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高级微观经济教学大纲2.1-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5
微观经济学教学⼤纲《微观经济学》教学⼤纲英⽂名称:Microeconomics课程代码:0422713学分: 3 学时:51适⽤对象:本科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先修课程:⾼等数学考试⽅式:闭卷⼀、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和要求(⼀)性质和⽬的微观经济学考察既定资源条件下个体经济单位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经济学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既是管理类和财经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更是致⽤之学。
本课程的教学⽬的:①使同学们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②能够运⽤微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活中⽐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③为同学今后进⼀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准备。
(⼆)教学⽅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运⽤多媒体⼯具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学⽣的思路,尽可能地熟练掌握西⽅经济学的分析⼯具。
(三)教学安排针对周3学时的本科⽣。
⼀学期完成,每周3学时,总共51学时。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章经济学导论(6学时)本章教学重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经济学的性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法。
本章教学难点:机会成本和理性选择,⽣产可能性曲线和经济学问题;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
第⼀节什么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问题⼆、经济学科的划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第⼆节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分类⼆、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及评价三、⾃由市场体制的特征及评价四、混合经济体制第三节经济学科的性质⼀、经济学具有⾃然科学的性质⼆、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三、经济学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学的基本⽅法⼀、供求分析法⼆、边际分析法三、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四、短期和长期分析法五、优化和均衡分析法第⼆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8学时)本章教学重点:供求及价格的关系;影响供求的其他因素之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价格弹性理论。
《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高级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 Theory二、课程编码:三、学时与学分:80/5四、先修课程:数学分析、中级微观经济学五、课程教学目标1.让学生深入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系统知识;2. 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阅读英文前沿文献和独立研究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经济学试验班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数学预备知识(4学时)数学基础最优化方法●技术(4学时)刻画生产技术技术替代率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利润函数与利润最大化(4学时)利润函数的性质包络定理比较静态分析需求和供给函数的性质●成本函数与成本最小化(4学时)成本最小化条件要素需求函数约束优化的包络定理●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对偶性(4学时)对偶性质成本函数的充分条件需求函数对偶性质的用处●效用最大化行为(4学时)偏好与效用函数消费者的选择行为间接效用函数重要恒等式●消费者的选择(4学时)斯勒茨基方程显示偏好对偶性最大化的充分条件●需求与消费者剩余(4学时)预算约束中的禀赋需求的加总性问题反需求函数消费者剩余补偿性与等价性变化●不确定性(4学时)期望效用理论风险态度主观概率理论一些悖论●完全竞争市场(4学时)利润最大化与行业供给函数自由进出与长期均衡福利经济学定理效率与福利税收与补贴●垄断(2学时)福利与产出价格歧视福利影响●博弈论与寡头(6学时)策略行为与纳什均衡序列博弈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古诺均衡波特兰德均衡数量领导者和价格领导者模型重复博弈和序列博弈解●一般均衡模型(16学时)均衡的存在性与福利经济学定理考虑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行为考虑跨时期一般均衡考虑含有资产市场的一般均衡均衡的核与唯一性●公共物品(2学时)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需求显示机制●外部性(2学时)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出现外部性时实现效率的条件●信息经济学(4学时)委托代理理论信号理论信息甄别理论八、教材及参考书Varian, Hal R. Microeconomic Analysis, W.W. Norton & Company,1992.九、考核方式期末考试:60%习题:30%课堂表现:10%。
《高级微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适合专业:经济类和工商管理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先修课程要求:在本课程开设之前应修完《数理分析方法与技术》课程。
总学时和学分:85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任课教师及职称:彭国富教授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硕士学习期间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分析框架,学会使用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经济建模方法等来分析研究一些现实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经济理论和经济方法,并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相关的微观及宏观经济政策也应有所了解。
教学方式: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方法。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每一个理论基本上都采用“提出的背景——理论的构造——理论的应用”的基本思路来讲解。
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时,对于每一个理论均应掌握三个为什么,即:说的是什么事?怎么说的?有什么用?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高级微观经济学与高级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高级微观经济学由前言等十四个部分的内容组成,计划讲授课时为68课时,具体教学内容是:导言(2课时)主要讲授内容有西方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内容体系、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与讲授方法、西方经济学学习与研究参考资料等第一章偏好与选择(4课时)本章主要介绍消费者理性行为分析框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理性消费者、第二节效用函数、第三节效用最大化选择、第四节显示性偏好理论。
第二章需求分析(4课时)本章有关教学内容是在给出消费者行为分析对偶原理的基础上,经斯拉茨基方程的引进,对需求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进行的分析与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需求函数、第二节支出函数与对偶原理、第三节需求弹性、第四节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第三章需求分析理论扩展(4课时)本章介绍的内容分为显示性偏好理论的扩展研究和消费者的福利分析。
****大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授课专业:金融学授课教师:职称/学位:副教授开课时间:二○二○至二○二一学年第一学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要求《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下属各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是广大学生顺利完成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学业和今后继续深造的重要基础。
其基本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概论,供求理论,消费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和市场失灵及政府的微观决策理论。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和理解各章节术语指标分析,熟练掌握思考和研究各类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引入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取得的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实施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作为社会主义爱国青年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最终达到专业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有关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和分析逻辑;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课程目标3:初步培养学会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4: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课程目标5: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和理解掌握课程内容重点,引入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取得的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实施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60633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平时30%;期末70%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
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为一体。
微观经济学也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运行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其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微观经济学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最终明确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如何得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一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2.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3.掌握微观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4.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掌握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运行机制。
本课程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市场结构、价格理论等重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应等;2. 掌握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方法,了解市场均衡的形成过程;3. 理解市场结构的不同特点,比较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市场效率和公平性;4. 掌握价格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价格弹性的计算方法;5. 理解企业生产和成本的关系,掌握企业最大化利润的方法与过程。
三、课程内容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a. 经济学基本概念回顾b.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 市场需求和供给分析a. 需求的概念与弹性分析b. 供给的概念与弹性分析c. 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均衡分析3. 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a.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b. 垄断市场结构c.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d. 集中度和市场效率的关系4. 价格理论与价格弹性a. 成本和供给决定价格b. 需求弹性的概念与计算c. 价格弹性的实际应用5. 企业生产和成本a. 企业生产函数和长期短期成本曲线b. 边际分析与企业供应决策c. 企业最大化利润的方法与过程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系统性地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市场行为、企业决策等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4. 课堂练习:布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效果。
5. 资源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搜索并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五、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市场结构、价格理论和企业决策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市场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和分析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提高经济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1.3 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二、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1 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2.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2.3 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2.4 边际效应与边际分析2.5 机会成本与选择三、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3.1 效用理论3.1.1 性质和特点3.1.2 边际效用和总效用3.2 需求理论3.2.1 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3.2.2 需求的决定因素3.3 边际效用与边际替代率四、生产与成本理论4.1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4.1.1 产出与输入关系4.1.2 短期与长期4.2 成本理论4.2.1 总成本与边际成本4.2.2 不同成本概念及其关系五、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论5.1 市场结构分类与特征5.2 完全竞争市场5.2.1 供给与需求决定市场价格 5.2.2 短期与长期市场均衡5.3 垄断市场5.3.1 垄断定价与利润最大化5.3.2 垄断的福利损失与监管5.4 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六、收入分配理论与市场失灵6.1 边际生产力和边际利润6.2 市场收入与福利分析6.3 市场失灵的类型与原因6.4 政府干预与调节七、信息经济学7.1 不完全信息与不对称信息7.2 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7.3 寡头垄断与市场竞争7.4 技术进步与创新八、微观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8.1 个体决策与消费行为8.2 企业决策与生产行为8.3 政府决策与公共政策8.4 国际贸易与全球经济九、案例分析与综合能力培养9.1 实际案例分析9.2 综合能力培养与实践操作十、课程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需求理论、产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明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及其框架体系;掌握微观个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化配置资源的基本原理以及各微观主体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基本条件和原则;了解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以及西方经济学所包含的意识形态。
本课程的教学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重阐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的经济现象。
二、课程教学要求讲授过程中,在保持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注意其局限性的介绍。
突出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应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
着重理论联系实践,讲授相关理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微积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与本课程相关的综合性案例分析,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并演示如何应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以及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区别,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借助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目、资料收集及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习得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1.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原因;2.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4.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5.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难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