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6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 格式:xlsx
- 大小:10.88 KB
- 文档页数:1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贯彻落实《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16.06.30•【字号】渝国土房管规发〔2016〕4号•【施行日期】2016.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贯彻落实《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国土房管规发〔2016〕4号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市国土房屋执法总队、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市土地和矿业权交易中心,各区县(自治县)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局,各分局,机关有关处室:为贯彻落实《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渝府令第295号)(以下简称《地票管理办法》),现就地票使用和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关于差异化使用地票《地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应当使用地票的建设用地位于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实行差异化使用地票政策。
具体按以下方式操作:(一)自2016年1月1日起,按实际使用地票数量25%的比例,对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分别配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建设用地规划空间指标;按实际使用地票数量50%的比例,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各区县分别配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建设用地规划空间指标。
配给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或建设用地规划空间指标按以下方式管理和使用:1.市国土房管局分区县建立地票使用管理台账,根据地票使用情况,实时登记并配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建设用地规划空间指标。
2.配给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由各区县自行安排用于办理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各类用地的农用地转用手续。
3.配给的建设用地规划空间指标,由各区县按规定落实布局,并按规划实施管理规定报批。
(二)自2016年1月1日起,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范围内的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应按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提供等量地票;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范围内的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应按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提供等量的地票或提供等量按差异化使用地票政策配给本区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安义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一、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规划将规划研究层次界定为县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 县域:范围包括现状7镇、3乡、1场,总面积666平方公里2. 规划区:范围包括龙津镇、鼎湖镇、万场全部,以及东阳镇、万埠镇、长埠镇和石鼻镇的部分村庄,总面积83平方公里3. 县城区:范围包括龙津镇、鼎湖镇9村和凤凰山工业园,总面积66.3平方公里三、人口及用地规模人口规模2009年,安义县域总人口27.7万人,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规划确定安义县域总人口为:近期(2015年)31万人;中期(2020年)35万人;远期(2015年)43万人;2015年末,安义县城区人口为11万人,中期2020年末,安义县城区人口为13万人,远期2030年末,安义县城区人口为18.5万人。
用地规模现状建成区(2009年)面积7.57平方公里,规划至远期(2030年末),安义县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9平方公里。
四、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综合安义县的现实发展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幸福安义”、“效率安义”为安义县的总体发展目标。
进一步提高安义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化水平,显著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将安义建设成为赣西北制造工业重镇,南昌城市副中心和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旅游特色的宜居城镇。
城市性质1、南昌城市副中心;2、都市后花园;3、生态宜居城镇;五、规划结构和发展方向(一)城市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河两岸五组团”:“一河两岸”——安义城区跨潦河发展,南北空间平行布局,轴向生长。
“五组团”——以潦河为界,通过潦河支流、生态廊道自然分隔,在北岸形成老城组团、新城组团、工业组团三个组团,在南岸形成鼎湖组团、南岸新区组团两个组团。
老城组团:依托现有的发展基础和人气,形成集商业、办公、教育、医疗于一体的老城风貌综合生活组团。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一、前言2011年7月江苏省政府批准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域层面一系列重大战略、上位规划的颁布出台,使得淮安城市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多重重大战略聚焦淮安及周边区域。
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特色增长极的战略要求以及全省“1+3”功能区战略布局,明显提升了淮安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淮安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
二是城市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地位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高铁方面结合国家铁路网规划,未来可北达京津、南抵沪宁,实现宁淮1小时同城生活圈,融入上海2小时经济活动圈。
三是随着“两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获批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淮安“纳湖入城,淮洪一体”战略构想急需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面临重大调整。
四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三大试点获批,将有力的促进淮安城市发展和治理方式转型。
以上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使得淮安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更好地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亟需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因此,本次总体规划修编以全面落实淮安三项改革试点要求(多规合一、土地使用制度、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央和江苏两个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前提,确定规划理念和方法,体现中央关于生态、集约、宜居等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意图;立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战略要求,结合淮安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问题,为淮安进入新常态阶段以后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为淮安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繁荣之城、安康之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建设提供具体抓手。
2011年7月31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了《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苏政复〔2011〕50号文)。
现将规划成果方案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总则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近期:2009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
规划区淮安规划区范围包括淮安市辖区,面积为3171平方公里,以及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约为3186平方公里。
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指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规划区,指市辖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指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省道。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市域总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3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585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近期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3%,城镇人口为28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0%,城镇人口为335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410万人。
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空间结构市域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推动“多节点—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通过聚合区域高端职能,辐射带动市域发展。
2、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
3、多点:即其他城镇。
4、网络化: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形成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临泉县城市总体规划 2009 2030 》简要介绍临泉县城市总体规划 2009 2030 》简要介绍、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其中:近期为2009年-2015年,中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2、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县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研究层次。
(1)县域:临泉县行政辖区范围,包括31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区,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
(2)规划区:县城建成区、城关镇、张营乡、田桥乡、牛庄乡、单桥镇全部,韦寨镇在韦单路以北部分,面积约26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北至北外环,东至发展大道以东约2公里,南至南二环以南约1.8公里,西至204省道以西约3公里,总面积为80.6平方公里。
3、县域城乡空间结构县域形成"一个核心(中心城区)、两条发展轴(临淮一级公路、阜临路(S102)、三大增长极(杨桥镇、鲖城镇、宋集镇)、四个强镇(庙岔镇、瓦店镇、长官镇、滑集镇)、多个节点"的县域城乡空间体系,进而构建"一核带动、三极奋起、双轴联动、三区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4、中心城区规划(1)城市性质:皖豫边界地区的中心城市、滨水生态宜居的现代工贸城市。
(2)城市职能:皖西北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皖豫边界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滨水生态宜居城市。
(3)城市规模: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7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8平方公里,人均103.7平方米。
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5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6平方公里,人均102.9平方米。
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0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1平方公里,人均101.7平方米。
(4)城市发展方向临泉的发展方向是重点向南、向东发展,适当向西、向北发展。
城市向南、向东的发展时序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与用地的选择要求。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文本图集清水县人民政府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六年六月项目负责人项目审核人项目名称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合同编号52014121项目委托单位清水县城乡规划局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141078)规划资质证书等级甲级院长周俭教授合同委托代理人张恺设计部门及负责人规划四所张恺项目负责人张恺主任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校对人刘晓主任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审核人于莉项目组成员张恺、于莉、王兆聪、陈婷、汤群群、刘晓、陈保禄、蒋理、沈磊、黄守渤、裴家亮、丁凡项目完成时间2016年6月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文本清水县人民政府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六年六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县域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3)第三章县域城乡体系规划 (4)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13)第五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15)第六章县城总体用地布局 (16)第七章县城综合交通规划 (20)第八章县城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21)第九章历史文化保护与旧城更新规划 (23)第十章县城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5)第十一章县城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7)第十二章县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29)第十三章县城建设用地控制 (31)第十四章县城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设想 (32)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5)第十六章附则 (3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适应清水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上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的修改。
第二条规划编制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国家多部委联合发文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部署安排对清水县城乡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新的行动纲领。
辽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第一章总则第 1 条规划目的为适应东北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辽阳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正确引导与控制城乡各项建设活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辽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第 2 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995)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6、《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7、《辽阳市市总体规划(2001-2020)》8、《辽阳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9、《辽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10、《辽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1、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和规范。
第 3 条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化与周边辽阳市和鞍山市等大城市的整体发展关系。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优化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城乡空间,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 4 条规划重点统筹区域发展,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规模;统筹城乡发展,明确县域发展空间格局;合理布局中心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共享。
第 5 条规划期限本规划的期限为2009~2030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 6 条规划层次与规划区范围(1)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规划范围为辽阳县整个行政区划范围,面积2835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本规划区范围,包括首山镇(不含马家子村和响山子村)及兴隆镇,总面积78.1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