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复杂事故处理与预防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27.09 MB
- 文档页数:237
井控事故案例.doc井控事故案例近年来,井控事故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应对井控事故,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些典型的井控事故案例,以期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一起发生在某煤矿的井控事故案例。
该煤矿位于山区,经营已有多年,但在井下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事故发生后,经过初步调查,发现鼠洞侵蚀和矿井支护不力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由于井下通风不畅,导致鼠洞生长迅速,进一步侵蚀矿井支护结构;同时,井下支护设施老化严重,无法有效抵御鼠洞侵蚀。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井下安全隐患的逐渐积累,最终引发了严重的井控事故。
针对这起事故,煤矿管理部门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强井下基础设施的维修和更新,特别是针对鼠洞侵蚀问题,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定期清理鼠洞,加强矿井支护设施的维护和检修。
此外,井下通风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应确保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清理矿井内的积水和尘土,保障井下空气流通,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一起井控事故发生在某油田。
该油田位于沿海地区,附近有多片沼泽地带,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沼泽地内地下水位上升导致井口失稳。
在这起事故中,油田管理部门曾对地下水位变化进行过监测,但监测结果没有及时传达给井场作业人员,导致井口失稳时无法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针对这种情况,油田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监测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地下水位的监测数据能够及时传达给井场作业人员,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此外,油田在选址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附近沼泽地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井口加固措施,确保井口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井控事故案例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但无不归结为安全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维护不力等问题。
只有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基础设施的维护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井控事故的发生。
因此,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井控事故的防范工作,加强监管,规范作业,确保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上是几起典型井控事故案例的分析和应对方案,希望对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所启发,为井下作业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环境。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二)二OO七年一月目录一、××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二、××井套铣筒卡钻事故三、××井试井钢丝及油管落井事故四、××井深井泵衬套落井事故五、××井铅模卡钻事故六、××井管串喷出地面事故七、××井铣锥除垢卡钻事故八、维修检泵井返工案例剖析××井活塞通不过封隔器检泵返工案例××井管式泵倒下返工案例××井油管漏失返工案例××井抽油杆被磁化返工案例九、作业现场着火案例剖析案例一:××井静电引起着火案例案例二:××井清蜡剂着火案例一、某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某井为光油管挤水泥钻具,作业队按设计要求替完水泥浆后即开始挤,最高压力达25MPa,挤完后上提管串欲反洗井就已卡死,此时,从配水泥浆起时未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初凝时间为1小时25分,作业用的水和水泥均合格)。
<一>、原因分析高压下挤水泥会缩短水泥初凝时间,泵压25MPa加液柱压力16MPa,则作用于井底的压力为41MPa之多,再加温度高,水质变化,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一半多。
附: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
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此外,打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原因有五:一是整个作业过程因设备或生产组织不当致使作业时间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二是井下管串因故脱落造成落井油管固死;三是套管破损光油管挤水泥时水泥浆上返进入破漏段;四是带上封挤水泥时因管外串通或下带直嘴孔径过大,故嘴损压力小致使封隔器座封不严导致水泥浆上串到封隔器以上;五是油管本身有破裂之处造成液体分流加之油管未起出水泥浆外。
本井属第六种原因,既当地面加压25MPa时,井底压力相当于41MPa,故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55%左右,加之井下管串未提出水泥面,故而造成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
矿山事故案例解析5篇本文档旨在通过分析5个矿山事故案例,总结事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提高矿山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1. 案例一:坍塌事故事故概述2019年某矿山在进行地下开采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导致5名矿工被困,最终2人遇难。
事故原因1. 地质条件复杂,未进行全面地质勘查。
2. 开采方案不合理,未采取有效支护措施。
3. 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安全培训和应急预案。
预防措施1. 加强地质勘查,全面了解矿区地质条件。
2. 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采取有效支护措施。
3. 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安全培训和应急预案。
---2. 案例二:爆炸事故事故概述2020年某矿山在进行爆破作业时,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10人受伤。
事故原因1. 爆破作业人员未取得相应资质。
2. 爆破作业前未进行充分安全评估。
3. 爆炸物品管理不善,存在安全隐患。
预防措施1. 确保爆破作业人员具备相应资质。
2. 进行充分的安全评估,制定爆破作业方案。
3. 加强爆炸物品管理,确保储存、使用安全。
---3. 案例三:中毒事故事故概述2018年某矿山在进行井下作业时,由于通风不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
事故原因1. 井下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
2. 现场监测设备不足,未能及时发现一氧化碳浓度异常。
3. 作业人员未配备 proper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预防措施1. 优化井下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
2. 增加现场监测设备,定期检测气体浓度。
3. 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
---4. 案例四:物体打击事故事故概述2017年某矿山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未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导致1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原因1. 施工现场未设置安全防护栏杆。
2. 作业人员未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 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安全监督。
预防措施1. 设置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合用文档井下作业典型事故事例分析(一)二 OO七年一月目录一、××井分求管串卡钻事故二、××井油管落井事故三、××井钻杆落井事故四、××井通井规卡钻事故五、××井测井电缆卡钻事故六、××井分注管串错下事故七、××井压裂卡钻事故八、××井清除抽子卡油管落井事故九、××井油管爆炸事故前言在历年的井下作业中,或多或少出现过不同样种类的质量事故,给单位整体效益带来了不同样程度的影响。
为了预防近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有必要分析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原因,总结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本《事例》采集整理了近三十年来在井下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典型井下作业工程质量事故实例,经过对这些实例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今后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减少或杜绝近似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处井下作业的竟争力拥有必然的指导意义。
事例表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亲密结合井下作业生产本质,总结了井下作业工程质量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二是每个事例都拥有独立性、代表性;三是对今后井下作业过程中防范近似事故的发生拥有必然的可鉴性。
一、××井分求管串卡钻事故<一>静态资料完井日期: 2003 年 9 月 27 日、人工井底 :1926.10m 、套补距 :2.5m 、套管外径 : Φ、内径 : Φ、套管深度、水泥返高。
压裂层位长 4+5,油层段: 1818—1824.8m 1824.8 — 1829.9m ,射孔段: 1821.0 —,采用SYD-102-127 弹射孔,孔密32 孔 / 米。
××井分求管串遇卡前后表示图分求表示图遇卡后表示图花管沉砂轨封母堵长 4+5长 4+51825.0 m1825.0 m花管轨封长 61长 61母堵<二>事故过程分求管串卡钻2003 年 11 月 26 日压裂长 61层后下入分求钻具,结构为母堵+油管 1 根+Y211-114 轨封 1 个 +变径接头+ф62mm花管 1 个+油管191 根至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