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 格式:ppt
- 大小:676.00 KB
- 文档页数:21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木炭、磷、硫、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2.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在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这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3.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
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学情分析1.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2.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3.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三)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的运用可以将文本内容与现实充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穿过课文走进生活,学以致用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2. 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硫、碳、磷、铁、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
);3. 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用途;4. 使学生掌握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演示氧气性质的课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通过对于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总结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3.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案1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新授物质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科学思想: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科学品质: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科学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难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建立及对反应的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特别是通过实验研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问]1 请说出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 请写出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硫+氧气二氧化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倾听、回忆回忆并且回答: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反应复习旧知识为获取新的知识伤脑筋铺垫。
[1] [2] [3] [4] [5] 下一页课题3: 第三节, 元素及元素符号.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2. 学会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教学重点: 元素概念,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及应用.教学过程:1. 口答: 什么是分子? 什么是原子? 本质区别是什么?2. 什么是原子量?引入新课: 利用原子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 12, 此外还有6个质子, 7个中子的碳– 13, 还有6个质子, 8个中子的碳– 14, 它们核内中子数虽不相同, 但它们的核电荷数( 即质子数) 都是6 . 引出元素定义:讲授新课: 元素.1.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即质子数) 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类原子, 指核电荷数相同, 中子数不相同的原子总数.讲解: 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 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 它们的核电荷数( 即质子数)都是6, 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又如: 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里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 称为氧元素.提问: 二氧化碳由几种元素组成? ( 追问四氧化三铁呢? 氯酸钾呢? ).2. 元素的分类:目前已发现100多种元素, 可将它们分为:阅读P36 图四, 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种?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两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两种?3. 元素符号的读法, 写法:P38 表2 – 3 . 讲解元素的名称. ( 象形), 元素符号的读法( 看偏旁),写法( 一大二小).4. 元素符号的意义:(1). 表示一种元素.(2).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 2H : 表示两个氢原子.5. -- 元素1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6. 单质和化合物, 氧化物:提问: 什么是纯净物, 什么是混合物?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O2 , N2 , Cu , Fe , He,等.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CO2 , SO2 , KMn04 ,等.氧化物: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如: H2O, CO2 , Fe3O4 , SO2 , 等.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单质化合物相同点都是纯净物不同点同种元素组成不同元素组成说明: 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 但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单质.如: O3 和O2 组成的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但含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 如: H2 和O2 的混合气体含两种不同元素, 但不是化合物.归纳物质的分类:教学后记: 本节要注意区分元素与原子, 单质与化合物, 化合物与氧化物的关系. 元素符号的读写一堂不可能掌握太多, 须分放在以后-- 元素2 --的教学中去.第三章水氢第三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目的知识;了解并认识原子团;理解置换反应概念;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和方法,学会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课题2:氧气的性质(1)学习目标:1.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领会氧气化学性质的活泼性。
4、会检验氧气存在和氧气收集验满。
重点、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的概念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学习过程:合作研讨:(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已制备好的氧气,正放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观察其物理性质。
1. 通常情况下,是色味的体,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同一条件下)现象:【演示】实验2-2,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结论通过实验填写下表:在空气中点燃在氧气中点燃表示方法带火星的木条木炭(C黑色体)硫(S淡黄色固体)磷P铁Fe实验思考:(一)、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1、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2、下端系一火柴杆的目的是什么?火柴梗为什么不宜过长?结论: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可燃物质的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有关3.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在这些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三)、氧气的检验: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因此利用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特性可以检验氧气。
评价样题:1.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氧化镁B氧气C红磷D液态空气2.氧气的化学性质描述正确的是()A比较活泼,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金属,非金属发生化学反应。
B 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反应。
C不活泼,常温时不能与其他物质反应。
D非常不活泼,高温时能与少量物质反应。
3、能使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的气体是 [ ]A.空气 B.氧气C.氮气 D.二氧化碳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能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A.碳 B.硫 C.镁 D.磷5、把铁丝、木炭、镁条、红磷、蜡烛和硫分别在氧气中燃烧所产生的现象与其物质对应起来:铁丝()、木炭()、镁条()、红磷()、蜡烛()、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