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学资料共162页
- 格式:ppt
- 大小:16.87 MB
- 文档页数:162
玉米一、玉米的一生玉米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拔节、雌雄穗分化形成、抽穗开花、灌浆成熟。
按生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一)苗期阶段。
播种至拔节(主要是营养生长)。
(二)穗期阶段。
拔节至抽雄穗(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
(三)花粒期阶段。
抽雄穗至成熟(营养生长停止,以生殖生长为主)。
二、玉米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一)温度。
要求温度在10℃以上,属喜温作物。
(二)光照。
早熟品种对光照反应迟钝,迟熟品种对光照反应敏感,属喜温短日照作物。
(三)水分。
对水分消耗量大,一株玉米一生耗水150—200公斤。
(四)土壤与养分。
玉米适应性强,对土壤酸碱度不严格。
1、要求土壤深厚。
2、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3、土壤结构好。
4、pH值6—7之间。
三、玉米各生育期对肥料三要素吸收量:玉米类型生育时期肥料要素吸收量N P K春玉米苗期10% 1.0% 3% 中期78% 64% 97% 后期12% 35% 0夏玉米苗期10% 10% 中期80% 90% 后期10% 0(一)玉米缺素表现1、苗期缺磷。
(1)根系发育不良,影响肥料吸收。
(2)叶出现紫红色,叶缘卷曲,茎呈紫色。
(3)中期缺磷,雌穗叶丝延迟,受精不良,形成畸形果穗。
(4)后期缺磷,果穗成熟延迟,籽粒不饱满。
2、苗期缺钾。
(1)叶呈黄色或黄褐色,叶尖边缘干枯。
(2)植株生长缓慢,茎秆矮小,节间变短。
(3)严重缺钾时,叶尖呈灼伤状,渐为暗棕红色。
(4)老植株生长停滞,叶脉变黄,节间缩短,根细小,易倒伏。
(5)果穗出现秃顶,籽粒小,淀粉含量低,品质差。
3、苗期缺锌。
(1)幼苗产生白苗,叶脉产生白斑,植株矮化,节间变短,叶片干枯甚至死亡。
(2)中期缺锌,植株中下部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条纹,似花叶。
(3)后期叶片自下而上呈花叶状,发育受阻,果穗缺粒秃顶。
(二)玉米的空秆、缺粒、秃顶和倒伏的原因及其防止1、原因○1选用品种不当○2栽培密度过大○3不良气候条件影响○4病虫害○5三要素肥料不足及不协调○6缺钾、锌等微量元素○7授粉条件差2、主要措施○1搞好肥料的综合防治○2苗期磷、钾肥要充足○3补施锌肥○4选用良种,合理密植○5叶面喷施健壮素四、地膜玉米栽培技术要点(一)地膜玉米增产的原因1、增温。
玉米栽培玉米又名玉蜀黍,俗名很多,如苞米、苞谷、玉茭、玉麦、棒子及珍珠米等;学名:Zea mays L.;英名maize、corn;俄文名:кукуруза;日文名:トウモロコシ。
第一节概述一、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
1.玉米的起源玉米栽培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了。
玉米也叫苞米,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多亿亩,仅次于小麦和水稻,主产国有: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印度、俄罗斯等国。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发现了玉米,并将其带回西班牙,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玉米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2.促进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用现代的遗传学理论改良玉米改进栽培技术现代化的经营与管理3.玉米生产的现状(1)世界玉米生产概况玉米是世界上分布较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通过热带到达南纬35°—40°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高产杂交种的培育、新技术的应用和花肥用量的增加,世界玉米发展迅速。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1980年至1995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0亿亩左右,单位面积产量从每亩206kg增加到287kg,提高39.3%;总产量从3940.5亿kg增加到5708.7亿kg,增加44.9%。
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基本上保持在4.2—4.4亿亩,单产从381kg增至579kg,提高52.0%。
据1994年农业统计资料显示(表4—1):玉米总产量最高的前5个国家依次为:美国2542.7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4.5%),中国1043.5亿kg (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18.3%),巴西321.4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5.6%),墨西哥166.0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7%),法国129.0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3%)。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种植面积在1500万亩以上)的前5个国家依次是:意大利581 kg,美国579 kg,加拿大442 kg,中国329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