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程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346.69 KB
- 文档页数:6
◎课程简介2023年度经济专业课培训班◎课程大纲课程简介2023年度经济专业课培训班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2023年度经济专业课培训班1.2 课程时间:2023年3月至2023年8月1.3 课程地点:线上/线下1.4 课程目标:帮助学员系统掌握经济学专业知识,提升经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大纲2.1 第一阶段:经济学基础知识讲解2.1.1 宏观经济学基础2.1.2 微观经济学基础2.1.3 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2.1.4 经济学理论与实践2.2 第二阶段:经济学专业技能培训2.2.1 经济数据分析方法2.2.2 经济政策分析与制定2.2.3 经济模型构建与应用2.2.4 经济预测与风险管理2.3 第三阶段:经济案例实战分析2.3.1 国内外经济案例分析2.3.2 行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2.3.3 重大经济事件影响评估2.3.4 经济政策实际应用案例三、个人观点和理解3.1 这门课是专门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设计的,涵盖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内容全面且实用。
3.2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员将能够全面掌握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具备分析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能力。
3.3 我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相关知识,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回顾经济专业课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很实用,可以帮助学员系统学习经济学理论、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个人竞争力和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资料:(注:此乃虚构文章,仅供参考。
实际撰写应根据具体内容展开)2023年度经济专业课培训班将是一次全面、系统的学习经济学知识和培养经济分析能力的机会。
在第一阶段的课程中,学员将系统地学习宏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以及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这些内容将为学员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学主要课程
经济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商业以及个人决策的科学。
针对该领域,以下是经济学主要课程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决策的经济学分支,包括市场供给和需求以及价格决定因素。
学生将学习货币价值、资源分配,市场失灵、公共政策等主题。
2.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学分支,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失业和政府策略等。
学生将了解货币政策,经济衰退和复苏,以及经济不平等等一系列主题。
3. 金融学:研究企业和个人财务管理以及投资机会的经济学分支。
学生将学习管理个人债务,理解利率、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了解风险投资等概念。
4.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贸易和金融往来的经济学分支,包括国际贸易、汇率、国际货币体系和跨国公司等。
学生将学习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了解国际贸易的利弊。
5. 统计学:为经济学提供数学和统计工具。
学生将学习如何实施经济方法,如何分析和解释经济数据,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经济表现。
6. 经济学史:研究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学科。
学生将学习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亚当·斯密等相关经济学家思想及其对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7. 实证方法:研究经济规律的实证方法,包括博弈论、实验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现代经济学技术来分析市场行为、竞争策略和政策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应开放心态,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并关注时事问题。
经济学专业是学什么东西_学习什么课程经济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微观经济学:研究独立个体(个人、群体及企业)是如何使用他们所掌控的财富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
城市、国家乃至整个大陆板块中的失业、通货膨胀和货币挑战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选大学、选专业、查看分数线,都推荐使用蝶变志愿软件来进行填报模拟志愿,蝶变志愿系统根据考生添加的成绩,运用大数据智能算法呢,检索出所有该分数可填报的大学。
经济学专业学习课程经济学基础、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理财、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务、市场营销、企业经济学等。
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通常有这些流向: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8、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经济学实用急需,就业前景较好。
产业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下即便走向世界也有说服力。
它主要通过讲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经济指标、基本方法,具有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业面相对来说比较广。
经济学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经济学课程
一、课程介绍
经济学课程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问题和政策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不同经济模型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 学会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解决经济问题。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以便从经济角度评估政策和决策。
三、课程内容
1. 市场经济
- 需求和供给
- 市场均衡和价格
- 弹性和效率
2. 微观经济学
- 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
-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 消费者决策和福利经济学
3. 宏观经济学
- 国民经济核算
- 经济增长和循环波动
- 货币政策和货币供给
4. 国际经济学
-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 汇率和外汇市场
- 国际金融和开放经济宏观政策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例分析和课堂互动。
通过参与各种研究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
五、评估方式
学生的研究成果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 课堂参与度(10%)
- 作业和小组讨论(30%)
- 期中考试(30%)
- 期末考试(30%)
六、参考资料
- "经济学原理" - 曼昆
- "经济学导论" - 米斯特
- "经济学与公共政策" - 阿兰布拉德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更。
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摘要:1.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概述2.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3.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与技巧4.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就业前景正文:一、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概述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是一门涉及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熟悉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世界经济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的能力。
通过学习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经济形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二、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1.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和市场)的行为和决策,包括生产、消费、价格等方面。
2.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探讨总量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3.国际经济学:分析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方面的问题,涉及汇率、贸易政策、国际经济合作等议题。
4.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的历程、规律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5.区域经济学:关注特定地区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如欧洲经济、亚洲经济等。
三、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与技巧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世界经济学需要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和政策动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培养跨学科能力:学习世界经济学需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政治、历史、文化等,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
3.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学习世界经济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
4.提高英语水平:世界经济学的教材和论文多用英语撰写,因此提高英语水平对于学习世界经济学至关重要。
四、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就业前景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他们可以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跨国公司、研究机构等领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并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分析。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益等;2. 理解经济学的三大核心问题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3. 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如需求与供给分析、弹性分析等;4. 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建议;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领域概述第二单元:微观经济学1. 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特点2. 市场供求关系和均衡分析3. 企业行为和成本理论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 信息经济学基础第三单元:宏观经济学1. 货币与银行体系2. 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指标3. 经济增长与发展4. 失业与通货膨胀5. 政府经济政策与调控第四单元:国际经济学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 国际金融市场与外汇市场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应用等。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将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理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进行案例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课程还将组织实践应用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教材- 主教材:《经济学导论》- 辅助教材:《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导论》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评价将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个人项目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因素综合考虑。
101计划经济学 10门课程101计划是指在经济学领域中的10门重要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从经济学原理到应用方法。
本文将对这10门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第一门课程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制,关注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和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等。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和调控方法,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第二门课程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机制的运作。
主要内容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企业生产与成本等。
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了解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行为,为企业决策和市场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门课程是《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以掌握经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为经济政策评估和经济预测提供依据。
第四门课程是《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跨国经济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国际货币体系等。
通过学习国际经济学,可以了解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
第五门课程是《金融学》。
金融学研究资金的配置和运用,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机构的角色。
主要内容包括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风险管理等。
通过学习金融学,可以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金融工具的特点,为投资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第六门课程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贫困和不平等、发展政策等。
通过学习发展经济学,可以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问题,为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第七门课程是《劳动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规律、政策及影响。
本课程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经济现象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国际贸易、投资、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2. 了解国际经济政策及其实施效果;3. 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能力;4. 具备解决实际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产业内贸易等;2. 国际贸易政策:关税、非关税壁垒、贸易协定等;3. 国际投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国际并购等;4. 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5. 国际金融: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危机等;6. 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7. 全球金融危机:原因、影响、应对措施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
同时,将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讲座,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报告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
平时作业旨在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表现则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小组讨论报告则着重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检验。
六、课程意义《国际经济学》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问题日益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其次,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解决实际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有力支持。
七、结语总的来说,《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2. 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微观经济学部分(1)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理论,掌握市场机制的作用。
(2) 消费者行为理论,理解需求与效用的关系。
(3) 生产者行为理论,了解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 弹性理论,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应用。
(5) 成本理论,了解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
(6) 市场结构理论,了解不同市场类型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 宏观经济学部分(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2) 货币与银行体系,了解货币流通和银行体系的作用。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4) 通货膨胀与失业,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5)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了解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6) 国际经济学,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表、数据和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经济活动,如企业参观、市场调研等,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4.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五、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30%。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现象、掌握国际经济规律、提高国际经济素养。
本课程涵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济政策等领域,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人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国际经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国际经济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了解国际经济政策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能够分析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
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环境。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合作。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国际贸易: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贸易政策、贸易协定等,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实践应用能力。
2. 国际金融:介绍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等,通过模拟交易、数据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金融分析能力。
3. 国际投资:介绍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环境、投资风险等,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投资决策能力。
4. 国际经济政策:介绍各国经济政策的历史、现状和趋势,通过模拟决策、政策制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践、实地考察等。
四、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平时表现。
2. 期末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考查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模型等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成果:学生提交实践报告或研究论文等成果,作为课程评估的重要参考。
五、课程资源1. 教材:《国际经济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国内外相关学术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提供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动态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平台。
3. 实践教学基地:与跨国企业、金融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的机会。
4. 师资队伍: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经济类课程简介汇总课程名称:信息经济学学分:2.5 学时:40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简介: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信息博弈理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主要包括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信号传递信号甄别模型。
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微观经济学的许多结论需要通过博弈理论重新解释,而信息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
课程名称:市场价格学(双语)学分:2 学时:32先修课程:营销学企业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内容简介:市场价格学是一门研究市场价格形成、变动规律的课程。
本课程结合企业定价管理、国家宏观调控管理、国家经济制度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分析价格在一国内乃至国际间的运行与变化的规律。
主要内容设计到市场价格形成理论、商品价格专业知识、价格计价公式推导与计算、价格改革现状介绍及其深化改革的探讨、企业定价策略与方法、价格调控及其管理等内容。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习不仅可以将有关经济学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微观经济运行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以及国际市场中实物商品以及金融产品和衍生物的价格变动情况。
对全球市场运行有所了解与认识,对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提供了教学平台。
课程名称:企业经济学学分:3 学时:48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内容简介:企业经济学是一门主要考察企业的性质、范围和运作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企业的产生与性质、企业的目标、企业组织形态及其变化、产权结构与治理、企业的生产与成本、企业的产品定价和销售、企业的投融资策略和战略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经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现实企业经济问题。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学分:5 学时:80先修课程:数学政治经济学课程简介内容:本课程是一门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管理方法的学科。
经济学的基础课程
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数学基础:需要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这些数学工具是经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
2.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以及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3.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
4. 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的结构和变迁,包括市场机制、产权制度、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等。
5. 计量经济学: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包括模型的建立、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6. 统计学: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对于经济学研究非常重要。
7. 经济学说史:介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经济学派的产生背景、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等。
8. 财政学:研究政府财政收支、税收制度、政府债务等问题。
9. 货币银行学: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
10.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问题。
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现象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3. 能够分析经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4. 培养经济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2. 需求与供给;3. 价格与成本;4. 市场结构和竞争;5. 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6.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知识。
五、课程安排1. 第一周:经济学导论2. 第二周:需求与供给3. 第三周:价格与成本4. 第四周:市场结构和竞争5. 第五周: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6. 第六周: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六、教学考核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3. 期末考试(50%):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料1. 主要教材:《经济学原理》;2. 辅助阅读: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
八、教学指导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或困惑,请及时与老师联系,老师将为您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以上为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请学生们根据大纲内容认真学习,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各位学生学习愉快,取得成功!。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经济学适用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学时:48。
其中讲授48。
学分:3开设学期:第3学期大纲执笔人:XX大纲审核人:XX制定时间:20XX年XX月一、课程简介: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内容要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客观解释政府的经济调控。
其对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理解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两大理论流派。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个量分析为方法来证明市场机制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则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来验证政府干预的价值。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管理学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经济学》课程理论部分(48课时)四、课程考核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X40%+期末成绩X60%。
其中:平时成绩(100分);出勤X15%+课后作业X25%+课堂表现X20%+调研报告X40机期末成绩(100分):试卷。
五、参考书(一)推荐教材:1.张瑞民:《经济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年5月2.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二)参考资料:1.戴维・R.,哈克斯:《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8月2.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经济学课程大纲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生活和经济问题。
2. 课程目标- 熟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经济学的核心方法和技巧- 培养跨学科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3. 课程内容3.1 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2 微观经济学- 市场供求和均衡分析- 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 成本与效益分析- 个人消费理论3.3 宏观经济学- GDP和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和失业- 货币和货币政策- 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 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将通过听讲、阅读教材、参与案例讨论和小组项目等方式来研究和理解课程内容。
5.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小组项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其中,平时表现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估。
6. 参考教材- Mankiw, N. G. 《宏观经济学原理》- Mankiw, N. G. 《微观经济学原理》- Krugman, P. R., & Wells, R. 《经济学原理》以上为该经济学课程的大纲概述,具体内容和教学安排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和调整。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课程内容: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另一方面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难点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
因此,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所谓坚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原理;所谓发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是要坚持其科学的成分,舍弃其过时的结论。
Originally, political economy meant the study of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production or consumption within limited parameters was organized in nation-states. In that way, political economy expanded the emphasis of economics, which comes from theGreek oikos (meaning "home") and nomos (meaning "law" or "order"); thus political economy was meant to express the laws of production of wealth at the state level, just as economics was the ordering of the home. The phraseéconomie politique (translated in English as political economy) first appeared in France in 1615 with the well-known book by Antoine de Montchrétien, Traité de l’economie politique. The French physiocrats,along with Adam Smith, John Stuart Mill, David Ricardo, Henry George, or KarlMarx were some of the expon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world's first professorship in political economy was established in 1754 at the 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 Italy (then capital city of the Kingdom of Naples); the Neapolitan philosopher Antonio Genovesi was the first tenured professor. In 1763, Joseph von Sonnenfels was appointed a Political Economy chair at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Thomas Malthus, in 1805, became England's first professor of political economy, at the East India Company College, Haileybury,Hertfordshire. Glasgow University, where Smith had been Professor of Logic and of Moral Philosophy, changed the name of its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Economy to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ostensibly to avoid confusing prospective undergraduates), in the academic year 1997–98, leaving the class of 1998 as the last to be graduated with a Master of Arts in Political Economy.In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al economy first was taught at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where in 1784, Smith's The Wealth of Nations was a required textbook.[5]Current approachesIn its contemporary meaning, political economy refers to different, but related, approaches to studying economic and related behaviours, rang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economics with other fields to the use of different,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that challenge earlier economic assumptions:Political economy most commonly refers to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drawing upon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explaining how politicalinstitutions,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 capitalist, socialist, or mixed — influence each other.[6]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codes associate political economy with three subareas: the role of governmentand/or power relationships i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each type of economicsystem,[7]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which studies the economic impacts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8] and economic models of political processes.[9] The last area, derived from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dating from the 1960s, models voters, politicians, and bureaucrats as behaving in mainly self-interested ways, in contrast toa view, ascribed to earlier economist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trying to maximizeindividual utilities from some kind of social welfare function.[10] An early andcontinuing focus of that research program is what came to be called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1]Economists and political scientists often associate political economy withapproaches using rational-choice assumptions,[12]especially in gametheory,[13] and in examining phenomena beyond economics' standard remit, suchas government failure and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in which context the term"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 is common.[14] Other "traditional" topics includeanalysis of such public policy issues as economic regulation,[15]monopoly, rent-seeking, marketprotection,[16] institutional corruption,[17] and distributional politics.[18] Empirical analysis includes the influence of elections on the choice of economic policy, determinants and forecasting models of electoral outcomes,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19]central-bank independence, and the politics of excessive deficits.[20]A recent focus has been on modeling economic policy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s to interactions between agents an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21]including the seeming discrepancy of economic policy and economist's recommendations through the lens of transaction costs.[22] From the mid-1990s, the field has expanded, in part aided by new cross-national data sets that allow tests of hypotheses on 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23] Topics have included the breakup of nations,[24] the origins and rate of chang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n relation to economicgrowth,[25]development,[26]backwardness,[27]reform,[28]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29] the role of culture, ethnicity, and gender in explaining economic outcomes,[4]macroeconomic policy,[30] the environment,[31]fairness,[32] and the relation of constitutions to economic policy, theoretical[33] and empirical.[34]∙New political economy may treat economic ideologies as the phenomenon to explain, per the traditions of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y. Thus, Charles S.Maier suggests that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interrogates economic doctrines to disclose their soci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emises.... in sum, [it] regards economic ideas and behavior not as frameworks for analysis, but as beliefs and actions that must themselves be explained."[35] This approachinforms Andrew Gamble's The Free Economy and the StrongState (Palgrave Macmillan, 1988), and Colin Hay'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 Labou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9). It also informs much work published in New Political Econom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unded bySheffield University scholars in 1996.[36]∙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comprising approaches to the actions of various ac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approach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journ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which in the 1970s became the leading journal of IPE under the editorshipof Robert Keohane,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Stephen Krasner. They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journal 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Economy. There also is a more critical school of IPE, inspired by KarlPolanyi's work; two major figures are Matthew Watson and Robert W. Cox.[37]∙Anthropologists, sociologists, and geographers use political economy in referring to the regimes of politics or economic values that emerge primarilyat the level of states or regional governance, but also within smaller socialgroups and social networks. Because these regimes influence and areinfluenced by the organization of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capital, theanalysis of dimensions lacking a standard economic value (e.g., the politicaleconomy of language, of gender, or of religion) often draws on conceptsused in Marxian critiques of capital. Such approaches expand on neo-Marxian scholarship relatedto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postulated by André GunderFrank and Immanuel Wallerstein.∙Historians have employed political economy to explore the ways in the past that persons and groups with common economic interests have used politicsto effect changes beneficial to their interests.[38]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本课程是经济学院所有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