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筋动力小车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动力、弹力的概念。
明白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产生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2.给小车安装橡皮筋作动力,做橡皮筋的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认识到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做橡皮筋的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小车一辆、小车安装示意图、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提问:那么我们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皮筋动力小车。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发现问题。
引导:各小组的橡皮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得最远。
〔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①起点、终点不固定。
②橡皮筋绕断了。
③橡皮筋缠绕圈数多的跑得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课本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讨论:橡皮筋的弹力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2.思考:弹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课下尝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
【板书设计】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弹力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改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构建“弹力〞这个概念,通过活动知道“弹力〞有大小和方向。
橡皮筋动力小车制作思路一、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原理橡皮筋动力小车是一种利用橡皮筋的弹性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小车运动的玩具。
其原理是将橡皮筋绕在车轴上,当释放橡皮筋时,橡皮筋的弹性能量会驱动车轴转动,进而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二、所需材料和工具•橡皮筋•木板•轮子•轴承•螺丝•螺母•锉刀•钻孔机•锉刀•锉刀•锉刀三、制作步骤1. 制作车身1.使用锉刀将木板锉成所需的车身形状,可以选择长方形或者其他形状。
2.使用钻孔机在车身上钻孔,用于固定轮子和轴承。
2. 安装轮子和轴承1.将轮子装入轴承中。
2.将轴承固定在车身上的钻孔中,使用螺丝和螺母进行固定。
3. 安装橡皮筋驱动装置1.在车身的一端钻孔,用于安装橡皮筋。
2.将橡皮筋穿过钻孔,并将其两端固定在车身上。
4. 调试和测试1.确保橡皮筋能够顺利地绕在车轴上,并且有足够的弹性能量。
2.测试小车是否能够利用橡皮筋的弹性能量驱动车轴转动,并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四、注意事项1.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使用锋利的工具时造成伤害。
2.确保车身结构稳固,轮子和轴承安装牢固,以保证小车的正常运行。
3.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改进和创新,例如增加刹车装置、改变车身形状等。
五、总结橡皮筋动力小车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只需要准备好所需材料和工具,按照步骤进行制作即可。
通过这个制作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原理和机械能的转化。
制作完成后,可以通过调试和测试来提高小车的性能和稳定性,让它能够更好地运行。
希望这个制作思路能够帮助到对橡皮筋动力小车感兴趣的朋友们。
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可以转化为小车的动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认识到弹性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从而推动物体运动。
2.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3.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得出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4.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并在实验中寻求答案。
5. 科学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责任感。
6. 科学精神: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与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2.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橡皮筋的固定方式、小车的平衡等。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结论。
难点:1. 弹性势能的概念难以理解。
2. 实验操作中的细节问题,如橡皮筋的固定方式、小车的平衡等。
3. 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出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规律。
解决办法:1.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2. 在实验前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寻找规律,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突破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2. 分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
3. 设计有趣的数据分析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内容,教材中提供了多个递进的探究活动,从组装橡皮筋小车到设计实验探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弹力和弹力的运用。
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进阶和核心素养落地,围绕核心问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来统摄本节课所有学习活动,用“让橡皮筋小车精准到站”的实践活动架构一个知识条件化的情境,构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橡皮筋具有弹性”此类丰富的感性经验,对于弹力有着较为粗浅的认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需要有力才能运动,但是尚未使用科学方法对于“橡皮筋弹力与小车运动状态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探究,并未构建对于“弹力”这一力学模型的理解。
本节课以此为起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租住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状态的关系,自主构建对于“弹力”这个力学的实质性理解。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拉一拉橡皮筋”的体验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实验,知道橡皮筋具有弹力,能给小车提供动力,知道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并能应用这个规律探索精准到达的小车。
科学思维利用比较、归纳、分析和演绎的方法,能够理解和应用橡皮筋小车基本原理。
探究实践会安装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能收集数据作为证据对小车的距离做出解释。
态度责任培养进一步用小车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在实验活动中保持严谨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研讨——归纳总结的过程,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难点:利用本节课所得到的结果,制作精准到达的小车。
【教学准备】学生小组准备:载重小车1辆、橡皮筋1根、小车跑道。
教师准备:课件、弓箭1套、小组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体验射箭,玩橡皮筋。
一、聚焦:拉一拉橡皮筋,感受弹力,并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的主角是橡皮筋!刚才在体验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2.小结:当我们拉伸橡皮筋时,橡皮筋形状会发生变化,松手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橡皮筋在形状改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皮筋动力小车的原理引言皮筋动力小车是一种根据潜在能量释放产生动力的玩具车。
它利用张紧的皮筋潜在能量,通过释放皮筋的能量驱动车辆前进。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解释与皮筋动力小车相关的基本原理。
基本构造皮筋动力小车的构造相对简单,通常包括以下组件:1.皮筋:也称为橡皮筋,是小车的动力源。
它被拉伸以储存潜在能量,并在释放时产生推动力。
2.轴承和轴:小车的轴承和轴构成了车轮的支撑和旋转系统。
轴承降低了车轮与车身之间的摩擦力,使车轮能够顺畅地旋转。
3.车轮:车轮是小车的主要驱动力来源。
在皮筋的推动下,车轮可以通过与地面的摩擦力获得推力,使车辆前进。
4.车身:车身是小车的支撑结构,用于连接轴承和轮胎,保持整个车辆的稳定性。
5.引擎部件:引擎部件包括了皮筋附着的位置,通常是位于车身的一端。
它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形式,旨在储存和释放皮筋的能量。
工作原理皮筋动力小车的工作可以简述为以下流程:1.预备阶段:将皮筋拉伸至一定程度并固定在引擎部件上。
在这个阶段,皮筋储存了潜在能量。
2.启动阶段:当释放皮筋时,潜在能量将被转化为动能。
皮筋的释放可以通过手动解开皮筋或触发特定机械装置来实现。
3.转动车轮:当皮筋释放后,引擎部件开始旋转,把能量传递给车轮。
车轮在地面上产生驱动力。
4.推动车辆:车轮转动时,由于摩擦力的存在,车辆受到相反的反作用力,从而产生推动力,使车辆前进。
5.停止阶段:当皮筋的能量全部消耗完后,小车将停止运动,并需要重新拉伸皮筋以继续运行。
物理原理皮筋动力小车的工作涉及许多基本物理原理,我们将逐一进行解释。
动能与潜能能量转换皮筋在拉伸过程中储存了潜在能量。
当我们释放皮筋时,潜在能量将被转化为动能。
动能定义为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在小车中,释放的皮筋的潜能能量将被转化为车轮的旋转动能。
车轮的摩擦力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在接触时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
在车轮与地面接触的表面上,存在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当小车的车轮开始转动时,静摩擦力将产生推动力,使车辆前进。
作文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篇一《橡皮筋小车大乐趣》我们在手工课上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可太有趣了。
我拿到材料后就仔细端详起来,那些小木棍、小轮子还有橡皮筋,看起来普普通通,但组合在一起就能变成能动的小车,这简直像魔法一样。
我先是按照样图把小木棍搭建成了车身的框架,这个过程可不简单。
那些木棍像是调皮的小怪兽,老是对不准位置,有一根还差点戳到我的手指,疼得我“嘶”了一下。
接着把小轮子安上去,轮子就比较听话了,轻轻一按就稳稳地卡在了轴上。
最难搞的就是橡皮筋了,我得想办法把它挂在合适的地方才能有动力。
我试了好多次,不是太紧了轮子转不动,就是太松了没力。
就在我有点气馁的时候,看到同桌已经把他的小车弄得有模有样了。
我仔细端详他的设计,发现他把橡皮筋绕的圈数很有讲究。
我赶紧学着他的样子,把橡皮筋多绕了几圈,然后轻轻一放开小车,嘿,小车动了。
虽然只前进了一小段距离,但对我来说就像是巨大的成功。
那种喜悦就像我在街上捡到了钱一样。
它的速度不快,慢悠悠的,有点像老爷爷在散步。
但是它那努力向前的劲头,就好像在说“我会加油的”。
这小小的橡皮筋竟然能让小车动起来,真的是不可思议。
篇二《神奇的橡皮筋小车之旅》做那个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可让我费尽了心思。
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铺开那些材料,想做出一个超级酷的小车。
我想着这个小车要是能像赛车一样风驰电掣就好了。
我把记忆里手工课上的步骤重新梳理了一遍。
车架搭得相当顺利,我还特意把一些接口磨得光滑了些,心想这样小车跑起来应该就不会卡壳了。
而轮子我也精心挑选了一下,感觉四个轮子要大小一致,这样跑起来才稳定。
可是在弄橡皮筋的时候,麻烦又来了。
我想让我的小车开出更远的距离,于是找了一根比较长的橡皮筋。
可这长橡皮筋就像个倔强的牛,怎么弄都不合适。
不是挂上去后自己弹开,就是绕起来老是乱成一团。
我突然想起在手工课的时候,老师说橡皮筋的弹性是关键,如果被损坏就没什么力量了。
我赶紧检查我手上的橡皮筋,发现有一段好像有点细了,可能是刚刚拉扯的时候有点过度。
自制“橡皮筋动力车”竞赛活动报告针对学生动手机会少,动手能力差,遇到问题不能想办法解决的现实,寒假里,“今腾科技社团”组织了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给学生提供一次动手机会,和自我展示的机会。
其中四年级命题制作,自制“橡皮筋动力车”真正体现了研究活动。
活动要求:“橡皮筋动力车,用硬纸片剪制车轮,用竹签、金属丝等作车轴,橡皮筋作动力。
用瓶子、纸盒等材料作车壳。
”我作为辅导教师,布置完任务后,我逐个班级进行了“选择材料,介绍原理”等必要的辅导。
寒假期间我也进行了尝试性制作,比想象中要难!问题一,车做好后,车轮原地打转,车子不向前走。
学生返校的日子里,学生也提出这样的问题。
开学后,我组织科技社团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我们用的是橡皮筋的弹性,橡皮筋绕在车轴上,在其弹性的作用下,释放弹力的速度比较快而有力,车身轻,车轮与地面摩擦力小,而车轮原地自转。
在讨论中,找到了一种改进方法:加重车身重量,增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
在同学们的实验中,车身加重到200——500克不等,原地打转的现象被克服了,车子能走了,但距离很近。
问题二,前进一段距离后,车子会倒退,达不到理想的前进距离。
在第二次组织学生分析研究时,我组织学生分析了原因: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车轴上,车子前进时橡皮筋释放完后,车子由于惯性继续前进,橡皮筋反方向被绕在车轴上,产生反弹力,使车子后退。
我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车轴上安装挂钩,挂住橡皮筋的一端,当绕在车轴上的橡皮筋释放完成后,橡皮筋会从挂钩上自动脱落,就不会产生是车子后退的现象了。
我指导科技社团的同学们共同实验、改进,车子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利用惯性还能前进一段距离,结果令人满意,不会出现倒退的现象了。
问题三,橡皮筋动力车因橡皮筋的长度有限,在车轴上绕多少圈,决定了车子前进的距离——依据车轮的大小,大约1米2米左右。
“难道只能走这么短的距离吗?”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社团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橡皮筋在小车内产生动力的方式(弹力:车轴缠绕橡皮筋是橡皮筋逐渐拉紧,利用的是橡皮筋在弹性范围内产生的弹力拉动车轴转动带动车轮转动,是车子前进。
橡皮筋弹力小车的制作方法
一、材料准备
制作橡皮筋弹力小车所需的材料有:橡皮筋、木板、轮子、轴承、螺丝等。
二、制作底盘
1. 首先,将木板按照所需尺寸切割成长方形,作为底盘的基础。
2. 在底盘的前部和后部分别钻两个小孔,用于安装轴承。
三、安装轮子和轴承
1. 将轮子安装在底盘的两侧,确保轮子能够自由转动。
可以使用螺丝将轮子固定在底盘上。
2. 将轴承安装在底盘的前部和后部小孔中,确保轴承能够自由旋转。
四、制作弹力装置
1. 在底盘的后部固定一个固定点,可以使用螺丝将其固定在木板上。
2. 在固定点上方固定一个橡皮筋挂钩,可以使用螺丝将其固定在固定点上。
3. 将橡皮筋拉伸到底盘的前部,并固定在前部。
可以使用螺丝将橡皮筋固定在底盘上。
五、装配和调试
1. 将底盘和弹力装置进行装配,确保各部件连接牢固。
2. 调试小车的弹力装置,确保橡皮筋能够正常拉伸和释放弹力。
3. 调试小车的轮子,确保轮子能够自由转动。
六、使用和改进
1. 将小车放在光滑的地面上,拉动橡皮筋,释放弹力,小车就会向前运动。
2. 可以根据需要对小车进行改进,如增加驾驶座椅、加装电动引擎等,以提高小车的功能和性能。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就可以制作出一辆橡皮筋弹力小车。
这种小车利用橡皮筋的弹力来提供动力,具有简单、易制作、经济的特点。
它不仅可以作为儿童的玩具,还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的工具,帮助孩子们了解弹力原理和机械运动的规律。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材简析】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
在第2课我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导入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
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
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本课基于橡皮筋的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利用制作和测试橡皮筋小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研的方式探究橡皮筋弹性动力原理。
【学情分析】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得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
但是,学生的橡皮筋弹力原理是不确定的,或者是模糊的,少有知道: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作弹力,以及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和有效的研讨归纳,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的弹力原理概念和技能体系。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制作、测试和研讨橡皮筋小车活动,知道和理解以下科学原理: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橡皮筋动力小车原理
橡皮筋动力小车是一种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传递动能的玩具。
它的原理基于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和牛顿第三定律。
首先,橡皮筋具有一定的弹性,当拉伸橡皮筋时,橡皮筋会储存能量。
这是因为橡皮筋的分子链在受力拉伸时会发生形变,形成一种潜在的能量状态。
当释放橡皮筋时,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将储存的能量转化为动能。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橡皮筋向后弹射时会同时产生一个等量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在橡皮筋动力小车中,橡皮筋被拉伸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将其一端固定在小车上,另一端固定在一个锚点上。
当释放橡皮筋时,橡皮筋的弹力会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小车反作用力产生的方向与弹射方向相反,使小车能够获得更大的推动力。
为了增加小车行驶的距离,可以通过调整橡皮筋的拉伸程度来控制释放的能量。
同时,小车的结构设计也需要考虑重心的稳定性和减少摩擦阻力,以提高运动效率。
总之,橡皮筋动力小车通过利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和牛顿第三定律,将橡皮筋储存的能量转化为小车的动能,从而实现向前运动。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风叶转动的速度越快,反冲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出示各种类型车子图片,提问:这些车子运动起来的动力分别是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二、组装小车
1.提问:我们的小车运用到了哪些力
学生讨论(弹力和反冲力)
2.回忆弹力和反冲力
3.提问:那我们如何让小车跑的更快呢?
学生讨论
4.怎么控制小车运动的方向?
学生讨论
5.组装并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固定
(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小车运动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有关
四、总结比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