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悬架..教程文件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78
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汽教131班的王振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悬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简要说课。
首先,请允许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本堂课的教学理念。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课程的教学已经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轴”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单一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创设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
根据以上理念,本次课以“学生自主思考,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图片、动画等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本次课程-----悬架,这一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并最终获得真正的意义建构。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陈家瑞老师主编的《汽车机构造(下册)》一书第三篇汽车行驶系统中的第二十二章。
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悬架组成部分,弹性元件的类型和双向筒式减振器的工作原理,与其伸张和压缩行程。
这部分内容在汽车行驶系统中是一个较为基础但又十分重要的知识板块,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本课主要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第四篇的汽车转向系统与制动系统。
在教材内容上,教材先介绍悬架的概念,使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书中介绍了悬架的结构组成部分,通过对每个部分的分析,是学生一步步掌握本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知识点、技能项目和重难点如下:知识点:(1)悬架的结构;(2)各个组成部件类型和作用。
本次课的重点:独立悬架类型;弹性元件的类型;减振器。
本次课的难点:双向筒式减振器的工作原理,与其伸张和压缩行程。
二、学情分析本堂课的授课对象为12级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1班。
该班共有学生36人,且全部为男生。
从之前教学效果分析,该班学生整体对理论知识掌握比较不错,但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乐观。
实训十二: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的拆装与调整一、实训目的及要求1.了解弹性元件、减振器的结构及工作情况;2.掌握独立悬架的拆装;3.掌握常见轿车前悬架的正确拆装。
二、实训仪器设备1.麦弗逊式独立悬架一套或轿车一辆;2.弹性元件和减振器若干套;3.拆装工作台若干张、举升器、常用、专业工具若干套。
三、实训内容与操作步骤1.实训内容⑴前悬架总成拆装;⑵副车架、下摇臂和横向稳定杆拆装;⑶减振器的检查和更换。
2.操作步骤⑴前悬架总成拆装前悬架总成的分解图如图15-1、15-2所示。
①取下车轮装饰罩;旋下轮毂与传动轴的紧固螺母(拧紧力矩230N•m,如图15-3所示。
注意:车轮必须着地。
②卸下垫圈,拧松车轮紧固螺母(拧紧力矩110N•m),拆下车轮。
③旋下制动钳紧固螺栓(拧紧力矩70N•m),如图15-4所示。
取下制动盘。
④取下制动软管支架,并用铁丝将制动钳固定在车身上(如图15-4中上部箭头所示)。
注意:不要损坏制动软管。
⑤拧下球头销紧固螺栓(如图15-4中下部箭头所示)。
⑥压下转向横拉杆接头(拧紧力矩30 N•m),如图15-5所示。
⑦拧下横向稳定杆的紧固螺栓(拧紧力矩25N•m),如图15-6所示。
⑧拆下传动轴(VL节)与轮载的固定螺母。
⑨向下欺压前悬架下摇臂,从车轮轴承壳内拉出传动轴;或利用两个固定车轮凸缘上的蝶、孔,将压力装置V. A. G1389固定在轮载上,用液压装置从轮载中拉出传动轴,如图15-7所示。
拆下传动轴后,卸下压力装置。
⑩取下盖子,支撑减振器支柱下部或者沿反方向固定。
旋下活塞杆的螺母,用内六角扳手阻止活塞杆的转动,如图15-8所示。
前悬架总成安装的顺序与拆卸时相反。
但在安装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不允许对前悬架总成进行焊接或整形处理,不合格的零部件总成应进行更换。
②安装传动轴时,应擦净传动轴与花键齿面上的油污,去除防护剂的残留物。
在外万向节(RF节)花键齿面上涂上一圈5mm宽的防护剂D6,然后进行传动轴装配,如图6-12所示。
教案( 2015届)学院:工学院职教学院专业:汽车维修工程教育班级:姓名:学号:授课时间:年月日浙江师范大学制教学内容(章节)悬架课程类型理论课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班级教学目标:1.掌握悬架系统的功用、组成和类型。
2.熟悉弹性元件的作用和类型,了解各种弹性元件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3.掌握双向作用筒式减振器的构造、作用原理。
4.掌握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的类型、构造特点、相互连接关系。
5.了解电控悬架的功用、组成和工作原理。
6.熟悉悬架系统的维修,掌握悬架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相应的排除方法。
7.了解电控悬架的检修步骤和常见故障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悬架各组成部分的作用难点:双向作用筒式减振器工作原理教具:交流发电机的多媒体课件、专业教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教学进程(不够附页):环节一:巩固旧知探索新知(7分钟)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和黑板板书展示复习旧课的内容,并进行相应的提问。
利用多媒体展示汽车悬架类型,提问:大家平时知道哪些类型的悬架?汽车悬架起到什么作用?然后慢慢地将新内容引出来。
学生活动: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好奇心,增加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内容。
环节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教师讲授-多媒体辅助(38分钟)1.悬架结构组成(8分钟)教师活动:简略补充纠正同学们回答,进入授课阶段。
汽车悬架弹性地连接车轿与车架或车身,缓和行驶中车辆受到的由不平路面引起的冲击力,保证乘坐舒适和货物完好;迅速衰减由于弹性系统引起的振动,传递垂直、纵向、侧向反力及其力矩;并起导向作用,使车轮按一定轨迹相对车身运动。
悬架一般由弹性元件、导向装置、减振器和横向稳定杆等组成。
弹性元件—承受和传递垂直载荷,减小路面的冲击导向装置—传递纵向力、侧向力及其力矩,并保证车轮相对于车身有正确的运动关系。
减震器—加快振动的衰弱。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悬架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悬架的机械设计教学,使学生掌握悬架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分析方法。
学生将能够理解悬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熟悉悬架的设计流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对悬架进行简单的优化和分析。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1.掌握悬架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理解悬架的设计流程和关键参数。
3.熟悉悬架的优化和分析方法。
4.能够运用悬架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对悬架进行简单优化和分析的能力。
6.能够参与团队项目,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悬架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分析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悬架的定义和作用。
2.悬架的类型和结构。
3.悬架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参数。
4.悬架的优化和分析方法。
5.悬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悬架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悬架的类型和结构分析。
3.悬架设计流程和关键参数的确定。
4.悬架的优化和分析方法讲解。
5.悬架应用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悬架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悬架在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悬架的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设计手册》等相关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悬架的设计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