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25
西安市开发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问题探析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城市建设是西安城市建设、陕西省西咸新区的重点建设区域,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推动力量,将对于提升西安市及西咸新区的城市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沣东新城道路绿化建设中存在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探讨其绿地景观可以相对提高对策及具体思路。
标签: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析一、沣东新城城市绿地景观现状分析沣东新城城市环境主要以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乡镇为主。
其中斗门、高桥、六村堡、王寺等主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
现状村路、乡道贯穿于整个沣东新城之中。
良好的历史文化条件则应进行合理规划利用。
贯穿于沣东新城的沣河、太平河、皂河以及昆明池等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也应合理融入沣东新城城市规划理念中。
1.景观宏观布局分析沣东新城将围绕周丰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建设周秦汉历史文化景观带。
同时加强沣河生态治理,启动沣河生态景区及两岸滨河生态景观带。
根据沣东新城规划的七大板块制定不同的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城市主体区。
2.景观构成分析沣河田园城市组团:位于新城的西北闻,沣河与渭河的交汇处,道路绿化以旱柳为主,骨干树种为大叶女贞、楸树、栾树、核桃,种植结构以乔灌草为主,品种以本土植物为主,可采用淘汰的生产性植物。
体现“田园、悠然、若南山”的特点。
三桥现代商贸组团:是沣东新城重要的商业贸易区,道路绿化骨干树种为七叶树、元宝枫、白碧桃、大叶女贞与多种地被组合的形式;种植结构以乔草为主。
体现“时尚、多彩、有活力”的特点。
科学城科技统筹组团:是沣东新城重要的科研组团,骨干树种为国槐、七叶树、大叶女贞,搭配花灌木,种植结构以乔藻草为主,可引进部分新优树种。
体现“清雅、林荫、冒新意”的特点。
镐京立体城市组团:位于镐京遗址公园的周围,道路绿化骨干树种为千头椿、银杏、大叶女贞与地被搭配为主;种植结构以乔灌草为主。
体现“秩序、生动、怀古情”的特点。
昆明池生态文化组团:位于昆明池的周围,道路绿化骨干树种以馒头柳、马褂木、白玉兰与新品种小苗和花灌木为主,种植结构以乔灌草为主。
西安市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绿地管控研究摘要:城市绿地规划与管控是落实国家战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和营造宜居城市空间环境等的重要举措。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绿地现状问题的解读,明确西安市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绿地管规内容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和附属绿地,并通过单元导则、祥则、绿线三种管控方式对其进行管控。
关键词:绿地;管控;详规一、前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建设美丽中国必由之路,而城市建设中的绿色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区生态体系搭建的核心组成内容。
城市绿地规划与管控是落实国家战略、上位规划和城市生态发展目标,强化生态管控、有效保护各类城市生态要素,夯实城市绿色发展基础、彰显城市山水资源特色,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和营造宜居城市空间环境等的重要举措。
二、西安市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绿地现状问题1、公园绿地规模较国家规范仍有差距,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通过分析各区县15分钟生活圈公园绿地(5-10公顷)、10分钟生活圈公园绿地(1-5公顷)、5分钟生活圈公园绿地(1公顷以下)人均绿地指标,可以看出详规层面公园绿地规模较国家规范仍有差距,其中15分钟和5分钟生活圈公园绿地服务极为欠缺。
2、社区公园、游园覆盖不足,社区服务存在短板西安市综合公园服务覆盖率为65.99%,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为58.20%,游园服务覆盖率为24.77%,三种类型的公园服务共同覆盖率为11.96%。
综上,西安市综合公园服务覆盖情况稍好,社区公园、游园服务覆盖存在一定短板,未来应增加低等级绿地分布,加强均衡布局。
3、现状绿地分区供给差异较大,供给水平由中心向外围递增西安市老城区主要为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稀缺,整体上绿地供给水平较低。
周边区县为近年来城市主要发展区,建设标准高,绿地供给水平较好。
三、详规绿地的管控内容本次按照绿地属性的不同,将详规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和附属绿地,同时,结合相关规范确定不同类型绿地在详规层面的管控内容及指标。
西安市郭杜科技教育产业开发区城市绿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作者:王怡易洪艳薛涛张野玲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11期西安市郭杜科技教育产业开发区分为老城镇区和教育产业新区两部分,老城镇区绿地主要集中在居住小区,教育产业新区绿地主要集中在大学,公园绿地占所在区域绿地总面积比例老城镇区高于教育产业新区,公园绿地中的区域性公园在教育产业新区绿地中所占比例极少。
在今后郭杜科技教育产业开发区的城市绿地建设中,应从区域上考虑均衡建设绿地,在加大公园绿地建设的同时,多方位考虑绿地类型,因地制宜适当增加建设目前没有的全市性公园、专项公园、带状公园以及公共设施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等其他公园绿地类型。
开发区是由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为了支持地区发展地方经济或者加快城市融合等原因成立的。
其中各种机构相对完整,它的政府机构通常是以管委会的形式出现的。
开发区内聚集了各类工业和企业以及高校,积聚了人力物力、信息物流、优惠政策和财务管理等资源,对这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空间结构带来影响和改变。
节奏快、压力大、空间密集的生活方式会激发居住在开发区内的居民对大自然的向往,渴望在大自然环境中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憩。
这种心理需求可以通过合理布局的城市绿地系统让居民得到满足,城市绿地系统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职能作用。
因此,城市绿地建设是西安市郭杜科技教育产业开发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发区内居住主体居民的基本需求。
城市绿地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都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绿地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
对城市绿地的研究国内主要从设计理念、景观结构、生态规划、空间布局、功能等角度去研究。
从已有的西安绿地系统研究来看,有宋洁《花园之城建设导则在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中的应用——以西安市为例》(2020)、周自翔等《西安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2019)、张亚玲等《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品质西安”绿地系统建设研究》(2018)、杨晗孜等《从服务市民的角度看西安市绿地系统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等研究》(2016)等论文发表,但是对西安市的开发区、产业区、工业园的城市绿地研究很少见。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陕西省省会。
西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中国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
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以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唐以后,西安虽失去了京城地位,但仍作为西北重镇历经苍桑。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
1979年-1982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城要,1992年-1995年初完成了第三次总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的宏伟目标。
一、城市性质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0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65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28.5万左右,农业人口37.5万左右),暂住人口从60万增加到90万左右;2005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86.8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49.5万左右,农业人口37.3万左右),暂住人口105万左右。
201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310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73.6万左右,农业人口36.4万左右),暂住人口为120万左右。
前言2001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市绿地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城市绿化工作。
会议不仅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较高而急迫的要求,将其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提升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必须完整的强制性内容,而且对绿地系统规划寄予极大的期望,希望通过规划全面落实绿线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城市各类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009年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落实科学发展观,西安国际港务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这一举措是随着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城市低碳化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为了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化的城市新区,今后如何在既有成绩基础上,选择一个落脚点,将生态城市建设推向适应低碳化趋势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编制本次《西安国际港务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
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中国内陆第一国际港,西部经济的动力引擎,因而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类型齐全、比例适当、布局合理的绿地系列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开放的绿地网络体系。
过去,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一直是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主要范围是工厂、企业、街道、广场、居住区和公园,以及其它各种类型附属绿地。
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沿用前苏联关于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和相应的定额指标,强调城市绿地的“游憩”功能,较多考虑公共绿地的均衡布局,以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和城市生活、生产活动的安全要求,以及满足城市艺术风貌的要求。
然而,随着快速城市化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这种仅仅建成区内部的绿地系统理论和简单的“点、线、面”布局原则,正面临着深刻挑战。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加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西安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西安城市绿地现状、问题分析及规划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西安城市绿地现状目前,西安城市绿地体系相对来说较为完善,包括公园、绿地广场、湖泊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大明宫遗址公园、大雁塔、小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
这些绿地不仅丰富了城市人文景观,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另外,西安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种植了大量的绿化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态。
二、西安城市绿地问题分析1.城市绿地布局不合理尽管西安城市绿地体系相对完善,但绿地分布不均匀,大部分绿地集中在市中心,城市边缘区域绿地稀少。
这导致城市绿地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市民中心区绿地面积偏小,无法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同时城市边缘区绿地稀少,无法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绿地内部功能不完善有些绿地存在单一的功能,不具备综合利用的能力。
比如,有些绿地仅仅是一个公园,不具备丰富的功能,无法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这导致绿地利用率低,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绿地建设与保护缺乏有效监管由于绿地建设与保护的责任部门众多,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绿地建设与保护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一些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破坏绿地,或者使用低质量的材料进行建设,导致绿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三、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议1.优化绿地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空间分配,将绿地布局扩展到城市边缘区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整体绿化率。
同时,要注重公共绿地和私人绿地的结合,通过建设小区绿地、社区绿地等,满足市民的日常居住需求。
2.提升绿地功能在绿地建设中,应开展多功能开发,使绿地既能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又能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
例如,可以在绿地内设置体育设施、儿童游乐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题目: 西安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学生姓名 刘洋学 号 2009117036指导教师 朱志梅院 系 城市与环境学院专 业 环境科学年 级 2009西安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刘洋摘要:简要介绍西安市实行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具体规划方案,以成绩及如何实行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及发挥其相应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建设;古城特色;可持续发展Xian city green land system ecological functionLIU Yang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xian city of background, specific plan, and how to practice green ecological system planning and exert its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function.Keywords: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cient city character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前言和背景作为世界闻名的历史名城,西安有着灿若繁星的古代文化遗迹。
但由于过去几十年人们环境意识淡漠,开发失衡,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加之西安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大,人口集中,绿地缺少,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大大影响了西安的声望和发展,下大力气综合治理已势在必行。
西安明年将开工建设西郊公园、小雁塔公园、大雁塔北广场、含光路南口广场、含元殿御道广场、环西路城河外沿改造、“三园”中的野生动物园及每个区修建一个1万平米左右的区级广场等八项工程,投资4亿元新建200万平米绿地(广场)。
未来几年,西安市将在二环沿线新建6个公园:西郊公园、小雁塔公园、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丈八木塔森林公园、青龙寺公园及汉长安城遗址公园。
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绿地系统规划孙湖燕1,孙 震2※(1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园林景观有限公司,710024;2 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摘 要: 通过对西安浐灞生态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绿地系统组成、植物体系规划的分析,展现了浐灞生态区绿化生态系统规划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 西安市; 浐灞生态区; 绿地系统; 规划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部,包括浐河、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形区域,南起绕城高速南段,北至渭河南岸,东以灞河的蓝田、灞桥为界,西以浐河流域为界,规划区总面积129 km2,其中集中治理区为89 km2,是一个生态型的滨水城市新区。
该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整个区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根据浐灞生态区的总体规划,区内的绿地率将达到48.5%,人均公共绿地35.6 m2/人,规划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为1956.1 hm2。
浐灞生态区是西安主城区中最注重生态绿化,以“生态”为名片的区域,建成后将成为西安市最大的一块城市绿色肺叶,在城市生态格局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绿心”地位。
1浐灞生态区绿化生态系统规划的主要特色大水大绿、大疏大密是浐灞生态区作者简介: 孙湖燕(1976—),女,山西汾阳人,工程师。
E-mail: szshy111@163.com。
※通讯作者。
绿化生态系统规划的主要特色。
浐灞生态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以恢复健康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尽可能增加绿量、调整绿地布局结构、完善绿地类型。
绿地系统结合浐灞生态区的地形地貌、水网格局精心布置,同时考虑西安及浐灞区文脉的传承,充分运用自然山水资源,实现城市的绿化和美化,按照城乡结合、公共绿地与专用绿地结合、大中小结合、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使全区公共绿地星罗棋布,专用绿地遍地展开,绿色环带层层互套,蓝带绿带交织成网,形成以乔木为主体,乔、灌、地被和水生植物相结合的多层次群落结构,以增强城市绿叶和绿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