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感染控制
- 格式:docx
- 大小:16.08 KB
- 文档页数:4
急诊科感控年度工作计划一、背景概述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科成为医院中一项重要的服务环节,每天接诊和照顾大量患者。
然而,由于急诊科患者的流动性强和患者病种多样性,急诊科也成为医院感染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因此,急诊科感控工作的开展对于降低感染传播风险,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做好急诊科感控工作,制定出一份年度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急诊科感控年度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降低感染传播风险,确保急诊科的安全环境,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2. 任务:a. 制定和完善急诊科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b. 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
c. 加强环境消毒措施,确保急诊科的清洁和卫生。
d. 加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设施。
e. 加强感染监测和上报,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情况。
f. 加强与其他科室合作,共同推进感染控制工作。
g. 加强信息宣传,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意识和合作程度。
三、具体计划1. 制定和完善急诊科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a. 成立感控工作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与权限。
b. 审查和更新急诊科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c. 制定急诊科感染控制标准流程,并进行培训和宣传。
d. 建立急诊科感染控制档案,确保工作记录完整并易于查阅。
2. 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a. 组织感染控制培训课程,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b. 按照培训计划,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c. 鼓励医护人员参加感染控制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高专业水平。
3. 加强环境消毒措施,确保急诊科的清洁和卫生a. 制定并落实急诊科的环境消毒工作计划和检查制度。
b. 定期进行环境消杀,确保急诊科的清洁和卫生。
c. 结合科室实际情况,优化布局和流程,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d. 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工作,并建立消毒监测机制。
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经常面对危重病人和突发情况,而医院感染是医疗保健系统中重要的安全问题。
急诊科医院感染对病人造成的影响严重,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会使医疗机构声誉受损。
因此,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和对策应得到重视。
危险因素分析1.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急诊科是一个繁忙的部门,很难保持整洁的工作环境。
加之病人来自不同的文化、地区和经济水平,一些病人可能携带有抵抗力低的细菌和病毒,环境的不卫生会加剧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2. 病人特点急诊科病人数量众多,人口密度大,很容易产生交叉感染。
在急诊科,一些患者可能患有口鼻咽部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这些病情较轻的病人往往会被安置在一个房间或床位上。
这种情况下,这些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非常高。
3. 技术操作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医疗部门,医护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如手术、穿刺、注射等,这些操作都与医院感染的风险相关。
如果操作不当或不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很容易产生感染。
4. 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是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责任和作用。
如果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不能符合要求,就会对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造成障碍。
对策分析1. 环境卫生加强急诊科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急诊科整洁、干净、无菌。
增加病人隔离病房和负压隔离病房的数量,对携带特定情况的病人进行专业性管理。
缩短诊疗间隔时间,减少房间内病人数量,降低病人在急诊科的逗留时间。
2. 病人特点加强急诊科病人的感染控制。
对来自传染病疫区的病人,严格进行感染性病例登记和隔离管理。
增加一次性消毒和隔离工具和设备的种类和数量。
3. 技术操作加强医疗技能培训和质量管理。
对急诊科医生和技术人员培训消毒技术,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培训医护人员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意识。
急诊科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一、制定急诊科感染预防控制计划
1. 制定并完善急诊科感染预防控制相关制度和流程
2. 加强急诊科感染监测与报告工作
3. 组织开展急诊科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
二、加强医疗设施和器械的清洁消毒工作
1. 确保急诊科医疗设施和器械的定期清洁消毒
2. 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置工作
3. 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三、加强急诊科人员个人防护
1.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2. 加强急诊科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3. 加强急诊科人员对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四、开展感染病例的追踪和流行病学调查
1. 对急诊科感染病例进行及时追踪和调查
2. 对急诊科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进行分析
3.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遏制感染的扩散
五、加强急诊科环境卫生管理
1. 定期对急诊科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
2. 加强急诊科空气质量监测和处理工作
3. 建立急诊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六、加强与其他科室的联防联控合作
1.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感染病例信息共享
2.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联合会诊工作
3. 建立跨科室感染防控合作机制
七、定期对急诊科感染预防控制工作进行回顾
1. 定期组织急诊科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回顾会议
2. 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完善预防控制措施
3. 做好急诊科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宣传和推广。
医院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引言概述 医院急诊科是医院中最为繁忙的部门之一,每天都接待大量患者,其中不乏一些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因此,医院急诊科的感染管理制度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将从医院急诊科感染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内容要点、执行方式、监督机制和改进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医院急诊科感染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1.1 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急诊科接待的患者众多,患者之间的接触频繁,若没有严格的感染管理制度,容易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1.2 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容易受到感染的风险,建立感染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1.3 提高医院急诊科的服务质量:健全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医院急诊科的感染率,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的声誉。
二、医院急诊科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要点 2.1 感染控制委员会的设立: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急诊科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
2.2 感染监测与报告: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急诊科感染事件,采取相应措施。
2.3 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定急诊科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案,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三、医院急诊科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方式 3.1 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管理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3.2 制度宣传:通过宣传栏、会议等形式,向医护人员宣传感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3.3 督导检查:定期进行感染管理制度的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制度的执行。
四、医院急诊科感染管理制度的监督机制 4.1 内部监督:由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对医院急诊科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内部监督。
4.2 外部监督: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第三方机构对医院急诊科的感染管理制度进行外部监督和评估。
4.3 患者投诉与建议:鼓励患者对医院急诊科的感染管理制度提出投诉和建议,及时改进和完善。
五、医院急诊科感染管理制度的改进措施 5.1 经验总结与借鉴: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其他医院的好做法,不断改进医院急诊科的感染管理制度。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管理活动。
第三条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全面管理、科学管理、规范化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应当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明确各成员职责,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二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五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病原体传播。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加强医疗器械、药品、血液及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加强环境消毒工作,保持诊疗环境清洁卫生。
第八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当加强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等工作,防止病原体传播。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resistant organisms(AMR)。
第三章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并进行报告。
第十三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医院感染信息报告系统,确保医院感染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完整。
第四章医院感染管理培训与教育第十四条急诊科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第十五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报告程序等内容。
第五章考核与奖惩第十六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制度,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定期考核。
第十七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八条急诊科医务人员违反本制度的,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为了保障门急诊医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感染病的传播和发生,建立和完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提高感染控制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机构和责任1.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由感染控制科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执行。
2. 感染控制科负责制定和修订感染管理制度、规范检查和测评,协调相关科室开展感染控制工作。
3. 各科室负责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配合感染控制科的工作需求。
4. 门急诊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监督全体医务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工作。
三、感染风险评估1. 感染控制科通过每年定期开展感染风险评估,对门急诊医院中的感染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2. 感染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病区环境、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接触患者的频率、患者感染风险等因素。
3.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和防护要求。
四、感染预防措施1. 门急诊医务人员应洗手或使用洗手液消毒手部,特别是在进入手术室、接触患者前后、进行伤口操作前后等关键环节。
2. 门急诊科室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手卫生设施,配备足量的洗手液、肥皂、纸巾等卫生用品,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
3. 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
4. 门急诊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洁,保证设备的无菌状态。
5. 门急诊科室应加强患者教育,宣传感染预防知识,提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6. 医务人员在处理感染性患者时,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如空气隔离、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等,保护自身安全。
五、感染事件报告与处理1. 门急诊医务人员在发现可能导致感染的问题时,应及时向医院感染控制科报告,确保感染事件的及时处理。
2. 感染控制科负责组织调查和处理感染事件,在事件发生后进行追踪调查,找出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3. 对于重大的感染事件,应及时向上级医疗行政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接受监督和指导。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中的预防和安全管理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院内各种因素造成的新发感染。
在医院中,急诊科被认为是高危区域,因为患者数量众多、疾病种类繁多,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对此,科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一、感染控制策略1. 严格执行手卫生:急诊科人员应该随时随地进行手卫生,特别是在与患者接触前后、接触污染环境后,要养成正确的洗手方法,并采用合适的洗手液和洗手消毒剂。
2. 预防交叉感染:急诊科患者病情复杂,易感染病原体多样,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应对使用医疗器械和病患物品的操作进行规范,定期对科室进行清洁消毒,并保持空气流通。
(这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内容,如感染控制策略的建议和措施)二、教育培训1. 培训医护人员:急诊科医护人员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应该被教育和培训有关感染控制和预防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正确消毒操作等。
2. 患者教育:患者和家属是急诊科的重要参与者,科室应该针对患者特点进行相关教育,提高他们对感染控制的意识,如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等。
三、设施改进1. 空气净化系统:急诊科的空气质量是影响感染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室应该配备高效过滤器和空气净化系统,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的传播。
2. 医疗设备管理:急诊科应严格管理和维护各种医疗设备,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时修理或更换损坏的设备,防止感染的风险。
四、临床管理1. 感染监测:急诊科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院内感染的疑似病例,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 密切接触者管理:对于急诊科患者和医护人员中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健康状况的监测和隔离,及时识别和处理潜在的感染。
总结:急诊科是医院中高危区域之一,感染控制和预防是科室管理的关键工作。
只有严格执行感染控制策略、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改善科室设施、做好临床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在急诊科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门诊急诊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门诊急诊感染管理工作,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门诊急诊科室的感染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门诊急诊感染管理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感染管理制度,提高感染管理水平。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明确责任,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水平,加强感染控制意识的培养,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落实。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感染管理组织,负责全院感染管理工作。
感染管理组织应当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感染性疾病科负责人、医务科负责人、护理部负责人、门诊部负责人、急诊科负责人、临床科室负责人、消毒供应室负责人、医学检验科负责人、放射科负责人、药剂科负责人等组成。
第六条感染管理组织应当设立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感染管理工作。
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学历、工作经历和感染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感染控制技术和方法。
第七条感染管理组织应当制定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感染管理组织应当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预检分诊制度,对来院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和分诊,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组织。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手卫生管理,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穿脱隔离衣前后等情况下,采用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处理。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等规定,保证其安全、有效、无菌。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和目标规划1. 提高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水平,避免感染传播。
2. 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治疗质量。
3. 提升医院感染管理团队的技能和能力,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1.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时间:一个月。
2. 对急诊科患者实行定期问卷调查,掌握患者感染状况。
时间:每隔一个月。
3. 推广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提高患者治疗认知度。
时间:每季度一次。
4. 关注急诊科环境卫生,保证医疗器械和设备卫生。
时间:每周一次。
5. 编制医院感染报告,及时通报感染事件,引起重视。
时间:每月一次。
资源调配和预算计划1. 拟定医院感染管理预算,确保全方位管理。
预算数额:不超过10万元。
2. 更新医疗设备和器械,提高医疗效率,控制感染传播。
预算数额:不超过50万元。
3. 安排专人负责医院内在药物的采购管理,定期检测和维护使用情况。
预算数额:不超过5万元。
项目风险评估和管理1. 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紧急预案,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2.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中及时响应。
工作绩效管理1.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指标,考核医务人员绩效。
考核周期:每季度一次。
2. 进行员工培训,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员工能力。
作沟通和协调1. 加强和其他部门的协作,协力打造安全卫生的医院环境。
2. 互相学习、借鉴优秀的感染管理经验,共同提升工作能力。
工作总结和复盘1. 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复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对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升管理水平。
急诊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原则一、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HAI);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分类: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可呈暴发性;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病原体为病人自身的正常菌群或外来的已定植菌。
病人免疫功能下降、微生态环境失衡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
二、病原学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有: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及寄生虫等;绝大部分为细菌,其中60%-65%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耐药菌株引起的医院感染增多。
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有:1、革兰氏阳性菌:金葡菌、表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肠球菌。
2、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军团杆菌。
3、厌氧菌:脆弱类杆菌。
4、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毛霉菌、曲霉菌。
5、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冠状病毒。
三、流行病学及危害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感染源:已感染的病人、病原携带者、人体“贮菌库”的细菌及医院环境均可作为感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手为主要途径;血液传播-如乙肝病毒传播;共同媒体传播-呼吸机、导管、内镜;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空调;消化道传播-食品、饮水3、易感人群:主要为医院中的病人。
1998年—1999年我国126家医院的监控资料,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92%,最高8.25%,最低为0.21%。
2001年入网资料,医院感染的现患率为6.7%,一年约有350万-500万的医院感染病例。
医院感染造成病人的病情加重、住院延长、死亡。
四、发病机制1、病人发生院感主要原因是免疫功能减退:(1)原有的基础疾病:烧伤、糖尿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部署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部署【篇1】为了积极配合我院总体工作计划,更好的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健全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并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实行三级管理。
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医院感染管理科,各临床医技科室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任组长,各配备一名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履行职责。
1、根据人员变动情况随时调整医院感染监控组织,以便更好的履行各自的职责,把我院感染管理工作做的更好。
2、贯彻落实《消毒技术规范》,配合各部门质量检查验收,做好各项院感监控工作。
3、进一步发挥各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能,对各项指标进行认真系统的监测,并将监测资料按时上报,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进一步加强各项监测工作。
在院长的领导、检验科的协助及医院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继续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1、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⑴对住院病人采取前瞻性调查方法,进行环节质量控制。
并通过对各监控小组填报的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计算感染率,发现医院感染的多发部位、高危因素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
医院感染率应控制在8%以下,一类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率控制在1.5%以下。
⑵每月对出院病历进行抽查,对医院感染的报告情况与漏报情况作回顾性调查,计算漏报率,医院感染漏报率必须控制在20%以下。
⑶每月对各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科,用以指导临床感染控制工作。
2、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行改进。
3、环境卫生学监测。
⑴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空气监测。
监测不合格时要查找原因,进行分析、改进,直至达标。
(物表及医护人员手的细菌学今年有望检验科能做)⑵院感办每季度对重点部门进行抽查,每月对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等部门进行检查。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根据我院急诊科感染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感染控制培训
1. 开展定期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2. 每月组织一次感染控制技能竞赛,激励医护人员学习和掌握感染控制相关知识。
二、规范操作流程
1. 制定并完善急诊科感染控制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医疗操作规范化;
2. 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灭菌等操作规程,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
三、设施和器材管理
1. 定期检查急诊科的医疗设施和器材,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2.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制度,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包装和运输工作。
四、加强监测和报告
1. 建立健全感染事件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2. 每周汇总并上报急诊科的感染病例和事件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五、加强环境清洁
1. 加大急诊科环境清洁和消毒力度,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
2. 定期对急诊科进行卫生检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六、加强与其他科室合作
1. 急诊科与感染科、微生物科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感染防控工作;
2.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跨科室的联防联控机制。
七、保障措施落实
1. 完善急诊科感染控制工作的奖惩机制,激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感染防控工作;
2. 充分发挥院感中心的作用,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院内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并且根据本科室院内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的相关规章制度、标准。
督促本科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3.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知识的学习;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伤。
5.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做好医疗废物的收集与交接工作并做好记录。
6.急诊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人力调配、组织对病人的治疗和善后处理。
7.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业务副院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和目标规划工作目标:确保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符合相关标准,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医院患者安全。
目标规划:1.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防控机制,提高人员防护意识和手卫生技能。
2.完善医疗器械、药品、床单被套等物品的消毒要求和流程。
3.严格执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建立完善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4.构建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感染病例。
二、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工作任务:1.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和手卫生技能。
2.完善物品消毒要求和流程,保证病区环境整洁卫生。
3.制定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规范医疗废弃物的处置。
4.建立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时减少感染发病率。
时间安排:1-3月:加强人员培训和手卫生技能教育4-6月:完善环境消毒要求和流程7-9月:制定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10-12月:构建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三、资源调配和预算计划资源调配:1.招聘专业的感染科医生、感染防控护士。
2.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械和通风设备。
3.升级医院信息系统,建立感染风险评估库和管理系统。
预算计划:1.人员费用:100万元/年2.医疗器械、设备、药品等费用:200万元/年3.信息系统升级和建设费用:50万元/年四、项目风险评估和管理1.升级医疗器械和设备操作不熟练,需要加强培训。
2.医疗废弃物管理需要加强监控,避免交叉感染。
3.信息系统升级需要保密性,避免泄露患者隐私。
五、工作绩效管理1.实施医院感染防控和管理规范。
2.减少医院感染发病率,维护医院患者的安全。
六、工作沟通和协调1.与其他科室和医院卫生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
2.积极参加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和研讨会。
七、工作总结和复盘每年结束后进行工作总结,复盘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情况,制定下一年度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同时不断优化和改进感染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能,最终实现工作目标并总结经验。
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治疗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而制定的。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部、急诊科、手术室、康复科等单位。
一、感染预防的原则1.明确感染预防责任,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全员参与的感染预防管理体系。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好医疗废物处置,保持医院内部清洁、干燥、通风、卫生。
3.严格执行洗手和手消毒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4.加强感染监测和疫情报告,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
二、医院感染控制的措施1.加强医疗器械、设备和药品的消毒、灭菌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洁净和安全。
2.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感染患者进行单独隔离或分区隔离,并加强患者接触者的监测和管理。
3.严格执行手术室感染控制规定,确保手术室的洁净和安全,防止手术污染和交叉感染。
4.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提高防护意识,保证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三、感染监测和报告1.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包括空气、物表、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细菌培养,以及紫外线强度监测。
2.对紫外线灯的使用、消毒液的更换、细菌培养等活动应有文字记录备查。
3.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调查和处理。
四、消毒灭菌管理1.保持诊疗环境的整洁,每天进行清洁打扫,操作台面及地面用消毒液擦拭,空气用紫外线消毒。
2.治疗用的棉球、敷料必须高压灭菌,用后焚烧处理,其他各种污物不准乱扔,应集中消毒或焚烧处理。
3.器械消毒灭应按照去污染清洗灭菌的程序进行。
一般诊疗用品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对重复使用的器械物品要严格进行消毒及灭菌。
4.医务人员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操作前后要洗手,必要时戴手套及配戴防护镜。
五、急诊科感染管理1.急诊科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建立预检分诊制度。
2.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
急诊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人员管理(一)工作人员上班时衣帽整齐,不留长指甲,不戴戒指,注意个人卫生。
(二)治疗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接触每个病人及污染物后,用洗手液及流动水洗手。
(三)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采取相应隔离。
二、环境管理(一)应设单独出入口,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应包括预检分诊室、诊察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等。
(二)环境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
(三)急诊抢救室,每床净使用面积≥12平方米,观察室床间距≥1.2米。
(四)各诊疗区域应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洗手池应配备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消毒剂、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用品。
三、消毒隔离(一)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1.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等医疗区域应每天开门窗自然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必要时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2.各室每日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柜及地面一次、每周彻底清扫卫生一次。
3.抢救室的平车、轮椅、诊疗床等每日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处理。
4.所有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清洁干燥保存。
呼吸辅助设施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
呼吸机上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湿化液应为灭菌注射用水,每日更换。
5.各种急诊监护仪的表面也应定时进行清洁消毒,遇污染后及时清洁和消毒。
6.急诊留观病人发生院内感染时,应按要求于24小时内报院感科。
7.各室拖把、抹布分开专用,标识明确,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一、指导思想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提高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流程。
2. 提高急诊科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3. 降低急诊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确保医疗安全。
4. 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三、工作内容1. 制度建设(1)制定《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2)修订和完善《急诊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册》,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2. 培训与考核(1)定期对急诊科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其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能力。
(2)每季度对急诊科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3. 监测与监管(1)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网络,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实时监测。
(2)每季度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
(3)对医院感染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
4. 漏报率调查(1)每季度开展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相关科室。
(2)确保漏报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5. 信息化建设(1)完善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院感染信息的实时监测、统计和分析。
(2)提高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6. 协作与交流(1)加强与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2)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四、工作要求1. 各部门、各岗位要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
2.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其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
4.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与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医院感染问题。
5.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感染信息管理水平。
急诊科感染控制相关内容
1.标准预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护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
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
口罩、护目镜或防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
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
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
膜均可能含有感染因子的原则。
2.标准预防的措施是什么?
(1)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必须戴手套。
(2)洗手时间:操作前后、戴手套前后;洗手方式:流水、液
体肥皂冲洗。
(3)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应戴防护镜并穿隔
离衣。
(4)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具。
(5)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注意防
止锐器伤害。
3.急诊感染控制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规范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
保证医患和社会人群安全和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强化医护人
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意识,做到严格无菌操作、积极的手卫
生措施、控制并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4.急诊感染控制都包括哪些方面?
(1)常用的不同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如经血液传播、经呼
吸道传播、经消化道传播、经接触传播等疾病。
(2)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如手卫生及口罩、手套、护目
镜、防护面具、防护围裙、隔离衣、防护衣的应用等。
(3)医院消毒隔离灭菌监测制度:如患者的隔离、物品的消毒
灭菌、医疗废物的管理、紫外线灯消毒、环境卫生学监测等方
面。
5.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包括那几个方面?
(1)医护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2)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3)病房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4)地面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等污染时,应
先用消毒剂处理后再清洁。
(5)安排住院患者时应将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同类感
染患者相对集中,特殊感染患者尽量单独安置。
(6)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及卫生材料等的消毒管理(每周
进行消毒擦洗)。
(7)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用后需消毒。患者出院、转
出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8)患者的床单、被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被套、床垫
用床单元消毒机消毒。如有血迹、体液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更
换。
(9)对住院患者、陪护及探视人员(如果是EICU的探视人员,
必须穿隔离衣,穿鞋套、戴一次性隔离帽)进行预防控制医院
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
(10)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11)垃圾的分类:医用垃圾置黄色塑料袋内(特殊感染患者
的垃圾用双层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及时封闭
运送。
(12)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
离措施,对其产生的感染引流液、体液等严格消毒后排入下水
道。
6.急诊科控制病区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病原菌的定值和吸入:
喂养过程中给予患者半仰卧位姿势,床头抬高30º~45º,
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
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每天应至少两次口腔护理,能有效地
抑制和杀灭致病菌,保护正常菌群,预防口腔黏膜溃疡,擦拭
完后用液状石蜡涂抹口唇,以防干裂。
(2)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医护人员严格手卫生。
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同一患者使用的呼吸机呼吸回路管
道,更换时间为每周1~2次;不同患者之间使用时,螺旋管用
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
燥,保存备用,一人一用一消毒,连续使用时应每日消毒,湿
化液每日更换。
(3)严格掌握尿路治疗的适应症:
严格留置导尿的无菌操作规程,导尿用物应保证密闭、引
流通畅、无逆流。
尽可能采用小口径而引流良好的导管,并正确固定。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尿量保持在1500ml以上,达到机械
性“内冲洗”的目的,以防尿路感染,尽量避免膀胱冲洗。
④如病情允许应尽快拔出导尿管。
(4)选择适当的导管,适当的插管部位:
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作为插管部位,因锁骨下置管感染发
生率最低,其次选择颈内静脉,最好不选用股静脉,因感染发
生率最高。
插管部位皮肤的护理。先碘酊后乙醇,沿穿刺中心点处顺
时针环形消毒,面积要达到8cm×8cm,敷料3~4天更换一次,
并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培训专业静脉输液小组进行管理等,
均可避免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5)严格探视制度:EICU规定每日下午集中30min的探视时间,
每次探视仅限1人。
(6)病室空气、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在空气微生物含量的高峰
时尽量减少护理操作,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各种必须的操作要
轻稳,使用湿化卫生打扫。急诊科EICU温度应控制在20~24℃,
相对湿度在40%~60%较为合适,减少不必要的备皮,备皮后立即
或短时间内施行手术;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严格
执行无菌技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