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程主要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20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行为和决策对市场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失灵等方面。
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供求关系研究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各个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指市场上各个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决定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消费者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所做出的决策。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会考虑价格、个人收入、个人偏好等因素,并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购买决策。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
生产者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生产者行为研究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时所做出的决策。
企业在决定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时会考虑生产成本、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
生产者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企业的生产决策,从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市场结构研究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市场竞争程度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的条件等。
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市场价格、产量以及企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
市场失灵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能是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交易方造成的影响,公共产品是指一种消费者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和分析方面存在差异。
市场失灵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修复市场失灵问题,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提供给学生分析市场行为和经济决策的框架和工具,并且通过实际案例和模型分析,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理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1.2 课程重点本课程主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市场供求、市场均衡、用户和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经济效率、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等等。
1.3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经济学专业学生、金融学专业学生以及对经济学理论感兴趣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2.1 市场供求本章主要介绍市场供求曲线的基本概念、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市场均衡的达成以及外部因素对市场供求的影响。
2.2 用户和生产者理论该章节主要介绍用户和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包括边际效用理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等方面。
2.3 市场结构本章讲述市场结构的种类和特点,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2.4 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该章节主要介绍市场效率的概念、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政府如何干预市场以促进效率和公平。
2.5 政府干预最后一章重点探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包括税收、补贴、价格管制和反垄断法等。
三、教学方法3.1 理论讲解课堂上老师将以幻灯片和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理论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整体框架和认识。
3.2 课堂讨论老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开展全班讨论,以便学生们可以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
3.3 作业与实践案例老师将布置一些与理论通联紧密的作业和实践案例,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4.1 教材Frank R. H., Bernanke B. (2001).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Special Asia Edition). McGraw-Hill.4.2 参考书目Varian, H. (2014).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with Calculus. W.W. Norton Co.Perloff, J. M. (2011). Microeconomics: Theory Applications with Calculus. Pearson.五、评分标准5.1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平时表现、课堂讨论、作业和期末考试。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济学课程内容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
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的运行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微观经济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供求关系:学生将学习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市场价格形成的机制,以及供求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2.消费者行为:学生将学习消费者行为的理论模型,了解消费者如何进行决策,以及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变化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3.生产者行为:学生将学习企业的生产决策模型,了解企业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组合,以及生产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4.市场结构:学生将学习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特征和市场效率,如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5.劳动市场:学生将学习劳动市场的特点和运行机制,了解工资决定因素以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
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宏观经济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民经济核算:学生将学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计算和解释。
2.经济增长与发展:学生将学习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了解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模式。
3.货币与通货膨胀:学生将学习货币的职能和货币供求关系,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4.国际贸易与汇率:学生将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模型,了解汇率的决定因素和汇率政策的影响。
5.经济周期与稳定:学生将学习经济周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了解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和调控政策的作用。
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和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它主要关注个体的供给和需求、市场价格的形成、资源配置以及利益最大化等方面。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供给与需求: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以一定价格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则是指买方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不同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产品的差异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自由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3. 生产和成本: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如何分配生产要素。
生产和成本分析包括生产函数、成本函数、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等概念。
通过对生产和成本的分析,企业可以最大化利润并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
4.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主要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竞争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交易者产生的外部影响;公共物品是指一种使用时不排他且消费者无法排斥的商品;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垄断力量或信息不对称等情况。
5. 市场干预: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可能需要通过干预来实现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市场干预可以包括价格管制、税收和补贴、公共政策和监管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干预的效果和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合理的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6. 消费者行为: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和消费选择。
消费者的需求是由其偏好和预算约束所决定的。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弹性,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定价策略提供参考。
7. 生产者行为: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的决策行为和生产选择。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选择和组合以及生产规模的决定来实现这一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介绍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大分支,它着重分析个体在市场上的行为和决策,探究市场结构的影响、价格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
以下是微观经济学课程介绍:一、课程概述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旨在教授学生关于市场经济中个体行为和决策、市场结构和价格形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市场供求和价格形成、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等。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
通过讲解经济原理和理论知识,以案例和实例展示微观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基础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和研究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稀缺性、机会成本、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等2. 市场供求和价格形成:需求和供给曲线、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等3. 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效用函数和消费者行为、成本函数和生产者行为等4. 市场结构与竞争: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市场等市场结构的分析5.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情况和政府干预的可行性和效率四、参考教材相关课程教材包括:《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等。
五、课程考核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期末考试、论文写作等。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论文写作则要求学生撰写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专题研究报告。
六、总结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中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关键。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行为的本质,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规律。
《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了解经济学的由来及演变,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
本章分析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原理,在此基础上描述竞争市场条件下均衡价格的决定,并给出一些运用供给和需求的原理进行分析的实例。
学生还需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弹性概念,并学会对弹性理论的简单运用。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章,消费者选择理论。
本章首先分析消费者的个人效用,其次考察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消费者的选择问题。
旨在使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确定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生产者选择理论。
本章分析厂商投入要素生产出产品的过程,即考察生产函数。
旨在使学生掌握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厂商作为经济人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如何选择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和最优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理论。
本章介绍成本的相关概念,分别分析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性质,并通过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来求解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旨在使学生掌握成本分析的方法和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分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使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
旨在使学生重点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如何做出短期和长期的产量决策。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一、供给和需求1.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2.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3.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4.供求定理5.弹性弧弹性;点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和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替代品、互补品、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网络效应(攀比效应、虚荣效应)消费者剩余5. 生活成本指数理想生活成本指数;拉氏指数;帕氏指数;连锁权重指数;CPI与PPI6.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P19,高鸿业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概念:都是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配置的影响补偿预算线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吉芬商品例子:平新乔P30斯拉茨基等式(P146,总互补、总替代,)显示性偏好(平迪克P87)7. 不确定性(不确定下决策的目标函数是期望效用最大化)风险期望效用不同态度的风险效用函数风险升水合理保费(平迪克P161 平新乔P66,)降低风险的三种方法(多样化、更多信息、保险)(风险预防、避免、转移、分散、抑制、补偿)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三、生产论1. 生产函数生产要素;不同的生产方式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线性生产函数);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短期概念)(几何图形,数理经济学P38)和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高鸿业P132)等产量线(长期);边际报酬递减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用等产量线描述规模报酬情况(平迪克200,平迪克笔记)2. 等成本线最优的生产组合;等斜线;扩展线四、成本论1. 成本机会成本;显成本与隐成本;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排队买车票);资本的使用者成本(平迪克P217);经济利润(超额利润);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总成本2. 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曲线(包络关系,高鸿业P177)STC、SMC、SAC的关系,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高鸿业P169)(高鸿业P161/163,数理经济学P42);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LTC、LMC、LAC的关系;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高鸿业P174)3.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变动企业生产规模)规模经济用成本产出弹性和规模经济指数SCI描述(平迪克笔记);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高鸿业P175);范围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度量(P231);LAC曲线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学习曲线(平迪克P232)五、市场论1. 市场的界定(地理边界与产品范围)1. 市场结构的划分(高P184)行业,生产集团(市场上大量生产非常接近的商品的厂商总和,垄断竞争市场)2.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和收益曲线AR=MR=P(高P187的图);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利润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短期厂商的生产者剩余与市场的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P269,=总收益-总可变成本,利润=总收益-总成本);短期供给曲线(高P193);产出法则:一家厂商可以在人任何产出水平生产,应当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出生产。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明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及其框架体系;掌握微观个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化配置资源的基本原理以及各微观主体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基本条件和原则;了解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以及西方经济学所包含的意识形态。
本课程的教学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重阐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的经济现象。
二、课程教学要求讲授过程中,在保持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注意其局限性的介绍。
突出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应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
着重理论联系实践,讲授相关理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微积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与本课程相关的综合性案例分析,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并演示如何应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以及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区别,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借助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目、资料收集及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习得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1.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原因;2.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4.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5.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难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
微观经济学课程介绍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公司等)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
微观经济学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供给和需求:学习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形成和变动,以及供求关系对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2. 完全竞争市场:研究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均衡条件和效率问题,包括均衡价格和数量的确定、供求弹性、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等概念。
3. 市场失灵:讨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等内容。
4. 生产和成本:研究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决策,包括生产函数、边际成本、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等概念。
5. 市场结构:介绍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和竞争程度,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纯竞争等。
分析市场结构对价格、产量和利润的影响。
6. 收入分配:研究收入的决定和分配,包括边际效用理论、收
入弹性、贫富差距等内容。
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
同时,也能够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及从事经济政策制定和市场分析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市场机制、价格形成、资源配置、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授课对象:本课程适合经济管理类学生及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学生。
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市场机制、价格形成、资源配置、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失灵、公共经济学等。
要求:学生应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够独立撰写经济分析报告。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案例素材。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们将按照正确率、逻辑性、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以确保公平公正。
五、课程资源与支持教学资源:我们将提供完整的课件、案例素材、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技术支持:我们将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学习小组等技术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课程评估与改进课程评估:我们将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
反馈机制:我们将鼓励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了解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程衔接与拓展与先修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与先修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等密切相关。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帮助学生理解经济活动中的个体行为和市场运作。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经济学家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工具;3. 理解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决定和资源配置等基本经济原理;4. 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体决策和市场行为。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导论:经济学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供给和需求: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决定和市场均衡、市场调节机制;3. 生产者行为:企业生产决策、成本和产出关系、企业市场行为分析;4. 消费者行为:效用理论、需求弹性、边际效用分析;5. 市场结构: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竞争;6. 市场失灵:外部性、公共物品与共享成本、不完全信息;7. 政府干预:税收、补贴和管制对市场的影响分析。
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阐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2. 实例分析:运用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4.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经典教材和学术论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升,教学将采用如下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测试;3. 期末考试: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取一个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
六、参考教材1. 《微观经济学原理》王福重编著2.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何迪编著3. 《微观经济学》何樵曹凯荣编著七、参考资源除了参考教材外,学生还可以参考以下经济学学术期刊和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成果:1.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4.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以上所列参考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使用,并非课程的必备教材。
《微观经济学》课程简介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微观经济学》课程以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基础,研究现代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规律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价格理论是其核心理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
通过《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揭示企业、消费者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