业利用,揭示了人地关系。
就是人地结合的过程。
5、土地生产力:土地子啊一定条件下的最大生产能力。
包括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与现实生产能力,两者都应该考虑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生产力即综合生产力。
有农业生产力与非农业生产力纸分。
6、土地特性是土地具有一系列与其他物质相区别的性质,一种可度量或测定的土地属性,就是土地构成要素的性质,客观存在。
7、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状态和条件(土壤、水及生物特性,综合属性)及其满足人类需要(农林业生产,自然保护以及环境管理)的程度。
土地质量有高低好坏之分,是针对一定用途而言的。
8、两者关系:土地特性是土地的属性在各方面属性的直观放映,能直接测量与估量。
土地质量是土地综合属性的综合反映,是土地特性综合反映的土地性质。
土地特性与土地质量是多对一、一对一的关系。
9、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
土地生产力则有现实的产量、理论的光温水土的考虑,侧重内容与目的。
土地质量评价是适宜性,开发利用前,农业。
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地评价单元:由土地构成因素组成的综合体,是性质均一的单元。
(单元内部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工作单位。
)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鉴定土地对该用途的适宜性的过程。
土地利用大类: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土地利用分为农业用地、牧业用地、林业用地、建设利用等待的土地利用方向。
最小因子法: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等级来确定土地适宜性等级的方法。
比配:(狭)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广)为了使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尽可能相适而进行的土地利用的调整或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质量改良的过程。
参数方法:是根据一定的土地用途,选取有关的土地评价因素,并分别分级后赋予一定的数值,最后将指数的大小与土地的等级建立联系的条件下,用指数大小对土地的等级进行评定。
农用地:包括耕地,可用于农耕用途的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建设用地、自然保护区,也不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耕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农用地等:在全国范围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农用地级:在行政区(省或县)内,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的需要,遵照与委托方的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与定级目的相联系,如开展农用地估价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以县或乡为单位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详述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土地资源评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时就有关于土地分类和土地评级的著作。
《管子·地员篇》就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人民评价土地资源的经验,按土色、质地、结构、孔隙、结聚、有机质、盐碱等肥力因素,并结合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土地生产力进行分等定级。
将“九洲”土壤分为18种基本类型,按其性质对于衣林生产的差别,依次徘序,分为:“上土”、“中土”和“下土”三等,这三种土地各有六类土壤,每类土壤又分六种,每种土壤又适于种两种谷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等级划分的描述,即古代的土地评价系统。
建国以来,随农、林、牧业发展的需要,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草原的建设、植树造林,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土地的有偿使用等,促进了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评价工作的开展。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土地资源评价是在一定的生产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根据其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土地等级,并且阐明不同等级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型。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性工作。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把评价结果运用到实际中去,它的一般目的是为收取各种土地税费服务,为土地交易服务,为土地利用服务,对于合理利用和科学地管理土地资源,具有深刻意义。
具体表现为:1.为土地税牧服务土地税收标准的确定需要知道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对该用途的适宜等级,或土地在该用途条件下的生产力大小,而土地评价的成果之一则恰好是土地对某一用途的适宜等级,因此,通过土地评价能科学地为制定土地税收标准提供基础的资料。
2.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补偿费提供依据为使调整承包土地时投资补偿费的确定比较科学合理,就需要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承包前后的质量进行比较。
征地补偿费的科学确定是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
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评价为土地交易提供土地价格基础资料4.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为了确定或评价土地经营的好坏,就要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土地经营后的产出进行分析5.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资源评价能为土地最佳用途的选择或为土地利用规划时土地利用调整提供必要的信息或资料,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制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