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 格式:doc
- 大小:414.00 KB
- 文档页数:8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一、知识要点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其延长线)所得对应线段的比相等.二、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精讲【知识要点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若1l ∥2l ∥3l ,则;;AB DE AB DE BC EF BC EF AC DF AC DF===. 例1 如图,已知直线a ∥b ∥c ,直线m ,n 与a ,b ,c 分别交于A 、C 、E 、B 、D 、F ,AC=4,CE=6,BD=3,则BF 等于 .【知识要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如果BC ∥DE ,则AD AE AB AC =;AD AE BD CE =;BD CE AB AC=. 例2 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DE ∥BC,若AD:AB=3:4 ,AE=6,则AC= .【随堂练习三】一、判断题1.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线段成比例( )2.一条直线交△ABC 的边AB 于点D ,交AC 边于点E ,如果AB =9,BD =5,AC =3.5,AE =2,那么DE ∥BC .( )3.如图1,321////l l l ,则BFAE DF CE BD AC ==( ) 4.如图2,在△ABC 中,DE ∥BC ,则BCDE EC AE DB AD ==( ) 二、选择题图1 图21.如图3,在△ABC 中,DE ∥BC 交AB 于D ,交AC 于E ,下列不能成立的比例式一定是( )A .EC AE DB AD = B .AE AC AD AB = C .DB EC AB AC = D .BCDE DB AD = 2.如图4,E 是□ABCD 的边CD 上一点,CD CE 31=,AD =12,那么CF 的长为( ) A .4 B .6 C .3 D .123.如图5,□ABCD ,E 在CD 延长线上,AB =10,DE =5,EF =6,则BF 的长为( )A .3B .6C .12D .164.如图6,在ABC 中,AB=3AD, DE//BC, EF//AB, 若AB=9, DE=2, 则线段FC 的长度是( )A. 6B. 5C. 4D. 3图65.如图7,在△ABC 中,DE ∥BC ,DE 分别与AB 、AC 相交于点D 、E , 若AD=4,DB=2,则AE ︰EC 的值为( ) A. 0.5 B. 2 C.32 D. 23 三、填空题 1.如图8, 则 =________, =________;2.如图9,321////l l l ,AM =2,MB =3,CD =4.5,则ND =________,CN =________.3.如图10,D 、E 分别为AB 的三等分点,DF ∥EG ∥BC ,若BC =12,则DF = . EG =________;4.如图11,△ABC 中,DE ∥BC ,若AE ∶EC =2∶3,DB -AD =3,则AD =________; DB =________.21//l l DE AD AC AB 图7 E D C B A 图3 B AC F DE 图4 图5 图11 图10 图9 图8四、解答题1.如图, 已知△ABC 中AB=AC ,AD ⊥BC ,M 是AD 的中点,CM 交AB 于P ,DN ∥CP 交AB 于N , 若AB=6cm ,求AP 的值.2.如图:P 是四边形OACB 对角线的任意一点,且PM ∥CB ,PN ∥CA ,求证:OA :AN=OB :MB3.如图,△ABC 中,AF ∶FD =1∶5,BD =DC ,求:AE ∶EC .4.如图,在△ABC 中,EF ∥CD ,DE ∥BC ,求证:AF ·BD = AD ·FD5.已知直线l 截△ABC 三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于E 、F 、D 三点,且AD=BE.求证:EF :FD=CA :CB.OP NMC B A。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结论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结论可以用以下两个定理来描述:
1. 三角形法则:如果在两条平行线上有两个相交线段,那么这两条线段被平行线切分的部分成比例。
具体表述为:如果AB和CD是两条平行线,并且有两个交叉
线段EF和GH,那么EF/GH = AB/CD。
2. 价恩斯定理:两条平行线被一组相交线段切割所形成的任意两条线段之间的比值,等于这两条线段所在平行线之间的比值。
具体表述为:如果AB和CD是两条平行线,其中EF和GH
是这两条平行线上的两个交叉线段,那么EF/GH = AB/CD。
这些定理指出,在平行线上切割的线段之间存在比例关系,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线段的比例来推导未知线段的长度。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把握要点,领会概念】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⑴定理: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___.说明:①对应线段是指两条平行线所截的线段.②对应线段的比相等是指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一条直线上与它们对应的线段的比.⑵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⑶平行于三角形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________,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的对应线段成比例.⑷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_,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注意:这四个定理主要提出由平行线可得到比例式;反之,有比例可得到平行线。
首先要弄清三个基本图形:★这三个基本图形的用途是:①由平行线产生比例式基本图形(1): 若l1//l2//l3,则或或或基本图形(2): 若DE//BC,则或或或基本图形(3): 若AC//BD,则或或或注意:在这里必须注意正确找出对应线段,不要弄错位置.②由比例式产生平行线段基本图形(2): 若, , , , , 之一成立,则DE//BC.基本图形(3): 若,,,,, 之一成立,则AC//DB. ③ 基本图形(1)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平行线所截,如果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条 __________ 截得的线段也 _________. ㈡ 本讲内容所需要的计算与证明方法计算方法: 1.利用引入参数求解相关命题的方法. 2.会利用比例式建立方程求线段的长.证明方法: 会证比例式及等积式,会添加必要的辅助线求解相关命题. 【典型例题剖析】▲题型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例1.如右图,已知L 1//L 2//L 3,下列比例式中成立的是:( )A .BC CE DF AD = B.AF BCBE AD = C. BC AD DF CE = D.CEBEDF AF = ★方法归纳: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到的比例式中,四条线段与两条直线的交点位置无关,关键是线段的对应,可简记为:例2.(河北省)已知:如图,l 1∥l 2∥l 3,AB=3,BC=5,DF=12.求DE 和EF 的长.例3.如图,DE ∥AC ,EF ∥AB ,AC=14,AD :DB=3:4,则AF 的长是( )A 6B 10C 8D 9A B L 1C D L 2E F L 3例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交于O ,过O 作底的平行线,分别与两腰交于E 、F ,则 ( )A OE= OFB OE=OFC OE=2OF DOE+OF=BD例5.如图,DE BC ∥,且DB AE =,若510AB AC ==,,求AE 的长.例6.(2011•牡丹江)在△ABC 中,AB=6,AC=9,点D 在边AB 所在的直线上,且AD=2,过点D 作DE ∥BC 交边AC 所在直线于点E ,则CE 的长为__________ 例7.(2013•乌鲁木齐)如图,AB ∥GH ∥CD ,点H 在BC 上,AC 与BD 交于点G ,AB=2,CD=3,则GH 的长为 ___ .例8.(2013•贵州)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在DC 上,若DE :EC=1:2,则BF :BE= _________ .▲题型二:构造平行线证明成比例的线段 例1.在△ABC 中,AD 平分BAC ∠,求证:ACABDC BD =.ED CBA例2. 如图,在□ABCD 中,E 为AB 中点,,,EF 、AC 相交于G ,求 .例3 如图,D 是△ABC 的AB 边的中点,F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DF 交AC 于E 点.求证: EA:EC=BF:CF例4 如图,菱形ABCD 内接于△AEF,AE=3,AF=5,求菱形ABCD 的边长.分析: 有平行线就能得到比例线段,求线段的长有时需要使用方程的思想方法来解决,本题给出了用比例式建立方程求线段长的一种常见方法,注意掌握解题的思路.例5. 如图,AB ∥GH ∥CD ,若AB=a ,CD=b ,GH=c ,求证:ba c 111+=.。
平行线分段成比例的定理平行线分段成比例的定理概述平行线分段成比例的定理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描述了一条直线被平行线分割后所得到的两个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该定理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经常被使用,特别是在求解三角形相似性问题时。
定义在平面几何中,如果一条直线被两条平行线分割,那么这条直线上任意两点所构成的线段与其中一条平行线所构成的对应线段之间的比值相等。
符号表示设有两条平行线l和m,它们分别与另一条直线n相交于A、B、C、D四点。
则有:AB/BC = AD/DC证明我们可以使用相似三角形来证明这个定理。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连接AC和BD两条对角线,并延长BD至E点。
步骤2:由于l和m是平行的,所以∠ABC = ∠ACD(同旁内角)。
步骤3:同样地,由于n与l和m相交,所以∠ABC = ∠ADE(同旁内角)。
步骤4:因此,∆ABC与∆ADE是相似三角形。
步骤5: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AB/AD = BC/DE步骤6:又因为BD = AD + DE,所以有:AD/BD = AD/(AD + DE) = AB/(AB + BC)步骤7:移项可得:AB/BC = AD/DC结论根据上述证明过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条直线被两条平行线分割,那么这条直线上任意两点所构成的线段与其中一条平行线所构成的对应线段之间的比值相等。
应用平行线分段成比例的定理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经常被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求解三角形相似性问题:当两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分别相等时,我们可以使用该定理来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2. 求解平面图形内部点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点在一个多边形内部时,我们可以使用该定理来判断它到多边形各边的距离关系。
3. 求解直线交点坐标问题:当两条直线之间存在比例关系时,我们可以使用该定理来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总结平行线分段成比例的定理是几何学中一个重要且实用的定理,它描述了一条直线被平行线分割后所得到的两个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本章前两课时的学习中,通过对相似图形的直观感知,体会到可以用对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两个形状相同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关系。
从而认识了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
通过对方格纸中成比例线段的探究,了解了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并在探究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合作交流的经验,培养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对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的演绎证明,也进一步发展了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依旧采用前两节在方格纸中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是《课程标准》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中列出的九个基本事实之一。
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学生经历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计算、讨论、推理等活动获取知识。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2)、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归纳意识并养成合作交流的
习惯。
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变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设疑,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第三环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设疑,引入新课
内容:教师提问:
(1)什么是成比例线段?
(2)你能不通过测量快速将一根绳子分成两部分,使得这两部分的比是2:3?
目的:(1)复习成比例线段的内容,回顾上节课通过方格纸探究成比例线段性质的过程。
(2)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效果:学生对不通过测量快速将一根绳子分成两部分,使得这两部分的比是2:3,这一问题很感兴趣,急切想要知道解决办法。
第二环节:小组活动,探究定理
1. 探究活动一:
内容:如图(1)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直线a ∥b∥ c ,分别交直线m,n
于 A
1,A
2
,A
3
,B
1
,B
2
,B
3。
(1)计算 1
212
2323
,A A B B A A B B 你有什么发现? (2)将b向下平移到如下图2的位置,直线m,n与直线b的交点分别为A 2,B 2 。
你在问题(1)中发现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将b平移到其他位置呢?
(图2)
(3)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
归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达到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意会、感悟。
效果: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尤其是本章前两节的探究也是通过表格中的多边形来完成的。
所以学生有种熟悉感,并不感到困难。
2.议一议:
内容:教师提问:1.如何理解“对应线段”?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对应线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达形式?
若a ∥b ∥ c ,则
1212
2323A A B B A A B B =。
由比例的性质还可以得到:1212
13
13A A B B A A B B =
,232312
12A A B B A A B B =,
2323
1313A A B B A A B B =等。
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有进一步的理解。
并掌握定理的符号语言,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效果:学生从几何直观上很容易找出“对应线段”。
利用比例的性质写出成比例线段时,感觉结论很多,老师这时可以引导总结出成比例线段的特点,那就是都体现了“对应”二字。
2.探究活动二:
内容:如图3,直线a ∥b ∥ c ,分别交直线m,n 于 A 1,A 2,A 3,B 1,B 2,B 3 。
过点A 1作直线n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b ,c 于点C 2,C 3。
(如图4 ),图4中有哪些成比例线段?
(图3) (图4)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目的:让学生脱离表格,不通过计算,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理得出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
效果:学生已经学习过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证明,所以很容易得出A 1C 2=B 1B 2,C 2C 3=B 2B 3,进而得出推论。
而且让学生归纳表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进一步探究内容:熟悉该定理及推论的几种基本图形
目的:加深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效果:经过这一环节的变式应用,学生能够归纳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本质特征。
3.探究活动三:
内容:直线l1//l2//l3,l4、l5、l6被l1、l2、l3所截且AB=BC 则图中还有哪些线段相等?
思考:当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对应线段的比是多少?
A
B
D
E
F
A B
C
D
E
F
A
B C
D E
A B C
D E
F
A
B
C
D
E
l 4
l 3
l 2
l 6
A
B
C
D
E
F
M
N
O
l 1
2.如何不通过测量,运用所学知识,快速将一根绳子分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之比是2:3?
目的: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看作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特例。
解决课堂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效果:学生很容易得出此时的对应线段的比值为1,也为后面探究相似与全等的关系做了铺垫。
第三环节:灵活应用
内容:例1、如图,在△ABC 中,E 、F 分别是AB 和AC 上的点,且 EF ∥BC, (1).如果AE = 7, FC = 4 ,那么AF 的长是多少? (2).如果AB = 10, AE=6,AF = 5 ,那么FC 的长是多少?
课堂练习:
1、如图,已知l 1//l 2//l 3,
(1).在图(1)中AB = 5, BC = 7 ,EF=4,求DE 的长。
(2).在图(2)中DE = 6, EF = 7 ,AB=5,求AC 的长。
2、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和AC 上的点,且 DE ∥BC, (1).如果AD = 3.2cm, DB = 1.2cm ,AE=2.4cm,那么EC 的长是多少? (2).如果AB = 5cm, AD=3cm ,AC = 4cm ,那么EC 的长是多少?
A
B
C
E
F
A
B
C
D
E
F
(1)
A
B
C
D
E F
(2)
A
D E
B C
目的:通过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简单应用,规范书写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效果:由学生直观操作得出的结论与简单推理进行有机结合,是对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实现理性升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目的:
通过师生反思评价,实理知识的系统归纳,对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并通过作业和考题全面巩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
效果:
学生都能归纳出:1、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知识技能1、2、
问题解决3、4.
学法指导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的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结合课本“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同时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
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归纳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