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白大褂多了一分洁净-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优秀护士个人主要事迹500字6篇优秀护士个人主要事迹500字【篇1】今年是踏上工作岗位整整__年余。
x年,进入卫生学校四年制的护理专业,开始了护理工作前的理论学习。
虽然只是中专技校,但医学理论知识的复杂性,综合,广泛性仍是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刻苦、钻研、勤奋扎扎实实是她三年理论学习的写照,临床实习实践的一年。
使她真正的爱上了护理这项职业。
第一次在病人鼓励下静脉输液的成功,第一次面对病人痊愈时内心的满足,第一次看到绝症患者时,他们的无奈……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善良的女孩,真正的与这些人一起共同的感受着痛与乐,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着这些人,同时,充实着她自己。
于新世纪的开端,她带着满腔的自信,带着青春朝气,带着这份职业所给予的神圣使命来到市一院开始了职业生涯。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大家庭中,开始了她全新的生活。
传染科、内科、手外科、外科、妇产科、icu、手术室,在其中轮转的每个小家网庭中,她都努力工作着,学习着,享受着工作所带给她的丰富多彩。
在繁重琐碎的工作面前,微笑着忙碌;在连续频繁的三班倒面前,依然神采奕奕;在忍受痛苦折磨的患者面前,竭尽所能想病人所想,及病人所及,熟练各项技术操作,……以温柔体贴受到患者的赞誉"季度最佳护士"、"温馨护士"对年轻的她来说实很不简单。
是灾难的一年,却也是幸运的一年;是纷杂的一年,也是充实的一年;四月,非典挟着盛夏的炙热朝我们侵袭而来,它带给我们的是灾难,却也带给我们团结;它带给我们死亡的威胁,却也带给我们生存的顽强。
而一直默默工作的白衣战士,义不容辞的走向最前线,站在死亡线的最边缘,拯救着挣扎的在死亡线上的人,在死亡面前,他们铸起了一道坚韧的人墙!看着电视中坚强的同志,流泪了,她是多么的为战友自豪,为自己这份事业而自豪!于六月"非典"肆虐最严重的时刻,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她积极请战亦踏入了那战斗的最前线与危险面对面!没有恐惧,没有犹豫,只有必胜的信念,她和战友们,和全市人民一起,将抗击非典之战划上了圆满句号!紧接着,七月,在非典胜利的欣喜仍存时,她接到了造血干细胞初次配对成功的通知,那一刻,惊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在组织领导的关心下,在父母亲的支持下,她义无返顾的开始了这次特殊的历程。
护理的工作心得(范文汇总11篇)护理的工作心得篇1“以病人为中心”是指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病人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我院各科室都在积极地努力从各方面提高护理质量,拓展护理服务项目。
鉴于妇产科病房患者护理的特殊性,我们秉着“做就要做好”的信念,坚持一切工作以满足病人和家属的需求为出发点,经过不断思考和努力,牢固根本,推陈出新,全面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使优质护理在我们的工作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患者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现就本人的体会总结如下。
1、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的技术培训,转变思想,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转变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加强基础护理的落实,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制,实行包床到护,责任到人。
让护士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主动履行对患者的护理职责,从而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
我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做完护理操作之后就坐在护士站聊天,等着呼叫铃声的响起,我们会主动想着所分管的患者现在的病情怎么样?恢复得怎么样?心情又如何?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大家都希望自己所分管的患者经过自己精心的护理能早日康复出院,谁都不甘落后,都会主动下到病房,把对患者的关心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进行生活上的照顾,陪患者聊天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健康宣教,为患者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等等,使患者切实体会到优质﹑贴心的护理服务。
2、拉近了护士与患者间的距离,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之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他们都不知道他的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是谁,我们也不会主动去向患者介绍自己,更别提换位思考、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了,但自从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以后,我们秉着“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的服务理理念,从患者入院那一刻起,我们便微笑地接待,主动地介绍自己,介绍住院环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在患者需要之前,做在患者开口之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文本对应练(七)[基础运用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世上有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钟扬最喜欢的一首藏族民歌,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钟扬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________。
他胸怀科技报国理想,致力于长期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子库收集的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他曾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采集到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
他艰苦援藏16年,16年间行程超过50万公里,足迹________某某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的高原工作使他________,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因此而停下工作。
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________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①),连续17年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是深受欢迎的“科普明星”。
钟扬曾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他的梦就是收集种子,培育人才,投身公益,普及科学。
他的一生是( ②)。
如今,他收集的那些种子静静地沉睡着,等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而他的人却永远地留在了鄂尔多斯市,标志性的双肩包、褪色的宽檐帽成了他留给人们的最清晰的记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成效遍布积劳成疾同心协力B.成果遍及积劳成疾竭尽全力C.成果遍及鞠躬尽瘁同心协力D.成效遍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B[成果:工作或事业的收获。
成效:功效,效果。
语句的意思是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应用“成果”。
遍布:分布到所有的地方;散布到每个地方。
遍及:普遍地到达。
由横线后的“某某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可知,用“遍及”更合适。
积劳成疾:长期劳累而患病。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语句强调的是生病住院,应用“积劳成疾”。
2020纪录片《医者大爱》观后感作文5篇在战疫中,全体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令无数人感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纪录片医者大爱观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纪录片医者大爱观后感(一)在2020年的春节来临之际,来自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遍全国各地,对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夺走了我们全部的快乐;夺去我们亲友的相聚,使我们多了许多的牵挂和担心。
也使一部分家庭尝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展犹如洪水猛兽,当武汉政府发通告关闭所有通往武汉的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时。
全国的疫情联防联控全部开始,各村各社区停止互相往来,许多交通工具停运,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
当有人想着跑出武汉,离开疫情区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停止春节休假,离开亲人,背着医疗器械一批批的从祖国四面八方赶向武汉。
他们奋不顾身一心为了武汉的疫情,深深感动了许多人的心。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不让他人感染新型肺炎,他们毅然放弃了过年休假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为了防止疫情传播,为了治疗那些感染的人们,医护人员都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防护镜,连续工作四个小时以上他们累得一身汗,他们脸上、手上被防护口罩、手套勒出一道道的红血印,他们工作期间不得上厕所。
但是医护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深深打着全国的人们,是她们给病人带来生的希望。
几天前有一位记者问一个医护人员:‘‘你害怕不害怕?”那个医护人员说:“害怕。
”那个记者又问:“你害怕为什么还要来?”那个医护人员说:“因为我们是医生,穿上白大褂我们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一位护士在回家过春节的高速路时,看到医院微信群中,护士长发缺少医护人员的消息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重新回医院,可是当时武汉已经封城,所有的交通工具停运,她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恰好在高速收费站碰到检查的领导车辆,要求搭领导的车辆回医院工作。
对他们一个个不顾个人感染,奋斗在一线工作,后来我才明白:因为她们是医生,她们心中有信念,有爱!爱扎根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
评选最美护士事迹材料自荐【8篇】评选最美护士事迹材料自荐(精选篇1)我叫王小梅,33岁,本科学历,护理师,20__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热爱本职工作,8年来,没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护士的天职。
20__年高考的时候,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护理学这个专业,就是因为喜欢,不光因为纯洁白大褂的诱惑,还因为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多年来我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每天清晨迎着朝霞出门,我都怀揣着职业阳光心态,对这份工作倾注了热情。
我院在院病人多为疗养的老荣军,平均年龄78岁,在年龄偏大又没有家人陪伴的情况下住院,生活护理和治疗全由护士承担,每天的工作都很琐碎,比如:冬季的晚上在大厅看电视,不停地嘱患者要披上军大衣,避免着凉;患者的手机开不了机;患者不会拨电话,每每这时候我都会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帮助他们,因为我想做病人心中“有求必应”的小王护士。
我们科护患关系相处融洽,有位25床张爷爷,82岁,他看到护士每日很辛苦,当我们送药到床旁时,在床上躺着的他会立马起床,鞋都顾不上穿,光着脚丫下床拿住药杯,尽管我们多次嘱咐他不要下床,送药到床旁是我们应该做的,他不听,他说不想让护士再多跑路,看着他慈祥和蔼的脸,我感动过无数次,唯有更加努力的工作,我才能感恩生命。
当每天坐上上班的公交的时候,我的思绪就飞到了科室,今天有几位病人该换床单了,天气暖和了病人的军大衣该收库了,4床的王爷爷想住靠窗户的床位,今天上班给他换床。
走到科室,白大褂一穿,满脑子都是病人。
记得过年的时候,病房27床王爷爷的家属没来接他回家过年,正好我大年三十值班,看着老人拄着拐杖在楼道等女儿,我就给递一把椅子,说:“王爷爷,我陪您过年,咱一起看春晚。
”老人眼眶湿润,激动万分,向我头来感激的目光,我暗暗告诉自己,因为我的存在,我要让每位患者有泪流却不悲凉。
病房近年来一直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无论从治疗到生活护理,护士们都以病人为中心,记得有一病人输液,考虑保护病人血管,护士给用了安全留置针,液体完后,护士很是尽心,巡回病房很勤,观察患者的留置针是否有回血,尽管已经解释的很到位,可病人依然要拔出当天留置的留置针,怕自己的了什么严重的疾病,这种“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的场面也经常发生。
抗击新型肺炎感人故事先进事迹精选5篇在这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热心支持。
海外中华儿女和热心外国友人,为中国捐款捐物、声援助力……有太多的故事,让我们感动。
那你知道抗击新型肺炎感人故事先进事迹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抗击新型肺炎感人故事先进事迹精选5篇。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抗击新型肺炎感人故事先进事迹1在新型冠状肺炎患者救治一线奋战不足一个月,张忠德瘦了9斤。
张忠德是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
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在救治重症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在生死线上走过一回。
这一次,已56岁的他又来到火线,“我只不过是换了个工作地点”。
除夕夜逆行奔赴武汉1月24日,大年三十。
下午3点多,张忠德坐上开往武汉的高铁,当晚8点多钟到达。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了武汉最早、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银潭医院。
来不及多说,张忠德就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采集相关资料。
“采集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干了5个多小时,共采集了28名患者,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了解他们的发病症状、流行病学史等。
”张忠德说。
草草吃过午饭,他们就开会研究。
正月初二,专家组兵分四路,分头出击。
张忠德带队前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病区,花了近3个小时采集数据,“把重症患者都看了一遍”。
当天还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来自全国的专家顾问一起,讨论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
“我的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来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成员,要采集好临床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和修订国家推出的中医治疗方案;二来我们还援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建病区,共3个病区105张床,其中广东省中医医疗队管理两个病区70张床。
”张忠德告诉记者,在组建过程中,大家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我们对广东省中医医疗队60名队员进行严格培训,坚决做好防护、杜绝感染。
护士心得体会(精选12篇)护士心得体会篇1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系到我们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病人满意是护理质量监控的主要任务,是医院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护理质量监控人员所讨论的重要课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重要手段就是采取有效的护理质量监控措施。
为了适应新的护理工作发展模式的需要,我院护理部已经实行了由护理部、病区护士长、病区质控员及护士组成的护理质量控制路径,从而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我们应该从增强质量监控的意识、完善质量监控的体系、加强质量监控的环节、做好质量监控的反馈等方面着手做好质量监控。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质量控制的目标是零缺陷,护理质量监控的重点强化预先控制行为。
当然,由于护理工作琐碎、复杂,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还要加强同期控制,并定期进行反馈控制。
同时在护理质量控制的中,要发挥护士自我控制的能动性。
标准和规章制度再好,护士的能动性不发挥,一切工作就难以落实。
目前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参与质量控制自觉地依照标准和制度,自己按既定的目标努力工作,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
一、增强质量控制意识,将质量监控落实到每一个人医疗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不断健全护理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全员参与质量监控,强化质量的内涵,真正的把质量控制落实到实处;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渠道强化质量监控的意识,反复强化护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广泛教育,弘扬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高度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无私奉献精神,增强护理人员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将质量控制结果落实到科室、个人,将护士各个岗位质量同科室目标管理、经济利益挂钩。
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医院护理质量控制机构。
制定质控机构的工作任务,应该充分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作用,激励护士全员参与质控制的积极性,使每个质控成员了解质控内容的细则,掌握质控标准,做好质控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使护理工作从被动管理转变到主动全员参与管理。
医生爱岗敬业事迹材料5篇医生爱岗敬业事迹材料篇1,男,**省**县人,中共党员。
现任**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该同志自199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市人民医院)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期间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深受患者的信任和爱戴。
一、苦练技术,攻坚克难在从事内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中,对神经内科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各类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头痛、头晕等疾病的抢救与治疗,率先在我院开展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规范化治疗,脑出血患者的微创穿刺引流治疗,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完成**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幽门螺杆菌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和《配对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对基底节脑出血预后的影响》等3项,参与**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2项,**年度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二、治病之余,不忘暖心治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暖心,就是道德问题了。
一个只会治病的人只能说是一个医匠。
只有暖心,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患之间互相信任胜似亲人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吧。
而,用他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责任心以及他经常挂在脸上的笑容,不知温暖了多少病患的心。
每次查完房,就算工作再繁忙,他总不忘和患者拉拉家常,只要他一出现,病房的气氛马上轻松活跃起来。
以至于有些老人家当再次因别的疾病住入我院时,还为不能入住黄主任的科室而不开心呢。
正如有封表扬信写到:黄主任的出现就像冬日的暖阳,温暖了我们那颗被病魔折磨的心。
三、宠辱不惊,本色做人良好的医德医风让他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先后担任《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编委,《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常务编委,**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专家组成员,**市120医疗急救专家组成员,**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省针灸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等,还被评为我院第一届白求恩式好医生。
“暴风雨”中的从医者李明目送当天最后一位患者离开,时间已是晚上7点多,实习生都早走了。
一天里只有此时诊室才会显得空荡荡,其他时候都是爆满。
李明30多岁,个子不高,双臂因为长期从事推拿点穴显得比较粗壮。
他是广州一家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推拿科医生,由于家学渊源,从小学医,治愈过不少疑难杂症,近几年名气渐渐大起来,慕名前来求医的人非常多。
每天早晨不到8点,他就来到诊室,一般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病人在外守候。
然后,实习生也来了。
因为医学院的缘故,医院每个诊室都有实习的学生,这里特别多,经常是同时有好几个。
针对颈椎和失眠的问题,记者在这里体验过全套问诊和治疗流程,需时超过半小时,如果要用针或拔罐,时间就更长了。
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标准,李明全天开诊8小时,只能看14~16个病人。
但是在两三年前的高峰时期,每天挂他号的人至少有三四十个,有时甚至更多。
为此,他一直不断地调整着流程,让不同程度的实习生分担部分问诊、替病人放松、拔罐、写病历等工作,自己只负责正脊、点穴等关键流程。
那段时间,他每天一到诊室放下包,马上就开始问诊,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较为轻松的工作都让实习生“承包”了。
李明一举手投足,对病人都是治疗的关键,所以整个上午他时时刻刻都要保持全神贯注,连往椅子上坐一下的时间都没有,有时甚至顾不上上趟厕所或喝口水。
到了中午12点,实习生要去吃饭了,诊室外往往还候着好几位病人,于是他就继续留守,大概1点左右,学生会带点东西上来给他吃,有时是快餐,经常是油乎乎的肯德基。
不过这时候他也未必有时间吃,所以抽屉里总是装满各种零食,揣一些在白大褂的兜里,开始出现低血糖征兆时,就剥一颗糖丢嘴里。
下午的情况也差不多,一次去采访,等到他下班走出诊室,已经接近晚上8点,还有一个想加号的病人追在屁股后面,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这种状况持续了不是太久,因为李明发现,尽管自己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10小时,回家累得跟“死狗”一样,然而他跟病人之间的关系却每况愈下,张力越来越大。
致敬最美的逆行者作文400字5篇疫情面前,他们毅然逆向前行,不畏生死,他们当之无愧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向他们致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最美的逆行者作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你喜欢!最美的逆行者作文(一)浓郁的夜在蔓延,霓虹灯在黑暗中独自寂寥,无声,静默。
残月那微弱的光火,透过丝缕烟云,闪着,漾着。
无尽的长夜浸染了上空,医院的灯只点点暖光,却是黑暗中,最璀璨的星恒。
是您们,支起了即将坍塌的苍穹。
圣洁的蛇杖下,永远是您们忙碌的身影,您们是天使,亦是士兵;您们代表着信仰,亦承载着决心。
战疫情,您们挺身而出。
刺鼻的药水味在空气中上下浮动;浑浊的热气里是喧嚷的回音;口罩与护目镜仿佛嵌进您的肉里;沉重的防护服似乎紧连您们的皮肤。
战疫情,您们前赴后继。
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拼尽全力抢救病人;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您们都时刻坚守着岗位;无论是轻症还是重症,您们都用心、负责地对待。
战疫情,您们卸下所有。
为了“战疫”,您们剃去了秀丽的长发;为了“战疫”,您们舍弃了自己的亲人;为了“战疫”您们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
迷离的眼神与疲惫的身躯从不是您们停下的理由。
“拉住他!”您们伸手,拉住即将陨落的病人,不管自己逼近深谷,一步,或是十步。
“往前!”您们从不退缩,仿佛披荆斩棘的将士,幸福与安康,只因有您们勇往直前,为我们开路。
“走开!”您们怒斥着死神,紧紧遏制住他的镰刀,甚至不惜用血肉抵挡死亡。
您们的脸上透着坚定与自信,您们的声音充满着稳重与力量。
您们乐观而努力,您们无私奉献又不辞辛苦。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您们砥砺前行,让我们看到无限的希望与灿烂的曙光。
您们是战士,是英雄!是诗歌上赞美的对象;是丰碑上铭刻的对象;是史册上永远记载的对象。
您们是世界上最可亲可敬的人!最善良伟大的人!我坚信,这场“战疫”一定会胜利。
在这里,我想对您们说:“您们辛苦了!”最美的逆行者作文(二)17年薪火相传,17年坚守初心,17年砥砺前行,17年顽强拼搏。
他让白大褂多了一分洁净———追记海口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原主任、共产党员苏鲁本报记者吴清雄郑彤“看病难,看病贵,到底是患者病了、医生病了、医院病了,还是社会病了?”在网络上,有关医疗话题的帖子总能引来不少网友的关注。
但很少有帖子洋洋洒洒18万字,而且是实名发帖,直面医患关系,坦露“一个医生的独白”。
只是,这个在天涯在线上阅读次数超过2.5万次的帖子,虽然至今仍有网友在点击,而“楼主”———海口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苏鲁,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露面了……“爸爸,如果天堂里有急诊,你还会冒雨加班吗?”6月17日,父亲节,海口市海甸岛,雨断断续续地下着,不少路段已经出现了积水。
苏鲁的小女儿苏洋,坐在家中望着墙上一家人的合影,喃喃地说。
但是这位纯朴的蒙古族汉子永远听不到了,那一天,距苏鲁辞世已有192天了———去年12月8日,“2011年海南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公示第一天,排在名单第一位的好医生、共产党员苏鲁走了,如歌的生命定格在58岁。
一“只要生命还可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
”这是被林肯誉为“美国的孔子”的爱默生的一句名言。
但是苏鲁医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苏红不愿意学医,小女儿苏洋也没有学医,尽管按照条件,她们均能入读医学院,尽管有着34年从医经历的苏鲁很希望她们“子承父业”。
“我真的不想学医,太累了。
”6月21日,(下转A4版)(上接A1版)远在杭州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苏红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她其实挺理解父亲对病人的那份情感,也因此崇拜父亲,“但是别的不说,要像老爸那么忙、那么累我可受不了。
”“我读书时,老爸从来没到学校开过家长会;我过生日,老爸总会因为有急诊中途离席;我大学放假回海口,老爸只有一次答应接站,结果三亚一家医院的一个求助电话,又让他爽约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安全感……”电话那头的声音渐渐地小了下去,良久的沉默,中断了这次通话。
忙!也是苏鲁给同事留下的第一印象。
苏鲁来海南20年,曾在海南农垦总局医院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
“每年五六百台的内镜微创手术量、数不清的检查量,主任想休息也难啊!”他的老搭档潘洪珍说,“10多年间,由于临床、教学、科研以及写作等大量工作,我们已经习惯了晚下班,长此以往,别人看到我们正点下班反倒觉得奇怪。
”“几乎没见过主任因为任何原因推辞过一次手术。
”苏鲁的另一名老同事、海南农垦总局医院消化内镜科护士长赖雪珍说,在为患者安排手术时,苏鲁还是一个急性子。
他要求,病人住院后,最迟第三天就要安排手术。
而且,越是那些远道而来的农民,越要早日做手术,早日让他们返程。
“主任常说,‘人家卖猪、卖牛来这里看病,多待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钱,而且还可能使他们产生误解,以为我们在等红包,那是最不能容忍的。
’”尽管苏鲁已调离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有几年了,但是这家医院消化内镜科的不少医生、护士,提起他来,仍然习惯性地喊“主任”。
科室的墙上,也依然挂着多年前苏鲁请人题写的牌匾:“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精益求精的人往往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人往往过得很累。
“主任是把命都搭在了病人身上!”提起苏鲁,海口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护士高方青说,2008年底,苏鲁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胸腔疾病———恶性胸膜间皮瘤,不得不接受化疗。
但是在化疗期间,仍有众多的患者慕名而来点名要苏鲁给他们做手术。
而当时的苏鲁,经过几次化疗后身体已极度虚弱了。
“王大姐对我们说,千万不能让主任再工作了,而且当着我们的面心疼地骂过主任。
但是主任却私下命令我们必须和他‘配合’,只要稍有好转,就瞒着王大姐为一些重病患者看病、做手术。
”高方青说,不是护士们不爱惜苏鲁的身体,面对生命即将燃尽的主任,她就曾哭着对患者家属说“主任可以救你家老爷子,可是谁能救救我们的主任呢!”高方青说的“王大姐”,是苏鲁的爱人、海口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兼护理部主任王伟。
“别人只看到他爱岗敬业,而没看到他的书生气。
其实,老苏骨子里是个很在乎名声的人。
在他的心中,有了患者的赞誉、同行的认可,才对得起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
”王伟说。
二“苏医生,我是三亚的张X,很久没联系了,还好吧。
最近单位体检,用血液金标法检出幽门螺旋杆菌弱阳性,请问应该怎么办。
”苏鲁走了,但是他的手机依然很忙,不少不知情的患者与同行依然在联系他。
不得已,原本想留着1380756XXX0这个手机号做个念想的王伟,报停了这个号码。
“苏大夫走了?!”6月初,昌化江畔的木棉花已灿烂地开过,但高大笔直的木棉树仍生机勃勃地舒展着枝干,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的林起莲大姐怎么也不愿相信,那个给她节省了一大笔医疗费,她还错怪过人家的医生走了。
林起莲曾是名食道狭窄患者。
1995年,当她根据当地一名医生的建议凑齐手术费上省城就医时,已经有4年没有吃过干饭了。
“我身高1.65米,但是那时体重只剩下76斤了。
”林起莲说,她和家人当时打听过,治疗食道狭窄需要动外科手术,把变窄的那段食管割断,再把正常食管“缝”起来,所需费用大约2万元,“但是接诊的苏大夫在检查后却告诉我,我的情况不用动外科手术,只需用什么探条扩张一下就行了,所有费用只要5000元。
我当时就觉得他在骗我,哪里有放着钱不赚的医生,于是,我坚持要做2万元的手术。
”在苏鲁的多次解释和家人的劝说下,林起莲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扩张手术。
“没想到,手术后第三天,我就能正常吃饭了,而且17年过去了,吃得好,睡得好,再没有复发过,体重也恢复到了120斤。
”林起莲说,她后来才知道,这一技术是苏鲁率先在海南开展的,而且在她之前,已经有80多名患者接受了这一手术,全部成功。
“苏鲁做的很多手术都是海南第一例。
”谈到苏鲁,曾长期担任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的消化内科专家郑健超说,苏鲁不仅打破了患者接受心脏手术次日做胃镜检查止血的禁区,还先后在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主持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以内镜手术技术为主的科室———微创外科,在海口市人民医院建起了全省唯一的卫生部消化科腔镜技术培训基地,获得过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您是苏鲁主任吧,我是省武警医院医务科,我们这里有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想请您来做个急诊胃镜病治疗一下。
”“您是苏鲁大夫吧,我是东方市人民医院胃镜室,我们这里有一名急诊患者,吞下了一把玻璃,能不能请您用内镜取出来?”……说起苏鲁,许多与他打过交道的医生都说,苏鲁不仅几乎是随喊随到,还毫无保留地将他的技术与经验与大家分享。
“真没有见过还有你这样的专家,不但给他们作了演讲,还帮他们开展了手术、手把手地教授技术,详细地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并告知提高的方法,真是难得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的院长吴和平在苏鲁为这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举办讲座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好好对待你的病人吧,我们的技术其实是病人教会的,如果不是在病人身上的实践,再高的理论也变不成高超的技艺。
”海口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年轻医生许保回忆说,苏鲁老师的叮咛好像现在还在耳边,“老师不仅手把手地教我做胃镜的技巧,从简单的握镜手法,到一台台手术的操作与检查,而且还时时提醒我们要善待患者。
”三“在‘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的职业生涯中,在每一个或者温暖、或者惊悚的病例故事的背后,都是生与死的殊死较量。
”这是《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唯一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的感慨。
对此,苏鲁说,要想让成功尽可能成为常态,还得靠底气。
“太婆婆,咱俩赛跑吧……噢!你没我跑得快!”6月23日,端午节,大街小巷弥漫着浓浓的粽香,又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
儋州市绿园小区一间普通的民居里,91岁的佟一勤阿婆笑眯眯地坐在沙发上,看着2岁半的重外孙撒着欢地跑来跑去。
老人的儿子、儿媳、孙女在一旁看着电视。
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服务好,技术好,不遭罪!谢谢苏大夫!”说起找苏鲁医生看病的经历,刚吃了一个粽子的阿婆连连说好。
5年前,当时86岁高龄的佟阿婆患上了直肠息肉,在当地的一家医院就诊时,医生根据传统的治疗手法,建议切除一部分直肠,人工造瘘排便。
但是阿婆年岁已高,接受这样的手术不仅风险大,而且术后的生活也将大受影响。
老人的儿子慕名找到了苏鲁医生。
通过检查,苏鲁认为,佟阿婆的息肉完全可以通过内镜微创切除,并成功地为阿婆进行了手术。
不过,阿婆和家人可不知道,为了做好这一手术,苏鲁在手术前思索了很久。
王伟回忆说:“那晚,我正睡得迷迷糊糊,突然感觉他起床了,一睁眼,发现他已开起台灯,拿着笔刷刷地画着什么,后来他说老人的情况特殊,需要将手术的方式调整一下。
”埋头苦干加创新巧干,为苏鲁赢得了众多患者的尊敬与信任,但是同事们说起苏鲁却说,他这个人虽然谨慎,但有时“胆子却特大”。
胆子大,是苏鲁向科室人员强调的优秀的心理素质。
“主任,还是谨慎点吧,你不做这个手术没人说你水平低,但万一发生意外,就影响你名声了。
”提及那次“打破禁区”的手术,作为亲历者,潘洪珍说,她现在还记得自己对苏鲁的提醒。
当时,海口市某心血管外科医院的一名患者在接受心脏手术后第二天突发消化道大出血、已经休克,多家医院参与会诊的医生都没敢接手。
“我不敢流露出自己紧张的心理状态,谁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不紧张呢?但是,医生这个职业就像军人一样,在战场上能临阵逃脱吗?不管你有没有救命的技术,不管你有没有抢救的器材,不管你自己身体状况和心理承受能力如何,你都必须在那里抢救。
因为你的天职就是这样。
”事后,苏鲁坦承,他也是第一次碰到这么棘手的问题,而且既往的文献中也未曾见到类似的内镜急诊,但是如果不做急诊检查和镜下止血,患者眼见着就没命了。
短暂的权衡之后,他决定搏一次……“您能在别人不敢做的情况下,为我做急诊胃镜检查和治疗,救了我一条命,不知怎样感谢您才好!”出院时,患者及其家属向苏鲁深深地鞠了一躬。
四“偶尔,我拿一些讽刺医生的段子和他调侃,寡言的他就圆睁了蒙古族汉子少有的大眼,无辜、无言地看着你。
面对这个生命中除了病人几乎没别的内容的人,这样的调侃有些残忍了。
”对于苏鲁,他的内蒙古老乡、作家张丽婷有着这样的评价。
但是有两起手术,却比段子更残忍,让爱惜名声的苏鲁“耿耿于怀”了很长一段时间。
一次,手术很成功,但是患者却在术后第四天走了。
病人患的是贲门失弛缓症。
这是一种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的疾病,食管下段及贲门处始终处于收缩状态,因此吃到食管里的食物不能通过贲门而进到胃内,所以患者总有进食后堵塞的感觉,长时间吃饭不顺利,就会造成营养不良。
已经做了十多年气囊扩张术的苏鲁为他进行了不需要外科手术的气囊扩张,并交待患者及其家属,在24小时内严禁患者进食,以防止穿孔。
如此交待,是因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往往会因长久以来不能很好地进餐,一旦能吃饭了,往往会胃口大开,而不顾医护人员的提醒。
手术结束当天,这名患者背着医护人员吃了大量的食物,结果发生剧烈呕吐,导致当时还很薄的食管壁发生穿孔,虽经外科手术急救,但是胸腔内已有大量积液……“你能告诉我们是在这儿抢救还是该转到省内最大的医院?”“你是最好的医生吗?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吗?”另一次,在急诊中,苏鲁遇到了患者家属如此直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