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6
水资源的课程设计1. 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活动来培养学生关于水资源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本设计适用于中学生,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2. 知识与理解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水资源的基本概念、特性和重要性。
他们将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类以及全球和国家水资源的现状。
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多媒体资料的运用,学生将获得关于水资源的全面理解。
3. 调查与实践为了加深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本部分将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
学生将分为小组,选择一个相关的研究主题,并实地考察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学生将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撰写研究报告。
同时,学生还将通过参观当地的水处理厂、水库或河流,了解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4. 创造与表达本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将分组进行创意项目设计,解决现有的水资源问题。
他们需要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设计相应的宣传活动,以提高社区居民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学生将通过演讲、海报、宣传册等方式,向同学和社区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
5. 评估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将使用多种评估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包括课堂表现评价、研究报告评定以及项目成果评估等。
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并针对性地提供反馈和指导。
6. 结语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水资源问题,并培养出积极的环保意识。
希望这个课程能够为学生今后参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可持续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结:水资源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知识与理解、调查与实践以及创造与表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水资源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报告和创意项目设计等活动,学生将获得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评估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水资源课题评价方案1. 概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合理评价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课题评价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一个基本的水资源课题评价方案,以帮助相关团队或个人进行水资源评价工作。
2. 目的该水资源课题评价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诊断和预测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分析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水资源管理的优化;•促进水资源管理者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
3. 评价指标3.1 水资源供需状况•水资源总量评估:分析水资源的总体可利用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评估水资源供需的平衡状况,分析供水能力和需水量的差距。
•区域水资源利用率:计算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各个行业和用途的详细利用情况。
3.2 水资源可持续性•水资源开发状况评估:评估水资源的开发程度,包括水库、水井等水资源设施的建设情况。
•水资源环境影响评估:评估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水资源保护措施分析:分析水资源保护政策的实施情况,包括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措施的效果。
3.3 水资源管理效果•水资源管理政策评估:评估水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包括供水计划、用水定额等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
•水资源管理成本分析:分析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成本,包括水资源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营的投资情况。
•水资源管理效果评估:评估水资源管理措施对水资源供需平衡、可持续性等指标的影响。
4. 评价方法本水资源课题评价方案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数据采集:收集相关的水资源数据,包括水文数据、地质数据、水资源利用数据等。
•模型建立:建立水资源评价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和预测的方法评价水资源供需状况、可持续性和管理效果。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对水资源的地理特征进行评估和分析。
•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通过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取实际情况和专业意见,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焦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岩溶水资源评价设计人班级:10-01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号:指导教师:赵彦琦河南理工大学资环环境学院二O一三年六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2)第一节焦作市概况 (2)第二节课程设计目的 (4)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5)第一节气象水文 (5)第二节地形地貌 (5)第三节地质构造 (6)第三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8)第一节含水性类型及特征 (8)第二节含水层分布规律及特征 (8)第三节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9)第四节岩溶水的动态特征 (10)第五节岩溶水水化学特征 (10)第四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12)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12)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2)第五章岩溶水资源评价 (14)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14)第二节岩溶水资源评价 (15)第三节岩溶水资源保护规划与保护措施 (17)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9)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焦作市概况一、基本情况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1平方公里,总人口355.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4.57万,农业人口250.56万。
二、焦作市交通位置焦作市交通位置图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4071.1平方千米,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
焦作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
焦作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地处黄河南北之通道,扼晋豫两省之要冲,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有焦枝、焦太、焦新、月侯四条铁路线,境内已建成焦郑、焦晋两条高速,正在建设焦温、新焦济、济洛三条高速。
三、焦作市总体资源焦作市是焦作市矿藏十分丰富:有矿产资源4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20多种,其中煤田可开采储量6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料;耐火粘土埋藏浅,易开采,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5049万吨;铁矿保有储量2726万吨,工业储量740.6 万吨,以磁铁矿为主,含铁量32%;石灰石预测储量100亿吨,是生产纯碱、乙炔、水泥等产品的优质原料;硫铁矿保有储量3475.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41%。
关于水资源课程设计摘要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保护的基本知识。
了解水资源危机的原因和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水资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水资源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对水资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认识,但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资源知识,关注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水资源概述:介绍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内容列举:水资源定义、类型、我国水资源分布。
2. 水资源的重要性:讲解水资源在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内容列举:水资源与人类生活、水资源与经济发展。
3. 水资源危机:分析水资源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列举:水资源危机原因、表现、影响。
4.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水资源保护措施,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列举:水资源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概念。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 教材章节:实践活动- 内容列举:参观水源地、水质检测实验。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分为五个课时,每个课时涵盖上述一个部分,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水资源教育的课程设计与评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在当今时代,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做好水资源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意识,本文将针对水资源教育的课程设计与评估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计1. 教学目标设计在进行水资源教育的课程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脆弱性;(2)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包括水循环、水质监测等;(3)培养正确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意识;(4)学会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们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内容。
例如:(1)水资源概述:介绍水资源的重要性、分布以及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2)水循环:讲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3)水质监测:介绍水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水质污染的危害;(4)水资源保护:探讨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介绍节水措施和水资源管理方法;(5)解决水资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 教学方法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水资源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4. 教学评估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评估是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测验或考试:检验学生对水资源知识的掌握情况;(2)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3)作业和项目:通过学生的作业和项目报告,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课程进行改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课程评估方法:1. 口头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
2. 书面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等书面材料,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郑州大学水资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包括分布特点、利用状况及面临的问题;2. 掌握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如水资源量、水质评价及水资源承载力分析;3. 理解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2. 能够运用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建议;3. 培养解决实际水资源问题的能力,如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认识到水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水资源保护的意愿,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
本课程针对郑州大学学生特点,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和教学要求,旨在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资源管理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概述- 分布特点与利用状况- 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 水质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3.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原则与政策- 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保护措施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与措施- 案例分析:国内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践5. 教学实践与讨论- 运用GIS技术分析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 水资源评价方法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 水资源管理策略的讨论与建议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取与水资源相关的核心知识,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材的章节内容,安排合理,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水资源相关知识。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一、流域概况1.1自然地理情况1、地形、地貌淮宁河是无定河流域下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子长县涧峪岔乡的王家河,程家沟村,流经子长,子洲,绥德三县在绥德县邓家楼村汇入无定河,全长85.2公里,流域面积1222平方公里。
沟壑密度4.55公里/平方公里,地面坡度一般在15º以上,峁梁坡度多在20º一30º之间,坡长多在200米以上,海谷切割深度大都在50米以上,除淮宁河的谷地川道较宽在200—600米及大支沟呈U字形,比降在3.7编左右,其余支毛沟河床呈V字形,皆深窄,沟谷切深50—120米,比降在7—10%。
该流域梁峁地形发育,从分水岭至谷底的地貌形态具有层状结构的特点,按地面高度可分为三级地形面,由上向下的一级地形面,以尖塔状峁梁为主,是各河沟谷的分水岭,坡度多在25º以上。
其上新黄土极薄,老黄土发育,二级地形面以梁为主,与一级地形面的相对高差为50—80米,是塌沟沟谷分水岭,其上新黄土较厚,坡度多在20º左右,若将二级梁顶连线,可构成一宽缓的糟形浅洼地,由大冲沟下切槽形浅洼地,浅沟间的沟间地构成三级斜梁。
2、地质构造淮宁河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一部分。
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生代砂岩,页岩及沙页岩互层,另一类是新第三纪及第四纪的亚粘土和亚砂土。
前者称为基岩,后者统称为土状堆积物。
中生代基岩主要包括,三迭纪延长纺紫红土,黄绿色厚层砂岩及薄层炭质页岩,泥质页岩,泥岩互层,灰绿色,灰黑色沙岩及黑色,深灰色炭质页岩,泥岩互层夹煤层。
土状堆积物有晚第三纪紫红色亚粘土(三趾马红土)早、中更新世老黄土(离石黄土)+晚更新世新黄土(马兰黄土)和次生黄土。
土状堆积物总厚度在100米以上,新黄土覆盖厚度较薄,一般在10~20米之间,易受水蚀和风蚀形成沟壑及陷穴等小地形。
而老黄土覆盖厚度较厚,抗蚀力较新黄土稍强,是构成梁峁的主体。
土状堆积物的粒径组成较粗,大于0.05毫米粒径的粉细砂含量在30%以上,结构疏松,抗蚀力差,易冲刷。
累积曲线法、差积曲线法
由图可知,过程线的总趋势呈单一直线关系,资料一致性很好。
累积平均值模比系数过程线法
由上图看出,该水文站年降水量累积平均值的模比系数随着计算期的增加而增加,降水量均值在1941年达到稳定,故可用1941年至1990年资料系列作为分析的代表期.
长短系列相对误差分析法
N X
N N Xn Xn Xn Xn Xn Xn Xn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n=20时,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06%,CV的相对误差为-1.19%;当n=25时,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02%,CV的相对误差为-0.65%;当n=30的时候,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01%,CV的相对
误差为-0.65%,;当n=40时。
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02%,CV的相对误差为-0.65%;当n=50时,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01%,CV的相对误差为0.12%、因此,综合上述的绘制过程线,,以n=30为该站代表期较好。
但是从区域水资源评价考虑,则是以n=30为宜。
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学校:山东农业大学专业: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1班学号:姓名:迁安市地下水水资源量调查与评价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迁安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运用均衡法得到各补给项,排泄量等的均衡量并计算得出迁安市现状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903万m³/a。
关键字:迁安市;地下水;水资源评价;均衡法一、自然地理及地质迁安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区内,东西跨度39公里,南北纵距45公里,总面积1208 k㎡。
迁安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据1956-2003年降水资料分析,全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681.4mm,最大年降雨量为1008mm(1977年),最小年降雨量为355.8mm(2002年),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784.6mm,干旱指数1.8左右。
按照河北省地貌划分结果,迁安市应该属于低山丘陵区,中部覆盖有较厚第四纪沉积物的低洼地区为迁安盆地。
在本次工作中将迁安市划分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三个地貌区。
迁安市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自中间平原区向四周分四级升高。
迁安市位于燕山隆起带余脉的南侧,渤海沉降带唐山拗陷区的东北部边缘地带。
地质构造总格局在阴山—天山纬向复杂的构造带与新华夏,华夏系构造带的复合部分,并有祁吕—贺兰山自形的东冀反射弧与经向构造带相穿插。
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迁安市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分布特征,将迁安市地下水类型分为基岩构造——风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区,在北部长城沿线,由于断裂构造较发育,分布有基岩构造裂隙水。
山区大部分岩性为太古界变质岩系地层,裂隙不发育,主要为风化裂隙水系,富水性差。
第四季松散岩隙孔隙水分为空隙潜水和孔隙微压水。
补径排条件为接收大气降水的补给。
随地形由高到低向下游径流。
排泄方式主要以地下水径流的形式补给山前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少量是以人工开采和以泉的形式排泄。
一、流域概况1.1自然地理情况1、地形、地貌淮宁河是无定河流域下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子长县涧峪岔乡的王家河,程家沟村,流经子长,子洲,绥德三县在绥德县邓家楼村汇入无定河,全长85.2公里,流域面积1222平方公里。
沟壑密度4.55公里/平方公里,地面坡度一般在15º以上,峁梁坡度多在20º一30º之间,坡长多在200米以上,海谷切割深度大都在50米以上,除淮宁河的谷地川道较宽在200—600米及大支沟呈U字形,比降在3.7编左右,其余支毛沟河床呈V 字形,皆深窄,沟谷切深50—120米,比降在7—10%。
该流域梁峁地形发育,从分水岭至谷底的地貌形态具有层状结构的特点,按地面高度可分为三级地形面,由上向下的一级地形面,以尖塔状峁梁为主,是各河沟谷的分水岭,坡度多在25º以上。
其上新黄土极薄,老黄土发育,二级地形面以梁为主,与一级地形面的相对高差为50—80米,是塌沟沟谷分水岭,其上新黄土较厚,坡度多在20º左右,若将二级梁顶连线,可构成一宽缓的糟形浅洼地,由大冲沟下切槽形浅洼地,浅沟间的沟间地构成三级斜梁。
2、地质构造淮宁河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一部分。
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生代砂岩,页岩及沙页岩互层,另一类是新第三纪及第四纪的亚粘土和亚砂土。
前者称为基岩,后者统称为土状堆积物。
中生代基岩主要包括,三迭纪延长纺紫红土,黄绿色厚层砂岩及薄层炭质页岩,泥质页岩,泥岩互层,灰绿色,灰黑色沙岩及黑色,深灰色炭质页岩,泥岩互层夹煤层。
土状堆积物有晚第三纪紫红色亚粘土(三趾马红土)早、中更新世老黄土(离石黄土)+晚更新世新黄土(马兰黄土)和次生黄土。
土状堆积物总厚度在100米以上,新黄土覆盖厚度较薄,一般在10~20米之间,易受水蚀和风蚀形成沟壑及陷穴等小地形。
而老黄土覆盖厚度较厚,抗蚀力较新黄土稍强,是构成梁峁的主体。
土状堆积物的粒径组成较粗,大于0.05毫米粒径的粉细砂含量在30%以上,结构疏松,抗蚀力差,易冲刷。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焦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岩溶水资源评价设计人班级: 10-01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号:指导教师:赵彦琦河南理工大学资环环境学院二O一三年六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2)第一节焦作市概况 (2)第二节课程设计目的 (4)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5)第一节气象水文 (5)第二节地形地貌 (5)第三节地质构造 (6)第三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8)第一节含水性类型及特征 (8)第二节含水层分布规律及特征 (8)第三节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9)第四节岩溶水的动态特征 (10)第五节岩溶水水化学特征 (10)第四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12)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12)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2)第五章岩溶水资源评价 (14)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14)第二节岩溶水资源评价 (15)第三节岩溶水资源保护规划与保护措施 (17)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9)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焦作市概况一、基本情况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1平方公里,总人口355.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4.57万,农业人口250.56万。
二、焦作市交通位置焦作市交通位置图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4071.1平方千米,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
焦作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
焦作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地处黄河南北之通道,扼晋豫两省之要冲,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有焦枝、焦太、焦新、月侯四条铁路线,境内已建成焦郑、焦晋两条高速,正在建设焦温、新焦济、济洛三条高速。
三、焦作市总体资源焦作市是焦作市矿藏十分丰富:有矿产资源4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20多种,其中煤田可开采储量6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料;耐火粘土埋藏浅,易开采,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5049万吨;铁矿保有储量2726万吨,工业储量740.6 万吨,以磁铁矿为主,含铁量32%;石灰石预测储量100亿吨,是生产纯碱、乙炔、水泥等产品的优质原料;硫铁矿保有储量3475.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41%。
水资源管理课程设计一、前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是当前和未来都面临的重要任务。
水资源管理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具有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帮助学生掌握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
本文档将对水资源管理课程设计进行介绍和分析,并给出一份具有可行性的课程设计方案。
二、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应当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理解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掌握水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技术;3.能够进行水资源管理的实践操作;4.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通过科学研究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
三、课程设计内容1. 水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介绍水资源的定义、分类、特征和流动模式等基本概念,理解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水资源管理的方针和策略介绍中国水资源管理的方针和策略,包括“节流优先,保留水权,以水定地,分类管理,满足多重需求”等。
3. 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介绍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技术方法,包括水资源评价、水量监测、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等。
4. 水资源管理的实践案例通过实际案例,介绍水资源管理的实践操作,包括水库兴建、灌溉用水、城市供水、水污染治理等。
5. 基于水资源管理的科学研究介绍水资源管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创新并解决当今水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四、课程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需要掌握关于水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实践操作,具备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 教学方式本次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研究报告等。
3. 教学内容根据以上课程设计内容,分别进行阶段性的教学,可以结合相关课程教材、参考书和资料进行教学。
4. 评估方式学生成绩的评估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实践操作成绩、研究报告和讨论成绩等,通过综合评估学生的表现,确定课程学分。
五、总结水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是培养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技术和实践操作,形成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水资源管理人才。
《水资源勘察与评价》课程设计提纲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研室《水资源勘察与评价》课程设计提纲一、设计目的在学习水资源勘察与评价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永交市水文地质图,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并选择供水源地,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提纲及内容要求(一)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根据图中水文网的发育及所附剖面图上的地形变化,分析本区地势特点及汇水条件。
2.水文:分析水文网的发育情况、水系发育与地形、岩性及构造的关系。
利用水文站所测资料绘制河流流量-历时曲线,根据曲线分析河流流量变化特点。
3.气候:绘制该区气象要素曲线;分析降水及蒸发情况。
(二)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分析各层的层序、岩性及分布规律。
2.构造:分析区域构造特点、主要构造类型的展布规律及对地形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
(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埋藏分布规律:根据地层岩性、结构及钻孔、泉等资料划分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并分析各含水岩组的含水性及埋藏分布规律。
2.地下水补给、径流情况与排泄方式,并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3.地下水化学特征:根据所附资料,总结本区地下水化学性质、水质类型及变化规律。
4.地下水动态:分别绘制14号孔、晋柏泉的水位或流量动态曲线,分析各曲线特点及影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四)地下水资源评价1.地下水水质评价选取择代表性水点分别按生活用水、工业锅炉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标准进行评价,确定适宜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含水层(组)及分布范围。
(五)结论及建议分析所得结论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三、设计安排本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在个人充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最后要求提交一份文字简练的课程设计报告。
四、附资料(一)气象观测资料(见表一)(二)各水文站及兰村泉流量观测资料(见表二)此外,汾阳河西支测得清水流量0.021米/秒,汇水面积10.8km2。
第一章流域概况1.1 地形、地貌,1.2 地质结构,1.3土壤类型,1.4 观测站第二章降水2.1 资料审查2.1.1可靠性审查该降水资料系列是经过整编的,所以可靠性一般就好。
2.1.2 一致性审查资料中有11个水文站的年降水资料,而淮宁河位于流域的下游,对其进行一致性审查可代表流域其他降水资料的一致性。
用单累积模比系数曲线法进行一致性审查。
(表 2.1),图(2-1)由图可知,曲线呈单一直线,所以资料的一致性很好。
2.1.3 代表性审查资料中的样本系列很短,所以有代表性审查的必要。
同一致性一样也采用淮宁站的资料作为代表,用差积曲线法和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
由图可以看出这13年的资料代表了一个完整的降水周期,同时从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来看,累计平均值接近系列均值,后面变化幅度较小,所以代表性良好。
表2.2(图2-2和图2-3)表2.1 降水资料的审查表单累积曲线法差积曲线法&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年份淮宁湾站年降水量(mm)Ki ∑Ki年份淮宁湾站年降水量(mm)Ki Ki-1 Si Xi均1976 399.8 0.92 0.92 1988 480.6 1.10 0.10 0.10 480.6 1977 608.3 1.39 2.31 1987 382.6 0.88 -0.12 -0.02 431.6 1978 631 1.45 3.76 1986 290.8 0.67 -0.33 -0.35 384.7 1979 394.2 0.90 4.66 1985 516.8 1.19 0.19 -0.17 417.7 1980 340.1 0.78 5.44 1984 419.3 0.96 -0.04 -0.21 418.0 1981 440.1 1.01 6.45 1983 412.2 0.95 -0.05 -0.26 417.1 1982 353.1 0.81 7.26 1982 353.1 0.81 -0.19 -0.45 407.9 1983 412.2 0.95 8.21 1981 440.1 1.01 0.01 -0.44 413.1 1984 419.3 0.96 9.17 1980 340.1 0.78 -0.22 -0.66 405.0 1985 516.8 1.19 10.35 1979 394.2 0.90 -0.10 -0.76 403.9 1986 290.8 0.67 11.02 1978 631 1.45 0.45 -0.31 424.6 1987 382.6 0.88 11.90 1977 608.3 1.39 0.39 0.08 439.9 1988 480.6 1.10 13.00 1976 399.8 0.92 -0.08 0.00 436.8 2.2 缺测、迁站资料插补所给资料中,何家坪站和杜家湾站有迁站、缺测。
《地下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Ground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Curriculum Design课程编码:21A43020 课程类别:集中实践课程学分:2.0计划学时:2周课程属性:课程设计适用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开设本门课程,让学生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水文地质参数的求取方法,掌握典型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巩固地下水资源评价课程的学习,真正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工作中,为将来从事该类专业的工作提供实践训练。
课程设计中主要任务包括参数的求取、地下水资源评价中主要评价方法的实际应用,数值模型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简单操作等。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实践课程教学应当使学生达到:1)基本掌握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方法2)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的具体应用3)基本了解数值模拟软件再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方式及过程安排《地下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涵盖了参数计算方法、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机水质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为让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实际应用水平,达到在设计中解决实际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方法,课程设计不同专题内容安排如下。
项目一:配线法求水文地质参数建议学时或周数:1天1)课程教授、任务分解(0.5天)采样集中实习方式,通过教师讲解,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方式进行2)场所:多媒体教室3)课后有学生自己完成课程计算及设计内容(0.5天)。
4)要求学生掌握配线法原理和具体求解过程,作业要求写出整个求解过程和步骤。
项目2.直线法求水文地质参数课程设计计划时间1天[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直线法在求水文地质参数中的具体应用,加深理解直线法求水文地质参数的条件。
1)课程教授、任务分解(0.5天)采样集中实习方式,通通过教师讲解,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方式进行[场所及条件要求] 多媒体教室2)场所:多媒体教室3)课后有学生自己完成课程计算及设计内容(0.5天)。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目的与要求1.设计目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分类,包括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区域水资源总量等的计算,以及区域水质分析评价等;掌握水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包括生产、生活、生态需水的预测,掌握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了解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掌握水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消化与吸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安排了这次课程设计。
2。
设计要求运用所学的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等水资源评价方面的知识,完成某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工作。
具体任务如下:(1)多年平均及频率P=50%、P=75%的地表水资源量。
(2)多年平均及频率P=50%、P=75%的地下水资源量。
(3)多年平均及频率P=50%、P=75%的重复量。
(4)多年平均及频率P=50%、P=75%的水资源总量。
(5)频率P=50%、P=75%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6)频率P=50%、P=75%的地下水资源可开采利用量。
(7)现状农业用水总量;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总量。
(8)现状供需分析(分不同水源)。
(9)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10)结论。
二、背景资料(1)某区域为平原区,区域面积为996km2。
根据对该区域降水、径流资料的“三性”审查分析可知,1956~1999年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对总体的代表性较好,因此在对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时采用这一时期的资料。
经分析,1956~1999年的降雨、自产地表水资源(河川径流)及入境水量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降雨径流及入境水量表(2)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该区域代表站观测井平水年、丰水年、枯水年可分别用1993年、1995年和1997年表示,3年浅层地下水累积年变化量如表2—2所示。
水资源课程设计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而水资源课程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围绕水资源课程设计展开讨论,介绍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水资源课程设计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设计目标1. 培养学生的水资源意识: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2. 掌握水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课程设计应包括水资源的来源、分布、利用和保护等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启发性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1. 水资源概论:介绍水资源的定义、分类、分布和重要性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水资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介绍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原则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水资源管理意识和能力。
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包括节水技术、水资源回收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4.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探讨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介绍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水资源管理实例、进行实地调研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方面的评价。
2. 作业和实验报告:通过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评价,考察学生对水资源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参与水资源管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2020年指导教师:姓名:水资源规划课程设计自然概况评价地区(某县)位于苏北西部,洪泽湖南岸。
总面积2492.8 km2,耕地面积113.3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70.99万亩,旱地面积42.32万亩。
全县水面积428.8 km2,陆地水面积133.3 km2。
该县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爽天高,冬季干燥寒冷,气象灾害频繁,洪涝汗渍热带风暴齐全。
1990年末全县总人口68.34万人,农业入口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90.1%。
1990年工业总产值6.0亿元,比1985年增长219.0%,年递增26.1%。
水系概况该县境内河流、湖泊属淮河水系,境内河流有淮河和入江水道,淮河全长64.95 km2,水面积80多km2;入江水道全长20.5 km2,水面积约7.0 km2。
境内有湖泊8面,总湖泊面积约197.3 km2。
现有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20160万m3,兴利库容12168万m3,小型水库120座,总库容13681万m3,兴利库容7022万m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区由于水资源供需条件在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划分若干个计算单元。
本设计以县境为界,采取以流域水系分区。
全县共分7个计算单元,即:仇集大涧片、沿淮河南岸片、沿洪泽湖片、沿入江水道片、铜龙河片、古城大涧片和河西片。
各片面积分类情况见表1。
2下面以仇集大涧区进行课程设计一、选择代表年1.汛期雨量及年降雨量的统计本次设计选用该县水文站、该县气象站和三河闸水文站1958年至1990年的34年雨量资料系列。
统计三站逐年的降雨量和汛期雨量,取三站逐年年降雨量的算术平均值进行频率分析计算。
2.各种保证率代表年的选择对年雨量排序数据和经验频率进行频率适线,确定平均值,cv和cs值,然后由代表年的频率在频率曲线上查读代表年的雨量,从实际系列中挑选出年雨量比较接近的年份,选出对工程偏不利的年份作为代表年。
在年雨量接近的情况下,雨量过分集中(汛期雨量偏大)的年份对水资源的存蓄和供给不利,可考虑作为代表年。
过程如下:将平均年雨量数据和经验频率保存在txt文档中,保存格式如下:序号系列值频率………将文件导入已经编制好的程序中,进行参数估计和最终曲线拟合。
截图如下:输出的计算结果如下:样本均值Ex=987.81 变差系数Cv=0.21偏态系数Cs=0.42 倍比系数Cs/Cv=2经验频率计算值标准频率曲线设计值序号流量(m3/s) 频率(%) 频率(%) 设计值1 1443.1 2.94 0.001 2131.932 1396.4 5.88 0.01 1950.683 1247.4 8.82 0.0333 1850.44 1243.5 11.76 0.05 1815.435 1236.4 14.71 0.1 1754.316 1159.5 17.65 0.2 1691.047 1089.2 20.59 0.3333 1642.81一.水资源总量评价(均以仇集大涧片作为代表片进行计算)1.当地地表水资源为减少计算工作量,本设计中该县各片不同代表年当地地表径流量可直接采用已经给出的计算结果。
其中,6-9月为汛期,汛期按旬计算,即需将汛期候的径流相加转成相应旬的径流量。
其余月份的计算时段单位则为月。
地表水资源量计算表格:2.过境水经推算,仇集大涧片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年汇流量分别为5341.0、4073.7、1779.7万m3,其现状水平年境外汇流量为4219.9万m3。
过境水计算公式为:W(i,j,过境)=W(i,过境)* W(i,j,当地) / W(i,当地)W(i,j,过境)为某代表年i过境水量(i代表平水年、一般干旱年或特别枯水年,下同(万m3);W(i,j,过境)为某代表年i第j个月过境水量(万m3);W(i,当地)为某代表年i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万m3);W(i,j,当地)为某代表年i第j个月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万m3)。
计算表格为:3.地下水该县地下水储蓄量约26.09亿m3,本次分析的评价量以补给量为算。
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开采补给量和人工补给量三部分。
为避免水资源总量的重复计算,补给量只计算天然降雨入渗补给量。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量按下式计算:Wf=0.1 *P *a *F式中:Wf――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量,万m3/年;P――年降雨量,mm;a――年降雨入渗系数,本设计山丘区为0.05,平原区为0.1;F――计算区面积,km2。
该片代表年型的年降雨量统计表单位:mm根据公式进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计算表格为:4.水资源总量的评价水资源总量=当地地表水资源量+过境水+地下水水量计算表格如下:二. 需水计算汇总成果1. 生活用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包括三部分:家庭生活用水、社会生活用水和其它用水。
其计算公式为: i i iW PK =式中,i W 为某水平年城镇或农村生活用水量(万m3); iP 为某水平年人口(万人);iK 为拟定的某水平年人均综合用水定额(m3/人.年)。
求出该县年总用水量之后,各片生活用水量分配可参考各片行政面积占该县县行政面积的比例进行分割。
由于缺少资料,同时由于生活用水各月相差不大,可取各月相等,即按照下式计算各月生活需水量。
汛期各旬生活需水量为月需水量的1/3。
,112i j iW W =式中,iW 为预测的某水平年城镇或农村生活用水量(万m3);,i jW 为预测的某水平年第j 月城市或农村生活用水量(万m3)。
为了便于计算,本次直接综合三部分的用水定额。
1990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50 l/(人·日),城镇居民人口按照非农业人计算。
农村家庭生活设施水平较低,用水定额取50 l/(人·日);牲畜按分类定额计算,用水608.99万m3。
生活用水计算表格:2. 工业用水该县工业需水计算方法采用定额法进行计算,即根据工业总产值和用水定额求出全县的工业需水。
见公式(1-7)。
假设县内各片工业分布基本均匀,故各片工业用水量分配可参考各片行政面积占该县行政面积的比例进行分割。
定额法考虑工业产值和万元产值用水量情况,该县县工业需水量计算公式为: W q P =⨯工业县ii A W W A =县县式中,W 县、i W 分别为工业年用水量和某片工业年需水量(万m 3);q 为万元产值用水量(m 3/万元);P 工业为工业产值(亿元); i A 为某片行政面积(km 2); A 县为该县县行政面积(km 2)。
根据登记调查,1990年该县工业用水量为716.6万m 3,万元产值需水定额为162.5 m 3/万元;考虑今后工业结构调整,采用200 m 3/万元。
由于缺少资料,本设计中各片工业需水的年内分配系数采用各月相等的办法进行。
汛期工业需水平均分配到各旬。
工业用水量计算表格:3. 农业灌溉用水灌溉用水量是指作物生长期内天然降水不能满足需要而必须由水利工程提供的水量。
本次设计中,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水稻和旱作物两种类型的灌溉制度,再根据灌溉面积,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其需水量。
(1)、水稻的灌溉制度水稻的生长期可分为秧田期、泡田期和大田期,因其各具特点,故按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①秧田期秧田期计算采用下列公式近似估算M秧=0.667(S1+E需1-P1)/10式中,M秧为秧田期灌水定额(m3/亩);S1为秧田期渗漏量,取值为2 mm/日;E需1为秧田期田间需水量(mm),取值为300~420 mm;P1为秧田期降雨量(mm),见附表3。
本次计算秧田期取30—40天。
不同代表年秧田期的需水量计算表格如下:②泡田期泡田期定额由下列公式估算M泡=0.667a+0.667(S2+E需2-P2)式中,M泡为泡田期灌水定额(m3/亩);a为插秧时所需水层深度,取值为50 mm;S2为泡田期渗漏量,取值为2 mm/日;E需2为泡田期田间需水量(mm),取3.3 mm/天;P2为泡田期降雨量(mm)。
本次设计泡田期取10天左右。
本次计算中采取秧田期为四月下旬到五月上中旬,泡田期为五月下旬。
不同代表年的秧田期和泡田期需水计算表格如下:③.大田期大田期计算按照水量平衡方程逐日进行计算。
h2=h1+P+m-E-C式中,h1、h2分别为时段初、末的水层深度(mm);P为时段内降雨量(mm);C为时段内排水深(mm);m为时段内灌水深(mm);E为时段内田间耗水量(mm)。
大田期需水量计算时段汛期取旬,非汛期取月。
表7中各片耗水量为逐日数据,逐日耗水量乘以相应计算时段的日数即为时段内田间耗水量E。
本次计算中采用初始水深为10mm,即h1=10mm.不同代表年的计算结果如下:P=50%时的计算表格:P=75%时的计算表格:P=95%时的计算表格:(2).旱作物的灌溉制度据调查,该县现状年没有灌水。
考虑实际情况,本次直接采用淮阴市统一制定的旱作物灌溉定额的1/3。
旱作物灌溉定额表格如下:(3).灌溉水量现状年的灌溉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