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感染控制和护理安全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63
输液治疗护理绪论与输液治疗的感染控制和护理安全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共11道题)1.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委员会于()在北京成立。
A. 2000年B. 1999年C. 1998年D. 1997年2.锐器盒盛装锐器达到容器()时,应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封口紧实严密并做标识。
A. 1 /2B. 1/3C. 2/3D. 3/43.下列关于有效期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 应在厂家标注的有效期前使用B. 输液治疗前应核对有效期C. 输液附加工具使用时检查完整性后方可使用D. 长期留置的输液工具要记录起始时间等相关内容4.导管置入超过()h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机率会增加。
A. 72B. 36C. 24D. 125.皮肤消毒中,对于年龄()的婴儿不建议使用氯己定消毒皮肤。
A. 小于2个月B. 小于4个月C. 小于6个月D. 小于8个月6.手卫生实施细则中规定,取足够皂液或肥皂,认真揉搓双手至少()秒A. 15B. 20C. 25D. 307. 输液治疗护理时,评估治疗方案的内容不包括( )A. 药物PH值B. 药物渗透压C. 治疗环境D. 输液目的8.配制好的经静脉途径使用的药液放置时间一般不超过()h。
A. 2B. 4C. 12D. 249.配置液体的注射器应一次性使用,并应选择()以下的针头配制液体。
A. 21GB. 20GC. 19GD. 18G10.无菌输液器具应每()h更换1次。
A. 4B.8C. 12D. 2411. 首先加入输液袋或瓶内的药物是()A. 有颜色的药物B. 最易溶解的药物C. 浓度最小的药物D. 特殊药物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共11道题)1.牛津推荐意见分级中下列哪几项属于A级推荐意见()A. 基于队列研究的SR(有同质性)B.“全或无”证据C. 基于RCTs的SR(有同质性)D. 单个多中心的RCT研究2.牛津推荐意见分级中下列哪几项属于B级推荐意见()A. 基于队列研究的SR(有同质性)B. 单个病例对照研究C. 基于RCTs的SR(有同质性)D. 单个多中心的RCT研究3.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有()A. 糖类B. 水C. 维生素D. 电解质4.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时应评估患者的()A. 皮肤状况B. 配合程度C. 静脉直径D. 静脉穿刺难易程度5.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对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剂使用建议有()A. 含有效碘5000mg/LB. 医用氯己定C. 2%碘酊和75%乙醇D. 含氯制剂6.静脉推注时,下列哪些液体应避免使用头皮钢针,以防发生渗出引起的组织坏疽。
静脉输液治疗管理制度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了确保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有效、合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目的1. 规范静脉输液治疗的管理,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合理性。
2. 降低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3. 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治疗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静脉输液治疗管理工作。
三、职责1. 医疗机构应成立静脉输液治疗管理小组,负责本机构静脉输液治疗的管理工作。
2. 护理部负责制定静脉输液治疗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3. 药学部负责对静脉输液药物进行管理和监督。
4. 医务部负责对静脉输液治疗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管理制度1. 静脉输液治疗前,应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药物的性质、输液途径的选择等。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输液治疗的感染控制。
3. 合理选择输液途径,优先选择中心静脉导管,避免多次穿刺。
4.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的输液速度。
5.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反应。
6. 输液结束后,及时拔除静脉导管,并进行有效的护理。
五、培训与考核1. 护理部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2. 医务部应定期对医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培训,提高医师的合理用药意识。
3. 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输液治疗的考核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确保静脉输液治疗的规范性。
六、总结与反馈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静脉输液治疗的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输液治疗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管理水平。
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门急诊输液室作为医院重要的治疗场所之一,承担着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的重要任务。
但是在门急诊输液室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加以应对,将会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对门急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提高门急诊输液室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输液相关感染风险门急诊输液室每天都有大量患者进行输液治疗,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穿刺感染、管路感染等风险。
特别是在大型医院门急诊输液室,患者流动量大,设备、场地限制也可能会增加护理感染的风险。
2.输液漏液风险由于输液管路、输液器等设备的使用和护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输液漏液,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会对患者和护士造成伤害。
3.输液观察不及时门急诊输液室患者的治疗时间短,护士可能分散精力处理其他事务,导致输液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变化被忽视,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4.医疗器械管理不当门急诊输液室存在医疗器械的管理不当的现象,例如使用过期的医疗器械、无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增加了患者受到感染的风险。
5.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不够门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流动性大,可能存在新人员技能不够娴熟导致的操作不当,增加了患者受到伤害的风险。
二、门急诊输液室应对措施1.加强感染控制加强输液室的消毒和感染控制工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操作,保证输液器、输液管路等器械无菌,减少感染风险。
2.强化护理观察加强患者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和监测工作,定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保证患者安全。
3.规范操作流程门急诊输液室应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保证操作流程的规范和护理技能的娴熟。
4.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定期对输液器、输液管路等进行检查和更换,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报废制度,保证使用的医疗器械符合卫生标准。
5.提高护理质量门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加强对新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和有效。
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安全隐患与控制措施摘要】目的:分析门诊输液室存在的院感隐患,提出控制措施。
方法:根据门诊输液室的特点,对输液室护士及保洁员进行院内感染控制知识的教育,使之树立牢固的感控理念,制订严格的管理方案,加强环境管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大大减少了院感发生的几率。
结果: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无一例院内感染发生。
结论:提高护士的感控理念,认真落实管理措施,有利于防止院感的发生。
【关键词】门诊输液室院感控制门诊输液室负责接待各科门诊输液的病人,病人多,病种杂,存在巨大的院感隐患。
为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将门诊输液室定为院感重点科室,加强监管,制订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并认真督促检查落实情况,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门诊输液室占地面积约150cm2,分为护士站、治疗室、输液大厅、抢救室,输液大厅约100cm2 ,每天接待输液病人约100人次。
1.2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制订并认真落实管理措施,加强监管,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无一例院内感染发生。
现报告如下。
2.存在的院感隐患:2.1护士院感控制意识差。
门诊输液室护士工作量大,自我防护意识差,洗手依从性低,容易由护理人员的手造成护患之间的医源性感染[1]。
门诊病人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没有系统的检查资料。
由于各种社会原因,病人常常隐瞒传染病史,护士无法全面知晓病人的状况。
选择门诊输液治疗方案的病人病情一般较轻,外表看不出来疾病隐患,所以护士常常容易忽视防控。
2.2.输液病人、陪护家属多而杂,人口流量大,加重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输液病人中,几乎每人一个家属陪伴,尤其是儿童患者,甚至有几个家属,大大增加了人员的流量。
基层医院面对的主要是农村病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病人或家属在大厅进餐、咳嗽、吐痰,有的患儿在大厅大小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2.3.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
静脉输液管理措施静脉输液是现代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也是护士在临床中进行护理基础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护士普遍存在不安全因素,如人员、输液用具、药物、输液泵使用、管道维护、输液相关性感染等。
为了确保病人输液安全,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止医疗纠纷,消除不安全隐患,必须规范操作流程,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并认真落实。
一、规范化管理的目的确保病人输液安全,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止医疗纠纷,消除不安全隐患。
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管理。
二、确保输液用具安全我院临床上常用于静脉输液的用具有:输液管、头皮针、肝素帽等。
这些用具在输液前必须认真检查其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
如已过期则不可重新消毒再使用。
外包装检查手法:轻挤外包装,如能鼓起则可放心使用,如不能则证明包装已有裂缝,细菌可能已侵袭包装内用具,应即更换。
三、药物的安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步骤参与的护士比较多,如某一环节没把好关则容易出错,因此,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四、输液泵的使用输液泵是静脉输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因此,必须确保输液泵的性能良好,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同时,护士在使用输液泵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输液故障或输液过快、过慢等问题。
五、管道维护静脉输液过程中,管道维护是保证输液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护士必须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管道通畅、无堵塞、无脱落。
同时,要加强对病人的宣教,指导病人正确维护管道,避免因管道问题而导致的输液中断或输液反应。
六、输液相关性感染控制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相关性感染是严重影响病人安全的问题。
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病房环境的消毒和卫生管理,定期对输液用具进行消毒和灭菌,以降低输液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医院输液室感控工作总结
医院输液室是医院内重要的治疗场所,也是感染控制的重点区域之一。
在输液室,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医院输液室感控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输液室的环境卫生是感控工作的重点之一。
输液室内的地面、墙面、器械、设备等都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护人员需要定期对输液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的干净和卫生。
其次,医护人员的个人卫生也是感控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输液室工作的医护人
员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和穿戴防护用品的规定,确保自己的个人卫生,避免将细菌和病毒带入输液室,造成交叉感染。
此外,输液室内的器械和设备的消毒也是感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医护人员
需要定期对输液室内的输液泵、输液管等器械和设备进行消毒,确保其干净无菌,避免感染的发生。
最后,医护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感控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感控意识和
能力。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能更好地做好输液室的感控工作,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总之,医院输液室感控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和合作。
只有严格执行感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认真对待输液室的感控工作,做好每一个细节,为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三篇篇一: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1、加强医护人员的输液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管理。
2、确保输液用具安全: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
3、药物的安全使用3.1医嘱查对: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医嘱,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
3.2溶液查对检查溶液有无渗漏、瓶口有无松动,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现象。
3.3张贴输液瓶签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
3.4配药: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3.5更换液体更换补液时查对相邻二组补液有无配伍禁忌,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补液不能相邻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4、输液观察4.1观察有无药物的过敏反应凡是输液所需使用的药物,对于易过敏者都应在输液前做皮内敏感试验,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须立即停止输液,按照相关预案进行处理。
4.2观察输液的速度输液的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及输入液体的总量,输液的目的和药物的性质等多种因素。
4.3观察输液药物有无外渗,及时观察输液局部情况,如有外渗应及时对症处理。
5、操作方法正规,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合理选用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
7、操作时动作轻稳,主动与患者交流,体现爱伤观念。
篇二: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
该项技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技术之一,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
具有给药迅速、起效快等优点,但也具有风险较大、安全隐患较多的缺点。
如不加强安全管理,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管理,确保安全。
1药品器具的安全管理1.1输液用具临床上常见输液用具有:输液器、锁骨下静脉穿刺管、PICC管、头皮静脉留置针、头皮针、肝素帽、三通接头等。
护理职业中的感染控制和安全措施在护理职业中,感染控制和安全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护士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感染的风险。
因此,了解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对于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
1. 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感染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减少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在医疗环境中,各种病原体可能存在,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容易成为感染的传播媒介。
因此,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可以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同时保护护理人员免受感染。
2. 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是感染控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护理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与患者接触前后、接触体液或污物后,以及在进行无菌操作前。
正确的手卫生包括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
通过正确的手卫生,可以有效地去除或杀灭手上的病原体,减少感染的传播。
3. 隔离措施隔离措施是一种重要的感染控制策略,用于防止感染的传播。
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可以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包括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空气传播预防和接触预防等。
护理人员应了解各种隔离措施的要求,并正确地实施,以确保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4.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与患者接触时,护理人员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以保护自身免受感染。
这包括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或面屏等。
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个人防护装备,护理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并正确佩戴。
5. 安全注射和穿刺操作在护理职业中,注射和穿刺操作是常见的操作,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护理人员应遵循安全注射和穿刺操作的原则,包括正确选择和使用注射器、针头,避免重复使用针头,正确处理废弃物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意外穿刺和感染的风险。
总结:感染控制和安全措施是护理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护理人员应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感染控制政策和指南,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健康。
手卫生、隔离措施、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以及安全注射和穿刺操作是实施感染控制和保障安全的关键步骤。
护理安全管理与监控措施
是指为确保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和监控手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护理安全管理与监控措施:
1. 急救设施与器材:医疗机构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和器材,包括自动体外除颤器、呼吸道管理器、心电监护仪等,以应对突发状况。
2. 患者身份确认:在进行任何护理行为前,护士应先确认患者的身份,可以通过询问患者姓名或核对患者的诊疗卡等方式。
3. 药品管理:护士应按照医嘱准确配药,并严格执行药品核对、二次核对和病人确认等程序,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
4. 感染控制:护士应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帽子等,同时遵守手卫生、消毒灭菌等感染控制的相关要求。
5. 跌倒预防:对于容易跌倒的患者,护士应提供相应的防跌设施,如床栏、防滑地毯等,并进行定期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危险因素。
6. 输液安全:护士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输液,包括正确选择输液部位、管路连接、输液速度等,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输液反应情况。
7. 患者监护:护士应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8. 安全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9. 安全事件报告与分析: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安全事件报告与分析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