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有关资料:朱自清的“平常心”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14 背影一、《背影》的背景资料1.《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2.“那年冬天”查《朱自清传》(陈孝全著),“那年冬天”是1917年冬天。
朱自清是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的,1917年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
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
3.“交卸”与“奔丧”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有如下的记述:“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
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
然而,大哥对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
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
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的预科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
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
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
物华心里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
正在这时,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
只有在这时,自清才真正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
朱自清《背影》文学赏析朱自清《背影》文学赏析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以背影抒写慈父之爱和父子之情题材的作品实属罕见,分享了关于《背影》文学赏析,一起来看看吧!亲子之爱,乃人间真情,也是文学作品中永盛不衰的话题。
朱自清是擅长表达这种至真至情的散文高手。
他的《背影》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篇散文选取家庭琐事来抒发父与子之间的舐犊之情,可谓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背影》所写的是父亲为儿子送行,这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
那是1917年的事情了,因祖母去世,作者和父亲双双回到扬州老家奔丧。
办完丧事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回北京学校读书,便同行到南京浦口。
他一路对“我”关怀备至,一直把“我”送到车厢里,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挚爱情感,也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从而展现了人世间最普通而又最珍贵的美好感情。
《背影》注重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抒情。
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而是于质朴中见真情。
《背影》所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连串平凡而细小的事情:奔丧、送行、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等。
但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动作,用朴实的语言去直抒胸臆,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厚情意。
如写父亲“攀”“缩”“倾”爬月台的动作,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儿子无限的感动之情都融合在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之中;又如父亲买橘子回来,离开前说:“我去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的背影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些叙述、描写中都饱含深情。
除动作、语言外,作者还通过四次流泪诉说自己复杂的感情。
这四次流泪步步深入地把“我”的感情以“泪”的形式表露出来,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庭不幸境遇的悲哀;对父亲的关爱的感情;对父亲老境的疼惜。
这种复杂的感情一时难以倾诉,只能以眼泪来平衡内心情感的起伏。
这些泪流得自然,流得感人,令读者无不为之心酸。
这种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的《背影》除了感情真挚外,其严谨巧妙的艺术特色,也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效果。
《背影》朱自清背影-朱自清一、引言《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作品以朱自清的父亲为主线,以朱自清的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父爱与儿女情之间的牵绊与深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朱自清以纯真的笔触,真实而感人地描绘了自己与父亲的相处,引人思考家庭和亲情的价值。
二、正文1. 描述父爱的深厚故事的开头,朱自清以第一人称描写了自己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深厚。
作者回忆起父亲的背影,感慨万分:“我记得父亲母亲对视而笑的眼睛,我记得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那是我在他肩头密密麻麻一阵阵父爱的呼唤和在我放声痛哭中父爱的滋润啊!”2. 描写父亲的一举一动接下来,朱自清生动刻画了父亲的一举一动,凸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不难感受到父亲的坚韧和努力追求卓越的品质:“我只知道他是一个有行动起来的人,一切都亲手做,井然有序,丝毫不敢马虎……他到处忙他的事,哪顾得到外头风景。
”这种父亲的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着无数读者追求卓越和努力奋斗。
3. 体味背后的深情在文章的结尾处,朱自清再次描述了自己离开家乡的场景,这一次,他再次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一来是他们对待我深又深的父爱在我胸中激荡,一来是家乡那种特殊的关怀之情在我目中流淌。
”父亲的背影是那么高大和坚定,给了朱自清温暖和动力,让他在离家之后仍然感受到了家乡的关怀。
他在回忆父亲的同时,也在唤起读者对家乡和亲情的思索。
三、总结《背影》是一篇笔调温婉、情感真挚的散文。
通过朱自清细腻地描写自己与父亲的相处,读者不仅仅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更能在这份温暖中思索家庭和父子之间的独特情感。
朱自清通过描述父亲的背影,传达了亲情和家人的重要性。
读者在阅读时,也许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或者父辈,感受到他们的父爱与深情。
这篇散文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描写方式,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起了读者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思考。
背影朱自清读后感《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它描写了作者在童年时代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父爱的理解。
这篇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章的开头,作者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引子,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他回忆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场景,描绘了父亲的形象和他们之间的点滴往事。
父亲在作者心中是一个高大、慈祥、坚毅的形象,他默默奉献,默默付出,给予了作者无尽的爱和关怀。
在作者眼中,父亲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默默地为家庭付出,却从不寻求回报。
这种伟大的父爱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父亲的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讲述了一个让他终身难忘的故事。
那是一个暴雨天,作者迷路了,父亲为了找到他,不顾一切地奔跑着,最终在暴风雨中找到了他。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动,父亲为了找到作者,不顾一切地冒险,这种无私的父爱让我感动不已。
父亲的坚毅和无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宝贵。
文章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对父爱的理解。
他说,“他的背影,从此消失在小巷深处,但我犹记得,他双肩的担子,他的踱步的背影。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父亲的背影永远留在了作者的心中,他的父爱也永远留在了作者的心中。
父亲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宝贵的,它给予了作者无尽的力量和勇气,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通过阅读《背影》,我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父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宝贵的,它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我们要珍惜父爱,感恩父爱,让父爱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像父亲一样,无私奉献,坚毅不拔,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愿我们都能成为像父亲一样伟大的人,用自己的爱和奉献,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背影》是朱自清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下面是《背影》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朱自清《背影》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背影》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12 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独特,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著称。
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二、创作背景《背影》写于 1925 年 10 月。
当时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
文中所记的事情发生在 1917 年,那时候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失业了,家境陷入困顿。
朱自清回家奔丧,丧事完毕后,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朱自清也要回北京念书,于是父子俩便一同前往南京。
在南京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深地触动了朱自清,于是他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三、文章结构《背影》一文以“背影”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 2 6 段):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具体描绘了父亲的“背影”。
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 2 3 段):交代家境,为下文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 4 5 段):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 6 段):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 7 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抒发了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四、主题思想《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的艰难生活。
文章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以朴素真挚的语言,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家庭的困境和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削弱亲情的力量,反而使这份亲情更加珍贵和动人。
《背影》简介《背影》简介《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背影》简介,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背影作者: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背影朱自清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背影朱自清赏析背影朱自清赏析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让我们感受深深的父爱,一起来是赏析《背影》这篇散文。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段落大意全文分成三大部分:1.第一部分(第一段):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背影》有关资料:朱自清的“平常心”
《背影》之闻名,其实在平常。
也不必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只就是平常,恰如棉布之于绫罗绸葛,柴扉炊烟之于钟鸣鼎食,自然抹去了“为文造情”多有的刻意造作之痕。
按说,这样的取材细微、速写简易,最难见奥妙,但作者无意雕琢经营自己的感受,就让它吐露又何妨!有几分悲凉寥落,有几分温暖惆怅,像是有什么,又像是没有什么“父亲蹒跚远去了”,在父与子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一切很简单又很复杂地凝聚着“天涯沦落共此间”的感情,原是人人皆可体味而又体味不尽的。
朦胧的启示也许就在这里自然和灵魂在其中启示了自身。
启示什么并不须指点,它的召唤力正在于永远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
在50年代,关于《背影》曾发生过是否宣扬小资产阶级感情以及应否再把它选入教材的讨论。
恐怕后来连这样的讨论也不需要了。
然而即令在“无情”的时代气氛里,仍有不少人悄悄留连于这种寓温润于朴素的文字,好像在沙漠中邂逅绿泽、水泉。
许多人,包括隔代陌生的人,或许也在性情上响应过朱自清,无缘耳提面命,多在亲切的影响。
他为人为文的“平常”沟通着人世间疏离的感情。
非常之文,非常之事,世上有,但多不在强求,强求易燥,燥则易折。
《论语》上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狂者常抱非常之情意,狷者多守持平常心,差不多是这意思。
在孔夫子看,狂狷是要互补着才好。
朱自清算不上强者,性格的收敛或许注定了理想的不能圆满、注定了低调的人生,只能于有所不为中有所为。
这倒也落得难在身后有一本不平淡的传记,或者说正像他的文章、生业都缺少非常的主题材料。
然而平常之于他,未始不难。
所以好多年,他常在寂寞困愁里,一首《盛年自怀》写着:“前尘项背遥难忘,当世权衡苦太苛。
剩欲向人贾余勇,漫将顽石自蹉磨。
”
五四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后来不能不各自须寻各自门。
在“蹉磨”中做着,努力着,这是朱自清选择和实践的一路。
同好的还有叶圣陶、夏尊、丰子恺、刘半农、郑振铎、闻一多、俞平伯、宗白华、沈从文诸位,大致相知相沫,服务于教育、文学、出版,可以说,偏于文化学术园地的耕耘。
朱自清更是在中学和大学的教坛上鞠躬尽瘁而殁。
在当时,恐怕很难评价这种节制、淡泊的人世态度。
然而朱先生的定力在于此,文化和人格理想也在于此。
我们读其遗文,想其为
人,可知他如何以踏实、持正、勤勉、厚容的质料来铺这条路。
人不可能脱离他的时代,又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不媚不亢的态度投入这时代。
如此,朱自清大约寄怀于顾亭林的精神“自今以往当思以‘中材而涉末流’之戒”。
即在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躬行着“博学于文”和“行已有耻”,一面不苟且遁世,一面又“明其道而不急其功”,当然算不上时代的先锋,却也在路上留了些深深浅浅的脚印。
这更像任着一种“牛轭精神”,苦乐皆在其间。
这种精神落实到文化学术上,其益处大概仍在“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
比如我们注意到在治学上取一种不武断的态度,既非“信古”又非“疑古”的“释古”取向,都同不求甚解而好言语道断的风气不相同的。
从一种望而崇高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感去判断,朱自清所选择的路并非一条大道,甚至在多为慷慨激昂之气所弥漫的年代,连他本人也要惋叹走着一条“死路”,在当时和嗣后,人多以为无望。
但他又不肯自弃,因为他实在是以教育和学术的传播为自己的生命了。
其实,世界上原本是没有路的,或者他因为承认了一己的有限,便在这有限里来燃尽了自己。
如果以朱自清的状态来看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不论一时的兴衰,大概可以承认他们的选择本来是很有限的。
多少年,读书人常在考虑进退的问题、“独善”和“兼济”的问题“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选择的矛盾联系着身心的忧乐穷达。
这似乎难以正确或错误、积极或消极的尺子来作简单衡量。
长话短说,一个平常的耕耘者比建功立业的斗士可能要显得缺乏意志与热情。
然而情愿放弃担当主要角色的机会,情愿承受寂寞而耽于一种心灵的跋涉,比如自处于学术之角,亦未必不充实,不能有卓然的奉献。
尽管这体现为一种退避、妥协,甚至是无可奈何的,且常与人生的问疑为伴何来何往,生兮死兮,颇以诱惑纠缠为苦。
(节自《读书》1989年第11期,舒禾《尚在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