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我要骗人》触目惊心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3
写作必备——鲁迅经典名言001.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002.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003.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004.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005.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
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
——《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006.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007.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一九三三年008. 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009.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
——《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010.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011.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012. 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高中作文素材之鲁迅名言100句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的杂文特别著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名言妙语。
现在翻读鲁迅的这些妙语,仿佛觉得他还活在当前,或者发现我们的国家一个世纪以来还在原地踏步。
鲁迅名言001.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002.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003.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004.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005.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
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
--《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006.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007.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鲁迅这样解读中国人作者:鲁小平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2年第03期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2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地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地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随感录二十五》3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交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被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
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可恶罪》5无论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健壮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
唯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
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
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看镜有感》6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地满足,即一天一天地堕落。
但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
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7中国人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
可惜终于没有实现。
但我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
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
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盗是绝不会来抢的。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鲁迅说《我要骗人》触目惊心鲁迅说《我要骗人》,触目惊心!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
这个题目确实非常触目惊心。
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她是来募捐的。
中国每年都不断地会有水灾或旱灾,这小女孩就是为灾民募捐的。
而在当时,正是处于国民党的腐败政府的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
用鲁迅的话来说,辛辛苦苦地募来的钱,恐怕连水利局的老爷们抽烟还不够。
因此,在鲁迅看来,她的募捐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别做了吗?我不能这么说。
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的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
”鲁迅于是拿出一大笔钱来给这个小女孩,这小女孩非常感动,说先生你实在太好了,我不要这么多钱,钱太多了。
于是鲁迅牵着她的小手,走到一个商店,用大钱兑来小钱,再把小钱交给小女孩。
小女孩紧紧地握住鲁迅的手,说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体灾民,对你表示感谢。
于是那小女孩走了。
鲁迅看着这小女孩越走越远,他的手上还可以感觉到这个小女孩手的温暖,但是正是这温暖像火一样烧灼着鲁迅的心,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
但是鲁迅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他又举了个例子说,我有一个八十岁的老母亲,她已经很老了,所以她天天梦想着死后能够上天堂。
尽管我明知道死后没有天堂,但是我必须骗我的母亲说,老人家你做了一辈子善事,你死后一定上天堂。
鲁迅进而想到,当今之中国,难道是披露真实的时候吗?我们能够把我们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
于是“我要骗人”。
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故事怎么想,说实在,我每一次看到这文章,都受到一种震撼。
我觉得一个人要说真话固然很难,但是,能够像鲁迅这样正视自己时时刻刻不得不说假话的困境,这需要更大的勇气。
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那里说假话。
鲁迅骂人的名言名句鲁迅,全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化评论家、革命家。
他以其犀利的文字和尖锐的社会批判而著名,既有深情的呐喊,也有直接的骂人的名言名句。
以下是一些鲁迅的名言名句,展示了他锋利的语言以及他对社会问题的刺痛抨击:1. "脑袋里放的都是鸟尿,满嘴谈笑别人忙。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文章《补天》中,用来形容那些只会空谈而不肯实际行动、只关心自己而不顾他人的人们。
2. "你能不能看出天上的指头,穿过我的脑子,插过我的心脏,坠倒在地狱?"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小说《阿鲁汉》中,形容了主人公阿鲁汉对残酷现实的愤怒与绝望。
3. "你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这是鲁迅在《华盖集·论语录》中对当时受到饿殍、赤贫折磨的知识分子们的批评,指责他们墨守成规、消极逃避。
4. "如果你们害怕,就闭上眼睛;如果你们累了,就坐在路边休息。
"这句话摘自鲁迅的《饥饿的人们》一文中,他挖苦那些对社会现实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人们。
5. "你们老师和我这样的汉奸一齐站在一块,你们别站得往那日本佬那边靠。
"鲁迅在《二心集·两极短文》中说道,直指那些背叛国家利益的叛徒,并警告人们不要迷失方向。
以上仅是鲁迅的一些骂人的名言名句,这些名言名句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懑和对懒惰、冷漠、自私行为的不屑和批判。
鲁迅以他那犀利的文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激励了无数人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改变。
鲁迅的作品不仅告诉了我们社会的问题所在,也提醒我们不能对社会现实无动于衷。
他的骂人的名言名句虽然直接、尖锐,却揭示出他对社会不正义和人性双重背叛的愤怒。
这些名言名句是他对社会现状的独立思考和深刻观察的结晶,也是他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和探索。
鲁迅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为我们树立了勇于发声、坚持正义的榜样。
总结来说,鲁迅的名言名句展现了他锐利的文字刀锋和对社会问题的抨击。
鲁迅先生讽刺社会吃人的名言在那个黑暗混沌的旧时代,鲁迅先生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病症。
他的诸多名言,犹如一声声惊雷,炸醒了无数麻木的灵魂,而那些讽刺社会“吃人”的名言,更是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我记得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在小茶馆里喝茶聊天。
大家谈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
其中一个朋友,是个年轻的教书先生,他皱着眉头说:“我感觉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人的希望、热情都一点点吞噬掉。
”另一个做小生意的朋友苦笑着接话:“可不是嘛,咱就像在这黑洞里挣扎的小蚂蚁,一不小心就被踩得粉碎。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鲁迅先生。
我对他们说:“鲁迅先生有句话说得好啊,‘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历史啊,就像是一个遮羞布,表面上是仁义道德,实际上背后隐藏的是吃人的本质。
”教书先生听了,眼睛一亮,激动地说:“哎呀,这话说得太对了。
你看咱们在学校里,那些所谓的礼教规矩,有时候不就是在压抑着学生们的天性吗?就像在吃他们的灵魂一样。
”小生意人也连连点头:“是啊,咱做生意也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他们制定的规矩,有时候就想把咱小老百姓的那点血汗钱都榨干,这不是吃人是什么?”再想想那时候的封建礼教,那简直就是一张无形的大网。
这张大网把人紧紧地束缚住,就像捆粽子一样。
就拿婚姻来说吧,很多青年男女根本没有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
我老家有个姑娘,长得水灵灵的,人也聪明伶俐。
可是呢,家里人为了所谓的门当户对,把她许配给了一个她根本不喜欢的男人。
她哭啊,闹啊,可是根本没有用。
这就像鲁迅先生笔下那些被封建礼教吃掉的人一样。
在封建礼教的眼里,人的感情算什么?人的自由算什么?它只在乎那些繁文缛节,那些虚伪的规矩。
这难道不是一种吃人吗?还有那社会上的等级制度。
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们,把底层的百姓当作是可以随意践踏的蝼蚁。
我眼中的鲁迅名言《坟》1呜呼,古之临民者,一独夫也;由今之道,顿变为千万无赖之尤,民不堪命矣,于兴国究何与焉。
《文化偏至论》2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是不肯动弹的。
《坟,娜拉走后怎样》3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灯下漫笔》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仍如此,但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灯下漫笔》5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6所谓中国的文明者,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
《灯下漫笔》7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灯下漫笔》8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
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论“他妈的”》9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且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论睁了眼看》10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暴君的臣民》11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暴君的臣民》华盖集12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
《忽然想到·五》13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的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14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
《记谈话》而已集15约翰穆勒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们变成沉默。
《小杂感》南腔北调集16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着活下去的,就是正老牌的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
然而自已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
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
鲁迅说《我要骗人》触目惊心鲁迅说《我要骗人》,触目惊心!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
这个题目确实非常触目惊心。
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她是来募捐的。
中国每年都不断地会有水灾或旱灾,这小女孩就是为灾民募捐的。
而在当时,正是处于国民党的腐败政府的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
用鲁迅的话来说,辛辛苦苦地募来的钱,恐怕连水利局的老爷们抽烟还不够。
因此,在鲁迅看来,她的募捐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别做了吗?我不能这么说。
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的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
”鲁迅于是拿出一大笔钱来给这个小女孩,这小女孩非常感动,说先生你实在太好了,我不要这么多钱,钱太多了。
于是鲁迅牵着她的小手,走到一个商店,用大钱兑来小钱,再把小钱交给小女孩。
小女孩紧紧地握住鲁迅的手,说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体灾民,对你表示感谢。
于是那小女孩走了。
鲁迅看着这小女孩越走越远,他的手上还可以感觉到这个小女孩手的温暖,但是正是这温暖像火一样烧灼着鲁迅的心,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
但是鲁迅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他又举了个例子说,我有一个八十岁的老母亲,她已经很老了,所以她天天梦想着死后能够上天堂。
尽管我明知道死后没有天堂,但是我必须骗我的母亲说,老人家你做了一辈子善事,你死后一定上天堂。
鲁迅进而想到,当今之中国,难道是披露真实的时候吗?我们能够把我们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
于是“我要骗人”。
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故事怎么想,说实在,我每一次看到这文章,都受到一种震撼。
我觉得一个人要说真话固然很难,但是,能够像鲁迅这样正视自己时时刻刻不得不说假话的困境,这需要更大的勇气。
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那里说假话。
鲁迅说《我要骗人》触目惊心鲁迅说《我要骗人》,触目惊心!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
这个题目确实非常触目惊心。
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她是来募捐的。
中国每年都不断地会有水灾或旱灾,这小女孩就是为灾民募捐的。
而在当时,正是处于国民党的腐败政府的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
用鲁迅的话来说,辛辛苦苦地募来的钱,恐怕连水利局的老爷们抽烟还不够。
因此,在鲁迅看来,她的募捐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别做了吗?我不能这么说。
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的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
”鲁迅于是拿出一大笔钱来给这个小女孩,这小女孩非常感动,说先生你实在太好了,我不要这么多钱,钱太多了。
于是鲁迅牵着她的小手,走到一个商店,用大钱兑来小钱,再把小钱交给小女孩。
小女孩紧紧地握住鲁迅的手,说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体灾民,对你表示感谢。
于是那小女孩走了。
鲁迅看着这小女孩越走越远,他的手上还可以感觉到这个小女孩手的温暖,但是正是这温暖像火一样烧灼着鲁迅的心,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
但是鲁迅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他又举了个例子说,我有一个八十岁的老母亲,她已经很老了,所以她天天梦想着死后能够上天堂。
尽管我明知道死后没有天堂,但是我必须骗我的母亲说,老人家你做了一辈子善事,你死后一定上天堂。
鲁迅进而想到,当今之中国,难道是披露真实的时候吗?我们能够把我们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
于是“我要骗人”。
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故事怎么想,说实在,我每一次看到这文章,都受到一种震撼。
我觉得一个人要说真话固然很难,但是,能够像鲁迅这样正视自己时时刻刻不得不说假话的困境,这需要更大的勇气。
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那里说假话。
但是有谁像鲁迅这样敢于正视自己,渴望着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骗人的这样一种深层的困境,有几个人敢于正视这一点?所以鲁迅说,我是不能把我心里想的话全部说出来,我只能说一部分。
那么怎么理解为自己说和为他人说的不一样呢?鲁迅有一个说明,他说我的写作是为三种人写的。
一种人是那些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志士仁人们。
这样一些志士仁人,他们在中国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他们非常孤独、寂寞,因此,我必须在一旁为他们呐喊助威。
所以我必须说一些光明的话,说有希望的话,我不能说很悲凉的话,因此我就在夏瑜的坟上加上红白的花圈。
尽管鲁迅对夏瑜坟上有没有红白花圈,夏瑜是不是后继有人,是心存怀疑的,但是他必须加上这样一个红白的花圈。
鲁迅说他写作的第二种对象是一些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也许正包括在座的诸位。
面对正在做着好梦的这些青年,他又怎么忍心去打破他们的好梦呢?是不是太残酷了呢?鲁迅写作的第三种对象非常特别,他说,我是为我的敌人而写作的。
他说我经常吃鱼肝油,注意我的身体健康,不是为我的老婆,也不是为我的孩子,而是为我的敌人。
就是不要让那些敌人生活得那么美满,就要在他们面前老站着那么一个黑色魔鬼似的鲁迅。
站在那儿,他们觉得不舒服,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既然是为我的敌人写作的,我就不能把我内心的痛苦说得太多,我不能在敌人面前显示我的痛苦。
因为一显示,敌人就会说了,你看,鲁迅多痛苦呀。
我有痛苦,我独自承担。
我一个人跑到丛林中,自己舔干净身上的血迹,我决不在敌人面前显示我的任何痛苦。
因此,无论是对那些孤独的寂寞的中国的志士仁人,还是对那些做着好梦的青年,或者是敌人,鲁迅都不能把他内心的痛苦,内心里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思想和盘托出,他必须有所遮蔽。
这就是说,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而且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一旦用语言表达了,这思想就被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
所以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我感到空虚。
”真正的鲁迅是那个属于沉默的鲁迅,你看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因此,鲁迅的很多最珍贵的思想,随着他的去世,我们看不到了。
这不仅是鲁迅,可以说人类一切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把自己的思想带进棺材里去了,这是人类永恒的悲剧。
但是话又说回来,鲁迅毕竟留下了一些东西。
他说,为我自己写的和为他人写的不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鲁迅作品有两类,而在他为自己写作的作品里面,可能有更多的、更真实的鲁迅。
今天人们谈论得最多、读得最多的鲁迅作品,譬如《呐喊》、《彷徨》的大多数,以及鲁迅的杂文,基本上都是为他人写作的。
或者是为了那些孤独的改革者、中国的脊梁,或者是为了那些做着好梦的青年,或者是为了他的敌人写作的。
真正为他自己写作的,鲁迅自己交代得很清楚,就是《野草》。
鲁迅说,《野草》里面有我的哲学,而且他说,《野草》是属于我自己的。
他不希望青年们看他的《野草》,那是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东西,是最具有鲁迅个性、最属于鲁迅个人话语的一个作品。
鲁迅的《野草》就成为我们去接近鲁迅灵魂的一个窗口,或者提供了一个途径,我们可以通过《野草》去了解那些也许是更真实的鲁迅的思想。
当然,即使是《野草》,也仍然有所遮蔽,只不过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它遮蔽得少一点。
因此,《野草》里充满着更多的可怕的、悲凉的、充满绝望之意的那样的鲁迅的声音。
鲁迅自己说,他的《野草》是在夜间写作的。
所谓夜间写作意味着什么呢?鲁迅说过,一个人在白天和在晚上是不一样的。
在白天,包括此刻,我们都穿着衣服,都戴着一个面具。
譬如我现在是戴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面具出现在诸位面前的,这个面具对我是有所遮蔽的。
到了晚上,特别是到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面具摘下了,衣服脱下了,面对一个赤裸裸的自我。
但是还不行,因为还有皮肤,这皮肤也是个遮盖物,因此必须把皮肤掀开来,露出里面那个血淋淋的筋肉,那才是最真实的。
这是血淋淋的真实,但是有多少人敢于正视它呢?在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野草》是一个地狱,当我们面对《野草》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你敢不敢正视血淋淋的真实。
如果你敢,你就进去;你不敢,用鲁迅的话来说,“趁早离开”。
今天在座的诸位也有一个选择:进去还是离开?我想我们还是进去吧!在进去之前,还要交代两点:第一,《野草》是散文诗。
诗是很难讲的,诗只能去领会;诗是含混的,要你去感悟。
你觉得有那个味道,又说不出来,那你就读懂诗了,一讲诗就完了。
我今天要讲课,但必须明确告诉大家,我讲课是冒着将鲁迅简化甚至歪曲的风险的。
举个例子,当年北大俞平伯教授讲宋词,选了几首词念完,说:“好啊,好词!好词!好啊!”就不说了,课就结束了。
(笑声)面对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讲课法,你怎么做学生?就要看你会不会听了。
会听课的学生,你就会琢磨:这么多宋词中,俞先生为什么选择这几首?俞先生说“好词好词”决不是随便说的,然后你自己去读,去体会。
到最后你体会到了,你也摇头晃脑:“哎呀,好好好!”你就懂了。
读文学都该这么读法,别去搞那套一二三四五,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那就糟了。
读《野草》也是这么种读法,读得似懂非懂就是懂了。
(笑声)我今天讲课,是不得已而为之,听完我的讲课,如果在座的有二百人,五个人回去认真读《野草》的原著,我这个演讲就达到目的了。
你一读原著,我任务就完了,你应该把我所讲的忘掉,这叫“过河拆桥”。
因此,讲课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讲一些什么东西,而是诱惑同学觉得《野草》“好啊好啊”就行了。
第二,鲁迅的哲学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
鲁迅自己说过,有两种思想在不断起伏,一是人道主义思想,一是个性主义思想。
《野草》集中讨论什么问题呢?是讨论作为个体的生命,它的深层困境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野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它展现的是鲁迅哲学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
下面我就分点来说了。
第一方面,鲁迅把个体生命放在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这样一个历史的纵坐标中,来考察人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
首先是讲“将来”。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般人常想,改变一个环境就行了,把希望寄托到将来。
所以人类关于将来,有种种幻想,譬如西方世界有乌托邦,中国世界有大同,都是属于人们的对未来的想象。
人们总是想象未来是无限完美、完善的、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一个终结点,鲁迅把它概括成关于“黄金世界”的想象。
对此,鲁迅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黄金世界,还有没有黑暗?鲁迅回答说,有,不但有,还会有将叛徒处死刑的事情发生,还会有新的死亡。
为什么呢?鲁迅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他说人总是这样的:曾经阔气的人想复古,正在阔气的人想维持现状,还没有阔气的人想改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
到了黄金世界也是一样,当然黄金世界里“阔气”的概念可能跟今天不大一样,但是那个时候仍然有曾经阔气、正在阔气、还没有阔气的人。
而那些正在阔气的人,常常是掌握权力的人。
还有人想继续革新,在正在掌握权力的、正在阔气的人的眼睛里看来,他就是叛徒。
那些人就会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权力将这些革新者处以死刑。
就是说,在一般人认为,好像黄金世界是个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世界,但是鲁迅却看见了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甚至看见了新的死亡。
这就是《野草·墓碣文》里所说的“于天上看见深渊”。
人们看见是天堂的地方,鲁迅看见的是深渊。
由此,鲁迅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结论:“至善至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围绕这样一个命题,鲁迅展开了一些论述。
譬如他说,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如果拿十全十美来要求人,那我们都不配活了。
还有,十全十美的书也不存在。
如果有的话,那么图书馆的书就没了。
我们通常说一曲音乐或一幅画好到极点了,达到了一种艺术的“极境”。
而鲁迅说,什么叫“极境”?“极境”就是“绝境”。
当两个朋友好得不得了,恨不得穿一条裤子时,那么,你就明白了,这两个人马上要吵架了。
宣布到极境的时候就是开始分裂的先兆,或者孕育着分裂的危险,所以至善至美的未来,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一个神话。
鲁迅的任务正是粉碎这个神话,《野草》很多篇都是粉碎这个神话的。
譬如说,《野草》里有一篇《过客》,说一个人从小开始就不断地往前走、往前走,走到半路上,遇见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女孩,于是过客、老人和小女孩之间展开了一个哲学的讨论——“前方是什么”。
是什么在等待着诸位呢?小女孩说,前方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这个小女孩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她觉得未来是美丽的花园。
而那个老人说,前方是坟。
那么这两个答案哪一个真实呢?显然是后者。
但是确认了前方是坟之后,老人和过客之间又展开了一场争论。
老人说,既然前面是坟,我就不需要再往前走了,我应该坐下来休息了。
这是很多人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