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开放空间的概念。
城市绿地: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职位为主要形态的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这一系统同时与自然、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林地、农牧区相沟通,形成城郊一体的生态系统。
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子系统。
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是国外常用的大致与我国绿地相当的概念。
广义的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强调空间概念本身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和外围的山体、水体、植被、林地等具有自然特征的空间,也包括城市中的公园、广场、庭院、步行街等人工环境。
开放空间涵盖的空间远远大于城市绿地涵盖的空间。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其中的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与细化。
⏹城市总体规划应明确城市绿化的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控制原则和指标,分层合理布置公园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等的绿线。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明确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的界线,规定公园绿地的绿化用地率、出入口、停车位、建筑密度等,规定附属绿地占单项建设用地的比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的内容与阶段相协调,优化人居环境,满足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维护经济性等城市发展需要。
风景园林2005 第四期绿地系统规划专栏158 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一般说来,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但是两者也有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成果,也可以补充反馈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去,充实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特别是在重视人居生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当代,绿地优先(open space first)已经是常规的规划方法[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规划所无法代替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可以先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做到建设用地规划与非建设用地规划并重与互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才能具有法律效力,进行实施和有效管理。
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的最有利时机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同步进行。
这样可以和城市规划的其他内容协调,互相调整。
编制完成后,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部分(专业规划)可以直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以外(郊区)的绿地规划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附件,和总体规划一起报批,这样效率会高一些。
有些城市像北京市把整个市域划为规划区范围,郊区也在规划控制管理范围之内,绿地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可以全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如果错过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时机,可以作为总体规划的局部调整,或者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在程序上比申报总体规划修编简便一些。
9 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方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论是专业规划还是专项规划,都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
编制规划的主体是市政府。
具体操作最好是由园林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合作。
园林部门对当地园林绿化的历史、现状和需求比较熟悉,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整体情况和编制规划的操作规程比较熟悉。
两者合作,能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在编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要贯彻政府组织,专家指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方式。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总则1、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加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规划质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特制定本《纲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
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纲要》由建设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全国各地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中,均应遵循本《纲要》。
在实践中,各地城市可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发现新问题及时上报,以便进一步充实完善本《纲要》的内容。
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
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二、绿地现状与分析。
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第二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的意义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三章规划目标一、规划目标二、规划指标第四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一、规划结构二、规划布局三、规划分区第六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一、城市绿地分类(按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执行)二、公园绿地(G1)规划三、生产绿地(G2)规划四、防护绿地(G3)规划五、附属绿地(G4)规划六、其他绿地(G5)规划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要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
龙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简介一规划范围本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龙泉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1年修订版中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市域规划范围,重点对城市总体规划的19km²建设用地内的绿地进行系统规划,规划人口20.7万人。
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3年-2016年,远期为2017年-2020年,远景为2021年-2030年。
三规划目标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突出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整合功能,从区域生态建设和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配置城市绿地系统,达到绿量和格局的优化。
将龙泉建成“山林风景型园林城市”,构筑“城在山中立,水在城中流,山在城中秀,山水城相依”的生态景观格局。
四规划指标规划指标(2013年—2030年):至2030年,城市建成区内绿地率达到41.14%,至2030年,规划公园绿地总面积2718500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13.13平方米(2030人口以20.7万计)。
五规划策略1)保护:保护城市现有景观资源,以山体公园、风景林带、森林公园、城市公园、滨水绿带及文化公园等形式对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进行特性分类保护。
2)修复: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尤其对水系统、生物栖息地系统、植被保护地系统等进行修复,注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使其生态和景观功能得到完善。
3)增绿:一是通过新增绿地提高城市总体绿量,二是通过优化绿地布局完善绿化结构。
4)连通:通过龙泉溪滨水带状绿化、丽龙高速防护林建设、城市内部路网绿化系统串联城市各主要公园绿地,使各类绿地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协同功能更加强大。
5)网络:整合林网、路网、水网、绿网,使其相互交织,共同编织成龙泉市绿地系统网络。
六规划空间结构结合龙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通过对龙泉市市域自然空间格局(自然要素)和城镇空间格局(人工要素)的综合分析,以突出“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三个核心的景观要素,规划形成“一核、两屏、一轴、多级”网络化城市绿地结构。
名词解释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绿化:城市中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休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城市绿化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绿地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园林绿地总面积站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三维绿量: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量(单位:m3)。
三维绿量是应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的立体绿量绿化覆盖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公园服务半径:公园为市民服务的距离,即公园入口到居民住地的距离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盒控制的地域界线。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当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和控制的主要地表水体,划定城市蓝线,并确定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的要求。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道路绿地:道路绿地是指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
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行道树绿带:行道树绿带是指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道路绿地率: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装饰绿地:是指以装点、美化街景为主,不允许行人进入的绿地分车绿带:是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种植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休憩和美化景观的城市绿化用地园林绿地面积:城市中各类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等绿地面积的总和人均绿地面积:市民平均可分享的绿地面积,即每人平均可拥有的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公共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绿线:规划的城市绿地的外围边界线。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但两者也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的关系。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由城市中各类绿地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稳定而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而尖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泛滥等破坏生态平衡现象也由城市扩散到周边的乡村。
城市化以后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被污染或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现象,急切地要求我们从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角度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1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及其分类1.1 城市绿地系统定义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各类绿地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由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类绿地构建成的一个稳定而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通常,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范畴内所有人造的和自然的绿地、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质的空间,是由相互制约且具有一定体量的各类绿地组成,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等五类。
1.2 城市绿地的分类按照我国建设部在2002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市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较好的区域。
按绿地的主要功能,城市绿地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类型:1.2.1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览休憩为主要功能,并有一定的游览休憩设施和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同时还兼有健全生态环境、美化城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以专项规划的形式存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最高目标是一致的,是为人类创造健康优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但两者在规划目的、规划任务与内容等方面侧重点是不同的。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性规划,是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做出部署和建设依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和任务是科学制度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绿地的空间分布,其规划对象是城市绿地。
阐述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绿地在整个城市的作用正越来越显现和突出。
本文对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1两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种是根据《城市规划法》,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的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法》中提到“系统”的只有交通体系、河湖系统和绿地系统。
这种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是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规划的绿地类型是依照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的“绿地G”,包含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两个种类。
这种绿地系统规划的作用是指导编制下一个层次的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划定“绿线”的依据。
经过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
这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覆盖范围和绿地类型方面,还不能满足申报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
另一种是根据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这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项规划)的覆盖范围是全市域,即: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含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8个种类)。
这种绿地系统规划符合申报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
但是必须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经过批准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2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法》规定的“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一般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专业规划的范围仅是“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即在城市规划期内(通常为20年)城市建设发展到的用地,也就是规划预期的建成区,连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也没有达到。
这个范围,对城市规划用地管理是够用了,但是远不能满足维护城市生态和市民游憩的需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扩大规划区范围是必然的趋势。
在1996年编制的《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中,就已跳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局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通过保留现状端州、鼎湖之间的湿地将两区有机联系起来。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摘要】针对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为保证有序的城市建立和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编制城市绿地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1.规划背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绿地专业规划的深化和细化,有效地指导城市绿地建立。
有助于推进城市建立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2.现状剖析采用空中普查和影像图剖析相分离的办法,对朝阳市区的各类绿地进行全面调查。
对园林绿化现状的有关材料和影响要素进行综合剖析。
朝阳市现状到达省级园林城市规范。
但公园绿地构造规划有待优化。
综合公园面积比例很高,特别是森林公园,面积大且多山地,不利表现综合性公园功用。
园林苗圃规划缺乏发展战略,苗木品种少。
外来树种大幅增加,应注重外来生物入侵对本地乡土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现状防护绿地以高速公路、河流沿岸防护林为主,自然植被生长普通;防护系统各绿地间缺乏有机联络,未构成网络。
道路绿化整体较好,绿化掩盖率高。
大局部机关单位绿化较好,绿地率高;大局部校园绿化率较高,有文化内涵;新建寓居小区达标率高,绿化景观漂亮;老城寓居区绿地少,缺乏活动设备和场地。
3. 规划目的近期目的:调整绿地构造规划,完善绿地类型,增强城市公园绿地与防护绿地建立;道路、铁路、河流工业卫生防护绿地构成系统。
增加隶属绿地的面积数量,加大精品绿地建立,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整体程度和品味,在近期内创立成国家园林城市。
远期目的:城市绿地体系完善,市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温馨、漂亮、平安;城乡生态环境谐和发展,园林绿地景观优秀,成为集漂亮宜人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4.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目的:突出朝阳市“山水城市及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建立生态良好、环境漂亮的市域大环境。
构造规划:“一城多山、一水多链、遗产密布、景区众多”,构成一河穿城,众山为屏,水库相拥,遗址共同,绿廊成网的市域绿地系统构造。
“一城多山”一城指朝阳市主城区;多山是丛山环抱,风光宜人,现状植被坚持良好,已构成众多的林场和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