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因子
- 格式:pdf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24
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六类。
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然后来发现白细胞介素可由其他细胞产生, 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但这一名称仍被广泛使用着。
目前已报导的白细胞介素已有18种(IL-1~18)。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
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
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也称为Ⅰ型干扰素。
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也称为Ⅱ型干扰素。
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坏死因子是Garwell等在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前者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抗原刺激的T 细胞、活化的NK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分泌TNF-α。
TNF-β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
具有生物学活性的TNF-α/β为同源三聚体分子。
四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er,CSF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目前发现的集落刺激因子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此外,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和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poietin,TPO),也是重要的造血刺激因子。
五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生长因子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源的生长因子(PDGF)等。
几种淋巴因子简介作者:崔世丽来源:《中学生物学》2009年第08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免疫调节”一节中有关淋巴因子的叙述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在高中阶段师生普遍认为淋巴因子是效应T细胞分泌的,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
实际上淋巴因子的种类繁多,而且不同的淋巴因子生理作用也不同。
淋巴因子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类,是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的激素样的多肽物质,不具有抗体的结构也不能与抗原结合。
不同的淋巴因子能表现多种生物学活性,可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使靶细胞发生特性或功能的变化。
淋巴细胞借助淋巴因子对邻近或远离的靶细胞产生作用,这与抗体的作用相平行,是实现免疫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十分重要的途径。
1淋巴因子的命名淋巴因子在正常人和动物体内含量极少,不易检测或提取。
各种淋巴因子最初都是从在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培养液的上清液中发现的。
这种上清液所含的淋巴因子的浓度很低,只能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来检测其生物学活性。
自1966年以来的报道,有近百种不同名称的淋巴因子,其中大部分缺乏分子结构的研究,仅根据它们的生物学活性来进行命名和分类,这样虽有一定的实用意义,但容易引起混乱。
例如分子结构相同的物质,可因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而被称为几种名称不同的因子;有时,活性相似而分子结构不同的几种物质会得到相同的名称。
2淋巴因子的种类淋巴因子的种类繁多,至今只有少数因子得到较充分的研究。
这里简要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淋巴因子。
2.1白细胞介素1979年第二次国际淋巴因子学术会议决定,把已弄清分子结构的细胞因子(包括淋巴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L),并按它们被确认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
现在至少已有10种细胞因子被正式命名为白细胞介素。
其中白细胞介素2、3、4与5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属于“真正”的淋巴因子。
淋巴因子的种类和作用效应T细胞合成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和细胞因子,它们有的与肿瘤的治疗有关,如干扰素、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淋巴因子,有的能杀伤肿瘤细胞,有的能刺激造血组织,对抗化疗或放疗的副作用。
1、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分α、β、γ三种,它们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是最早发现、应用,并已取得确实疗效的细胞因子。
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
干扰素被公认为一种广谱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生物制剂,长期应用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传染性。
2、白介素-2:白介素是一些促进淋巴细胞功能的物质,对T细胞的生长有作用,它能激活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有IL-2的受体,因而对细胞免疫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
3、肿瘤坏死因子:是由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多功能活性较高的肿瘤细胞毒因子,主要有α和γ两种,这种因子可选择性地使带瘤动物的肿瘤发生明显的出血坏死,并对体外培养的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但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毒性。
肿瘤坏死因子首先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然后被瘤细胞内化,与溶酶相结合,引起溶酶体酶释放,从而引起细胞破坏。
4、转移因子:是一种细胞免疫反应增强剂,可把一个淋巴细胞的免疫特性转移给另外的淋巴细胞,以提高受体的免疫功能。
临床上用于治疗某些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酶菌性细胞内感染(如带状皰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对自体免疫性疾病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5、刺激白细胞增生的细胞因子: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时,往往有白细胞减少,致使病人不能坚持治疗,成为化疗或放疗的一大障碍,这些细胞因子的应用,能大大改善这种情况,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这些因子多有基因工程产品上市。
淋巴因子的名词解释淋巴因子是指淋巴系统中起主要免疫功能的细胞、组织和分子。
淋巴系统是机体的重要免疫防御系统之一,包括淋巴管、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器官,它们通过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相互联系。
淋巴因子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淋巴器官和淋巴分子三个方面。
淋巴细胞是淋巴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T细胞是主要的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包括助记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
助记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应答,而杀伤性T细胞则直接杀伤体内的异常细胞。
B细胞主要负责产生抗体,对抗病原体的入侵。
自然杀伤细胞则主要专门杀伤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
淋巴器官是淋巴因子发挥免疫功能的场所,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
淋巴结是由淋巴组织细胞团集而成的器官,通过过滤淋巴液来清除体内的病原体。
脾脏在体内有“免疫过滤器”的称号,它参与清除已经被标记的异常细胞。
扁桃体则主要发挥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功能。
淋巴分子是淋巴因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淋巴因子分泌的细胞因子和抗体等。
细胞因子是一类生物活性蛋白质,可以调节免疫应答的发生和发展。
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来相互协作,以完成对病原体的清除。
抗体则是由B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可结合特定的抗原并促使免疫细胞对抗原进行识别和清除。
淋巴因子的存在和功能对于机体的免疫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通过调节和协调机体的免疫应答,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害。
当机体受到感染或异常细胞增生时,淋巴系统会迅速启动,调动淋巴因子参与免疫应答。
淋巴因子的平衡与稳定对于机体的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它们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如自身免疫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淋巴因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通过深入了解淋巴因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新的治疗途径和疾病诊断标志物。
淋巴因子的研究为免疫学、病理学以及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特别是在肿瘤免疫疗法领域,淋巴因子的研究为新型癌症治疗手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名词解释1.细胞因子2.淋巴因子3.单核因子4.自分泌(autocrine)5.旁分泌(paracrine)6.白细胞介素(IL)7.干扰素(IFN)8.肿瘤坏死因子(TNF)9.集落刺激因子(CSF)10.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11.可溶型细胞因子受体(sCKR)1.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2.淋巴因子是指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2、3、4、5、6、9、IFN-γ、TNF-β等。
3.单核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 L-1、6、8、12和TNF-α等。
4.自分泌(autocrine);某种细胞因子作用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这种作用方式就称为自分泌效应。
5.旁分泌是指活化的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对邻近的靶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用。
6.白细胞介素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最初指白细胞)产生的、介导免疫细胞之间发挥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目前报道的已有29种。
7.干扰素是最早被发现的细胞因子,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8.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组能引起肿瘤细胞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目前其家族成员至少已有18个。
9.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主要包括M-CSF、G-CSF、GM-CSF、EPO、SCF等。
L0.趋化性细胞因子主要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家族,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的趋化和激活活性。
11.可溶型细胞因子受体是指除膜结合型细胞因子受体外,在体液中存在的游离形式的受体,如s IL-1R、s IL-2R等。
可溶型的细胞因子受体可作为相应细胞因子的运载体,也可与相应的膜型受体竞争配体而起到抑制作用。
二、填空题12.天然的细胞因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分泌的低分子量的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而发挥生物学作用、13.细胞因子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作用于其产生细胞或邻近的其他细胞,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作用于远处的靶细胞。
第五章细胞因子第一节细胞因子总论一、细胞因子的大体概念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骨髓或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合成份泌的能调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映、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分泌型免疫分子。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和名称依照来源,最初Dumonde(1968)将细胞因子分为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两类。
一、淋巴因子(lymphokine,LK)是指由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能调剂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增生分化,产生免疫效应或引发炎症反映的生物活性介质。
目前已知,IL—二、3、4、五、六、九、10、1一、1二、13,TNF—β和IFN—γ等均为淋巴因子。
二、单核因子(monoline,MK)是指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能诱导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活化、增生、分化、产生免疫效应和引发炎症反映的生物活性介质。
要紧包括IL—一、8,TNF—α和IFN —α等。
依照功能,目前可将细胞因子粗略分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IFN)、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nting-factor,CS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生长因子(growth-factor,CF)五大类。
三、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只有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
细胞因子受体与其爷膜表面受体一样,均由三个部份即膜外区(细胞因子结合区)、跨膜区(富含疏水性氨革酸区域)和胞质区(信号传导区)组成。
细胞因子受体依照胞外区氨革酸序列的同源性和结构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该家族成员胞膜外部份均具有一个或数个免疫球蛋白(Ig)样的分子构型,每一个Ig样功能区由100个左右的氨革酸组成。
IL—一、六、12受体和M—CSF受体属于这一家族。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及应用摘要: 白细胞介素-2是淋巴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
白细胞介素-2除了能在体外维持T淋巴细胞长期增殖与分化外, 还具有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及促进B细胞分化与增殖的能力, 以及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 LAK)产生等重要生物学作用。
研究发现, 白细胞介素-2在抗肿瘤、抗毒素、免疫调节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2; 免疫;前言:1976年, Morgan D A 等在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了鼠白细胞介素-2, 因其可促进和维持T淋巴细胞的生长, 故被称为T淋巴细胞生长因子( TCGF), 1979年在日内瓦免疫学会上被命名为白细胞介素-2。
1979 年 , Wastson 首次获得纯化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 1983年Tan iguchi等首次成功地克隆了人白细胞介素-2 cDNA。
自此之后, 大鼠、猪、牛等动物的白细胞介素-2基因相继被克隆, 迄今为止至少已克隆了30 多种动物的白细胞介素-2 基因。
白细胞介素-2是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现在就白细胞介素-2的组织结构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总结。
1 白细胞介素-2的蛋白结构和理化性质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的单个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多肽分子, 主要由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分泌, 分子质量为15.5 ku。
静息的T淋巴细胞既不能合成也不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 但在适当的抗原和共刺激因子联合刺激或暴露多克隆配基情况下可诱导这两种功能。
在体内白细胞介素主要由活化的T型辅助淋巴(Thi)细胞分泌, 等电点( PI) 为6.5~8.0, 有3个半胱氨酸残基( Cys ) , 分别位于第 58,105, 125 位。
因此, 翻译后修饰还包括Thr位点的糖基化和在第58位与第105位残基形成二硫键。
二硫键对其活性的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Thr糖基化对于其活性没有影响, 因此重组的白细胞介素-2通常将12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丝氨酸或者丙氨酸, 这样就有利于重组蛋白产生正确的二硫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