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中医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鲁迅思想中的医学理想与治疗型智慧一作为五四精神的杰出代表和启蒙主义的伟大思想家,鲁迅博大深邃、极富个性特色的启蒙思想体系一直深受学界的极大关注。
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随着对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启蒙主义历史脉络及其思想空间的深入探讨,鲁迅的启蒙思想问题再度浮现出来,并成为由文学史向思想史的研究转型的热点问题。
但是,这种由文学史向思想史的急遽变化,还未真正使微观——直观型的文学研究形成思想史价值取向的体系规模。
对鲁迅颇富寓意性质的启蒙主义的表述形态与思想建构,除了一概采用一种相当宽泛的西式话语概念——启蒙主义概念进行学术定位以外,却缺乏更加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
鲁迅思想的启蒙主义与一种医学理想或者说治疗型智慧密不可分。
鲁迅思想的启蒙主义有着自身的社会语境和人生视野,那就是象征型的医学理想与治疗型智慧所限定和呈现的特定的启蒙主义思想内涵。
鲁迅终其一生自始至终,一直以一种社会的“治疗者”的身份切入中国现代社会。
医学对于鲁迅而言,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科学,而且在更高的语义层次上具有一种改造文化与救治社会的巨大权能。
医学较之其他知识给予鲁迅以更为重大的人生影响和更为深刻的思想启迪,并在一以贯之的鲜明的心路历程中形成了具有启蒙主义色彩的治疗型智慧: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猛烈批判与国民基本性格的诊断治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鲁迅最早接触医学源于少年时期家道中落,父亲病入膏肓乃至死亡的沉痛经验。
这段经验在鲁迅寄给《语丝》杂志的《自传》和《呐喊·自序》等相当重要的文字段落中屡屡的叙述,反复省思。
父亲罹病急于医治,却被昏庸的中医置于死地。
因此,从父亲的病故之日起,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学也就表示了深刻的怀疑,这一人生事件从另一角度成为鲁迅激进的反传统的启蒙主义思想体验资源之一。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中医靠不靠谱,向来众说纷纭。
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是“中医无用论”拥趸们的利剑法宝。
只要争中西医哪个好,哪个有用,总有人把这句话请出来。
独立地、片面地理解这句话,实在断章取义。
要断鲁迅先生和中医之间的“官司”,还需多方求证参考。
一、父亲殒命经历四年痛苦的治疗,鲁迅之亲很不安详地走了。
邻居家衍太太上门帮忙,在中国人看来,亲人离去是大事,不能干等着,要忙活起来。
父亲还没咽气,年幼的鲁迅就跟着“精通礼节”的长辈们,给他换上了寿衣。
鲁迅他看到,他们把纸锭和《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塞进父亲手里。
父亲痛苦极了,大人们忙忙碌碌,忙着让他走得体面点,给忙着给自己寻求慰藉。
没人跟他说说话,在他流连人间的最后时刻,给他些温暖。
依照大人们的指示,鲁迅声嘶力竭,一声声叫着:“父亲!父亲!……”直到他死亡。
这段撕心裂肺的经历,是鲁迅一生的痛。
生离死别鲁迅倒是能看开。
他最大的心结,不是没能医好父亲,而是让他走得太痛苦。
“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年幼的鲁迅,见父亲父亲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痛苦地活着,脑子里常常冒出这样的想法。
鲁迅那时他被愚孝之情禁锢着,深深为这样的想法感到愧疚。
后来到日本学医时,老师教他“可医的应该给他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
”这句话使得鲁迅获得了极大的释然。
西医救赎了他,他不再为幼时的想法自责,底气十足地说“我很爱我的父亲”。
这句纲领性的行医思想,抚慰了往事里孤立无援,不知何去何从的小鲁迅,是鲁迅偏爱西医的原因之一。
中医,至少鲁迅生活那段时期的中医,可不讲求“好死”,而是笃信“好死不如赖活着”。
只要病人还有一口气在,医生就得尽心竭力吊着,此谓医者仁心。
只要家人还躺在床上残喘,就要不惜代价救治,此谓孝子贤妻,三纲五常典范之家。
鲁迅中医惯把疾病和德行捆绑在一起,谁家父母生了重病,子女便要自省,是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冲撞了父母的命数。
鲁迅对传统医学的看法
1. 鲁迅对传统医学那可是有着复杂的情感啊!就像你面对一道你不太确定味道的菜,既有点好奇又有点怀疑。
你说,他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药材和疗法,心里会怎么想呢?
2. 鲁迅难道会盲目相信传统医学的一切吗?当然不会啦!他可是个有思想的人。
就好比你面对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肯定也会打个问号吧!
3. 想想看,鲁迅看到传统医学里一些玄之又玄的理论,他会不会像我们看到魔术一样,心里充满了疑惑和探究的欲望呢?
4. 传统医学在鲁迅眼里,是不是有时候像个神秘的盒子,他想要打开看看里面到底装了些啥?这就好像我们对未知事物的那种好奇呀!
5. 鲁迅会不会觉得传统医学有些地方很神奇,有些地方又很荒唐呢?这就跟我们对某些事物又爱又恨差不多呀!
6. 难道鲁迅就直接否定传统医学了吗?那可不一定哟!他也许就像一个挑剔的食客,会仔细分辨其中的好坏呢。
7. 鲁迅对待传统医学的态度,会不会像我们对待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样,有珍惜也有审视呢?
8. 传统医学在鲁迅那儿,是不是像一本厚厚的书,他努力去读懂,去理解其中的深意和局限呢?
9. 鲁迅看到传统医学的某些做法,会不会感叹:这也太离谱了吧!就像我们有时候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感到不可思议一样。
10. 鲁迅对传统医学是有自己深刻看法的呀!他可不是随波逐流的人。
这就如同我们在面对各种观点时,要有自己的判断一样。
我的观点结论是:鲁迅对传统医学的看法是多元而深刻的,他既看到了其中的价值,也察觉到了其中的不足。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来审视传统医学,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鲁迅为何痛恨中医?鲁迅为何痛恨中医?鲁迅痛恨中医,对中医影响很大也很坏。
因为鲁迅是名人,主席又称赞“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文章又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尤其是一句“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更是被大家传诵,以致后来攻击中医者常常引用这名人名言,来增加说服力。
那么,鲁迅为什么这样痛恨中医呢?这要从鲁迅的家事说起,因为鲁迅的家人,尤其是鲁迅的父亲患病,遍求名医,日渐加重,最后不治身亡。
这件事对鲁迅的刺激最大。
为此,鲁迅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父亲的病》。
鲁迅的父亲患了什么病?从文中记载来看是水肿病。
至于这个水肿病是心源性的、肾源性的还是肝硬化腹水,因为当时没有现代检查,也没有诊断清楚。
从《周作人传》看到,鲁迅的父亲“病咳血,继患水肿”,但我猜想可能是肝硬化腹水。
这还要从鲁迅的家庭谈起。
鲁迅的家庭在当地本是一个小康之家。
1893年,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字介孚)因为牵扯到浙江省的乡试作弊案,被判了“监斩侯”,关押在杭州府的监狱中,前后关押了八年。
周家从此就衰败了。
鲁迅的父亲患病是在1894年冬天,也就是鲁迅的爷爷被关押监狱一年后。
这病与家庭背景是有关系的。
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父亲犯事被关押,薪俸被剥夺,一家人生活无着落,你能不心急上火?你能不郁怒?心肝火旺,熏蒸于肺,肺络受薰,出现咳血也是正常变化,不违背常理。
肝气郁结,日久伤脾,肝郁脾虚,出现水肿,也是疾病的正常转归。
这种病本来治疗起来就很棘手,即便现代医学诊断手段高明了,治疗并没有什么突破。
更重要的是要调畅情志,增加营养。
看样子为治疗这个病,鲁迅家里花了不少银子。
鲁迅在小说里这样写道: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
总之,药店的柜台正与我一样高,质铺的柜台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鲁迅《三闲集》杂文集:《皇汉医学》鲁迅《三闲集》杂文集:《皇汉医学》引导语:“皇汉医学”,日本应用中医原理来治病的医学。
下文是有关鲁迅先生的《三闲集》杂文集中的《皇汉医学》原文,我们一起看看了解相关知识吧。
“皇汉医学”〔1〕革命成功〔2〕之后,“国术”“国技”“国花”“国医”闹得乌烟瘴气之时,日本人汤本求真做的《皇汉医学》〔3〕译本也将乘时出版了。
广告〔4〕上这样说——“日医汤本求真氏于明治三十四年卒业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后应世多年觉中西医术各有所长短非比较同异舍短取长不可爱发愤学汉医历十八年之久汇集吾国历来诸家医书及彼邦人士研究汉医药心得之作著‘皇汉医学’一书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旁求博考洵大观也……”我们“皇汉”人实在有些怪脾气的:外国人论及我们缺点的不欲闻,说好处就相信,讲科学者不大提,有几个说神见鬼的便绍介。
这也正是同例,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卒业者何止数千人,做西洋医学的也有十几位了,然而我们偏偏刮目于可入《无双谱》〔5〕的汤本先生的《皇汉医学》。
小朋友梵儿〔6〕在日本东京,化了四角钱在地摊上买到一部冈千仞作的《观光纪游》〔7〕,是明治十七年(一八八四)来游中国的日记。
他看过之后,在书头卷尾写了几句牢骚话,寄给我了。
来得正好,钞一段在下面:“二十三日,梦香竹孙来访。
……梦香盛称多纪氏〔8〕医书。
余曰,‘敝邦西洋医学盛开,无复手多纪氏书者,故贩原板上海书肆,无用陈余之刍狗〔9〕也。
’曰,‘多纪氏书,发仲景氏〔10〕微旨,他年日人必悔此事。
’曰,‘敝邦医术大开,译书续出,十年之后,中人争购敝邦译书,亦不可知。
’梦香默然。
余因以为合信氏医书(案:盖指《全体新论》〔11〕),刻于宁波,宁波距此咫尺,而梦香满口称多纪氏,无一语及合信氏者,何故也?……”(卷三《苏杭日记》下二页。
)冈氏于此等处似乎终于不明白。
这是“四千余年古国古”〔12〕的人民的“收买废铜烂铁”脾气,所以文人则“盛称多纪氏”,武人便大买旧炮和废枪,给外国“无用陈余之刍狗”有一条出路。
鲁迅晚年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吗?鲁迅《〈呐喊〉自序》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使得其中对中医的论断——“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经常被人提起。
这使得一些中医支持者非常尴尬。
有人说,这是因为鲁迅的父亲在患水肿后被“庸医”——其实是当时绍兴著名的中医——用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蟋蟀一对、败鼓皮丸之类稀奇古怪的中药治死(《朝花夕拾•父亲的病》),痛恨中医而产生的“偏激”看法。
其实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得明明白白,他对中医的这个著名论断,是在新学堂接触到现代医学,与中医进行比较之后,理性思考的结果:“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一理性思考,所以鲁迅到日本留学时,先是去学习现代医学,“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文章中处处可见对中医的批评、否定。
1925年孙中山患肝癌晚期,协和医院宣告束手无策时,他仍然不愿服中药。
鲁迅对此十分感动,写道:“那时新闻上有一条琐载,不下于他一生革命事业地感动过我,据说当西医已经束手的时候,有人主张服中国药了;但中山先生不赞成,以为中国的药品固然也有有效的,诊断的知识却缺如。
不能诊断,如何用药?毋须服。
人当濒危之际,大抵是什么也肯尝试的,而他对于自已的生命,也仍有这样分明的理智和坚定的意志。
”(《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鲁迅后来也说:“中医,虽然有人说是玄妙无穷,内科尤为独步,我可总是不相信。
”自称“只相信西医”。
首先,他的父亲长期服用中药,但最后还是没能治好病,所以他就对中医有很深的怀疑。
其次,中医治病采用的望闻问切手段在他看来都是故弄玄虚。
而且照他看来用几百年来流传的中医古书来治病救人是非常不可靠的。
而且医生都是一些迂腐至极的老头子,所以他并不意味中医能治病救人。
第三,他学了治病方法直观的西医,科学性和理论性都比中医要强。
所以他认为西医才是治病救人,而中医不过是装神弄鬼。
还有,这句话也是有隐义的,中医可能不仅仅是代表中医,还可能代表中国的封建愚昧的传统文化,所以他说中医是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