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5
玉米1、生育期:玉米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得天数2、生育时期:就是指某种新器官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特征性变化得日期。
3、叶面积指数:就是指作物群体得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得土地面积得比值。
4、生长:就是作物个体,器官,组织与细胞在体积,重量与数量上得增加,就是不可逆得量变过程,即包括营养体得生长,也包括生殖体得生长。
5、发育:就是指作物细胞组织与器官得分化形成过程,就是作物形态,机能与功能得质得变化。
6、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得生长。
7、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得生长。
8、光温反应特性:作物必须经历一定得温度与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开花,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9、经济产量: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得有经济价值得主产品数量,即一般所指得产量。
10、生物产量:就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得地上部(包括茎,叶,花与果实,不包括根)风干重。
11、生长中心就是指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优先发育、对有机物质需求最大得器官。
一般来讲心:生长,在苗期,生长中心就是茎叶,而后期就是生殖器官或贮存器官。
12、感温性:作物(作物)因受温度高低得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得特性。
一定得高温使幼穗提早分化、缩短生育期;一定得低温会使穗分化延迟;13、感光性:作物(水稻)在适宜生长发育得日照长度内,因受日照长短得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得特性。
光照缩短,光周期诱导加快,幼穗提早分化,否则幼穗延迟分化。
14、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在最适合得光照与温度条件下,不同作物(水稻)品种也必须经过一个必需得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
15、棒三叶:玉米穗位叶及上下两叶。
16、发展玉米生产得意义:(1)适应性强,产量潜力大。
玉米具有广泛适应性,就是C4植物,光与效率高,增产潜力大。
(2)发展畜牧业得优良饲料。
玉米就是公认得饲料之王,籽粒与茎秆都就是优质饲料,其饲用价值远高于小麦大麦燕麦等。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的科学。
2.作物: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
3.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
4.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获得量。
5.生物产量:作物光合作用形成干物质总量。
6.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
7.阶段发育:植物从种子发育发到成熟的生活周期内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的发育过程称为阶段发育。
8.叶片功能期:从叶片定型到衰枯前。
9.光合势:持续光合的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积。
10.小麦出苗期:麦田50%植株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幼苗长出地面2cm的时期。
11.小麦分蘖期:麦田50%植株第一分蘖伸出叶鞘1.5—2cm的时期。
12.小麦拔节期:第一节间离地面1.5—2cm的时期。
13.玉米拔节期:雄穗伸长,基部节间总长度为2—3cm时期。
14.玉米大喇叭口时期:雌穗进入小花分化,雄穗处在四分体期。
叶龄指数为60左右。
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状的时期。
15.棒三叶:果穗叶及其上位叶,下位叶统称为棒三叶。
16.玉米穗肥:从小喇叭口期到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并以大喇叭口期为中心施用的促进穗大粒多的肥。
17.水稻三性:水稻的生育期内具有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统称。
18.水稻感光性:光照偏短、暗期加长,水稻完成光周期的诱导快,幼穗分化提早;光照延长,暗期缩短,水稻完成光周期的诱导慢,幼穗分化延迟的特性称为水稻感光性。
19.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具有在高温和短日照处理,都不能再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的特性。
20.小秧:3叶期内移栽的水稻秧苗。
21.中秧:3.0-3.5叶龄内移栽的水稻秧苗。
22.大秧:4.5-6.5叶领移栽的水稻秧苗。
《作物栽培学》复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
1.作物栽培学:是指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栽培措施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率、环保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率、环保的生产理论与技术措施的科学。
2.作物(广义):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作物(狭义):主要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一般称大田作物或庄稼。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对象是大田作物。
【作物可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作物】二、简答题。
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栽培措施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率、环保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率、环保的生产理论与技术措施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包括作物的特征特性、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根据这二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栽培措施,以达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目的。
2.作物栽培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作物栽培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1)复杂性;(2)季节性;(3)地域性;(4)变动性4.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法有哪些?(1)生物观察法;(2)生长分析法;(3)生长发育究法;(4)发育研究法5.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
(1)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水稻的两次绿色革命);(2)可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6.作物起源的研究方法。
(1)调查野生种、栽培种等种质资源的分布;(2)文化遗物考究;(3)史书文献考究;(4)语言学考究;(5)杂交育种与细胞学研究(如分析杂交种的育性、同功酶酶谱类型、基因片断诊断等)。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是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生育期: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4.生育时期:作物一生可根据外部形态出现的显著变化,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几个相对分列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就为生育时期。
5.群体:指某种大田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6.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后,需要一定时期持续低温条件(0~10℃),然后才能够继续发育开花结果,这一段时间的发育称春化阶段。
7.光照阶段:是小麦一生对日照长短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8.分蘖:小麦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分枝。
9.分蘖节:由麦苗基部不生长的节、节尖、腋芽等紧缩在一起构成的节群。
10.同伸关系:稻麦的叶蘖伸长关系相似,故可用N-3的公式来表达。
N为主茎当时发出的叶数;3为相差三个节位之意。
11.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2.经济产量: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13.作物的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产品的重量。
14.经济系数:作物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5.玉米棒三叶:植株中上部叶片、果穗位上下各一片叶。
16.水稻最佳抽穗结实期:指一个地区温光条件最有利于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光合积累量的时间段。
17.向性运动:向日葵是喜光作物,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强烈的向日性,头部向着太阳转18.原料根:甜菜属二年生作物,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生产块根(称原料根)可供榨糖用;19.母根:第二年为生殖生长,用甜菜母根作采种株,以生产甜菜种子。
20.双低油菜:芥酸含量应小于1%,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应低于30μmol/g。
二、填空1.群体结构内容:群体的组成、群体的大小、群体的长相、群体的长势、群体的空间分布2.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3.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弱冬性品种三种类型。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种植方式:指每一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有空间及形状、行间和株间距离及行向等,实质上是群体的均匀性问题。
分化: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相同的异质细胞的类型的过程。
有效分蘖:早期发生的低位多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具有特定的次生根系)。
叶龄:用来表示作物生育进程的一种形态、指标。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总绿叶面积上土地面积的比率叶片功能期:叶片定型至二分之一,叶片发黄的时期。
花期:作物全株开第一朵花到结束开花的时期。
根冠比:根系干物重与地上部茎、叶、花、果实干物重或鲜重的比重。
营养生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
生殖生长:花、果实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相互依赖。
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基础。
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虽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很大,施肥增产效率最大的时期。
生物产量:生育期间,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即地上植株所有干物质的获得量。
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
作物的群体结构:指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作物产品品质: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轮作:在同一块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连作:也称重茬,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里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同一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种植的方式。
复种指数: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单作:也叫清种,是在同一块地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也称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
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各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垩白率:一般指米粒屮有白垩米粒的比率。
基月巴:也称底肥,是指播种前或称霸前的施肥,通常在耕翻前或耙地前施入土壤。
套作:是在前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冷害:作物遇到零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
春性小麦:对低温要求不严格,一般在0 —12°c、3-15天即可通过春化作用。
复种指数:作物播种面积/土地面积X100%。
经济系数:也叫收获指数,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的生产体系。
有效积温:指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温度而言,把大于生物学下限、小于生物学上限的温度累加起來的温度总和。
经济产量:指能够满足栽培H的所需要的作物产品的收获量。
感温阶段:某些低温、长日型作物的温光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即先以一定时间完成对花芽分化的温度诱导。
叶面积指数:指单株叶面积的单位面积株数Z积与单位土地面积的比值。
水分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油菜的感温性:油菜一生屮必须通过一段温度较低的时间才能现蕾开花结实,否则就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这一特性称为感温性。
叶菓同伸现象:指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母茎叶片发育与分葉芽的分化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遵循Nn-3的规律。
二、填空作物栽培的特点是指实践性、综合性、地域性、季节性、连续性和商品性。
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
经济作物主要包括纤维类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嗜好作物。
禾谷类作物的完全叶主要是由叶鞘、叶舌、叶耳、叶片等组成。
农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从(出苗)到(主产品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营养效率期指作物一生中(肥料利用率最高,营养效果最好,对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最大的时期。
农产品的品质主要指(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商业品质)。
作物产品卅I质指标主要指生化指标物理指标和信用卅I质指标。
土壤耕作技术可分为(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O肥料种类很多,按其化学万分可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是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生育期: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4.生育时期:作物一生可根据外部形态出现的显著变化,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几个相对分列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就为生育时期。
5.群体:指某种大田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6.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后,需要一定时期持续低温条件(0~10℃),然后才能够继续发育开花结果,这一段时间的发育称春化阶段。
7.光照阶段:是小麦一生对日照长短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8.分蘖:小麦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分枝。
9.分蘖节:由麦苗基部不生长的节、节尖、腋芽等紧缩在一起构成的节群。
10.同伸关系:稻麦的叶蘖伸长关系相似,故可用N-3的公式来表达。
N为主茎当时发出的叶数;3为相差三个节位之意。
11.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2.经济产量: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13.作物的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产品的重量。
14.经济系数:作物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5.玉米棒三叶:植株中上部叶片、果穗位上下各一片叶。
16.水稻最佳抽穗结实期:指一个地区温光条件最有利于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光合积累量的时间段。
17.向性运动:向日葵是喜光作物,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强烈的向日性,头部向着太阳转18.原料根:甜菜属二年生作物,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生产块根(称原料根)可供榨糖用;19.母根:第二年为生殖生长,用甜菜母根作采种株,以生产甜菜种子。
20.双低油菜:芥酸含量应小于1%,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应低于30μmol/g。
二、填空1.群体结构内容:群体的组成、群体的大小、群体的长相、群体的长势、群体的空间分布2.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3.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弱冬性品种三种类型。
作物栽培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作物:从广义上讲,凡人类以利用为目的所栽培的植物统称为作物,狭义上是指粮、棉、油、麻、茶、糖、烟等大田作物。
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理论和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
3、喜温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温度和积温都较高,其生长发育最低温度约为10℃的作物。
4、长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长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5、生态型: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6、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7、复种(种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8、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9、间作,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10、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1、叶功能期:从叶片抽出展开到枯黄一半以上所经历的天数。
12、合轴分枝:当顶芽活动到一定时间后,生长得极慢,甚至死亡,或分化为花芽,或发生变态,而靠近顶芽的侧芽迅速发展为新枝,不久其顶芽又停止生长,便再由其侧芽代替,形成曲折的、由多级侧枝连接而成的主轴。
13、无限花序(总状花序):花序的主轴在开花期间,可以继续生长,不断产生苞片和花芽,基部的花先开,然后向上方顺序推进,依次开放。
如果花序轴缩短,各花密集呈一平面或球面时,开花顺序是先从边缘开始,然后向中央依次开放。
14、有限花序:在开花期内的花序轴的顶端由于顶花先开放不能继续生长,只能在顶花下面产生侧轴,各花由内向外或由上而下陆续开放。
15、真果——果实的果皮单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或果实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大部分属于此种)。
16、假果——除子房外还有其他部分参与果实形成的如花托,花序轴,花被。
如苹果(花托)、瓜类(胎座)、凤梨(花序轴)等。
第一章绪论1.作物的概念广义: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经过人工栽培的植物。
一般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三类。
狭义: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草和饲料等种植业所栽培的大田作物。
2.作物栽培的特点①强烈的季节性②严格的地域性③对土壤的依赖性④生产的连续性⑤系统的综合性⑥技术的实用性3.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品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其与条件环境的关系,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优化决策,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生态,安全,高效,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科学。
4.作物栽培学性质与特征①作物栽培学以作物群体为研究对象②作物栽培学以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为研究目标③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④作物栽培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5.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①“深耕细锄”,“少种多收”,耕作体系的革新②农业用具发明与改进③历代重视农田水利建设④开辟了多种肥源,创造了沤肥,堆肥,熏土等一系列肥料积制方法第二章作物起源传播与分类一,作物起源1.中国起源中心黍,稷,粟,稗,大麦,荞麦,大豆,红小豆,山药,大麻,水稻等2.印度起源中心稻,绿豆,甘蔗,芝麻等3.中亚起源中心小麦,豌豆,蚕豆,亚麻等4.近东起源中心小麦(各种),黑麦,燕麦等5.地中海起源中心小麦,甜菜等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小麦,高粱,亚麻,芝麻等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玉米,甘薯,陆地棉等8.南美起源中心马铃薯,花生,烟草,木薯,海岛棉等二,作物的分类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烟草,玉米耐寒作物:麦类,油菜,豌豆,蚕豆2.按作物光周期特性分类长日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萝卜等短日作物:日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等中日照作物:日照时间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等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甘蔗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C3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烟草等C4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低,在强光下,光合强度比C3作物高,玉米,高粱,甘蔗等景天科作物: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分类: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2.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分类:中耕作物(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密植作物3.按收获季节分类:夏粮作物,秋收作物根据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1)谷类第一类禾谷类(麦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小黑麦第二禾谷类作物(粟类)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薏苡其他谷类作物荞麦,藜麦(2)豆菽类大豆,杂豆(3)薯类马铃薯,木薯,甘薯,魔芋,菊芋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棉花,麻类等(2)油料作物花生,油菜,向日葵(3)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甜叶菊(4)其他作物①嗜好作物:烟草,茶,咖啡,可可等②特用作物:桑,橡胶,香料等③编织原料作物:席草,芦苇等3 .饲料与绿肥作物苜蓿,羊草等4.药用作物枸杞等需要育苗移栽的作物:水稻,甘薯,烟草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特性1.生命周期:作物由播种出苗到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为作物的生命周期,也称为作物的一生。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1、作物产量(yield)是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2、生物产量(biological yield)是指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阶段或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即作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各器官干物质的总重量。
3、经济产量(economic)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
一般所指的产量是经济产量。
4、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也称经济系数,是指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5、源(source)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同化物的供应。
6、库(sink)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7、作物群体(crop population)是指同一块地上的作物个体群,包括单作群体和复合群体两大类。
8、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①存在制约关系,因此要获得高产,必须使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在一个最佳的组合。
②相互补偿作用,即后形成的产量因素可以补偿前期形成的产量因素的不足9、源、库、流三者的关系:①源是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源充足可以促进库的发展,库大又能提高源的能力;②库和源的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10、流的主要器官: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中同化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的薄壁组织是运输同化物的主要组织。
11、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①在地上部分的植株是争取光合营养;②地下部分的根系争取水和矿质营养。
12、自动调节(self adjustment)是通过个体对变化着的环境条件的反应而发生的,包括植物对刺激的感受性、传递和反应。
13、作物的群体结构(population structure):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14、影响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因素:①株型(plant type):植物体在空间的存在样式适当密植、不倒伏、生物产量大、收获指数高②种植密度(planting density)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成线性提高,达到一定密度时产量达到最大。
10、水稻湿润育秧中,为什么强调培育壮秧?壮秧的形态与生理特征有哪些?答:壮秧的意义:南方稻区,特别是双季稻,水稻秧田期常占全生育期的1/4~l/3、营养生长期的1/2。
所以,秧苗素质对产量的影响很大。
故有“秧好一半稻”的农谚。
壮秧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穗大粒多,在同样栽培条件下,容易实现高产。
(2分)壮秧的形态特征:从壮秧的个体形态看,要求茎基粗扁、叶挺色绿、根多色白。
植株矮健;从壮秧的群体看,要求较高的成秧率80%以上)与整齐度(脚秧率低于10%)。
(1分)壮秧的生理特征:壮秧的光合能力强,特别是叶鞘内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壮秧的碳氮比(C/N)适中,中苗7~9,大苗11~14(小苗一般含氮相对较多,不用此作指标);束缚水含量应占鲜重的30%以上。
(1分)14、试述水稻返青分蘖期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要点?答:生育特点:返青分蘖期是指移栽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时期。
此期以营养器官生长为中心,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也是为大穗、多穗和最后丰产奠定基础的时期。
栽培上应运用合理的技术措施缩短返青期,促进分蘖早发、发足,争多穗,控制无效分蘖,培育壮蘖、大穗。
5~7d长1片叶,分蘖盛期主茎绿叶数应有5~6片。
移栽后7~10d有新蘖出现,20d左右达到分蘖盛期,总茎数接近预定的穗数,30~40d达最高分蘖期。
分蘖期的苗情指标要求是返青早,出叶快,分蘖早,叶色绿,透光好。
(5分)7、试述源、流、库的关系及其生产上的意义?源、流、库是决定作物产量的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时,才可能获得高产。
实际上,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
(3分)一般说来,在产量水平较低时,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
同时,单位面积穗数少,库容小,也是造成低产的原因。
增产的途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重点放在增加叶面积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上。
但是,当叶面积达到一定水平,继续增穗会使叶面积超出适宜范围,此时,增源的重点应及时转向提高光合速率或适当延长光合时间两方面,扩库的重点则应由增穗转向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论一、作物生产概况1.中国及世界耕地面积。
2.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
3.山西省粮食作物。
4.山西省经济作物。
二、作物起源及分类1.起源于中国的作物(水稻、大豆、谷子、荞麦、大麦等共136种)。
2.起源于新大陆的作物。
3.作物的分类(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三、作物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的概念(生长、发育、营养生长、生殖生长、营养体向生殖体的过渡)。
2.种子及其萌发.(1)种子的概念(种子、果实、无性繁殖的根茎叶等)。
(2)种子休眠。
(3)种子萌发过程(吸胀、萌动、发芽)。
(4)种子萌发的条件(水、温度、空气)。
(5)种子出土类型(子叶出土、子叶不出土、半出土)。
3.根和根系生长.(1)单子叶作物的根系(须根系,含种子根、节根、气生根)。
(2)双子叶作物的根系(直根系,主根与侧根)。
(3)根生长的几种趋性(向水性、趋肥性、向氧性)。
4.叶的生长.(1)影响叶生长的因素(温度、光、水、矿质营养)。
(2)叶面积指数(LAI)。
5.花.(1)花序(圆锥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总状花序)。
(2)授粉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
四、生育时期、生育期1.生育期的概念。
2.生育时期的概念。
五、作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与生活因子。
2.作物与光。
(1)光补偿点、光饱和点。
(2)光周期反应对花原基起诱导作用的因素。
(3)长日照作物。
(4)短日照作物。
(5)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从南向北、从北向南引种后,生育期和开花期会发生什么变化。
3.作物与温度。
(1)温度三基点。
(2)耐寒作物、喜温作物。
3)冷害、霜冻、高温的危害。
4.作物需水临界期。
5.作物与空气。
(1)一年内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
(2)一天内作物群体内CO2浓度的变化。
六、作物产量及其形成1.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2.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豆类、棉花、薯类)。
七、作物的品质1.品质的概念。
2.环境对品质的影响。
作物栽培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短日照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短日照,短日照促进发育,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
如稻、玉米、棉花等。
2.收获指数:又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3.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数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
这一时期就叫作物营养临界期。
4.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为有效温度。
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5.棉花铃重:指棉花单铃子棉重,以g表示。
6.冬发油菜:越冬时幼苗有9~10片绿叶,叶面积指数在1.5以上,开盘直径在30cm以上的油菜,称为冬发油菜。
7.水稻僵苗:水稻移栽后不长新根、不分蘖,生长基本停滞。
8.水稻有效分蘖:能最终正常抽穗结实的分蘖为有效分蘖,一般在拔节以前15天发生的分蘖,其有效的可能性较大。
9.温度三基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
10.复种: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1.感光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12.棉花衣指:指100粒子棉上纤维的重量,以g表示。
13.作物生育期:指作物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
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绿肥、甘蔗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14.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作物各器官的建成呈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或伸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15.物候期: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作物栽培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短日照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短日照,短日照促进发育,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
如稻、玉米、棉花等。
2.收获指数:又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3.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数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
这一时期就叫作物营养临界期。
4.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为有效温度。
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5.棉花铃重:指棉花单铃子棉重,以g表示。
6.冬发油菜:越冬时幼苗有9~10片绿叶,叶面积指数在 1.5以上,开盘直径在30cm以上的油菜,称为冬发油菜。
7.水稻僵苗:水稻移栽后不长新根、不分蘖,生长基本停滞。
8.水稻有效分蘖:能最终正常抽穗结实的分蘖为有效分蘖,一般在拔节以前15天发生的分蘖,其有效的可能性较大。
9.温度三基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
10.复种: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1.感光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12.棉花衣指:指100粒子棉上纤维的重量,以g表示。
13.作物生育期:指作物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
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绿肥、甘蔗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14.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作物各器官的建成呈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或伸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15.物候期: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作物栽培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种子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2、叶面积指数:指单位面积上绿色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3、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面积与其种植地点的配置.4、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的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或称若干个生育阶段.5、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即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反应的特性.6、种子: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而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则是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7、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8、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9、感光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10、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生、气孔发育等.11、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或已展开>叶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数,即为叶龄指数.12、复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级或两级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13、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的育种方法.14、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15、生物产量: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16、立体种植: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立体种植实际上是间、混、套作的总称.二、单选题1、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首先是〔 C 〕.A.环境B.措施C.品种D.肥料2、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如稻、麦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这种研究法称为〔C 〕.A.生物观察法B.生长分析法C.发育研究法D.生长发育研究法3、研究作物栽培的基本方法是进行〔A〕.A.田间试验B.温室试验C.实验室栽培D.大田示范4、〔 A 〕是采用机械和人工的方法,按一定的种、药比例,把种衣剂包在种子表面并迅速固化成一层药膜.A.种子包衣B.种子丸化C.种子毯D.拌种5、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B 〕.A.5℃左右B.10℃左右C.15℃左右D.20℃左右6、作物种植三元结构为〔C 〕.A.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B.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C.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D.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7、玉米生长过程中露出地面,生长在空气中,具有支持、吸收功能的根是〔 C〕.A.种根B.苗根C.气生根D.初生根8、耐寒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A.1℃左右B.1~2℃左右C.1~3℃左右D.2~3℃9、豆类作物的花序属〔B 〕.A.穗状花序B.总状花序C.肉穗花序D.圆锥花序10、甜菜块根上由子叶下胚轴演变而成的缩短茎,并丛生叶片的部分为〔A 〕.A.根头B.根颈C.根体D.根尾11、作物生育期的准确计算方法是〔 B 〕的天数.A.播种至收获B.出苗至成熟C.出苗至收获D.播种至成熟12、通常禾谷类作物发芽的标准是指种子萌发后胚根长至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种子〔 B〕时.A.1/4B.1/2C.3/4D.等长13、作物种子休眠的最主要原因是〔 C〕.A.种子含有抑制发芽的物质B.不良的环境条件C.胚的后熟D.种皮硬实13、对作物生育期长短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是〔D 〕.A.密度高低B.营养条件C.水分条件D.光温条件15、下列是长日作物的为〔 A 〕.A.油菜B.烟草C.荞麦D.甘蔗16、〔 C 〕茎的生长按合轴生长方式生长.A.向日癸B.棉花营养枝C.棉花果枝 D油菜17、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称为〔 C 〕.A.相对生长率B.净同化率C.叶面积比率D.比叶面积18、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称为〔D 〕.A.相对生长率B.净同化率C.叶面积比率D.作物生长率19、小麦的水分临界期是〔 C 〕A.出苗-拔节B. 拔节-孕穗C. 孕穗-抽穗D.抽穗-开花20、按产品用途和生物学系统分类,下例属于薯类作物的是〔C 〕A.大豆B.油菜C.马铃薯D.苜蓿21、小麦的花序属〔 A 〕.A.穗状花序B.总状花序C.肉穗花序D.圆锥花序22、按作物对温光条件的要求分类,下例属于喜凉作物的是〔 C 〕A. 玉米B. 棉花C.小麦D.甘薯23、按作物对二氧化碳的同化途径分类,下例属于三碳作物的是〔 D 〕A.高粱B.玉米C.甘薯D.大豆24、玉米收获的主产品是〔 A 〕A.籽粒B.地下块根C. 地下块茎D.地中茎25、下例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是〔 A.〕A.玉米B. 小麦C. 水稻D.大豆26、在一年一熟制条件下的"大豆→小麦→玉米"种植方式为〔 A 〕.A. 轮作B. 连作C. 复种轮作D.复种连作27、〔 B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A. 作物布局B. 作物栽培制度C. 轮作D.复种28、下列哪种情况最能在两地间相互引种成功〔B 〕.A.同经度的两地B.同纬度的两地C.同海拔的两地D.同生产水平的两地29、〔A 〕是指作物一生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物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A.生物产量B.经济产量C.光合产量D.净生产量30、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C 〕.A.吸收作物B.光合效率C.自动调节D.净光合生产率31、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称为〔 B〕.A.相对生长率B.净同化率C.叶面积比率D.比叶面积32、下列是长日作物的为〔 A 〕.A.油菜B.烟草C.荞麦D.甘蔗15、作物种子的萌发过程可划分为〔ACE 〕.A.吸胀B.破胸C.萌动D.出苗E.发芽33.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在同一田地上称谓〔 C 〕.A. 间作B. 套作C. 混作D. 轮作34、一般播种的种子要求净度达到〔 B 〕A. 98%B. 95%C. 90%D. 85%35、作物器官、个体、群体等的生长均呈〔 D〕趋势.A.直线增长B.指数增长C.抛物线增长D.S形增长36、麻类的收获适期为〔 D 〕.A.伸长期B. 蜡熟期C. 生理成熟期D. 工艺成熟期37、小麦种子安全贮藏水分为〔 C 〕.A. 18%B. 15%C. 13%D. 5%38、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谓〔 B 〕.A.最大效率期B. 需水临界期C. 旺盛生长期D. 开花期39、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称为〔 C 〕.A.相对生长率B.净同化率C.叶面积比率D.比叶面积40、一般播种的种子要求纯度达到〔 B 〕以上.A. 98%B. 96%C. 90%D. 85%41、开花前不要求昼夜长短,只需达到一定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在自然条件下均可开花的作物类型是〔 C 〕.A.短日作物B.长日作物C.中间型作物D.所有作物42、下列不是三基点温度的是<C >.A.最低B.最适C.最快D.最高43、作物对土壤的酸碱度都有自己适宜的范围,〔 A〕被称为盐碱地的先锋作物.A.紫花苜蓿B.甜菜C.高粱D.棉花44、下列不属于种子发芽必备的内在条件的是< B > .A.种子充分成熟B.适宜的环境条件C.有完整的胚D.完成了休眠期45、水体污染的防治,以〔 B〕为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A.污水灌溉B.养水生植物C.水质检测D.废水处理46、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是〔 B 〕.A.积温B.有效温度C.活动积温D.有效积温48、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的熟制称为〔 A 〕.A. 多熟种植B.轮作C.间作D.套作三、多选题1、作物栽培包括〔ACD 〕三个环节.A.作物B.播种C.环境D.措施2、在作物生产中下列以子实为主要用途的作物有〔BC 〕等.A.马铃薯B.水稻C.玉米D.甘薯3、引起作物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ABCD 〕.A.胚末成熟B.硬实C.环境条件不良D.发芽抑制物存在E.土壤养分匮乏4、下列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 ABCD 〕A.玉米B. 大豆C. 棉花D.烟草5、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 ABCD 〕几种.A.长日照作物B.短日照作物C.中性作物D.定日照作物6、下列属于高温—短日型的作物有〔 AC 〕.A.水稻B.小麦C.玉米D.大豆E.油菜7、作物生产上的种子包括下列器官〔ABCDE 〕.A.种子B.果实C.块根D.块茎E.茎段8、确定播种期的原则应考虑〔ABCDE 〕等几方面因素.A.气候条件B.栽培制度C.品种特性D.病虫害E.种植方式9、作物种子清选主要包括〔ABC 〕.A. 筛选B.风选C. 液体比重选D. 盐水选E. 硫酸铵水选10、在作物生产中下列以子实为主要用途的作物有〔BC 〕等.A.马铃薯B.水稻C.玉米D.甘薯11、作物生产潜力包括〔CDE 〕.A.营养生产潜力B.现实生产潜力C.光合生产潜力D.光温生产潜力E.光温水生产潜力12、作物"S"形生长曲线按作物种子萌发至收获来划分,可分为〔ABCD 〕A. 缓慢增长期B.缓慢下降期C.快速增长期D.减速增长期E.稳定生长期13、〔ACE 〕是麦类作物生育时期划分的生育时期名称.A.拔节期B.鼓粒期C.抽穗期D.现蕾期E.乳熟期14、薯类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哪些〔ABC 〕A.株数B.每株薯块数C.单薯重D.分枝数E.衣分15、作物产品品质取决于所形成的〔ABCDE 〕等物质.A.蛋白质B.脂肪C.淀粉D.糖E.纤维16、决定作物品质形成的非遗传因素包括〔ABC 〕.A.生态环境条件B.栽培措施C.矿质营养D.相对生长率E.净同化率17、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哪些〔ACE 〕A. 穗数B.分蘖数C.每穗实粒数D.有效颖花数E.粒重.18、表土耕作的主要方法有〔 ABCDE 〕.A.耙地B.耢地C. 镇压D. 作畦E.起垄19、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因素主要有〔ABCDE 〕.A.土壤水分B.土壤阻力C.土壤通气D.土壤养分E.土壤温度20、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 ABCD 〕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A.高产B.稳产C.优质D.高效21、生长分析主要有〔ABCDE 〕等方面.A.相对生长率B.净同化率C.叶面积比率D.比叶面积E.叶干重比22、作物栽培的特点有〔 ABCD〕,A.复杂性B.季节性C.地区性D.变动性23、下述作物中,〔 AC 〕为起源于我国的本土作物.A.水稻B.马铃薯C.苦荞D.玉米24、下列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 ABCD 〕A.玉米B. 大豆C. 棉花D.烟草E.小麦25、〔AC 〕为喜温作物,其生育的最低温度为100C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A.水稻B.小麦C.玉米D.油菜27、种子和用以繁殖的营养器官能否发芽,主要取决于〔 ABCD 〕,它们缺一不可.A.种子发芽力B.温度C.水分D.空气E.土壤28、鉴别种子生活力的方法有〔ADE 〕.A.利用组织还原能力B.利用细胞液中的酶活性C.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性D.利用原生质的着色能力E.利用细胞中的萤光物质29、作物种子的萌发过程可划分为〔ACE 〕.A.吸胀B.破胸C.萌动D.出苗E.发芽30、豆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有〔 ABCDE 〕.A.株数B.每株有效分枝数C.每分枝荚数D.每荚实粒数E.粒重31、粮食作物的产品品质可概括为〔BCDE 〕.A.碘价B.食用品质C.营养品质D.加工品质E.商品品质32、评价作物产品品质的物理指标包括〔ABCDE 〕.A.形状B.大小C.滋味D.香气E.色泽33、播种方式包括〔BCDE〕.A. 机播B.撒播C.条播D.穴播E.精量播种34、作物栽培科学常采用〔 ABCD 〕研究法对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A.生物观察法B.生长分析法C.发育研究法D.生长发育研究法35、〔ACE 〕是麦类作物生育时期划分的生育时期名称.A.拔节期B.鼓粒期C.抽穗期D.现蕾期E.乳熟期36、影响作物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主要外界条件有〔ACDE 〕.A.营养供给B.光照强弱C.气温高低D.水分保障E.风力与降雨大小37、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动态遵循Logistic曲线〔S形曲线〕模式,经历〔 ABDE〕.A.缓慢增长期B.指数增长期C.最大增长期D.直线增长期E.减慢停止期38、目前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有〔BCD 〕.A.没有全部使用塑料地膜B.漏光C.光饱和浪费D.条件限制E.品种不好40、从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来看,下列是耐寒作物的是〔ABCE〕.A.荞麦B.小麦C.燕麦D.芝麻E.蚕豆41、以下属于喜N作物的有〔 ABDE 〕.A.水稻B.小麦C.大豆D.玉米E.高粱42、禾谷类作物穗的库容量由〔 DE〕决定.A净同化率 B.叶面积比率 C.源大小 D.籽粒数 E.籽粒大小43、〔ABC 〕是决定作物产量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A.源B.流C.库D.温E.光44、种子处理包括〔 ABCDE 〕.A. 晒种B.石灰水浸种C. 药剂浸种D. 拌种E.包衣45、作物种植制度包括〔ABCDE 〕.A. 作物布局B. 复种C. 间作D. 套作E. 轮作46、复种程度的高低主要受〔ABCDE 〕条件的影响.A.热量B. 水分C. 肥力D. 劳畜力、机械化E.技术47、有利于作物叶片宽度和厚度增长的条件有〔B C〕.A.较高的气温B. 较低的气温C.较强的光照D.较弱的光照E.充足的水分四、简答题1、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2、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什么?3、影响茎、枝<分蘖>生长的因素4、评价作物产品品质常采用的指标有哪些?5.轮作的作用是什么?6、影响根系生长的主要条件7、可持续农业"的基本含义 ?8、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9、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10、连作的危害.11、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12、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五、论述题1、论述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2、论述作物个体与群体关系?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以促进作物高产?3、试述作物源、流、库的关系与其生产上的意义?4、试述提高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几个方面?5.试述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6.试述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与改善品质的途径7、试述作物生育进程理论应用价值.农业推广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群体4、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5、农业创新扩散6、职前培训7、大众传播法 8、成果示范 9、广义的农业推广10、心理定势 11、气质 12、在职培训13、集体指导法 14、方法示范 15、现代农业推广16、沟通 17、行为 18、中间试验19、农业技术市场 20、促销 21、农业推广教育22、经济上限 23、技术上限 24、成果分布二、单选题:1、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属于.A、狭义的农业推广B、广义的农业推广C、现代农业推广2、农业推广的基本属性是,是一种农村社会教育.A、教育B、咨询C、服务3、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和培养的个人能力和素质.A、农业技术干部B、农民C、农业技术专家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大法,该法于1993年7月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后颁布实施,后于12月修订.A、2002年B、1997年C、2000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于7月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后颁布实施.A、2002年B、1997年C、1993年6、在同一类型、同一地区、相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条件下,推广人员把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一些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叫.A、大众传播法B、集体指导法C、个别指导法7、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叫.A、大众传播法B、集体指导法C、个别指导法8、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叫.A、大众传播法B、集体指导法C、个别指导法9、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推广多侧重于.A、农村教育和信息咨询B、教育C、农事活动指导10、广义的农业推广强调.A、农村教育和信息咨询B、教育C、农事生产的指导11、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对,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应用在生产中,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A、农村教育和信息咨询B、教育C、农事生产的指导12、利用经济手段、合同形式,把推广人员与生产单位和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来推广技术的一种经济责任制度叫.A、农业技术承包服务B、技术咨询服务C、技术经营服务13、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的农业技术服务叫.A、农业技术承包服务B、技术咨询服务C、技术经营服务14、农业推广机构兴办各种经营性实体,把推广技术与提供各种必要的经营服务结合起来,"既开方,又卖药",更好地促进技术专化为生产力的农业技术服务叫.A、农业技术承包服务B、技术咨询服务C、技术经营服务15、把农业技术纳入到整个经济活动和商品流通中,与其他商品一样进行交换和流通,最后,将其转化、物化到农业生产中去,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农业技术服务叫.A、技术市场服务B、技术咨询服务C、技术经营服务三、多选题1、创新的特性有.A、相对优越性B、一致性C、复杂性D、可试验性E、可观察性F、复杂性2、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A、突破阶段B、跟随阶段C、紧要阶段D、试用阶段E、从众阶段3、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几种运行机制有等几种形式.A、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B、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C、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D、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E、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4、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的动力有.A、农民需要是农业推广的原动力B、市场需求是农业推广的拉动力C、农村需要是农业推广的根本动力D、政府政策导向是农业推广的推动力5、推广教育的特点有 .A、普与性B、适用性C、实用性D、实践性E、长期性F、实效性6、农业推广教育的教学原则有.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直观性原则C 、启发性原则 D、因人施教原则 E、时效性原则7、农业推广组织的职能是.A、确定推广目标B、保持推广工作的连续性C、信息交换D、控制E、激励F、评估8、世界农业推广方式有.A、一般推广方式B、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C、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D、群众性推广方式E、项目推广方式F、农业系统开发推广方式G、费用共担〔分摊〕推广方式 H、教育机构推广方式9、方法示范的基本要求是 .A、短时准确B、技术人员示范规范C、操作为主讲解为辅D、农民亲自操作10、推广技术类论文的格式一般包括等部分.A、标题B、作者署名〔包括所在地区、工作单位、〕C、摘要〔英文摘要〕D、关键词E、正文F、参考文献11、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A、认识阶段B、兴趣阶段C、评价阶段D、试用阶段E、采用阶段F、推广阶段12、不同时间的创新采用者可划分五种类型.A、创新先驱者B、早期采用者C、早期多数D、晚期采用者E、晚期多数F、落后者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有四个方面.A、成果质量B、成果数量C、转化系统体系建设D、农民需求E、政策与资金14、农业推广教学方法有.A、集体教学法B、示范教学法C、鼓励教学法D、观摩教学法E、现场教学法F、个别教学法15我国农业推广方式有.A、项目计划方式B、技术承包方式C、技物结合方式D、企业牵动方式E、农业开发方式F、科技下乡方式16、个别指导法的具体应用有等形式.A、农户访问B、办公室访问C、信函咨询D、咨询E、电脑服务17、成果示范的基本要求是.A、技术要成熟可靠B、示范目标与农民和社会生产目标相一致C、示范点要有代表性D、具备成果示范的必需条件E、示范点的选择和布局要合理F、示范人员要有精湛的技艺18、农业推广经营服务中的营销观念有.A、用户观念B、质量观念C、服务观念D、价值观念E、效益观念F、竞争观念G、创新观念H、信息观念I、时效观念 J、战略观念19、农业推广语言的特点 .A、易懂易记,简单明了B、实用实效,可行易行C、生动形象,朴实无华20、在职培训的方法有.A、每月讲习班B、两周培训班C、生产项目培训D、年培训班21、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有.A、发展农村农民教育的功能B、发展农村科技的功能C、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功能D、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22、农业推广项目选择的原则有.A、项目的先进性B、项目的成熟性C、项目的适应性D、项目产品的需求性E、项目的技术要求与农民的接受能力的一致性F项目要符合农民的需要 G、项目的时效性23、行为产生的主要理论有.A、需要理论B、动机理论C、态度改变理论D、激励理论E、行为改变的一般理论24、农业推广沟通与一般沟通一样,必须具备等几大要素.A、沟通主体B、沟通客体C、沟通渠道D、沟通媒介E、沟通内容F、沟通方式25、农业推广项目选择的方法有.A、调查现状法B、分析、预测法C、评议论证法D、调查研究法E、优选决策法26、推广论文选题的原则有.A、选择有创新的问题B、选择农业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C、选择有争论的问题D、选择与自身条件、能力相适应的题目27、农民学习的特点是.A、学习目的明确B、负担重,学习时间有限C、农民之间可以互相学习D、精力分散,记忆力较差E、有较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F、精力分散28、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原则.A、综合效益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实事求是原则D、层次性原则E、资料可比原则F、因地制宜原则29、心理定势的类型有.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经验效应E、移情效应F、模仿效应30、我国的农业推广程序,概括起来包括等几个步骤.A、项目选择B、试验C、示范D、培训E、服务F、推广G、评价H、总结31、在大众传播法中,下列媒体中,属于静态物像传播媒体的有.A、广告B、电视C、报纸、杂志D、录音、录像E、科技展览F、标语32、农业推广项目的验收方法有.A、现场验收B、会议验收C、检测、审定验收33、农业推广人员管理的方法有.A、经济的方法B、行政的方法C、思想教育的方法D、精神激励法E、法律的方法F、农业推广人员的资格地位34、农业推广试验设计的原则有.A、重复原则B、惟一差异原则C、随机原则D、直观原则E、因地制宜原则F、局部控制原则35、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方式有.A、自检评价B、现场评价C、项目的反应评价D、行家评价E、专家评价36、农业推广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A、社会调查B、问卷法C、社会实验D、观察法37、沟通的基本要素有.A、信源B、渠道C、信息D、信息接受者E、反馈38、人的行为特点有.A、目的性B、差异性C、可调节性D、同一性E、可塑性39、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主要有等.A、经营因素B、技术因素C、农民素质D、政府政策以与农村家庭E、社会组织机构40、农业推广的特点主要有几个方面.A、生产性B、教育性C、综合性D、社会性E、周期性F、实用性41、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有.A、试验示范原则B、综合效益原则C、智力开发原则D、因地制宜原则E、合作推广原则F、服务配套原则G、全面系统原则 H、计划性原则42、推销人员的作用有.A、寻找顾客B、反馈情报C、沟通信息D、服务E、分配资源F、销售产品43、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原则有.A、朴实平等B、深入浅出C、科学规范D、简洁精练E、事实教育F、形象生动44、农业推广演讲稿的主题应具备的几个特征是.A、现实性B、针对性C、新奇性D、通俗性E、实用性F、教育性45、农业推广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有.A、农民的需要B、社会的需要C、市场的需要D、专家的意见E、推广单位的意见46、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结构包括.A、专业结构B、能级结构C、层次结构D、年龄结构E、知识结构F、能力结构47、农业推广调查的方法有等.A、文献调查法B、实地调查法C、访问调查法D、问卷调查法E、实验调查法F、函调调查法48、农业推广调查的步骤包括.A、选择调查课题B、拟定调查方案C、收集调查资料D、审核调查资料E、整理分析资料F、统计分析49、农业推广教学的基本原则有.A、实际、实用、实效B、直观 F、教学方式多样化D、因人施教 C 、启发E、讲授知识与实践指导相结合50、农村家政推广的内容有几类.A、家庭结构方面B、家庭教育方面C、家庭管理方面D、家庭卫生方面E、家庭卫生保健与计划生育F、家庭礼仪方面51、当前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存在的不适应有.A、推广理念不适应B、职能定位不适应C、管理体制不适应D、推广方法不适应E、保障措施不适应F、法规法则不适应四、判断题1、从农业推广的概念可知,狭义的农业推广以"技术指导"为主要特征,广义的农业推广以"教育"为主要特征,现代农业推广以"咨询"为主要特征. 〔〕2、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有生态区域性、效果的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序性与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特点.〔〕3、影响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生理因素、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和社会实践. 〔〕4、农民行为改变有农民自身和他们所属文化教育传统的障碍和农业环境中的阻力两个方面. 〔〕5、农业推广信息采集的原则有主动、与时原则、真实、可靠原则、针对需求原则、全面系统原则、计划性原则和预见性原则.〔〕6、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社交需要.〔〕7、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可调节性、差异性和可塑性等几个特点.〔〕8、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是试验目的要明确、试验要有代表性和试验结果要准确可靠. 〔〕9、农业推广项目选择的依据是国家需要、市场需要、农民需要和专家的意见. 〔〕10、农业推广学的研究程序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四个方面. 〔〕11、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基本原则有目标性原则、赢利性原则、技。
玉米1.生育期:玉米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2.生育时期:是指某种新器官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特征性变化的日期。
3.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4.生长:是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即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包括生殖体的生长。
5.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是作物形态,机能和功能的质的变化。
6.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7.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8.光温反应特性: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开花,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9.经济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10.生物产量: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包括茎,叶,花和果实,不包括根)风干重。
11.生长中心是指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优先发育、对有机物质需求最大的器官。
一般来讲心:生长,在苗期,生长中心是茎叶,而后期是生殖器官或贮存器官。
12.感温性:作物(作物)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
一定的高温使幼穗提早分化、缩短生育期;一定的低温会使穗分化延迟;13.感光性:作物(水稻)在适宜生长发育的日照长度内,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
光照缩短,光周期诱导加快,幼穗提早分化,否则幼穗延迟分化。
14.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在最适合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不同作物(水稻)品种也必须经过一个必需的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
15.棒三叶:玉米穗位叶及上下两叶。
16.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1)适应性强,产量潜力大。
玉米具有广泛适应性,是C4植物,光和效率高,增产潜力大。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
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粒和茎秆都是优质饲料,其饲用价值远高于小麦大麦燕麦等。
(3)营养丰富。
玉米籽粒能量高,含脂肪约4%,且含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亚油酸。
(4)重要的工业原料。
可作为原料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糖浆、玉米油、玉米酒精。
(5)综合利用价值高。
淀粉可生产饲料、化学肥料等;秸秆可作食用菌的培养基;穗轴可用来生产电木、漆布、黑色火药、人造纤维等,玉米穗轴和秸秆是提取糠醛、制造尼龙和高级塑料的重要原料,还可以制造胶版、纸张、人造纤维等,玉米苞叶是编制精美手工艺品的良好原料。
17.玉米的分类1)按生育时期分: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2)按植株形态分:紧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3)按籽粒形态及结构分: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甜质型、糯质型、爆裂型、蜡质型、有(捊)型、粉质型18.玉米的生育时期(了解):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19.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1)品种一般生育期较长的根层数也多。
(2)温度根系最适温度24~25度,过低根系停止生长,大于40℃则抑制生长。
(3)水分水分适宜根系生长迅速过多不利于根系生长,尤其苗期(芽涝)。
(4)养分土壤肥沃,根系发达,土壤贫瘠,根系生长不良,根具有向肥性。
(5)氧气玉米称为中耕作物需氧多,中耕可以促进根系生长。
20.影响茎秆生长的因素:1)温度:最适温度24~28℃,小于10~12℃停止生长,大于30度随温度升高生长速度降低。
2)养分:需要氮磷钾充足且比例合适,氮磷丰富缺钾时,节间易碎和倒伏,严重缺磷植株矮缩。
3)光照:短日照作物光周期和光照强度都有影响,增加日照时数,可延长营养生长,茎节增多。
4)水分:水分不足,对地上部生长影响大于地下部。
拔节到抽雄期缺水易出现卡脖旱。
21..影响叶片生长的因素1)光照:光周期和光照度对叶片数量和大小都有影响。
2)温度:影响叶片数目,出生和生长速度及大小,31~32℃生长最快。
3)施肥:是促控叶片生长的重要手段,施肥显著增加叶面积的功能期。
4)水分: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叶片的寿命,功能和生长。
22.影响开花授粉的因素1)温度:20~28℃开花最多,大于38℃或小于18℃雄花不开2)湿度:最适宜的相对湿度65%到90%,小于60%开花少,大于90%易吸水膨胀破裂3)花粉生活力与温湿度关系:在温度28.6~30℃,相对湿度65%~81%时,花粉生活力可维持5~6小时,8小时后显著下降,24小时后完全丧失生活力,花粉暴晒在中午的强光下38℃以上,2小时左右即全部丧失生活力。
23.种子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24.影响籽粒发育的因素1)温度:玉米灌浆期的适宜温度为20~24℃,温度明显影响抽穗到成熟的日程,昼夜温差对籽粒灌浆有明显影响。
2)水分:水分的多少影响光合能力,影响营养器官中的物质向籽粒中运输3)光照:玉米粒重约90%~95%来自授粉后的光合产物4)肥料:适量供给氮肥,叶片功能期长,有粒大粒饱的效果,品质也明显提高。
25.玉米栽培中存在的问题1)土壤耕作技术落后导致保水保肥能力差2)种子质量参差不齐,播种质量差,难以保证一播全苗3)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农民栽培管理技术差,机械化水平低4)水肥管理落后,不能够按时按需调控水肥供应5)病虫草害防治手段单一,大量使用农药,防治效果差,造成环境污染6)单产水平低,抗灾增产技术落后26.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的主要因素1)种子的生活力和成熟度:只有具有生活力的种子才能发芽,随着种子成熟度的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都提高2)温度: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一般为6~10℃,最适温度为25~35℃,最高温度40~45℃。
3)水分:水分是玉米发芽的首要条件,玉米种子吸水达到风干重的35~37%时,就能正常发芽,通常田间持水量为60%以上时,才能满足玉米发芽的需要。
4)氧气: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空气含氧量完全可以满足发芽的需要,但若遇播种过深,土壤水分过多,播后土壤板结等因素则影响发芽。
小麦1.生育期: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过程。
2.生育时期:在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12个生育时期3.阶段发育:小麦的一生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
4.春化阶段(感温阶段):小麦种子萌发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实,此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适宜的温度条件,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温度及所需天数要求不同。
5.分蘖穗率:指分蘖穗(不包括主茎)占总穗数的百分率即=(总穗数-基本苗数)/总穗数×100%6.分蘖成穗率:指分蘖成穗(不包括主茎)占总分蘖数(不包括主茎)的百分率即=(总穗数-基本苗数)/(最大分蘖期总茎数-基本苗数)×100%。
7.生物产量:成熟的小麦植株所形成的全部干物质,包括根茎叶穗和籽粒。
8.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需要的那一部分产品即小麦籽粒。
9.小麦顶凌播钟:春季当土壤表层解冻5~7cm而下层土壤仍结冻时,机车即可下地播种。
10.小麦品质:小麦籽粒在其加工消费过程中,工艺外观营养要求的满足程度是衡量小麦质量的依据。
11.优质小麦:即同时而又最大限度的满足小麦生产者,经销商,加工企业,与消费者对小麦品质的要求的小麦。
12.阶段发育和器官形成的关系1)春化阶段阶段是小麦分化叶原基、分蘖原基、次生根及原始茎节的时期,春化和分蘖同时进行,春化阶段分化的叶片及分蘖原基的数量就多,进入光照阶段后数量不再增加,春化阶段生长锥处于未伸长顶端分化组织不转入幼穗的分化。
2)光照阶段是分化小穗小花的时期,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穗大粒多,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到4℃以上时,茎生长点开始伸长,穗分化开始,标志着进入光照阶段。
从穗分化到雌雄蕊原基形成时关照阶段结束。
13.阶段发育理论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1)引种:1)在引种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阶段发育特性2)北方冬性品种南移,由于南方气温较高,日照时数较短,春化及光照阶段发育延缓,表现为迟熟甚至不能抽穗。
3)南方的春性品种北移,表现为早熟,冬害严重4)如同纬度地区引种,一般较易成功,但必须注意各地的海拔高度和有关生态条件。
(2)播种期:1)冬性品种的耐寒性强,可适当早播,宜安排在早茬地上2)春性品种抗寒性弱,可适当晚播,宜安排在晚茬地上3)春性品种如播种过早,可能在年前就完成光照阶段的发育而拔节,易受冬春冻害死亡。
(3)播种密度:1)冬性品种的分蘖在春化和光照两个阶段中进行,分蘖期长,分蘖力强,播种密度可适当降低。
2)春性品种的春化阶段短,分蘖在光照阶段中进行,此时幼穗分化已开始,因而分蘖力较弱,播种量适当大些才能达到增穗增产的目的。
14.影响穗分化的环境因素:1)温度:高温能加速穗分化进程,缩短分化时间,小花小穗数目减少,10°C以下光照阶段缓慢。
穗分化时间延长,有利于形成大穗。
(四分体时对低温敏感,5°C以下低温持续时间长会导致花粉发育不好)2)光照:增加光照时间能加速分化进程,长日照结合高温,分化进程加快,不利于形成大穗,缩短光照时间,则分化进程减慢,可增加穗长和小穗数。
(雌雄穗至四分体形成期需强光照,若光照不足则会导致小花大量退化,并引起花粉不育)3)水分:水分不足影响穗部性状,药隔和减数分裂期是水分“临界期”,此期需保持70%左右的田间最大持水量,若过干则会导致花粉、子房发育不良并导致结实率下降4)养分:氮肥可促进小穗小花的分化强度,延长穗分化的时间,药隔到四分体时期追肥,可减少小花退化并可提高结实率。
缺磷则会导致花粉胚珠不孕(适当C/N,可争取穗大粒多)15.籽粒灌浆与环境因素的关系1)温度:最适温度20~22°C昼夜温差大2)光照:光照有利于灌浆胚乳细胞多3)水分: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过多过少引起早衰(青枯及高温逼熟)4)养分:适当的养分可以防止早衰,过多则引起贪青晚熟16.播种量计算公式:播种量(公斤/亩)=每亩基本苗数(万/亩)×千粒重(g)/田间出苗率/发芽率/1000/1000举例:如在一块肥力较高的土地上种植小麦,计划产量400Kg/亩,已知分蘖穗率为10%每穗为30粒,千粒重40g,种子发芽率为90%田间出苗率为80%1)计算每亩穗数每亩穗数=400×1000×1000/30/40=3333332)计算基本苗数:分蘖穗率=分蘖数/总穗数=(总穗数-基本苗数)/总穗数基本苗数=总穗数(1-10%)=333333×90%=300000(苗/亩)3)计算播种量=300000×40/0.8/0.9/1000/1000=16.7(公斤/亩)大豆1.野生大豆到大豆的演变叶:小尖→大圆茎:细弱攀援多汁→粗壮直立少枝籽粒:扁小黑→大圆黄结荚性:无限→有限短日性:强→弱2.大豆花荚脱落的一般现象1)从解剖学上讲,由于在花柄基部形成离层而引起的,落花落荚主要发生在受精作用后2)内圆激素变化讲:主要是内圆激素的复杂及不平衡造成的PS:落花率最高,占40%左右,落荚率次之,占35%左右3.落花落荚的原因:内部原因:有机营养缺乏外部原因:土壤养分不足或氮肥过多;土壤干旱或水分过多;光照不足(低于800LX);温湿度过高(29°C,100%);病虫危害综合的防治技术措施:选用多花多荚的高产良种;合理密植;始花期追施速效N,P肥,合理进行灌排;采用生理调节剂;及时防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