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质性研究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655.50 KB
- 文档页数:46
质性研究的概念及应用(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质性研究的概念及应用质性研究的概念及应用质性研究是以解释现象为导向的,其研究焦点是构建和维持有意义的、复杂的、有微小差别的过程。
质性研究的目的是引出经历和行为的脉络化的本质,并试图对其进行精细的、深度的、综合性的分析。
由于质性研究聚焦于意义和解释,其弹性的、解释性的方法是必要的。
不像流行性疾病的测量或临床测试结果,质性研究的意义和解释不能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测试和处理。
质性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如比喻、意义和解释要求更加灵活,但不乏严谨。
例如,心理学研究显示失业人员比在职人员更易发生抑郁症。
统计学以最好的方法证明了失业与抑郁之间的相关性。
然而,当研究者们试图找出为什么失业者产生抑郁时,除了发现失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看更多电视外,则无更多发现。
只有用质性研究方法,才能描述看电视能强化年轻失业者与社会隔离和抑郁的过程的解释。
然而,质性研究不能被认为是所有情况都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恰当地讲,质性研究要依赖于多种理论观点和实用技术,其基本目的是捕获人的社会生活经历,以及人们基于自己的观点对这些经历的解释。
近年来,由于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被越来越多的健康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接受, 社会科学家们已对应用质性方法解读各种卫生相关领域资料的价值进行过辩论。
鲍姆在谈到质性方法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时说,质性方法“非常适合研究复杂的情形,并且在很多方面有助于共卫生研究。
因为它注重描述和理解人们,质性研究方法特别贴切于新的公共卫生。
质性方法对人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经历能够提供深刻的见解,而其他的研究方法则不容易做到。
在促进研究成果推广方面,质性方法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杜尔和汉考克呼吁,在城市卫生研究领域使用质性故事,因为″只有数据变成故事才能够被所有人理解,否则,这些数据无论对政治或者行政当局的改革都是没有效果的”。
在公共卫生领域,鲍姆认为质性信息能够用在以下3 方面:解释那些影响到健康和疾病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理解团体和个人如何自我解读健康和疾病;研究与任何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不同参与者间的互动作用。
质性研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步骤质性研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那么你对质性研究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质性研究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质性研究的概念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
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
质性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
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根本的问题,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2、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3、选择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关系4、选择研究方法5、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7、写研究报告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质性研究的方法ground theory(根基理论):现象学:认识论epistemology: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女性主义个案研究 (case study):实地勘察调查法(Fieldwork):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论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质性研究概论《质性研究概论》作者: 文军 / 蒋逸民编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概论》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了解主观意义、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为宗旨,主张对调查资料的诠释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解构”,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
《质性研究概论》不仅对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作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对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案例说明,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涵义第二节质性研究的特征第三节质性研究的历史第四节质性研究的类型第五节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第六节做好质性研究的标准第七节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第二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实证主义第二节解释学第三节人种学第四节现象学第五节建构主义第六节批判理论第七节女性主义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第二节质性研究课题的选择第三节质性研究中的抽样第四节质性资料的性质第五节质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技术第六节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第七节质性研究设计中的信度与效度第八节电脑在质性研究中的运用第九节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第四章个案研究法第一节个案研究的涵义和特点第二节个案研究技术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资料来源第四节个案选择的标准及其成果推广第五节个案研究的优点和局限第六节个案研究中的常见错误第七节个案研究法的应用第五章参与观察研究法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第四节对参与观察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五节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应用第六章访谈研究法第一节访谈的涵义与类型第二节访谈准备第三节访谈技巧第四节访谈记录第五节焦点团体访谈第六节访谈研究法的应用第七章历史研究法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第二节历史研究的步骤第三节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第四节历史资料的评估和诠释第五节历史研究法的应用第八章民族志研究方法第一节民族志研究的渊源和发展第二节科学民族志时代第三节田野工作第四节作为民族志的深描第五节民族志研究法的应用第九章扎根理论研究法第一节扎根理论的渊源第二节扎根理论的特点第三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第四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第十章内容分析法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历史和现状第二节内容分析法的涵义与特征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的过程第四节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第十一章行动研究法第一节行动研究法的涵义与特征第二节行动研究法的理论基础第三节行动研究法的类型及其运用第四节行动研究法的实施程序第五节行动研究法的应用第十二章德尔菲法第一节德尔菲法的涵义与特性第二节德尔菲法的主要类型第三节德尔菲法的运用步骤第四节德尔菲法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质性研究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质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对现象和意义的深入理解,而不是定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质性研究概述质性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特征、行为动机、社会交往以及各种背后的含义和现象。
质性研究不侧重于量化数据,而是通过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手段来获取和分析研究对象的经验、感受和态度。
质性研究的特点1.主观性强: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感受和理解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和解释的影响。
2.深度理解:质性研究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深度理解,通过深入交流和观察获得细致详尽的研究数据。
3.灵活性:质性研究的研究设计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灵活,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行调整和拓展。
质性研究方法与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焦点小组讨论等。
这些方法通常适用于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对研究对象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了解。
质性研究在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社会现象、人类行为和社会交往规律。
通过质性研究,研究者可以获取到更加真实和生动的研究数据,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持。
质性研究的局限性尽管质性研究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质性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较低,很难对广泛群体进行推广。
其次,质性研究在研究者主观感受和观点的影响下,可能存在研究结果的主观性和偏见。
结语质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使其在社会科学领域备受重视。
通过深入理解和剖析研究对象的内在特征和背后的含义,质性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刻的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理解。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一、质性研究的概述1、质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质的研究方法定义为: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入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取体验、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人为关怀和平民意识。
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情景的参与,直面现实,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长期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
质性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操作规程,更是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自然运用。
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自自然主义、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处于这三种理论的张力之间。
质性研究方法秉承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阐释学对主体间理解交流的钟情和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的尊重。
它根植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受到现象学、阐释学以及其他诸如民族志、人种学、口述史、会话分析、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象征互动主义等思潮和方法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而来的。
2、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依靠的是对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的把握;而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
可以说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数量证据补充质性分析,质性研究为数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仅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对“全球化”和“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以及对定量研究不足的弥补,还标志着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转换。
当代比较教育研究者把研究的视角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层次,越来越注重微观层面的教育现象,如个别学校、社区和少数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质性研究则是进行研究的最佳途径。
质性研究的名词解释质性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意义和背后的原因,通过深入的观察、访谈、文献分析和理论构建等方法,收集和分析非数值化的数据。
质性研究强调对实际情境的整体理解和深入描述,以发现新的观点和理论,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不预先设定假设,而是尝试在研究过程中从数据中识别出模式和主题,并从中形成理论或结论。
质性研究通常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研究等,以及某些医学、管理和市场研究等领域。
质性研究有几个主要的特点。
首先,它强调对个案或现象的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这意味着研究者不仅关注因果关系,而且关注背后的意义和背景。
其次,质性研究是灵活和开放的,允许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修正。
第三,质性研究使用多样化的数据收集方法,如访谈、观察、文献分析和理论构建等,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最后,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的主观解读和理解,在理论构建和分析过程中,研究者的观点和背景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质性研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教育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观点,帮助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变。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来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对心理问题进行探索和解释。
在市场研究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态度,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参考。
总之,质性研究是一种重视对实际情境和个案的深入理解和揭示,通过多样化的数据收集方法,帮助研究者探索新的观点和关系,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它在社会科学和其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深度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