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特征_省略_优秀博士学位论文_获得者群体为例_万明
- 格式:pdf
- 大小:252.74 KB
- 文档页数:5
全国优博论文多纬度分布研究——基于1999~2011年全国优博论文数据分析作者:汪琴耿有权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年第5期汪琴耿有权(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11-12-05作者简介:汪琴(1988—),女,安徽宁国人,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耿有权(1967—),男,安徽滁州人,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委托课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规律与实践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10W04�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度规划基金课题“‘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10YJA880034).摘要:以1999~2011连续13年间产生的1279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优博论文的学科门类、所在区域、学位授予单位及导师分布的多维度计量分析,总结出其中一些特点和规律,以期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 G643�8文献标识码: A为了加强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从1999年开始组织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以下简称“全国优博论文”)评选。
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教师和学生,都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这一意义深远的学术评价活动。
为深入了解十余年来全国优博论文的评选情况,本文对1999年以来教育部公布的1279篇全国优博论文分布信息进行多纬度研究,从年度获奖篇数、学科门类、区域、学位授予单位等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其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一、全国优博论文分布的统计分析①(一)全国优博论文获选篇数的年度分布统计从1999年评选工作开展以来每年获选的全国优博论文数,发现13年中有8个年份获选的全国优博论文数目不足100篇,彰显评选工作始终秉持“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以质量作为入选的第一要义。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存在马太效应吗作者:吴根洲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年第3期吴根洲(南昌大学教育系,江西南昌 330031)摘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呈现非均衡性,但并不能由此得出此项分布存在马太效应的结论。
从总量、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三个维度的定量分析发现,存在马太效应的单位分别有7个、9个、4个,仅占15. 56%、15. 79%、10.00%的比例,而存在“反马太效应”的单位分别有32个、43个、33个,所占比例分别高达71. 11%、75.44%、82. 50%,这与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趋势也是相一致的。
关键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非均衡性;马太效应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从1999年到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s,简称NEDD)已经评选了12届,共产生1182篇NEDD。
这些NEDD共分布在147个单位,包括134所高等学校、12个科研机构和中共中央党校。
前10%即前15名的单位获得了680篇NEDD,占总数的57. 53%;最后50%即后74名的单位获得106篇NEDD,仅占8.97%。
极少数单位集中了绝大多数的NEDD,因此,有的学者认为NEDD分布存在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主要是指“多者愈多、少者愈少”,而这种现象只能说明NEDD分布的非均衡性,不能就此简单得出“NEDD分布存在马太效应”的结论。
笔者把12届NEDD平均分成前后两个阶段,考察在前一个阶段获得多篇NEDD的单位是否在后一个阶段获得了更多的NEDD,以此来验证NEDD分布是否存在马太效应。
一、总量维度分析NEDD分布的马太效应从各个单位获得NEDD总量的维度分析其分布是否存在马太效应是本研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在该部分中,首先按照各获奖单位在前后两个阶段获得NEDD篇数的变化进行细致的统计,进而根据NEDD篇数是增长、不变还是减少,把各获奖单位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探讨,最后,基于定量角度分析问题的需要并结合马太效应的本义,提出在“多篇”基础上继续增长界定为存在马太效应,并把大于或等于3篇界定为“多篇”,相应地,在“多篇”基础上减少界定为“反马太效应”。
人文社科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要素特征评价r——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类博士学位论文为例
李霞;宋俊波
【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年(卷),期】2017(000)011
【摘要】以人文社科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将反映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特征的要素分为形式要素和实质要素两类,构建形式要素和实质要素特征评价指标,通过测量指标得分,分析评价人文社科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特征,研究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李霞;宋俊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科,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特征研究——以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群体为例 [J], 万明;张淑林;裴旭
2.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特征研究——以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群体为例 [J], 万明;张淑林;裴旭;
3.高师体育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研究——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J], 胡奇;常乃军
4.高师体育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研究——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
例 [J], 胡奇;常乃军;
5.人文社科类博士生学术经历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 [J], 许丹东;吕林海;张红霞;顾亚琳;邵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文本特征分析作者:赵俊芳于倩倩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第12期[摘要] 1999—2003年优秀博士论文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其适切的选题视角、系统的学术考察、厚重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内在逻辑等是论文质优的基本特征。
为此,今后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强化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及理论基础,关注研究内容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广借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及培养质量。
[关键词]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文本特征[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12-0128-06[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2026“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始于1999年,至2013年,共进行过15次评选。
本文以1999—2003年人文社科类优秀博士论文文本为研究对象,就选优文章质量,尤其是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经验性参考。
一、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论文概况为使研究更具客观性、更贴近事实,在研究中利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各高校官方网站采集信息数据,总结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学科、机构分布概况,为后续研究提供详实的数据信息。
(一)数据来源借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库、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及各高校官方信息网站,就1999—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布概况、论文文本基本属性等进行梳理及分析。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各高校官方网站、新闻等公开信息网站可查询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名单、出台背景等基本信息;中国知网可查询、下载20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查询优秀博士论文的篇章结构、理论基础等。
1999—2003年共评出人文社会科学类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5篇,可能涉及论文研究内容的保密问题,大部分该时段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未能及时或继时上网,暂无法检索。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方虹、刘春平、潘晨光2006-07-26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层次,博士人才的培养教育影响着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的提升,标志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水平。
自1983年我国首批授予了18个博士学位以来,30年来,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仅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高级人才,还产生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与此同时,博士生的培养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博士生人才的健康成长去。
一、我国博士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博士这一称谓并非舶来品,而是产自本土。
“博士”一词,战国时就已出现,当时只是学者的泛称。
到了战国末期,战争日益加剧,各国为了确保统治的安全,分分礼贤下士。
当时的齐秦魏赵等国均有博士,他们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
因此,《续汉志》云:“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秦国,沿袭了战国时候的博士制度,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与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
博士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秦朝政治实际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发展演变,对秦朝及后世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见《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博士由一种官职演变成为教职发生在汉代。
汉武帝时,博士出身的丞相公孙弘向汉武帝建议,博士要培养学生,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从此,博士称了主要以培养学生为主的高级教职。
20世纪初,西方教育制度传入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给博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博士成了学位,而不再是教职了。
我国学位制度的实行,始于1935年。
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英美体制,制定并颁布《学位授予法》,选择汉语中原有的“博士”、“硕士”、“学士”等三个名词对应欧美学位制度中的Doctor、Master、Bachelor等三个级别(degree)。
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修订)中地大研发〔2017〕88号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和激励在学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加快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步伐,不断提高我校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同时也为我校推荐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参加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做好准备工作,特修订本办法。
第一章评选第一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遵循“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
第二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及推选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
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
第三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标准1.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实验或方法上有较大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
评审专家评审结果全部为优良,答辩委员会评价为优秀。
2.自入学攻读博士学位至参加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期间,按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分类标准,学术成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T1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2)T2或T3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3)T2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且T4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4)T4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5)在满足学校规定申请学位发表的学术成果要求外,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有获奖证书),或获得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 项或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 项。
3. 优秀博士论文比例不高于同期授学位人数的20%。
4. 参评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必须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第一署名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发明人。
第四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要求1.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自行制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标准”,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办公室备案后施行。
原则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评价应该为优秀。
2.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确定评审通过名单后,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列入学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对《关于学术型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暂行)》进行修订的通知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暂行)(年修订)为了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水平,建立健全研究生学位质量保障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南京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修订学术型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如下:一、总体要求本规定适用于我校级及以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级以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按照相应时期学校及各学位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一)博士研究生.自然科学类学科须发表、收录的学术论文篇。
直博生、硕博连读生要求至少发表影响因子以上的或收录的学术论文篇,或、收录的学术论文篇。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须发表一类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或、、论文篇,或三类及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论文篇(其中二类及以上刊物篇),或三类及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论文篇。
国家重点学科的直博生、硕博连读生至少要求发表篇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论文(其中二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篇),或一类核心期刊或、、收录的学术论文篇。
外国留学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原则上与中国学生相同,如发表在非和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上,须提交能够证明该期刊学术地位的材料,由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相当于国内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级别。
(二)硕士研究生.自然科学类学科须发表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论文篇;或研究生署名前三位的、收录的学术论文篇;或研究生署名前三位的国家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或国家、省部审定认定的新品种或品种权或新药。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篇。
二、具体要求.提交的论文均须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须是作者之一,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以及论文第一通讯单位必须为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