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苏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76 KB
- 文档页数:7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的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课文。
作者萧红记叙了在祖父的庇护下在园中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深怀念。
在这样的园子里,满眼是儿童的世界。
围绕“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一句,园子里的花草树木,都“活动”了起来,园中的一切在孩子的心里都变成了精灵。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作者通过自由洒脱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老一小,其乐融融,尽情地享受“园子”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3、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感悟作者萧红童年的快乐、自由。
2、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板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温故互查1、齐读课题,强调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
2、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考一考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蝴蝶草帽瞎闹铲地毛嘟嘟谷穗随意割掉抛开呼兰河锄头蚂蚱嗡嗡啃咬胖圆圆蚌壳倭瓜水瓢玩腻圆滚滚韭菜阴凉樱桃溜平小白菜(先两人小组相互读,再四人小组合作齐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设计意图:以小组相互帮助的方式复习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学习能力。
】二、设问导读(一)、品读园中之景,感受园中的“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领读)“我家有一个大园子……(生接着读)”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出示:这是一个_________的园子。
)2、欣赏蜂子,蝴蝶等昆虫的图片,再次齐读,感受院子美(二)、品读园中之景,感受园中的“自由”文中还有一节也是写园子里的景物的,同学们找找看是哪一自然段?(第13自然段)1、这一节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生自读课文)2、同学们,读着读着,哪些词语就在你的脑海里闪现出来了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用心感悟作者语言所体现出的童心童趣。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教案主题: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传统园林文化,培养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2. 培养学生对祖辈园艺知识的了解和尊重;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我国传统园林文化;2. 了解祖辈园艺知识;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具准备:1. 教科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2. 图片、PPT等相关素材;3. 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呈现一幅中国传统园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园林,然后通过提问对学生进行导入,激发对园艺和园林文化的兴趣。
提问:1. 你们去过哪些园林?园林是什么样的?2. 你喜欢园林吗?为什么?Step 2: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并通过问题导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问题导读:1.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 祖父的园子有哪些特点和花草?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表演祖父和孙子在园子里的情景,然后让其他小组成员围绕园子的特点和孩子对园子的感受进行讨论,并记录他们的观点。
Step 4: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挑选一位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Step 5:写作与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我和祖父的园子》课文中的课后练习题;2. 学生根据自己的园艺经历或想象,写一篇关于自己和爷爷奶奶的园子的作文,并分享给同学。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询问学生对园林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问答:1. 通过本节课,你对园林文化有了什么新的了解?2. 你对园林文化感兴趣吗?为什么?Step 7:作业布置(2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家庭园艺的情况,并写一篇关于家庭园艺的作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园子的情况,理解作者对园子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感恩身边的亲人。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园子的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园子的情况。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大家能简单概括一下园子的情况吗?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与祖父一起在园子里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园子的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了解了园子的情况,感受到了作者对园子的感情。
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业方面,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并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园子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一、教材解读:《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班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欢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奇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非凡。
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布满乐趣、自由自由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奇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布满乐趣、自由自由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感受萧红语言新奇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3、体会祖父的爱,感悟园子在心中的精神意义。
四、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五、总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萧红语言清爽自然、率真率性之美。
三、教学过程:一、读好课题,认读词串。
1、读题,介绍。
(萧红,三十年月文坛上特别有才华的女作家。
)2、认读词串。
出示:蜂子蝴蝶蜻蜓蚂蚱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谎花)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读,正音。
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的说法),黄瓜开谎花就是开假花不结瓜。
——三组词串有规律,你们发觉了吗?(1)第一组:动物(昆虫)其次组:植物(谷穗是粮食)第三组:农活(2)第一、二组:园子里有什么。
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过渡:那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园子?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2、同学自由读课文,尝试给文章分分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教材分析:《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
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设想: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
教学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
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2、联系原著,丰富文本。
节选自小说的课文,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可以加深加宽学生的感悟水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感受“我”在园子里快乐、自由的生活,体会祖父的宽容和慈爱。
3、体会作者的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二)教学重难点:1、精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景”的自由,体会文中小姑娘自由快乐的生活和祖孙情深。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借景抒情)(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话时间到了!今天,我们以童年为话题。
你准备好了吗?童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金矿山,点点滴滴的回忆都值得珍藏。
(学生说话)过渡:童年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充满快乐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童年的萧红,走进她们家的大园子。
二、复习导课。
1、来,跟老师写课题。
指导“和”:和,形声字,“禾”做偏旁时,捺变成点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萧红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
)3、回忆一下,我和祖父的这个大园子里都有些什么呀?哦,园子里还挺热闹呢!不仅有动物,还有植物。
其实,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既写了动物,又写了植物,你能找到它吗?(13自然段)评价:同学们真善于发现。
让我们走进园子里看一看吧!三、品读园中之景,感受园中自由。
1、出示: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2、学生自主学习、批注。
3、预设交流:生1:这是一个快乐、自由自在的园子。
(相机板书)出示: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在小萧红的眼里,花儿是睡醒的、是有生命的,请你再来读一读。
评价:这花儿是自然醒的,多惬意呀!师:园中的花儿、鸟儿和虫子都是快乐的、自由的,这份快乐也属于同学们,谁再来读一读?评价:嗯,他的表情就诠释了那份快乐与自由。
师:萧红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述园中的花、鸟、虫,我们的朗读是应该充满诗情画意的,谁再来读一读?评价:你的朗读和你的表情一样美!过渡:在小萧红的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时自由的呢?生2:植物们在这个园子里也是自由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
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
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
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
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月;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情趣、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体会祖父的宽容和慈爱,感悟“我和祖父的园子”的精神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情趣、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体会祖父的宽容和慈爱,感悟“我和祖父的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一本书,读着读着,让人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读着读着,让人不由得就想站住了,笑微微地看着那个淘气的小姑娘,看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等着,等她醒了,看她又闹出什么好玩的来……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自从这本书诞生以来,出版发行了无数次。
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让那么多人为之倾倒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祖父的园子》,让我们回到作家萧红的童年时代,共同感受一下那幸福的时光吧。
2.资料宝库:(1)《呼兰河传》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长篇小说,是萧红后期代表作。
这部小说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写出了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捺单调的美丽、人们的善良与愚昧。
(2)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
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
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萧红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 看到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1)园中有什么?在园中做些什么?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园子”在生活中的意义,体会祖孙情感在园艺活动中的升华。
•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种植植物。
•能够记述和复述园艺活动的过程和体会。
教学重点•理解“园子”的意义。
•体会祖孙情感在园艺活动中的升华。
教学难点•如何体会祖孙情感在园艺活动中的升华。
•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种植植物。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先自己在文本书上阅读《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尤其是重点句式、难词和人物性格等,为下面的课堂互动做准备。
2. 课堂互动1:读懂背景(10分钟)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园子在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祖父在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学生可以一同思考小组中所有人的祖辈是否有过与祖父类似的园艺和家庭生活经验?(小组讨论后,让代表小组回答问题)3. 课堂互动2:种植植物(25分钟)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土、肥、草籽和工具等,让学生通过小组种植草和花,从而体验自己动手、切身体验农耕文化的乐趣,学习一定的农艺知识。
在种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季节,如何防治病虫害等。
4. 课堂互动3:体会祖孙情感(15分钟)教师让学生通过模仿祖父和自己种植园艺的过程,来理解该篇文章中的人物情感,实现以假乱真的体验课程的目的。
5. 课堂互动4:复述和点评(5分钟)让学生复述种植活动的过程和感受,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对种植活动进行个性化的点评。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家风文化,培养责任感和对土地情感,同时通过祖孙关系的唤醒,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自我发展的程度,通过个人表达、小组协作、整体评价等形式来展开,达到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目标。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瞎闹、铲地”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我”对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学习,感受祖父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
3、感受课文意境,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教学重点:通过“我”对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学习,感受祖父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意境,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童年》。
导语:每个人都有童年。
童年是纯真的,美好的,也是最难忘的。
童年是一块糖,弥漫着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挂秋千,飘荡着清脆的欢笑;童年是一架风筝,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
通过学习《月光启蒙》,我们知道孙友田童年的记忆里盛满了母亲的民谣、歌谣、神话故事、谜语……那么,在著名作家萧红童年的记忆里盛满的又是什么呢?2、揭示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3、设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说是“我”和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萧红的资料,教师归纳总结。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1、扫除“拦路虎”。
学生轻声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指导识字。
指导识字:“铲”是翘舌音,“穗”是平舌音,“瞎”是三拼音。
“韭”是上下结构,书写时要上大下小。
3、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1)出示词语,指导读正确:蝴蝶蜻蜓蚂蚱草帽瞎闹韭菜谷穗栽花铲地拔草溜平黄瓜倭瓜阴凉胖圆圆毛嘟嘟蓝悠悠(2)区别形近字:蝴(湖)瓢(飘)韭(菲)(3)理解词语:溜平:本课指用泥土将下过种子的土窝抹平。
狗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花序圆柱形,穗有毛,像狗的尾巴。
谎花:不结果实的花,如南瓜、西瓜等的雄花。
瞎闹:没有来由或没有效果地做;胡闹。
五年级语文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
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心情。
3、感受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真实表达自己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位女作家,她是鲁迅先生赞赏的学生,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就是天才女作家萧红。
萧红写过一部长篇小学《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回忆性自传小说。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呼兰河城中“我和祖父的园子”,去感受萧红的童年生活。
复习词语
二、复习词语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谎话)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这三组词有什么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第一组:昆虫第二组:植物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三、精读课文,认识园子
1、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请一个学生来朗读。
(2)园子里有什么?只有这些昆虫吗?
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不是只有这些昆虫,还有其它的昆虫,比如螳螂、知了等,从样样都有这个词里可以感受到。
(3)这是一个样样都有的园子。
(4)这些昆虫是什么颜色的呢?
有白、黄、大红、金、绿。
(5)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园子。
(6)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请同学自己感悟文字,再填上一些词语。
这是一个大园子。
这是一个有趣的园子。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
(7)这些昆虫中,作者详细写了哪两种?
(8)大红蝴蝶。
为什么还要写不好看的白蝴蝶和黄蝴蝶?
是衬托手法。
(9)蜂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蜂子的形态,满身容貌,胖圆。
师总结:萧红能把院子里的昆虫写的这么有趣,充满生机是运用了一些写作手法。
2、过渡: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描写园子的,谁能快速找到。
(1)出示13自然段。
请同学自由朗读,并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
(2)一切都活了,谁活了?
出示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里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鸟、虫子写活了。
(4)它们活了吗?活了。
老师引读。
师总结:这里写花、鸟、虫子活着了,其实就是在写“我”活了,写物是为了写人,用到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5)把花、鸟、虫子换成“我”再来读一读。
(6)出示。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7)这段文字写了什么?
写了倭瓜、黄瓜、玉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8)它们自由吗?好像你们的朗读没有让我感受到它们很自由。
我们能加快语速来读一读吗?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师总结:作者反复的写,我们反复的读,读出倭瓜、玉米、黄瓜的自由。
(9)你还能用文字来表达院子里其它农作物的自由吗?
愿意,就,
愿意,就;
(10)那作者在这个园子里自由吗?
写园子里农作物的自由,就是在展现“我”的自由,同
样是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精读课文,感悟“我”的快乐
1、过渡:你还从哪些自然段中感受到“我”的快活和自由?
2、重点赏析3-1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学做哪些农活?
栽花、拔草、下种、铲土、浇水。
(2)再细读,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从哪里感受到的?
我:好奇、幼稚、可爱、天真、淘气。
(3)我的这份快乐和自由,都离不开一个人?
祖父。
那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4)重点赏析我和祖父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紧扣几个笑字。
祖父:宽容、耐心、慈祥、爽朗。
师总结:这园子因为有了祖父,有了祖父那份浓浓的爱,才会生机勃勃,才会自由自在,才会快快乐乐,这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5)所以萧红又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呼兰河这小城里怎么就住着她的祖父呢?没有其他人吗?
师总结:是啊,无论呼兰河有多少人,都已经淡忘了,
唯一记得的只有祖父。
萧红把对祖父的无限怀念化作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所以她在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五、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园子样样都有快乐
五彩斑斓自由
充满生机
衬托比喻排比拟人借景抒情
我好奇幼稚可爱天真淘气
祖父宽容耐心慈祥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