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概论(土地评价单元)
- 格式:ppt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32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2、土地整理3、光温水生产力4、土地资源类型5、土地退化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2、土地整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2、土地整理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3、光温水生产力4、土地资源类型5、土地退化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2、土地整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第一章绪论(1题名词解释)一1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水文、土壤、岩石、地貌、动植物群落等一切影响土地利用性能的自然因素及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种种成果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广义:人类社会各项生产和生活所使用土地,也包括行政上所管辖土地狭义:仅指人类社会各项生产用地,有明显经济价值,强调经济价值及人类可利用性总: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二1土壤:指地球表面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资源:能够产生生物性产品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第二章土地类型(2题单选;1题单选)一土地分级系统于土地分类系统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A土地分级系统的较高级单位是由不同的低级单位合并而来的土地分类系统的较高级单位是根据土地低级单位属性归纳而来的B土地分级系统的不同低级单位必须在地域上相邻才能进行合并土地分类系统的归纳不要求地域上的相邻,而是同类的概括C土地分级系统的等级越高,包含的低级单位越多,内部结构越复杂土地分类系统的等级越高,包含的属性越复杂D由低级单位合并成较高级单位的根据:土地分级系统主要是地球物理学联系和地球化学联系土地分类系统主要是特征和属性的相似性2联系A都是以地表自然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的地域的系统化的方法B同一层次的划分一般都采用统一的划分标志C分级是分类的基础,分级单位有几个相应的分类系统就有几类二土地分类的方法1发生法发生法:以形成土地的环境因素为依据把土地划分成各个单位并对之分类依据:以气候和地质构造为依据优缺点缺点:对土地类型的具体划分在尺度上和精度上都嫌粗略优点:适合于自然区划研究,在土地类型研究中,有助于土地类型结构层次性的认识,科学的进行土地分级2景观法景观法:是指通过土地的空间形态识别来进行土地类型划分的途径景观:地表各种自然现象在空间上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自然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内部相互一致,而与相邻综合体的特征有明显差异依据:主要依据土地的各组成要素在地表具体地段的结合方式及作用强弱不同,形成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各异的土地个体,根据一定的原则划分这些个体,并进行分类归并。
⼟地评价第⼋章⼟地评价第⼀节⼟地评价概述⼀、⼟地评价的概念⼟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产⽬的对⼟地的⾃然、经济及⽣产性能进⾏评定的过程。
⼟地评价的基础是⼟地分类,⼟地类型是⼟地评价的对象,⼟地评价实际上是按不同的⽣产⽬的对各种⼟地类型再次进⾏评价分类的过程。
⼟地评价也称⼟地质量评价,⼟地分等、⼟地资源评价、⼟地潜⼒分级等。
⼟地两重性——⾃然属性:客观存在的⾃然综合体。
经济属性:可供⼈类开发利⽤,能为⼈类社会提供物质财富的重要⾃然资源。
1.⼟地资源——⽬前或将来可供⼈类开发利⽤,能为⼈类社会提供各种物质财富的⼟地。
强调:能为⼈类所⽤①现在能⽤②现在不能⽤,但将来在⼀定技术条件下经改造可以⽤,如⽯灰岩粗⾻⼟低⼭地。
注意:将来不能⽤的不是⼟地资源⼴义的⼟地资源——⼈类社会各项⽣产和⽣活所利⽤的⼟地。
如农业⽤地、⼯矿、旅游、交通等。
狭义的⼟地资源——农林牧⽤地。
2. ⼟地评价(⼟地资源评价)——指在特定⽬的下对⼟地⽣产⼒⾼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地质量好坏。
⼟地类型——侧重研究⼟地综合体的形成、特性、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分布规律,并加以科学的分类和系统化,为⼟地资源评价提供条件。
⼟地资源评价——作资源后,质的变化。
⼟地资源不是指⼟地这个客观⾃然体,⽽是指能为⼈类创造财富的实体,不能⽤的不是资源。
评价内容:①⼟地资源适宜什么⽤途?②⼟地⽣产潜⼒有多⼤?其发挥程度如何?③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可能改造的程度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产潜⼒?评价意义——是⼟地利⽤规划的基础。
⼟地资源评价--是查清⼟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段也是⼟地利⽤规划与管理的基础与依据。
⼆、⼟地评价的类型根据⼟地评价的⽬的、⽬标、对象、⽅法等的不同,可以将⼟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
1. 按评价⽬的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地适宜性评价、⼟地潜⼒评价和⼟地经济评价。
⼟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地的⾃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评定⼟地对农、林、牧各业⽣物⽣长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
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方法的对比摘要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单元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以土地类型单位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分类单位为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的地块作为评价单元,以网格方法作为土地评价单元。
本文主要研究这四种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力求为土地评价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从而为保持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土地评价单元,土地类型,土壤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图,网格单元以土地类型单位为评价单元。
土地类型是气候、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产物。
这些因素互相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不同地域组合的、相对均一的地域单元划分。
【1】土地评价又称为土地分等,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由于土地类型反映了土地的全部自然特征,也考虑了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因此它不仅能反映出土地和土地利用差异性的自然条件,而且也能体现全部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结果的相对一致性和差异性,适合于作为土地评价的基础单位。
与土地利用类型相比,土地类型着重研究土地的自然属性,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物质基础。
土地类型研究是掌握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自然区划和区域研究、土地类型研究以及自然地理过程研究【2】可以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环境结构,揭示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等特点。
作为其基本研究对象的土地类型研究从类型学的角度解释了地表各组成要素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与其他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表现出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在以土地类型单位为评价单元的过程中,土地类型结构是揭示区域基本特征的有效手段,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可以更好的理解土地的成分构成、本质以及分异规律,为大农业生产布局、土地生态设计以及自然区划等工作的幵展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
第一章1、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特定地段,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貌、地质、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活动和结果等要素所组成的,内部存在大量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流通,空间连续,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自然和社会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内涵?(1)土地是地球表面的特定区域;(2)土地是一个自然和社会经济综合体;(3)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连续实体;(4)土地是一个历史综合体;(5)土地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3、土地的特性?(1)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二重性;(2)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特性;(3)作为资产的特性;(4)土地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4、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采用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等的经营活动。
5、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方式、结构和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划分或归并。
6、土地利用与分类的原则?(1)要根据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进行土地利用分类;(2)土地利用分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具有鲜明的实用性;(4)土地利用类型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7、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1980年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2)198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3)1989年的城镇地籍调查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4)2004年提出的全国土地城乡统一分类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8、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过程。
9、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
土地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生产力。
10、土地评价的原则?(1)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2)针对性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合理确定投入水平原则;(5)合理确定单宜性与多宜性原则;(6)可持续利用原则。
11、土地评价的方法:(1)直接法;(2)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参数法)。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是根据土地的特点、功能以及其所在的地域环境等因素进行科学分类和划分,以便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不同的划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目的和需求,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土地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1.地貌单元划分法地貌单元划分法是根据土地的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划分。
地貌单元是指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相对一致的地域单元。
常见的地貌单元包括山地、丘陵地、平原地、河谷地等。
利用地貌单元划分土地评价单元,可以根据不同地貌特点的土地利用需求,科学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
2.土壤类型划分法土壤类型划分法是根据土地的土壤特征进行分类和划分。
土壤类型是指土壤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比较相似的土壤。
土壤类型的划分可以依据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等特征进行。
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地适宜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或其他用途,因此将土地按照土壤类型划分评价单元,可以科学确定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方式。
3.农业生产功能区划分法农业生产功能区划分法是根据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和划分。
农业生产功能区是指根据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和农作物适宜性,将土地划分为粮食区、水果区、蔬菜区等不同功能区。
农业生产功能区划分有助于合理规划农业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土地利用现状划分法土地利用现状划分法是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功能进行分类和划分。
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农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不同利用方式的区域。
将土地根据利用现状划分评价单元,有助于了解土地现有利用方式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进行优化和提升。
5.生态环境评价单元划分法生态环境评价单元划分法是根据土地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进行划分。
生态环境评价单元是指具有相似生态环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的土地单元。
将土地划分为生态环境评价单元,有利于科学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有地貌单元划分法、土壤类型划分法、农业生产功能区划分法、土地利用现状划分法和生态环境评价单元划分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