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立论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一样话两说,学会高超的交际语言技巧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
既然是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
——但丁鲁迅先生在《立论》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人家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于是他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作官的。
”于是他得到几句恭维。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鲁迅先生的《立论》,意在说立论之难,说真话之难,也道出了说实话与许谎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
鲁迅赞同实话实说的,但在与人交往中,一味实话实说却未必能有好结果。
南怀瑾先生曾经颇有感触地说:“为人处事,要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
只此一转,便万事大吉了!换言之,做人要讲艺术,便讲究曲线的开卷有美。
”他举例说,骂人当然坏事。
例如说:“你这个混蛋!”对方一定受不了,但你能一转而运用艺术,你我都同此一骂,改改口气说:“不可以乱搞,做错了我们都变成豆腐渣的脑袋,都会被人骂成?昆蛋!”那么他虽然不高兴,但心里还是接受了你的警告。
所以,善于言辞的人,讲话只要有此一转就圆满了,既可达到目的,又可彼此无事。
若直来直往,有时是行不通的。
不过曲线当中,当然也须具有直道而行的原则,老是转弯,便会滑倒而成为大滑头了。
所以,我们固有的民俗文学中,便有“莫信直中,须防仁不仁”的格言。
总之,曲直之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点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就人们的普遍心理来说,不仅有爱吃美食、爱穿美服、爱恋美人的需要,而且有爱听美言的渴望。
在与人交往时,即使想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要注意多说好话,少说直言,不出恶语。
前人早已告诫过人们:“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心月寒。
”可见,学会高超的交际语言技巧对人们多么重要!。
鲁迅的立论备稿六步第一步:观察和把握事物的本质鲁迅认为,一个好的文章需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有准确的理解。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本质,关注问题的核心,从而避免在文章中陷入空泛和表面的描述。
第二步:分析和批判现象的基础鲁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应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提出有力的观点和论证。
第三步:总结和归纳问题的特点在写作过程中,鲁迅强调了对问题特点的总结和归纳。
通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阐述和讨论。
同时,总结和归纳也有助于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四步:比较和对照问题的不同方面鲁迅认为,通过比较和对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进行比较和对照,从而提出更全面、更深入的观点和论证。
同时,比较和对照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思路,提高文章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第五步:构建和展开自己的论证在写作过程中,鲁迅强调了构建和展开自己的论证。
我们应该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逻辑性。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在文章中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避免陷入空泛和重复的论述。
第六步:总结和强调自己的观点在文章的结尾,鲁迅强调了总结和强调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通过总结和强调来回顾和概括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针对性。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在结尾部分引入新的观点和论证,保持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鲁迅的立论备稿六步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写作方法,它能够帮助作家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比较、构建和总结,我们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流畅度,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鲁迅的立论备稿六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品鲁迅立论【—之品鲁迅立论】,立论,就是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用论据证明论点。
不管是先提论点,然后证明;还是先论述,然后归纳论点,都与论证方法的运用有关。
《野草》是鲁迅选集的代表作,《李论》是该选集的第17章。
文章很短。
作者以一个“梦”的形式,用近乎寓言的笔法深刻揭露了在当时现实环境中,真理被歪曲,黑白不分的丑恶现象。
坚持真理时时碰壁,鼓吹逢迎却成为“时代骄子”。
鲁迅在刻画人物时喜欢描绘自己的“眼睛”,这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少见。
在这篇文章中,当面对学生的提问时,作者仍然紧紧抓住老师的眼睛,用“斜射”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圆滑而老练的绅士的样子。
全文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来刻画“类型”,进而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愤愤之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人物精神的外壳。
“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这是出自于阿谀谄媚者之口;而直言者,敢讲真话的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作者精心设计富有人物性格的语言,并且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中,全无?嗦冗杂之感。
寓言的模式往往发人深省。
说谎的人快乐,说真话的人被打败。
为了取悦大师,每个人都在为他的满月之子唱“赞美”二字,大师微笑着;但我不知道一种奇怪的不服侍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人们最终无法逃脱死亡,这是一个大事实。
这是一个每个人心里都清楚的事实,但每个人都不想听。
当故事在这里展开时,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此刻的心情:悲伤?发怒的但作者没有抱怨,而是让文章以“责骂”的声音结尾。
作者把所有的情感融入到每一句话中。
他熟练地使用老师的嘴和老师回答学生问题的方式,并以“好先生”的表情和一系列拟声词结束全文。
这篇文章的结尾很有艺术魅力。
它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而且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它值得一位大师来写。
整篇文章语言质朴、凝练,全无华丽之色,但在质朴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愤愤不平的正气。
大师的作品,收获肯定也是丰厚的。
立论原文及赏析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
“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
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你……”“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
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
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⑵!’”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赏析这是一篇独特的寓言式的篇章。
作者以一个“梦”的形式,用讽喻的笔法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社会黑白不分、真假不辨的丑恶现象。
全文采用对话的形式,以“取类型”的写作技法,来针砭社会的丑陋与痼疾,进而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愤愤之情,“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是何样的社会。
“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这是出自于阿谀谄媚者之口;而直言者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然而,阿谀谄媚者得到了感谢与恭维,说真话者却遭了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这自然是作者所痛恨的。
但作者并没有对此满腹牢骚,大骂一通,而是巧妙地借助于师生的问答,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中国人的“哈哈主义”。
怎样才能“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要做到这点,就只能采取逃避态度,采取“哈哈主义”。
文章也在一连串“哈哈”的象声词中结尾。
这样的结尾方式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因为这“哈哈主义”才是作者讽刺与批判之锋芒所向。
这“哈哈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敢直面”、“不敢正视”的怯懦的处世态度,是几千年的“老好人哲学”的体现,是封建社会统治之下形成的国民“劣根性”的一种表现。
《鲁迅散文诗作品》一、《野草》:《野草》那可真是一部超级厉害的散文诗作品集!它就像一个神秘的花园,里面长满了各种奇奇怪怪却又充满魅力的植物。
比如说《秋夜》里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哇,这种写法真的太独特了!感觉就像作者在慢慢地带着我们走进他那个有点孤独又充满思考的世界。
我和同学讨论的时候,同学就说:“这写得好奇怪啊,为啥不直接说有两株枣树呢?”我笑着回答:“这就是鲁迅的厉害之处呀,这样写让我们更能感受到那种氛围,好像作者在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有点寂寞又有点倔强。
”《野草》里的每一篇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其中的深意。
你读过《野草》里的其他篇章吗?二、《风筝》:《风筝》这篇散文诗也很有意思哦!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曾经的一些过错和成长。
文章里写了作者小时候对弟弟放风筝的行为进行了制止,长大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种愧疚和反思真的很深刻。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伤害到身边的人,等长大了才明白过来。
我记得有一次和哥哥聊天,我就提到了这篇文章,我说:“哥,你看《风筝》里写的,有时候我们真的不懂别人的快乐,还去破坏,等明白过来就晚了。
”哥哥点头说:“是啊,所以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的爱好。
”这篇散文诗让我们懂得了要珍惜亲情,也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三、《雪》:哇哦,《雪》这篇简直太美了!鲁迅把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描写得栩栩如生,就像两个不同性格的人。
南方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像一个温柔的少女;北方的雪“如粉,如沙”,“蓬勃地奋飞”,像一个勇敢的战士。
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有一次在冬天,我们这里下了一场雪,我就想起了这篇文章,我对朋友说:“你看这雪,有点像鲁迅笔下南方的雪,软软的,很滋润的感觉。
”朋友笑着说:“哈哈,那北方的雪肯定更壮观啦!”这篇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雪的不同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悟。
鲁迅立论赏析摘要:一、引言二、鲁迅立论的背景分析三、鲁迅立论的核心观点四、鲁迅立论的论证方法五、鲁迅立论的现实意义六、总结与启示正文:【引言】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文将赏析鲁迅的一篇立论文章,分析其背景、核心观点、论证方法以及现实意义,以期对我们今天的思考和探讨有所启示。
【鲁迅立论的背景分析】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动荡、民生凋敝、文化启蒙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的这篇立论文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鲁迅立论的核心观点】在这篇立论文章中,鲁迅主张“救国首先要救民”,强调民众的力量和民族精神。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民众的觉醒,而民众的觉醒又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来引领。
因此,救国救民成为了鲁迅立论的核心观点。
【鲁迅立论的论证方法】鲁迅在论证这一观点时,运用了对比、讽刺、举例等多种手法。
他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同时,鲁迅还对当时的封建礼教、迷信观念等进行讽刺,表达了他的不满和反抗。
此外,他还通过生动的实例,说明了民众觉醒的重要性。
【鲁迅立论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鲁迅的这一立论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众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鲁迅所说:“救国首先要救民”,只有广大民众觉悟起来,团结一致,才能共克时艰,实现民族复兴。
【总结与启示】鲁迅的这篇立论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民族命运、民众觉醒等问题的重要视角。
通过分析鲁迅的立论,我们可以学到: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困境时,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用有力的论证来影响和唤醒民众。
鲁迅《立论》教学设计《立论》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一个讨论活动的过程,也表达了他对于立论的态度。
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个针对高中生的《立论》教学设计的详细计划。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立论》是一篇基于对立论活动的观察和思考的文章,文章通过对一个小组讨论的描写,表达了鲁迅对于理性思考和自由表达的重视。
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立论》,使学生了解鲁迅思想,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 针对立论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一个立论活动的过程。
2. 文本解读: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和立论活动的含义。
- 解释词汇和短语:如立论、发言、混乱等,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
- 分析文章结构:分段、分析鲁迅思想的引申和发展。
- 分析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反问等,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修饰和表达效果。
3. 讨论与示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示范立论过程和技巧。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如环境保护、教育问题等。
- 指导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立和证据,并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分析。
- 示范讨论:选择一组学生进行讨论的示范,给予肯定和建议。
4. 分享与总结:学生展示和总结他们的立论成果。
-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和评议。
-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方法和技巧,并回顾鲁迅散文中的立论过程和态度。
5. 评估和延伸: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并展开相关延伸活动。
- 书面评估:要求学生书面总结他们的立论过程和结果,并对鲁迅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 课外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鲁迅的散文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鲁迅的立论备稿六步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论述逻辑和立论备稿的六个步骤。
下面,我们将从这六个步骤来分析鲁迅的立论备稿,并探讨其在当代的指导意义。
第一步,明确问题。
在鲁迅的立论备稿中,他会清晰地提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背景。
他犀利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能够针对社会问题抓住核心,同时又能将其与个人体验相结合,使问题更加具体而有影响力。
第二步,分析问题。
鲁迅在分析问题时,善于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
他会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不同的事件和现象,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
这种思维方式让他的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第三步,阐述问题。
鲁迅对问题的阐述通常富有个人色彩,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独立的见解。
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描述复杂的问题,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思考和思想冲击。
第四步,论证问题。
鲁迅在论证问题时,会运用丰富的事实和数据,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以推理的方式展开论证,并通过对比、对照等手法来加强其逻辑和说服力。
他的论证方法兼具理性和感性的特点,使他的观点更加有力地打动人心。
第五步,总结问题。
在总结问题时,鲁迅会回顾自己的论点和论证过程,以总结提炼的方式,将问题的核心和要义进行概括,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观点,并进一步思考问题的内涵和解决方案。
第六步,提出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思想家和作家,鲁迅并不仅仅关注问题本身,他更关注如何解决问题。
在他的立论备稿中,他会在总结问题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尝试给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对读者提供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指导。
鲁迅的立论备稿六步方法不仅在他的作品中有指导意义,更适用于当代社会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论。
通过明确、分析、阐述、论证、总结和提出解决方案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领域,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河南大学文学院2007年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课一:阅读与写作阅读欧阳修《丰乐亭记》并按要求完成题目《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1)。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2),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3)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1),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2)。
遂书以名其亭焉(3)。
问题:1,给文章第二段加上标点2,翻译文章第三段3,解释文中下划线词语的意思明年:诸:特立:向:介:4,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为了表达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二,阅读鲁迅散文诗《立论》完成下列两道题目鲁迅《立论》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
“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读鲁迅《立论》有感读后感
鲁迅的《立论》是一篇非常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对于社会现象进行了犀利而深入的分析,让人深感其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鲁迅在文章中提到了社会现象的本质问题。
他指出,现实世界充斥着种种虚伪和谎言,人们往往把外表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而不去深入思考背后的本质。
鲁迅以“两幅图画”为例,通过对一个儿童画家作品的观察,揭示了人们被外表迷惑的现象,警示人
们需要关注事物的本质或内在的价值。
此外,鲁迅还提到了教育的问题。
他批评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和机械性,指出传统教育
只注重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他呼吁教育应该关注学
生的个性和独立精神,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以便更好地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这篇文章让我深思。
在当今社会,同样存在着各种虚假和表面爱好。
人们往往更关注
物质的外在表象,而忽视了对内在本质的思考和挖掘。
我想鲁迅的《立论》让我看到
了人们应当追求真实和本质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思了目前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提醒
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总之,鲁迅的《立论》是一篇思想深邃、具有启发性的文章。
他的观点让人们深思社
会现象的真相和教育的意义,提醒我们对事物要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判断,以及对学生
培养批判能力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珍惜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和对知识的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