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二节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2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一、选篇目的和依据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将了解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节适用于高一学生,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契合,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节课。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教材内容组织清晰,可以通过展示或讲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以及示意图来进行教学。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物理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温度、压强等概念有一定的常识性认识。
但是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具体原理和与地球的关系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大气运动的类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大气运动的类型。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示范和讨论等。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 (5分钟)通过提出一个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呈现与讲解 (20分钟)1.利用示意图和实际案例,简要介绍大气受热的过程、大气运动的类型以及它们与地球的关系;2.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辐射、传导和对流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3.讲解大气运动的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标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标解读:1、课标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二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重点不在于太阳辐射和活动本身,而主要是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的活动两方面。
3、一般而言,太阳辐射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多为不利的,但也有例外,在讲授时可以辨证地说明这点。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因地而异,所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5、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与地球休憩相关,进一步阐述太阳对地球生物的存在起决定作用,并表明太阳也有利弊,我们要借此学会认识事物的两面性,要学会归纳自然规律,为人类发展所用。
本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条“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
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
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说,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更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阳活动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分析:1、与旧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不同,人教版的地理1在设计这节课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第一部分:太阳对地球的活动中,课本加了许多插图,希望学生更直观了解太阳对我们的影响。
2、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教材通过活动来让学生自己归纳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并讨论、对比得出自然景观的变化与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成正相关的结论。
3、在讲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教材简单介绍太阳结构和太阳活动,重点放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上。
这部分适宜结合案例来分析。
并且教材把这个问题安排成开放式的问题,也就是除了课本提到的影响以外,还有许多有赖于学生来探讨,设计课后活动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4、从教材的安排上看,编者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积累,比较灵活地把教学内容穿插于课文与活动中。
学情分析:本节中太阳能量来源等内容,涉及了学生不具备的其他学科知识,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建议对这些内容采用讲授法,同时提供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并不陌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在发散的基础上归纳。
学习目标:1.结合自身生活,分析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图(图1.7)和相关文字,举例说明太阳辐射直接或间接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了解太阳活动的概念、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结合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图文资料(图1.11和1.12),说出黑子和耀斑的简要特征;分析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量变化统计图(图1.13),说出太阳活动的周期性。
3.根据太阳活动时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和电磁波,推导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电离层、极区高空大气、地球磁场和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影响。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关系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布和变化规律,是认识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基础。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在地球上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对相关的理化知识欠缺,要完全理解对于高一学生难度很大,需要教师不要过多涉及发生机制,多用比喻方式说明。
教学策略学生对太阳的认识不少,因此在讲授此课时,主要环节是情景设计---引出问题—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归纳知识点----找出规律-----运用于实际问题上。
主要内容如下: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学生自己归纳(情景假设)2、归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后,引出太阳辐射概念,并通过活动让学生归纳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景观的影响,3、转承——利用案例引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讨论、学习中。
5、借助图了解这点就得先了解太阳的结构(三层)6、借助太阳黑子图,让同学们观察、发现暗的地方——黑子(图示),然后点出太阳活动的定义,再补充另一种太阳活动——耀斑,并说明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表现——带来大量带电粒子7、到此,让同学们解释案例中太阳如何影响雷达。
并说明太阳活动还给地球带来的影响:磁暴、极光、通信中断等。
8、根据案例,创设另一情景:为什么这种现象不是经常发生?是不是有规律可寻?9、除此以外,太阳活动还有什么影响?图示:太阳黑子与降水的关系图,找出黑子活动规律以及黑子与气候的关系。
除此以外,太阳活动对地球还有哪些影响,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搜索。
10、最后小结:太阳是我们地球及生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万物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阅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相关资料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请大家看投影,填写有关内容(投影)天体系统的级别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海洋的形成)。
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什么?(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什么?(太阳)。
很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 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生存的地球。
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
“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能够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下面请大家看教材P8的四幅图,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讨论,多个学生回答及补充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刚才几个同学回答的比较全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虽然太阳辐射能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即太阳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太阳辐射——环状天体——热量纬度差异——热量传递——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大气环流、洋流——地理环境(简单介绍水循环、洋流、大气环流、生物活动等知识)例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
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热量多余和热量不足的地方,要发生热输送。
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
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一是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国家之一。
在一些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农牧区,人们用太阳灶做饭,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还用太阳能发电,看上了电视。
太阳这么巨大的能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请大家看书P9“阅读”部分——太阳能量的来源,然后回答我这个问题。
哪一位同学能讲一讲太阳能量是从哪儿来的?(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聚变,变成1个氦原子核。
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
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
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太阳在50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只消耗了0.03%的质量。
)说的很好!下面大家看一段录像,了解太阳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是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表面温度6000 K,从表面向中心,温度越来越高,中心区约有1600万℃、3000亿个气压,它的成分是H和He,因此太阳能够发生核聚变反应,太阳是消耗了质量,放出了巨大的热量。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9的“活动”要求,一起参与探索,看谁先看懂并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这个活动中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更有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先让学生理解页脚处的“生物量”的概念,然后使学生明确横、纵、竖坐标的含义,再引导学生一看某个月份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二看某个纬度太阳辐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最后归纳全球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3.问题1和2的结论有没有相关性?4.推测和描述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
(图)5.自然景观是自然环境的综合反映。
推测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总结讲解)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问题1和2的结论有相关性。
因为低纬度的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
中高纬度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
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情况下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从景观图上看,热带雨林地区森林更茂密,阔叶树木树冠较大。
亚寒带针叶林地区森林中植物密度相对较小,针叶树冠小。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但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地球带来麻烦。
例如,20XX年10月23~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日本的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