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解决问题》参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分配》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分配》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将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几个部分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如何正确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逐步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2.能够运用按比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按比分配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2.如何运用按比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思考和讨论,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
2.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如分配遗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几个部分。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引入按比分配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几个不同类型的按比分配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按比分配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解答的问题,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并解释解题思路。
其他学生听讲并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按比分配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按比分配的应用题解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分配的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比的计算。
但是,他们在解决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时,可能会遇到理解题意和列式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能够识别和解决按比分配的应用题。
2.能够正确列式和计算按比分配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按比分配的含义和应用。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分配的问题。
3.按比分配的列式和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
3.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比相关的图片,如奥运会奖牌榜,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比例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比例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按比分配的应用题,如某学校六年级有男生和女生共200人,男生占60%,求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并解释解题思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类似的按比分配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按比分配的练习题,并及时反馈和讲解答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分配的方法解决?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讨论其解决方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按比分配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完成按比分配的问题,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按比分配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为了引入新知识,老师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比如:如果有10个苹果和5个橘子,要按照2:1的比例分配给两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多少个水果?2. 学习新知识讲解按比分配的概念及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如何根据给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3. 拓展训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对于一笔资金按2:3的比例分给A和B,如果A得到100元,求B得到的金额是多少?4. 实际应用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例如:根据某个学校的校服需求,学生和老师的比例为3:1,如果学生需要100套校服,那么学校需要提供多少套校服?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按比分配的方法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相应的记忆。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按比分配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通过练习,学生掌握了如何根据比例进行物品的分配,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
•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场景可以应用按比分配的方法,并写下自己的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和方法,注重启发性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
同时,也要注意区分练习的难度,逐渐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请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和补充。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按比分配》人教版课题名称:按比分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实例巩固比的意义及比的基本概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的定义及比的运算法则。
2.通过实例灵活运用比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理解比的概念及应用。
2.灵活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学媒体:教学投影仪、黑板、教材。
2.教学素材:课件、教案、练习册等。
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 1. 通过举例子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对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20分钟) 1. 讲解比的定义及比的基本概念。
2. 通过例题让学生熟悉比的运算方式。
3. 整理比例运算的规律,让学生牢固掌握。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指导。
四、拓展应用(15分钟) 1. 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问题,将比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2. 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情境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 强调比例运算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
六、作业布置1.精选练习题,布置作业。
2.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并检查作业情况。
七、课后反思1.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比率运算是否掌握得较好。
2.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建议。
3.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會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按比分配》(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西师大版教案:《按比分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7页。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按比分配的原则,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概念,以及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分配的原则,并能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的原则,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分配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分蛋糕的例子,引出按比分配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
3. 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如何运用按比分配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原则。
5. 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按比分配原则:1. 总数量2. 各部分数量的比例应用:1. 确定各部分数量2. 计算各部分数量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按比分配的概念。
答案:按比分配是指在分配总数量时,按照各部分数量的比例进行分配。
2. 请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按比分配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例如,一个班级有60人,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3:2,那么在分配班干部时,就可以按照3:2的比例来分配,男生占3/5,女生占2/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按比分配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按比分配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分配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例研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研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学生思考这句话中包含的信息。
这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一)自主探索1.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计算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4.汇报:不同做法的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女生:4×5=20(人);男生:4×7=28(人)。
预设(2):女生:男生:(人)。
5.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包括根据比的意义和比与分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研究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按比分配。
按比分配是一种把数量按照一定比例来分配的方法。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这是一瓶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上标明了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
根据这些比例,我们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在阅读和理解这个实例时,我们需要知道浓缩液是指纯清洁剂,而稀释液是指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我们可以通过独立解题和交流汇报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一中,我们把总体积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浓缩液占100mL,水占400mL。
在预设二中,我们需要知道浓缩液和水各占总体积的多少比例。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验证浓缩液与水的比例是否为1:4来验证结果。
在实践应用中,我们可以进行基本练和发展提高。
按比例分配问题解决【教学目标】1.能正确识别三个分量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能选用恰当的方法,按比例分配解决涉及三个分量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在常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合情、合理、合规的分配方法。
难点:能多角度分析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
【教学准备】PPt 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谈话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忆复习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hm 2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
播种面积的比是3:2。
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常用方法有:①列方程;②列算式---步骤2.一个礼盒内装有皮蛋、盐蛋和鲜蛋,3种蛋的个数比是4:3:8①从4:3:8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②皮蛋是盐蛋的几分之几?③盐蛋个数是3种蛋的几分之几④如果3种蛋共有75个,能求出每种蛋各有多少个吗?二、主动探究甲、乙、丙三人合租一辆车运同样多的货物,从A 地到B 地需付运费90元。
甲在全程的 处卸货,乙在全程的 处卸货,只有丙到B 地。
他们如何分摊运费? 1.利用甲、乙、丙所行的路程比,或列方程;或列算式。
2.把总路程分成三段,按段数分摊。
归纳:无论采用何种分法,务必注意合情、合理、合规!!!三、学以致用小王、小张、小李三人合租一套房屋,租金每月360元。
小王住了10天搬出去了,小张住了20天也搬走了,小李住满1个月(按30天计算)。
3人怎样分担租金?四、想一想3132大象最近开办了一家公司,小猪、小狗、狐狸因工作努力,大象决定拿出一笔钱,按4︰5︰6奖赏给小猪、小狗、狐狸。
正当小猪、小狗想着自己拿钱的份数时,狐狸眼珠一转,说道:“各位,为了计算简单一点,我们每人去掉自己三份的钱,按1︰2︰3来分这笔钱,怎么样?反正大家也没任何损失。
”同学们,你们觉得狐狸说得有道理吗?五、课堂小结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1.列方程;2.列算式;注意事项:必须联系实际,注意合情、合理、合规!!六、课后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按比例分配问题解决1.列方程----设一份为x2.列算式------步骤:①先算出总份数②找出各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或者直接求出每一份的值③算出各分量的值3.注意事项:必须联系实际,注意合情、合理、合规!!。
《按比分配》(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按比分配的概念、意义及其应用。
按比分配是指将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几个部分中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按比分配的含义,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1. 按比分配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按比分配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几个部分中,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按比分配。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按比分配的方法。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
教师在黑板上总结按比分配的方法,并给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
3. 实践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按比分配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按比分配的概念、意义及其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教师公布答案,并进行讲解。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
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板书设计:1. 《按比分配》2. 正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小结-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选做题: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个按比分配的问题,并解答。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和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比来分配数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按比分配的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的概念和基本运算已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运用比来分配数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引导、启发、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按比分配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按比分配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练习题等。
2.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玩具等,用于创设情境。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分水果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10个苹果、20个香蕉、30个橘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3个小组,使每个小组得到的的水果数量相等?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家三口的年龄之比是2:3:4,求这家三口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引导学生运用比来解决问题,并总结按比分配的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按比分配方法的掌握程度。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
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
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
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
(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
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
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呢?(水占总体积的。
)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
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
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
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