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公猪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10.33 KB
- 文档页数:2
饲养公猪常见问题及对策1存在问题1.1营养不合理大多数养殖户饲养种公猪均是一家一户的散养形式,对种公猪的圈养管理没有科学的方法,任其自由发展,导致种乳牛过肥或过瘦,从而影响了公猪配种。
1.1.1公猪过肥由于公猪的日粮能量水平过高,喂量过多,缺乏运动,可能引发公猪体况过肥,影响正常配种。
经调查的27头种公猪中有2头公猪采食了大量的动物蛋白、高蛋白浓缩料、玉米,且有时还要采食4~5个鸡蛋,5月龄左右就已达100kg,同时由于较弱运动,该公猪爬跨无力,或不能持久爬跨,无法配种。
1.1.2公猪过瘦由于公猪的粟日晨粮能量水平过低,喂量不足或过稀,阻碍公猪体况过瘦,影响正常配种。
有5头公猪仅靠采食户主自产的玉米、土豆和米糠等单一的能量饲料和户主的剩饭加上青绿饲料以维持需要。
以至公猪l2月龄左右才70kg,显然此无力绵羊同样是爬跨无力,或不能持久爬跨,造成配种困难。
1.2初配体重和年龄偏小养殖户为了能让种公猪早日配种获利,在种公猪尚未大幅提高体成熟和性成熟时,一旦寻获公猪有性行为,如有需要就立即开始配种。
这样不仅缩短了种公猪的使用寿命,还会使种公猪性欲衰退,过早地淘汰。
有11头种公猪仅饲养了6个月,体重60kg以下,就开始初配,影响了后期配种。
1.3配种强度过大养殖公猪相对较少而分散。
一般一个乡(镇)、社区有3~5头,基本上是几个村或社区用一头种山羊。
如果养大母猪较多的话,公猪的配种次数就相比大,有的地方最多时两百一天要配种5~7头,这样的配种强度,无论公猪的营养多充足,都无法满足其配种必需。
过不了多久,公猪性功能就会发生障碍。
统计有9头青年公猪每天配种3头以上,有时达6头,而且每周不休息,这就是鲜明的高强度配种。
1.4公猪后期体重过大养殖户淘汰种公猪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种公猪配种强度过大性腺末性功能低下;二是体重过大,母猪承受不住家兔的重量。
有7头公猪初配后半年内体重增至250kg,配种相当困难。
1.5性欲低或无性欲养殖户饲养种公猪发生性欲低或无性欲的现象还比较多,其原因也非常多,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08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6年33卷第6期遗传改良GENETIC IMPROVEMENT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推进,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得到普及应用,对提高优秀公猪利用效率和母猪繁殖性能,减少疫病传播,增加养猪业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着种公猪站建设不平衡、不规范,一些种公猪站设施设备不健全、不配套,种公猪质量及其常温精液产品质量不高、不稳定等问题和不足,制约着生猪人工授精成效的有效发挥。
据此,我们在开展实地调研基础上(主要是针对河南地区种公猪站,以承担生猪良补项目公猪站为主),对所调研种公猪站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建议及应对措施,以期为种公猪站规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存在主要问题1.1 选址布局不合理部分种公猪站选址不科学,临近主要交通要道、村镇居民区、河流湖泊建设,甚至直接建在村镇内部或被村镇包围,距其他畜禽饲养场区、母猪饲养区较近,达不到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要求。
一些地区种公猪站建设分布不平衡,周边辐射范围较大,现有种公猪站和种公猪数量难以满足区域养殖场户需求。
多数种公猪站站内功能分区不明显,各区没有设置防疫隔离带,净道与污道不能做到完全分离,没有设置独立采精室、兽医室及档案室的情况普遍存在。
多数种公猪站实验室没有设置缓冲间,采精室和精液处理室面积较小,相对分区不合理,采精室与精液处理室之间没有设置精液传递窗或设施简陋,达不到相对隔离要求。
1.2 设施设备不配套作者简介:王献伟(1985-),男,畜牧师,硕士,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E-mail :wangxianwei2008@ 河南种公猪站存在问题及对策王献伟,吉进卿,李 凯,王晓锋,朱红卫(河南省畜牧总站,郑州 450008)部分种公猪站门口及功能区入口没有设置消毒防疫设施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粪污处理设施不健全、不配套。
采精室设施简单,采精架不消毒或无法做到消毒情况较多,没有设置人员安全区域、温控设施的情况普遍存在。
农村规模养猪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乳头,致使体弱者争不到乳头吃不到乳汁而饿死。
2.缺乏某些营养素。
仔猪出生后2~3 d内不及时补铁,造成仔猪缺铁性贫血而死亡。
3.初生仔猪在出生5~8 d后不及时采用人工诱食,导致群体差异过大,体弱者因营养不良造成死亡。
4. 21~24日龄断奶后,没有在仔猪饲料中加消化不良的药物,导致仔猪腹泻(黄白痢),严重者会导致仔猪死亡。
5. 40~45日龄未及时进行猪瘟、仔猪副伤寒疫苗防疫注射,造成仔猪因患病死亡,从而降低了仔猪的成活率。
(七)没有建立健全规模养猪场的防疫体系防疫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导致漏打、重打现象发生。
消毒设施不完善、消毒出现不定期性导致病源传入。
没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污水乱排,污物和病死动物乱扔。
一旦发生疫情,不能及时对疫区进行划定,给疫情处理带来困难。
二、解决措施(一)科学选择场址科学的选址和合理的规划布局是能否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
猪场的位置与公共场所的距离要符合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美化人居环境氛围,不把猪舍建在交通主干道公路边,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周边,并按照兽医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规定标准进行建造。
(二)合理布置猪舍规模化猪场要有完善的建设项目规划,对猪场分区规划,合理安排各区位置,猪舍间距离不能太近,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
猪舍建造要具备消毒舍、隔离舍、化污池、化尸池,防疫室等设施。
一旦发生疫病能立即采取防疫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病的传播,建立良好的猪场环境和高效率生产的基础。
(三)科学引种及完善后续工作1.生猪良种化是生猪养殖的基础,优良的猪种是保证猪群性能、养猪效益和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
应遵守《种畜禽管理条例》,根据不同猪种肉脂生产能力和外形特点引进良种,提高生产速度、降低料肉比。
要选择胸宽深、背宽平、体驱长、腹平直、肩臀发达、肌肉丰满、骨骼粗壮、四肢有力、无肢蹄缺陷、体质强健的种公猪,且两侧睾丸对称、发育良好。
猪场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第一篇:猪场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双福生猪养殖生产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通过我对双福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指导发现了养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1.1 圈舍卫生差养殖户饲养密度过大加之粪便不及时清理蚊蝇滋生严重且圈舍空气质量差,及保暖措施导致生长环境极不安全。
1.2消毒设施不规范该户属于规模养殖户,猪只的养殖具备一定的数量,但是养殖硬件条件不达标,像消毒设施这样的必要的硬件设施缺少,消毒设施缺少妨碍了平日消毒工作的开展,只能是靠喷洒消毒,来完成消毒工作。
消毒不彻底,养殖户消毒环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消毒药液配比不合理消毒时间安排不当消毒不彻底1.3防疫意识不够养殖户忽视常规防疫无规范的免疫程序疫病有随时发生的危险。
忽视了常规预防给药猪只常发病常治疗不能健康生长饲养成本加大。
1.4饲料质量低饲喂方式有待改进部分养殖户经常随意变换饲料品种有些甚至给妊娠母猪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饲喂而导致母畜流产。
2整改措施通过对该户的技术指导,发现了以上的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帮助养殖户改进生产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整改意见: 2.1及时清理圈舍卫生饲喂前应及时清扫粪便保证圈舍干燥、卫生确保猪只休息、活动的环境安静、干燥、卫生每次清扫后用清水喷雾防尘、降温。
2.2改善消毒设施和严格消毒购置必要的消毒设施,和消毒药品,消毒时选择2种以上的消毒药品交替使用。
消毒药品严格按说明配制稀释至少每3d消毒1次于圈舍清扫后带猪消毒应先消毒猪舍外环境后进入猪舍。
消毒液配成后须一次用完。
2.3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及时组织实施接种疫苗,根据养殖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接种相应疫苗不要随心所欲乱购乱注疫苗。
2.4合理使用预防药物饲料中添加长效土霉素粉剂0.30连用15d 饮水中添加补液盐连用7d间隔3d后再在水中添加氨苄青霉素水溶性粉剂按说明添加连用7d每月1次。
2.5稳定饲养人员饲养人员应相对稳定严禁闲杂人员进入舍内严禁饲养人员窜户窜舍。
猪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猪场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会给猪农带来很大的影响,如影响猪农的收入、生产效益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对策,以提高猪场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猪农的发展。
下面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猪场管理问题和对策。
问题一:疫病防控不到位疫病是影响猪养殖的重要因素,如果疫病防控不到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疫病的防控需要科学合理的防疫措施和疫苗接种。
如果疫苗接种不到位或者疫苗的质量不过关,可能会导致疫情爆发。
因此,加强猪场防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在猪场管理上,可以加强化验检测、做好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减少疫病的发生。
问题二:饲料管理不规范饲料是猪的生命线,饲料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如果饲料的配比不合理、营养不均衡、杂质太多等问题会影响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因此,猪场管理者应该做好饲料管理工作,从饲料的采购、储存、配制等方面把控,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卫生安全。
问题三:配种不合理配种是繁殖管理的重中之重,配种不当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和品种质量,降低了繁殖效益。
对于种猪的选择,应该根据其繁殖性能、外貌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配种,提高繁殖效率。
问题四:用药不当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药物的使用,但是如果用药不当会对猪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过多地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猪体免疫力下降,抗药性增强等问题。
因此,在用药上应该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兽医的指导进行合理用药,不滥用、乱用药品。
问题五:环境污染猪场的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尿液等废弃物,如果这些废弃物没有妥善处理,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和饮用水源的污染等问题。
因此,猪场管理者应该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把好废弃物的处理关口,采用科学的环境管理方法,保持猪场的环境清洁和卫生。
总之,猪场的管理工作必须注重“预防为主”,加强猪的健康和免疫,减少疫病的发生,同时也需要注重生产效益、品质等各个方面的提高。
公猪站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公猪站工作,并负责管理和监督猪只繁殖和生产过程。
本文档旨在总结我的工作经验和成果,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二、工作内容1.猪只繁殖管理:根据繁殖计划,安排猪只的配种,记录繁殖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母猪配种时间、产仔数量等。
定期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2.饲养管理:确保猪只的饲料供应充足,合理调配饲料种类和比例。
定期检查饲料质量,如发现不合格的饲料及时更换。
定期清理和消毒猪舍,确保猪只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
3.疫病防控:根据猪只疫苗接种计划,及时为猪只接种疫苗,防止疫病传播。
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如发现疫情,立即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4.数据记录和分析:准确记录繁殖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如配种率、产仔率等。
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提高繁殖和生产效益。
5.与其他部门合作:与采购部门合作,确保饲料供应的及时性和质量;与销售部门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繁殖计划。
三、工作成果1.繁殖效益提升:通过优化繁殖计划和加强疫病防控措施,配种率和产仔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繁殖效益明显增加。
2.饲料管理改进:通过调整饲料种类和比例,减少了浪费,降低了饲养成本。
3.数据分析优化:通过对繁殖和生产数据的分析,发现了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提高了繁殖和生产效率。
4.良好合作关系:与其他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了饲料供应的及时性,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繁殖计划,使得销售效益得到提升。
四、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1.疫情爆发: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疫情爆发的情况,导致猪只大面积死亡。
解决方案:立即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对疫区进行消毒,同时加强疫苗接种,防止疫情扩散。
2.饲料质量不合格:发现供应商提供的饲料质量不合格,无法满足猪只的需求。
解决方案:立即更换供应商,并对新供应商进行饲料质量检测,确保猪只的饮食安全。
3.繁殖计划调整: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调整繁殖计划。
猪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猪场管理是保证种猪生产和育肥猪生长的关键环节,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猪场管理的形势也愈加严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下面就猪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详细阐述。
一、猪场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猪场健康问题一直是业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疫情肆虐、病毒侵扰、猪粪污染等问题频发,迫使猪农们需要不断地投入成本,才能维护猪场的健康环境。
猪场健康问题具有以下特征:1、瘟疫高发率不同猪群的交接、质量不一的猪种进入、饲养场的区位设施都会造成高发瘟疫,需要及时加强管控方法。
2、健康检测不到位粪便、耳垢、眼泪样本检测不能多方位全面,也降低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对策:猪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应加强瘟疫的防控措施,落实《生猪屠宰检验及疫病防控制度》对生猪屠宰检验的教育、培训等,确保猪场的卫生系统得到强化,并落实逐日检测病毒并做出检查报告。
二、工作中疏忽大意繁重的工作量,体力透支,长时间操作猪场环境,意外发生的概率比较高,加大了猪场疏忽的风险。
对策:为防止人为错误,可通过引入现代化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流程,减少人力作业,降低误操作风险。
三、灾害和自然风险猪场灾害和自然风险包含工业事故、自然灾害、物质食品污染等,对猪场的生产运件和肉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对策:制定猪场灾害预防计划,紧急情况下必须拟定应急预案。
并且切实加强猪舍内的操作安全,清理可燃物品和电气线路,保持猪舍内通风、清洁、消毒。
在天灾方面,可以根据预警系统进行政策的制定。
四、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当前,猪场管理者正面临着如何招聘合适人员、培养潜能人员以及发挥已有管理人员的潜力等困难。
对策:加强人才的引入,中长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搭建实习、培训、交流平台,在聘用员工之前对他们进行背景调查,建立针对猪农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系统。
五、金融管理问题猪场经济效益问题、风险投资、利率等问题可以触及管理层与决策层的工作。
对策:建立完整的财务体系,高效完备的业务流程,加强财务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提高管理效率和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管理给出市场动态的建议与方向,准确预测市场风险,争取高质量的投资机会,从而推动猪场的崭新发展。
种公猪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周成利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12期
周成利
(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现代养猪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广和应用人工授精技术,是发展现代养猪业的重要内容。
种公猪站在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些地区公猪站建设已经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猪站;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 -9737(2016)12-0170 -01
种公猪站建设是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养猪业良种化水平的重要环节,是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生猪良补项目实施推动,辽宁省生猪人工受精技术得到普及和应用。
1 存在的问题
选址布局不合理。
部分种公猪站选址不科学,不是距离主要公路近就是距离村庄近,还有些种公猪站坐落在村屯中,达不到防疫要求和环保要求,有安全隐患;供精站布局不均衡,有的县区公猪站分布不合理,有的乡镇有23个公猪站,有的乡镇都没有公猪站或者供精站点,辐射面不够,给母猪户带来很多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养殖成本。
设施设备不配套。
部分供精站布局不合理,功能区划分不清;种猪舍建设不科学,影响种猪生产性能:采精厅不独立,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精液生产室简陋,没有取暖设施,卫生条件差,质量检测设备,如精子密度仪、恒温箱、显微镜、天平、量杯等陈旧,有的不能使用,即使能使用,生产人员也不会使用。
种公猪及其常温精液质量不高。
有的种公猪站引进种公猪时没有系谱和耳号,有的虽有系谱但信息不全。
也没有生产性能测定成绩,只凭借感官印象选购种猪。
还有的供精站为了满足存栏30头以上公猪良补项目要求,低价引进不符合品种质量要求的公猪或者不及时淘汰年限过长的公猪。
种公猪饲养粗放,种猪质量降低。
从近几年检测结果看,有些供精站的精液在有效精子数、活力和畸形率等方面不达标的情况时有发生,种公猪质量和精液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依旧存在。
生产操作不规范。
有些精液生产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生产过程中无菌概念单薄,没有防护措施,在采精、稀释、分装和保存等方面都存在不规范问题。
档案管理不规范。
种公猪站普遍存在档案记录不完整,档案管理不规范问题。
多数供精站在精液生产和质量检测记录方面填写不完整、不规范,在精子活力、密度、畸形率等方面填写
不真实,生产中因不会使用仪器或者不使用仪器的现象普遍存在。
精液标识填写不完整、不规范。
档案没有分类管理和保存。
违法经营情况依旧存在。
畜牧法颁布以来,种畜禽管理取得成效。
规模种畜禽场均能按照各地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的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依法合规的开展种畜禽生产经营活动。
但种公猪站无证经营、种猪质量不合格、精液质量不达标现象还时有发生,给生猪生产和猪常温精液市场经营秩序带来隐患。
2建议和措施
加强“新型”公猪站建设,推动养猪业健康发展。
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种公猪站规模小、数量多、实力差、水平低、管理差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建设一批“新型”的公猪站,所谓“新型”是指布局好、规模大、标准高、质量好、经营强的供精站。
各县根据本地的区位环境以及母猪存栏数量合理布局供精站建设,以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着手,鼓励原种场和社会资本进入项目中来,每个县建设23个“新型”供精站,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现代养猪业进程。
加强检测室建设,提高监管手段。
加强精液质量检测是种畜禽监管的重要手段,建议各县级主管部门组建猪常温精液质量检测室。
这样县级主管部门可以不定期的对辖区内的供精站开展抽样检查,对多次检测不合格的供精站可以发布预警,并送检省检测室,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处理意见。
由于猪常温精液保存和运输有较高的要求,都送到省里检测是不现实的,县级组建检测室既丰富了监管手段,强化了队伍建设,又推动全省猪供精站监管迈上新台阶。
加强培训,提高能力和水平。
调查时发现,很多猪常温精液生产者,基础理论缺乏,对稀释倍数、稀释液特征和作用、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精子密度等概念不是很清楚,理解不透彻,只是简单程序化操作:对精子密度仪、恒温箱、水浴锅、显微镜等设备使用和操作极不规范。
因此,加强从业者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者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为精液的规范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尤其是《畜牧法》的学习,让大家懂法、守法,依法规范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加强监管,保障市场经营秩序。
种畜禽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加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抓典型,出重拳。
对无证经营、种猪质量不合格、精液质量不达标的供精站严厉打击。
对存在环保不达标、设施设备不齐全、防疫措施不得当、精液生产人员无证上岗等问题要限期整改,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舆论氛围,逐步形成依法经营健康有序的市场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