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半截蜡烛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半截蜡烛》的教案(精选5篇)《半截蜡烛》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半截蜡烛》的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半截蜡烛》的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1.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读剧本,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事?4.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三、演一演1.学习演第一场戏。
(1)请大家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
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
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
)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6)布置任务。
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看吧。
(7)评价:演得怎样?(8)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半截蜡烛教案板书设计实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半截蜡烛》的内容,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课文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简要介绍《半截蜡烛》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环境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这篇课文将带我们走进战争年代,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学习生字词老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组内讨论字词的意思。
老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情感体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
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老师进行点评。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四、板书设计【板书】半截蜡烛作者:[作者名字]1.生字词[生字词列表]2.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内容]3.比喻和象征手法[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4.情感体验[课文情感体验]五、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并解释字词意思。
2.深入理解课文,写一篇关于《半截蜡烛》的读后感。
3.收集战争环境下的生活故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战争年代的生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部分难点内容,如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小主人公为什么如此珍惜半截蜡烛?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活状态?”在学习生字词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尝试用生字词造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12 半截蜡烛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二)学生准备: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五、板书设计送情报()
23、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第一课时(累计课时)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二、教学过程:。
半截蜡烛教案《半截蜡烛》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编辑Waner为大家分享的6篇《半截蜡烛》教案,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半截蜡烛教案篇一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表演,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读悟、表演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
一、谈话导入,出示目标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半截蜡烛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了解,下面我们接着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当好导演、选好演员大家看行不行。
(同学们欣喜若狂,齐声答道:行)师:当好导演、演员的要求:1、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要通过自己的口、手、脸表现出来。
2、公正评价二、初读课文,谈出感受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中人物的表现各有什么特点?分别与半截蜡烛有什么关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悟一悟,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自读、勾画,相互交流)师: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所得:生:每个人在敌人面前都表现得非常镇定,机智,他们都想保护半截蜡烛中的情报。
生:每个人又在极力去争蜡烛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生:同意。
师:谁有补充?生:文中每个人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目的一样,而成功的只有杰奎琳一个。
师: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心理在文中因什么而发生变化?生:因半截蜡烛的燃烧、变短而发生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觉得每个人都可生:练习(读书品味,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动作、表情)师:谁来试一试生一:我来扮演伯诺德夫人(边做动作、边说话)组织评议,生1、动作不够准确,表情太呆板。
生2、伯诺德夫人紧张的神情没表现出来。
请大家再读一读文中的语言,自己在下面模仿一下。
生二、再来试试(边读边做动作,展示神情)师:引导再议,好!(特别是盯着蜡烛、紧张的神情表现得好)生三、我来演杰奎琳(娇声娇气地说话,做动作)生四、我来演德军中尉(边读边做动作,展示神情)师:引导评议指导,放课文录音,想象德军强盗的可憎可恨。
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5篇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篇1】同学们一定读过这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它高度赞颂了春蚕和蜡烛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在黑暗的夜晚,蜡烛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蜡烛燃烧时,蜡变少了。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燃烧时,蜡烛芯底下的蜡被熔化了,蜡,到底是怎样燃烧的呢?点燃蜡烛时,先点燃的是蜡烛的烛芯,当火焰的热量温度大约60℃时,固体的蜡就会熔化成液体。
在蜡烛火焰的底下,储存着液态的蜡。
液态的蜡,会沿着蜡烛芯绒爬上来,再被火加热变成气体。
最靠近蜡烛芯的是刚变成气体的蜡。
如果吹熄烛火,可以看到烛芯上面有一缕“白烟”上升。
这就是没有燃烧的气态的蜡,如果立即去点燃这缕“白烟”,火焰会迅速窜回烛芯,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
蜡白液体状态变成气体状态,是烛芯的作用。
在装有煤油的瓶子里,放进一根纱线(蜡烛芯),在纱线的上端点上火,同样可以持续燃烧。
跑到纱线上去的煤油,被火焰加热成气体而燃烧了起来。
就这样,纱线起着输送液体,把液体变成气体,使燃烧继续下去的作用。
只要能使液体的蜡爬上来,即使芯不是纱线做的,蜡烛也能燃烧。
几根金属丝掺合起来,在金属芯的上端点火,预先涂在金属丝上的蜡就会燃烧起来。
燃烧产生的热,同样能使下面的蜡熔化变成液体爬上来,所以蜡烛也能继续燃烧。
与纱线相比,金属丝传热快,所以随着蜡烛的燃烧,芯周围的蜡很快熔化,形成一个很深的凹坑。
蜡和煤油等液体为什么能爬到芯上来呢?可以做一个实验,把玻璃管立在水中,水就能在管子里升上来,管子越细,水上升的位置就越高,这就是毛细现象。
变成液体的蜡,和水一样,通过蜡烛芯线中的缝隙爬上来。
同学们,了解了蜡烛燃烧的原理,你一定觉得十分有趣!其实,生活中许多看似简单的事物中,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脑去思考,用手去实践,定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篇2】【说教材】〖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十册第12课。
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半截蜡烛》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对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状态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半截蜡烛》,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并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学习,深入理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状态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珍惜程度。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半截蜡烛》,写一篇读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状态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战争背景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半截蜡烛教案半截蜡烛教案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2、通过关键词体会人物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3、进一步明白人物身上的共同点,深深的爱国。
4、通过感悟课文,学习“体会特别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半截蜡烛。
问:你对我有感觉吗?任何事物,在你看到、摸过后,都应该有感觉。
比如读书,你既听到,又看到,就要特别有感觉。
2、指名读,有什么感觉?3、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你信不信?一个二十寸的大蛋糕,上面点燃着半截蜡烛,有什么感觉?一张餐桌,两杯红酒,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中间银色的烛台上燃着半截蜡烛,什么感觉?突然停电了,屋里漆黑一片,心里十分害怕,忽然,门开了,妈妈的脸在烛光里格外温柔,你有什么感觉?4、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伯诺德夫人一家,看到半截蜡烛被德国人点燃了,那是什么感觉呢?5、请学生说,引读第3自然段。
6、出示:半截蜡烛,越来越短的蜡烛冒着青烟的烛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此刻,它仿佛变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指名读,带着你的感觉读。
想想这些词在课文中什么情况下出现,带着感觉一起读。
7、①这是一个方法,读一个词一句话都要联系当时具体的'情况,读出感觉。
②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这场较量中,你觉得谁最令你佩服?请你自己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用来证明。
③读书,就要有“感觉”,而且要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人,体会一下他们当时的感觉。
请你注意,课文中有一些词,平时的意思是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读,师巡视,并指点。
8、交流,相机教学。
一、伯诺德夫人:1、“看着”,如果是你,你当时什么感觉?2、“急忙”,在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3、“轻轻”,你感受到什么?“做动作,要显得很随意”还有谁要补充?指名帮助说明值得佩服。
4、朗读。
二、杰克a1、慢慢(沉着,不慌不忙)2、“语言”,(合适的借口)b3、“孩子是懂事的,……默默地坐待着”“厄运”: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厄运具体化)“最后时刻”,如何理解?这个词和厄运结合“从容、默默、坐待”,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什么?c谁愿意补充、总结自己敬佩杰克的理由d师生轮读第5自然段。
2024年人教新课标《半截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信的品质。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大意。
(2)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教师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练习巩固:(1)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句子仿写。
(2)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梗概。
3.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作业完成情况:生字词掌握、故事梗概编写、主题阐述等。
3.课后反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案3篇PEP fifth grade volume 2 Chinese Lesson 12 "half a candle" teac hing plan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半截蜡烛模板(标准版)2、篇章2:半截蜡烛样本(标准版)3、篇章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案篇章1:半截蜡烛模板(标准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绝妙”“绝密”“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简洁概括主要事件。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引读,感受母子三人在凶残的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2、师:战争是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出示二战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区的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板书课题:19、半截蜡烛二、学习第1、2节,了解蜡烛的作用,初步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
1、过渡:别小看这半截蜡烛,它的作用可真不小!那么到底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2、指名读1、2节,学生思考。
一、教案基本信息《半截蜡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半截蜡烛》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4. 课文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的品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深化理解学生阅读课文,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3. 实践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培养朗读能力。
4.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美好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
4. 学生关爱他人的行为表现。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课文《半截蜡烛》的观后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半截蜡烛
托县第一小学杨秀玲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重点:把握剧情,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
难点:了解剧本的特点。
课前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
一、导演说戏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故事,题目叫做?
1、揭题:半截蜡烛。
这是一个剧本。
2、理一理故事:这个故事前面有一个舞台说明
少校中尉都是军衔,少校相当于营长,中尉相当于连长级别的。
故事主要是有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写藏情报在蜡烛里,后面部分是写母子三人保护蜡烛。
你觉得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精彩些?保护蜡烛。
3、快速读一读保护蜡烛这重点部分,读好后完成情节图。
交流情节图,出示教师的情节图
4、看着这张情节图,向剧组介绍一下这情节是怎么发展的?
说得简洁些,谁把蜡烛怎么样了?学生交流
看着这个剧情的发展,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一波三折层层推进
板书:对话推进情节
通过对话,一步一步地推近了故事的情节,这是剧本的第一个特点。
二、演员演戏:
1、在保护蜡烛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关键作用?杰奎琳
再次默读母子三人保护蜡烛的部分,把杰奎琳的台词对话画下来。
练台词
师:指名读台词,听到这儿谁的眼前出现了杰奎琳的样子?如果你就是导演,你会挑一个怎样的杰奎琳?美丽纯洁
具体点,可以吗?笑容要甜美的,眼睛要大的。
师:你们有什么依据?括号里的蓝色的字。
2、括号里的字就是舞台说明,说明这个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从舞台说明里你们读出了这个人物的形了,但是真正要把这个人物演好,还要走进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她为什么这么说?从她的台词中你能品出什么来?让德国佬军官放松警惕哪里让他放松了警惕?
生:司令官。
把他叫成司令官,他高兴啊!
生:我觉得他一定很想你,勾起他的思乡之情。
生:和您聊天真有趣。
师:真有趣吗?你喜欢吗?你现在对德国佬军官真实情感是什么?
生:讨厌憎恨
师:杰奎琳对德国佬军官讨厌憎恨从前面哪句台词中看出?
师板书:言为心声,她此时此刻能表达出来吗?再板书:言藏心声
再来练读杰奎琳的台词,师生共演。
通过对话刻画人物,这是剧本的第二个特点。
三、编剧改戏:
1、补写对话,任选一个人物展开描写,括号里的舞台说明你可以加上人物的神情动作等等,学生习作。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写好交流点评
2、实践演练:学生分角色表演剧本,表演主要以课文的对话为主,中间可穿插
合适的语言。
四、观众评戏:据说有些观众在看了这个剧产生了一些疑问?针对这个疑问疑
说说你的看法。
前面两个情节都是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有了前面的铺垫才有了后面的高潮,才会让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是三个人同心合力保护了蜡烛。
五、课堂小结,出示阅读提示: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剧本)
言为心声推进情节
对话形
言藏心声刻画人物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