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 格式:ppt
- 大小:13.57 MB
- 文档页数:93
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一、导语设计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
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以长沙为背景的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手法包括: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长沙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长沙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
象征手法:通过将长沙的地标建筑、自然景观等作为象征物,表达了对长沙的热爱和赞美。
比喻手法:通过将长沙比喻为“英雄之城”,表达了长沙的豪迈和自信。
对仗手法:整首诗采用了严格的对仗结构,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和流畅。
叙事手法:通过叙述长沙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展现了长沙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经典之作,词中描绘了壮美的山川、秋景的寓意、自然意象以及生命意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意象赏析。
1.壮美山川词的开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山川画卷。
这里的山川并非写实,而是经过作者主观感受的艺术再现。
寒秋时节,湘江北去,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地凝望着远方的山川。
这里的山川不仅指自然景观,更是指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
诗人以壮美的山川寓意祖国的秀美河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秋景寓意在《沁园春·长沙》中,秋景的描写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上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进一步升华了秋天的寓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里的秋景寓意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也寓意着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3.自然意象《沁园春·长沙》中的自然意象非常丰富,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
通过这些自然意象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这些自然意象也呈现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4.生命意识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词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都是生命的象征。
这些生命在大自然中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5.创作风格《沁园春·长沙》的创作风格豪放、雄浑、大气磅礴。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较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导语】当⼀个⼩⼩的⼼念变成成为⾏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形成性格,⽽性格就决定你⼀⽣的成败。
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步。
⾼⼀频道为莘莘学⼦整理了《⾼⼀年级语⽂必修⼀《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 这⾸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开始,作者便把⾃⼰置于秋⽔长天的⼴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个⾼远的深秋境界⾥。
远看:“万⼭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的黄栌,和祖国⽆数⼭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杉、槭树、槲树、黄连⽊……那⼀重重⼭,⼀层层树,让⾃然之神彩笔⼀抹,晕染得⼀⽚嫣红,⽐⼆⽉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六⽉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晶。
江⾯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清浅见底的江⾥,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幅⽴体的寥廓万⾥、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的岭南画派⼤家关⼭⽉浓墨重彩的彩墨⼭⽔图。
不愧为“驱⼭⾛海置眼前”词中描绘的“独⽴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图”、“中流击⽔图”拼成了⼀幅⾊彩绚丽、⽣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
全词共分上、下两⽚,上⽚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幅壮丽的湘江寒秋图画,并即景抒情,⼤胆发问,“谁主沉浮”。
词的开篇“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既点明了时令和地点,⼜为读者勾勒出了特定的环境。
“独⽴”⼆字,进⼀步突现了词⼈雄⽴橘⼦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代伟⼈的青年风采由此跃然纸上,横空⽽出。
接下来的七句由⼀个“看”字总领,通过“万⼭”、“漫江”、“霜天”、“飞鹰”、“游鱼”等⼀系列意象,不断地变换“看”的视⾓,将“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四个⾓度所见景物有机地揉合起来,形成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彩鲜明的艺术张杨,寒秋景物因此⽽⽣动、活泼、壮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