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1培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77.50 KB
- 文档页数:10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实验原理与目的】肝性脑病是指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一种神经-精神综合征。
氨中毒学说是阐述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之一。
本实验目的是指导学生采用肝大部分切除术复制出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对经不同处理的实验动物输入氯化铵,观察出现相应症状所需氯化铵用量及时间,探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此外,加强学生对实验设计对照原则的理解。
【实验对象】家兔2只,成年,健康,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实验前禁食过夜,自由饮水。
【实验器材与药品】1.器械哺乳类动物急性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方盘,动脉夹,5ml、10ml、50ml注射器及针头,婴儿秤。
2.药品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NH4C1)溶液。
3.其他塑料导管、静脉输液装置、粗、细手术线。
【实验步骤与观察指标】取家兔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
(一)实验组(肝叶大部分切除+注射复方NH4C1溶液)1.将家兔称重后仰卧固定于兔台上,剪去上腹部正中被毛,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2.从剑突下作长6~8 cm的上腹部正中切口,打开腹腔,暴露出肝脏,术者左手食指和中指在镰状韧带两侧将肝脏往下压,右手持剪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图3-6-3-1)。
辨明肝脏各叶,用粗棉线沿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和方形叶之根部围绕一周并结扎(图3-6-3-2),待上述肝叶变成暗褐色后用组织剪逐叶剪除。
保留右外叶及尾状叶(图3-6-3-3)。
3.沿胃幽门向下找出十二指肠,用小圆缝合针作荷包缝合(图3-6~3-4)。
从荷包中央剪小口,将细塑料管插入十二指肠腔内约5 cm,收缩荷包缝合并打结,然后再用缝线在塑料管上另打一个结固定,以防塑料管滑脱。
将肠管回纳腹腔,只留塑料管一端于腹外,用三角缝合针全层缝合腹壁,将动物松绑,放在实验台上观察和进一步实验。
4.每间隔5 min用注射器通过塑料管向肠腔内注入2.5%的复方NH4C1溶液5 ml,直至出现全身性抽搐。
2020.5.8二、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1、肝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病机制是什么?2、PPT的实验步骤中为什么要分别设立甲、乙、丙兔,其目的何在?3、结扎肝门血管以及灌入氯化铵是否能复制肝性脑病的动物模型?为什么?4.这三组家兔的血氨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机制为何?5、肝叶結扎并注射氯化铵組会产生什么症状?其原因是什么?1、肝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生机制是什么?概念:肝性脑病(HE)又称肝性昏迷,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早期表现为可逆性的,主要包括人格改变,智力减弱,意识障碍等,晚期发生不可逆性肝昏迷,甚至死亡。
发生机制:①氨中毒学说:血氨↑,进入脑组织,引起脑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②假性神经递质学说:严重肝病时,假性神经递质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堆积,使神经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不能维持唤醒功能,从而发生昏迷。
③氨基酸失衡学说:严重肝病时,血浆BCAA/AAA比值↓→脑内假神经递质↑,正常递质↓→抑制性神经活动增强,严重可出现昏迷。
④GABA 学说:血氨↑,进入脑组织,增强抑制性递质介导的中枢抑制作用,中枢抑制作用增强。
2、PPT的实验步骤中为什么要分别设立甲、乙、丙兔,其目的何在?影响肝性脑病的发生的因素有血氨浓度和肝脏功能,设置甲乙丙是为了做对照,甲乙对比可以说明肝对氨的解毒作用,甲丙对比可以说明血氨在肝功能障碍时的毒性作用。
3、结扎肝门血管以及灌入氯化铵是否能复制肝性脑病的动物模型?为什么?可以,因为结扎肝门血管可以导致肝功能障碍而导致对氨的解毒作用降低甚至丧失,此时注入氯化铵可以导致血氨浓度升高进而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
4、这三组家兔的血氨变化趋势是什么?机制为何?甲组的血氨浓度明显升高,因为甲组肝功能障碍,解毒能力下降,注入氯化铵会导致血氨明显升高。
乙组血氨浓度略微升高然后恢复正常,乙组肝功能正常,注入氯化铵后血氨升高,一段时间后由于肝脏的解毒功能而恢复正常。
丙组血氨浓度刚开始无明显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升高,丙组的肝功能障碍,没有注入氯化铵,故开始时血氨正常,但随着机体代谢产生氨,而肝脏无法代谢,导致氨在血液中堆积,使血氨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