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
经过许多词人艺术上的探索、实践,特别是苏轼的特殊艺术贡献,北宋后期的词作蔚为大观。
填词的艺术技巧愈益成熟,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使填词创作达到宋词的高峰。
由于北宋后期文人比较注重个人感受,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所以大开大阖的慢词就大行其道,而且有些词人自创曲调,抒发独特的感情。
在这一阶段,北宋词坛已经是名家迭出,如黄庭坚、晏幾道、秦观、贺铸、晁补之、周邦彦等,这一批被称为元祐词人的作家群,均“各尽其力,自成一家”(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黄、晁二人师法苏轼而自成面目;秦观学柳永而又自辟新境;贺铸从唐诗中吸取养料,豪侠之气与绮丽柔情融为一体;周邦彦在音律、句法和章法上建立起严整的艺术规范,而另开一派。
在他们的努力下,名篇荟萃,尤其是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使填词创作达到了宋词的高峰。
本专题所选的都是北宋后期的词作,共六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富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是晏幾道与一个相熟的女子久别重逢之作。
词人与这个女子很熟悉,而且有爱怜之情,离别之后,时常思念,哪知道现在忽然不期重逢,又惊又喜,所以作了这首词。
《清平乐(春归何处)》一词是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踏莎行(雾失楼台)》一词是作者贬谪郴州时在旅店所写。
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
此词艺术上最佳处在于虚实相生,互为生发。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清平乐(春归何处)
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比赛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2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重点难点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清平乐》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籍的词人也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幾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赵长卿、杨泽民、姜夔、刘过、刘辰翁、文天祥等等,一直贯穿宋词的发展。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领袖。
2【讲授】清平乐
1、作者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教案二苏科版教学目标:1.把握词的感情基调2.掌握写景的作用,体会词中的画面美。
课时安排: 1课时总课时:第课时一.作者简介: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人。
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
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
有《小山词》。
二.自主学习1.阅读注解,掌握词的大意,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词之上片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写“春恨”,下片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写相思。
2. 找出词中表时间的词: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
(时间上由近及远)3.找出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春恨。
4.五个时间词,带出两个深情款款的画面,是哪两个画面?并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深情。
A.梦后酒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
B.初见小蘋:两情相悦、以琵琶说相思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
这两幅画面全由“春恨”二字连缀为一体。
三、合作探究:1.上片词人是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手法A.梦后酒醒。
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烘托、渲染孤寂的心境。
B.去年春恨:“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
C.落花微雨。
“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烘托、渲染。
D.双飞独立。
无情的春燕尚且能够双宿双飞,而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反衬手法,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3.初见小蘋“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表面写小蘋的衣着与技艺,深层处还写出了什么?你能说说小蘋这个少女的美好形象吗?“两重心字”暗指心心相印,“说相思”因害羞而以琵琶传相思之情,两情相悦。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的全部内容。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内容赏析】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写出他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常识·速览][识作者]小令词帝——晏幾道晏幾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曾任太常寺太祝。
熙宁七年(1074),因郑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革,受株连下狱.元丰五年(1082),为颍昌府许田镇监,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师赐第。
著作有《小山词》。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清平乐(春归何处)一、词人名片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词人、诗人、书法家。
官至著作佐郎。
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有《山谷集》。
其词风流豪迈,较接近于苏轼。
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黄庭坚的词与秦观的词齐名,然而他的词成就逊于秦观,后人称“秦七”、“黄九”。
他的词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诗词故事宋代江西词人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籍的词人也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幾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赵长卿、杨泽民、姜夔、刘过、刘辰翁、文天祥等等,一直贯穿宋词的发展。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领袖。
三、文题背景这首词写于词人被贬之时,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名曲,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是小令的一种。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首词为惜春之作。
词人以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的感情。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于是希望有人告诉他春在何处,以便唤回同住;词人察觉无人告知,于是再问黄鹂;而黄鹂之语不可解,于是词人陷入怅惘。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
清平乐(春归何处)
一、词人名片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词人、诗人、书法家。
官至著作佐郎。
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有《山谷集》。
其词风流豪迈,较接近于苏轼。
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黄庭坚的词与秦观的词齐名,然而他的词成就逊于秦观,后人称“秦七”、“黄九”。
他的词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诗词故事
宋代江西词人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籍的词人也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幾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赵长卿、杨泽民、姜夔、刘过、刘辰翁、文天祥等等,一直贯穿宋词的发展。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领袖。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词写于词人被贬之时,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名曲,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是小令的一种。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为惜春之作。
词人以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感情。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于是希望有人告诉他春在何处,以便唤回同住;词人察觉无人告知,于是再问黄鹂;而黄鹂之语不可解,于是词人陷入怅惘。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
二、悟读,诗情画境
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就这样漫不经心似的,一会儿说不知春归何处,一会儿又好像知道;一会儿仿佛有人知道,一会儿似乎只有黄鹂知道。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惜春之情。
请你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既然“春”已“归”“去”应当是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
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主旨凝练为“惜春”二字最为恰当。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一名句妙在何处?
答案这两句就空托起,以浪漫的奇想,把对春的依恋之情表露得极为深切。
3.诵读该词,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的?
答案春天的来去,是没有踪迹可寻的,因而也就找不到一个能唤回春天的人。
下片再转,拓出新的境界。
既然无人能知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黄鹂了。
这里翻进一层,更深刻地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追寻的执着。
黄鹂是春夏之际最活跃的鸟,也可以说是最欢快的象征。
也许,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吧。
但是,黄鹂的鸣啭,人是不能理解的。
最后,由于无人理解黄鹂的语意,它只好无可奈何地乘风拂过蔷薇花,远远地飞走了。
词在这里结束,给人留下了美丽而又悠长的韵味。
就这样,词人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②,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③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④?戏马台南追两谢⑤,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本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时所作。
②漏天:连阴下雨,像天漏了一样。
③鬼门关:即石门关,地名。
④华颠:白发。
⑤两谢:谢瞻、谢灵运,此二人曾在重阳节戏马台前的群僚联会上赋诗为乐。
(1)从词中看,作者在重阳节做了哪些事?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答案饮酒、作诗、驰射、头插菊花。
(2)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表达技巧或炼字用词对表现主旨起到的作用。
答案角度有夸张(“一漏天”)、比喻(“似乘船”)、反衬(环境艰苦反衬乐观)、典型细节的选取(“黄菊上华颠”、“拍古人肩”)、极富表现力的字词的使用(“上、追、驰、拍”等)、用典等等。
如:本词开头两句,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被贬之地环境之恶劣;在屋里如在船中,可见其潮湿艰难,对下阕表达开朗、豪迈之情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