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干扰和噪声
- 格式:ppt
- 大小:452.50 KB
- 文档页数:26
一、填空题1.移动通信按信号形式分、。
2.移动通信按覆盖范围分、、。
3.移动通信按业务类型分、、。
4.移动通信按服务特性分、。
5.移动通信按使用环境分、、。
6.移动通信按使用对象分、。
7.移动通信按服务范围可以分为和。
8.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可以分为、、。
9.移动通信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和。
10.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理论基本模型是超短波在平面大地上和的矢量合成。
11.多普勒频移对速数字信号传输不利,对速数字信号传输影响不大。
12.多普勒频移与、以及电磁波的波长有关。
13.我国移动通信的G网指的是。
14.我国移动通信的D网指的是。
15.我国移动通信的C网指的是。
16.移动通信中,900MHz和1800MHz频段的收发双工间隔分别是和。
17.在陆地移动通信中,现在主要使用的频段为高频和高频18.移动通信网包括、基站子系统和。
19.BSS和MSC 之间通常采用链路传输数据信号。
二、单项选择题1.在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中,需要天线共用装置的是()A、半双工B、频分双工C、异频单工D、时分双工2.在移动通信网中,提供与公众网接口的是()A、交换网络子系统B、基站子系统C、移动台D、操作管理中心3.在移动通信网中,负责管理无线资源的是()A、交换网络子系统B、基站子系统C、移动台D、操作管理中心4.无线寻呼系统采用的工作方式为()A、半双工B、全双工C、单频单向D、异频单向5.下列四种移动通信系统中,工作方式属于半双工方式的为()A、无线寻呼系统B、无绳电话系统C、蜂窝移动通信系统D、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三、名词解释1.移动通信:2.多径效应:3.远近效应:4.邻道干扰:5.同频干扰:6.互调干扰:7.人为干扰:8.漫游:9.同频单工:10.无绳电话系统:11.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四、简答题1.电磁辐射的两种度量方法是什么?2.我国电磁辐射标准是如何划分的?3.手机信号辐射的度量有哪些种方法?各是什么?4.为什么说GSM与CDMA的辐射功率相当?5.什么叫移动通信?6.移动通信的特点。
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6.01.09•【字号】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55号]•【施行日期】1996.01.09•【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噪声污染防治正文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55号)《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发布施行。
市长张立昌一九九六年一月九日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障人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交通、生产、施工和社会生活活动所排放的噪声超过国家或者本市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妨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动的现象。
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向周围环境排放噪声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四条市和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下列分工,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一)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对道路交通噪声及由机动车辆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二)各级公安治安管理部门,负责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三)各级铁路管理部门,负责对火车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四)港航监督部门和港务监督部门,负责对船舶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五)民航管理部门,负责对航空器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第五条排放噪声超过国家或者本市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第六条凡排放噪声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必须按照规定到所在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
噪声源的种类、数量和噪声强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提前15日重新申报登记。
第3节噪声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从认识噪声对人的危害开始,讲述合理控制噪声、研究噪声控制的各种途径和各种手段,让学生认识到噪声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爱护环境,保护人类共有家园。
学情分析
在这段时间,学生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知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环节,也知道了乐音的不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所以在这一节,重点研究噪声的控制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核心素养
从生活实例出发,建立物理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续表
教学反思。
第1篇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交通、商业等活动的日益增多,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噪音干扰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噪音干扰的法律规定,包括噪声污染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于1989年12月26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自1990年6月1日起施行。
该法明确了噪声污染防治的原则、责任、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内容。
1. 噪声污染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应当以预防为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产生,防止噪声污染。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达到噪声污染防治的目标。
(3)公众参与、共同治理的原则。
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噪声污染防治。
2. 噪声污染防治责任(1)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噪声。
(2)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采取措施减少城市噪声污染。
(3)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城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噪声源控制。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减少噪声排放。
(2)噪声传播控制。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噪声传播进行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噪声受体保护。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居民免受噪声污染。
4. 法律责任(1)违反本法规定,产生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
(2)违反本法规定,拒不改正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包括责令停产、停业、关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