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论

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论

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论
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论

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論

田秀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一、質性研究的特徵

1.自然性的探問

2.研究者本身為資料蒐集的重要工具

3.歸納的資料分析方式

4.研究參與者有一定程度的主動與積極

5.完整的觀點

6.質性的資料

7.個人性的接觸與洞察

8.過程導向

9.獨特性的覺察

10.著重研究參與者的觀點及意義

11.對情境的覺察

12.研究設計有彈性

13.研究樣本也有彈性

14.研究者使用多層面且互動式的複雜推理

15.強調反思

16.增能(empowerment)也可以被視為是研究目標

17.以建構取向為知識論基礎

18.研究結果也許是逐漸浮現而非之前的臆測

質性研究的優勢

?詳盡且有足夠的深度,能看到標準化測驗所看不到的現象?開放性,能發展新的理論,找質性研究的弱勢

?較不容易形成普遍性的解論或通則

?較不容易進行有系統的比較

出過去文獻或研究所忽略的現

?協助人們從更廣的視野看待研究及世界而不會侷限於過去所

得研究發現

?可以避免主觀先見?有些時候會與研究者個人風格及技巧有關

?對所參與的情境容易形成影響,甚至改變。

二、為何進行質性研究?

1.研究題目性質適合以質性研究方式來進行(回答How或What的問題)

2.研究主題需以探究方式進行(exploration)

3.研究主題需呈現較細膩的觀點(detailed view)

4.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研究(natural setting)

5.研究興趣強調個人的主觀觀點(personal viewpoint, “I….”)

6.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或資源進行文本資料的分析(text information)

7.個人性、實務性、學術性三種不同的目的(Maxwell, 2005)。個人性目的

是可以被接受的,然而需注意結果的分析與解釋,過程中個人的熱誠是

夠的,但容易形成偏誤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三、質性研究的歷史發展(陳向明,p.34~)

(一) 質性研究歷史淵源

1.民族誌的發展

2.社會學領域的發展

3.自我反省意識的覺醒

4.對政治權力的反思

(二) 質性研究歷史分期

1.傳統期(1900-1950)

2.現代主義期(1950-1970)

–現象學、詮釋學、以及其他相關思潮的影響

3.模糊期(1970-1986) –自然主義、建構主義的興起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 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 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 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 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 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 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 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 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 所,双方没有在胁迫冲突下进 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质性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公管091 李朋飞41号 一、书目简介 1、本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 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 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 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 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很有帮助。 3、风格:由于作者有留美经历,整本书写作颇有西方风味,故事般的讲解却也条理清晰、文字优美,理论中夹杂着研究实例,所以这本书也就不那么枯燥;既从哲学、方法论层面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立足现实,力求从具体的研究中总结经验,具有可操作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三、内容提纲 由于本书内容比较多,这里只是对大概的框架向大家介绍下,具体的在后面的知识要点有详细的介绍。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推荐于2017-09-14 18:28:17 最佳答案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这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实地调查、参与式观察等。

质性研究报告

质性研究报告 篇一:质性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公管091 李朋飞 41号 一、书目简介 1、本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 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

简评关于旅游研究方法的两种教材

简评关于旅游研究方法的两种教材 近年来,国内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在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力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方法论、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手段和数据分析工具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做论文”,即首先制定正确的研究方案,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然后进行具体项目的研究,最后依据研究过程、研究发现和研究结论写出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论文;而不只是“写论文”,即在没有具体研究项目的前提下,构思出没有原创性的所谓“论文”,结果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导致抄袭。本文对国外出版的两种旅游研究方法教材《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供国内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时作参考,也可供选择双语教学教材时作参考。 1维尔(A.J.Veal)《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第三版) 维尔(A.J.Veal)①编写的《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forLeisure and Tourism:A Practical Guide)由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arson EducationLimited)于1992年出版。本书1992年问世后即成为旅游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标准的研究

方法指南,并先后于1997年、2006年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其中第三版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同类教材中最好的一部(Frechtling,2007)教材,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聂小荣和丁丽军译。 本书从旅游和休闲的视角切入,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框架,为旅游专业学生和旅游管理者提供一部“实用的”(how to do it)研究方法类教材,旨在使 读者了解到研究发现是如何产生的,并帮助他们通过对其他旅游消费者进行研究而使自己成为有见识的旅游消费者(Veal,2006)。 旅游专业的学生在着手研究时通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来自哪里,如何运用研究方法,我应该采用哪种方法(Adams,2005)。作为旅游研究方法指导教材,该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旅游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方面。第1章至第6章的内容主要讨论旅游研究的实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技巧、间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第7章“观察法”、第8章“定性 研究方法”、第9章“问卷调查”和第10章“抽样”的内容编排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读者通过学习可以迅速地掌握要点并应用于研究实践。第11章和第12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统计的方法对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尤其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步骤和过程。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还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充满乐趣而又幸福的研究道路上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一个过程。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 ●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 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所,双方没有在 胁迫冲突下进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可以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参与者中探求更有深度的信息 ●获得对敏感对象的深度了解,如卫生服务,社区健康干预 ●收集边缘群体资料 ●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以产生信息。 局限: ●焦点团体获得的信息仅代表了参与者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 ●定性的角度,不能从焦点团体中收集统计学资料。 ●受团体的互动与时间限制,不能探索个人复杂的信念与习惯。 ●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准确。 ●研究者驱动,反映了研究者兴趣,存在偏倚。 第五章非干预性研究方法 定义:是一种无干预和反应的研究方法。它从现存的资料,如文字记录、视听材料、自然痕迹或人们的行为中提取社会和文化意义。,它不需要其他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被研究者的社会环境不受到打扰。 包括行为踪迹研究、档案研究、伪装监视和自然实验等。 为什么要运用非干预性研究法 1.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他们可能言行不一致。 2.可用于其他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补充方法。 3.作为一种自控性的方法,可以凭借惊人的洞察力来获取信息 非干预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比人们的报告更能精确地反映人们的行为●非干预性研究法是非反应性和非干预性的。 ●非干预性研究法具有可重复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获得资料更简便。 ●非干预性研究法花钱不多。 ●非干预性研究法特别适合需要长期追踪人们行为的纵向调查。局限 ●非干预性研究法减少了研究双方表达个人主见的可能。 ●记录人员的偏见,原始的记录可能被歪曲或不全面。 ●非干预性研究法中的信息有可能因为干涉变量存在而被曲解●非干预性研究法倾向于一种单纯的方法。 第八章民族志 定义:用于发现和描述个人或群体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对团体或文化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描述,其核心是以本地人的观点来理解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主要特征: ●主要集中于探索特殊社会现象的本质;

课题-研究途径研究方法与限制

研究途径研究方法与限制 提要本章分三个部分叙述,即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化的一般方法和全新药物设计简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详细介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和改进现有药物。先导化合物优化的一般方法主要从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优化进行阐述。全新药物设计简介作一般介绍。 新药研究是须由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计算机化学、药理毒理学和临床医药学多学科协作,且是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系统工程。新药的研究开发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现(Discovery)阶段,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其特征是从动、植物体中分离、纯化得到药物;第二阶段为发展(Development)阶段,即20世纪30~70年代,这一阶段为新药发现的黄金时期,其特征是各类合成药物的大量涌现;第三阶段为设计(Design)阶段,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特征是在用传统方法发现新药日趋困难,对新药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提出了药物分子设计(Moleculardrugdesign)。当然,三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药物设计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拓(Exploitation)性研究(又称先导化合物(Leadcompounds)的产生),即改进现有药物或有效化合物;二是探索(Exploration)性研究(又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sOptimization,或系列设计SeriesDesign),即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或设计新的分子结构。 早在100多年前,EmilFischer提出了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的概念,他的“锁”与“钥匙”(即受体与配体)的设计思想在现代

药物研究中常常被采用。“锁”是“钥匙”必须匹配的生物靶点,早期的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是通过对一系列配体(Ligand)的构效关系分析,获得靶点(Target)结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指导配体设计而获得新药。20世纪60年代Hansch和藤田等同时提出了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为新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现代测试仪器和技术的进步,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目前,新药研究仍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和构效关系(参见第一章第三节)为基本模式,下面就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的一般方法进行阐述。 第一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进行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必要条件需有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可以来自天然资源,也可来自合成化合物或其它途径。从众多候选药物中发现具有生物活性并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化合物,称之先导化合物(LeadCompounds,简称先导物),先导化合物是指可以用来进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并不要求先导化合物本身具备很高的生理活性。一些新分离,并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只要有新的结构,在药物研究上就有极大的价值。 先导化合物的产生有多种途径,叙述如下。 一、天然生物活性成分 我国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医药遗产,是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宝库,民间治疗疾病的偏方验方,也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来源。时至今日,

观察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观察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戴晓晨 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 2016年9月5日

提纲 ?背景回顾(Background Review) ?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ing) ?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工具变量分析(Instrumental Variable)

背景回顾 ?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v.s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一些例子? ?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是那种研究? ?前瞻研究(Prospective study)v.s回顾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本讲座不关注实验设计,只针对几种常见数据分析方法。

背景回顾 ?什么是观察数据(observational data)? ?研究者没有进行任何干预而客观观察到的数据 ?例子? ?原始数据(primary data)v.s二手数据(secondary data)?e.g.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吸烟问卷调查 ?主题范围:基于(二手)观察数据的回顾性观察研究?e.g.大数据分析

因果推断 ?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 ?因果联系(causation)v.s相关性(correlation/association)?因果联系à相关性 ?相关性à? 因果联系(inference)(8条标准) ?Causal Inference attempts to articulate the assumptions needed to move from conclusions about association to conclusions about causation ?例子:短信干预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染?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 一、质性研究的概念 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①Denzin 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 ②Strauss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研究过程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对于研究结果,质性研究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③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本质的区别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和专业范式的基础上的。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专业范式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有效、实用的原则;而质性研究则建立在诠释主义的专业范式或批判主义的专业范式基础上,该类范式认为理解一

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二、质性研究的基础理论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者一种研究传统,它受到多种不同社会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在质性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目前主要还是从以下几种理论取向来剖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所谓“事实”是多元的,是社会的建构。建构过程必然受到主体的影响,隐含着个体的价值观念。文化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等都会对建构过程产生影响。因此,用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而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建构主义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②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主张交往互动;③在方法论上的阐释与辩证取向。建构主义的经典例子:当我们看见在一个房间里有一些七八岁的孩子一排排坐在桌子后面,手里拿着书,眼睛望着前面正在说话的成年人,我们马上会将这一场景解释为“上课”。而我们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之上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个星球上居住过,或者从来没有上过学或者目睹过此类场面,我们有可能将其解释为“一些孩子坐在一个屋子里,前面有一个大人在讲话”。或者更有甚者,我们对“孩子”、“坐”、“屋子”、“大

旅游研究方法与技术(英文)

Syllabus for undergraduate of OUC Course name :Tourism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Course time:56 Course teacher:Zhang guanghai 1.Course Overview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methods is always the process of scienc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us exploring the system of the study method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articular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tourism,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tourism becomes more urgent.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echnology of tourism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meanwhile the complexity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travel phenomenon determines the uniqueness of tourism study methods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contemporary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research method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he course content includes three main parts: the basic theory of tourism research, the design of the research stud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e three parts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all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asic theo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the key content of the course, in addition, survey design is the key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2.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Tourism Research Method and Technology is a professional and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who major in tourism manage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lays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e tourism, understanding of study methods, expanding the point of view of tourism research, primarily mastering the key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tourism research, and learning to use the relevant research methods and - 1 -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2012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招生简章 热烈欢迎报名参加北京大学2012年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一、课程简介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一,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承办。 质性研究方法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陈向明教授在1990年代中期首次全面向国内社会科学界推介的一种研究范式。十几年来,这种范式已经逐渐被国内学术界广泛推崇。 2012年“质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将依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并适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课程注重学员基本研究方法、本土化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规范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扩展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和意识。 本次暑期学校课程举办地点为北京大学校内,举办时间为2012年7月1日——7月13日,7月1日报到,7月2日开始正式上课。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质性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并初步收集和分析资料。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习质性研究设计和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有大量练习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能够设计出基本合格的课题研究计划,并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尝试。 三、教学方法 课内学习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和练习。课外学习方式包括:(1)阅读,每次课前阅读相关文献;(2)收集和分析资料;(3)小组活动:学生根据研究问题聚类,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共同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 学生学业考核分成三个部分:50%课堂参与,30%课程作业,20%小组活动。 四、教学日程 2012年7月2日——7月13日。每天上午9:00——12:00课堂教学,每天下午2:00——5:00小组讨论,晚上将根据情况安排不定期讲座,特邀各

论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论 著·论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 综合运用 刘可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护理研究中综合运用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原因和运用方法。 方法 从发展测量工具、阐述概念、发展理论等方面介绍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结果 在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在量性调查过程中加入质性的方法和在质性研究中加入量性测量 的途径进行综合运用。结论 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护理研究的新趋势。综合 运用量性和质性方法可以弥补方法和资料上的不足,可以运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 质性研究; 量性研究; 护理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有关护理研究方法的探讨和运用也在不断深入。量性研究是通过数字资料来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认为获得数字的研究可达到测量精确,能较客观地描述问题和现象,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资料和设对照组来避免研究中的偏差。量性研究在我国现阶段的护理研究中运用较广泛。质性研究是研究者凭借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和研究者进入当事人的处境中参与分析资料,找出人类生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描述报告结果。质性研究可以从另一角度提供研究某些特殊群体的方法,可以了解和解释一些量性研究不能解释的问题和现象[1]。因此,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由于护理专业更多地关注人的整体性,注重人的心理社会层面,质性研究在护理专业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质性研究在国外发展较快,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了对质性研究的学习和实践。目前,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不断认识到不同研究方法在不同领域的优缺点,同时,在护理研究中综合运用量性和质性方法得到更多的重视,即多方法的研究(multi-method or mixed-method research)。在一个或一系列研究中整合质性和量性研究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并将成为护理研究领域的新趋势[2]。我国护理界也提出了可以在研究中结合使用量性和质性方法,并开展了结合量性和质性方法的护理研究[3,4]。在 作者单位:510089广州,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此,就在护理研究中综合运用量性和质性方法的问题做一初浅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在护理研究中综合运用量性和质性方法的原因 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确定研究问题,测量研究变量,分析资料,可以弥补单一方法的缺陷。量性研究的样本量大,样本的代表性较好,结果的推广性较好,对干扰变量的控制也较好,但正是由于控制,使量性研究对研究环境的背景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对研究对象个人经历、行为、个人特性等方面的复杂性了解不够深入,认识浮于表面,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对研究问题的解答。相反,质性研究具有灵活性,在探讨复杂问题的真实自然性、深入性方面的能力可以弥补量性研究不够深入全面的不足。但是,质性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样本的代表性和结果的推广性存在一定不足,如果结合量性研究的方法,可以同时减少在取样、结果推广等方面的不足。两者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另外,质性和量性的资料可以相互补充。叙述性资料可以补充数字资料的不足,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说明问题。如果研究结果有不同形式的资料支持,结果就会更加可信更加丰富。如果质性与量性资料一致,就可以运用多种资料来分析或解释研究结果,从主观和客观的不同角度去认识和解释事实,为结果的解释提供一个全面、灵活的观点,相互支持和加强相同的结果。而当质性与量性资料不一致时,提示可以在方法和理论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产生新的研究领域。Holmbeck等人[5]在

定性研究方法总论

定性研究方法总论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作者:张梦中(美)马克·霍哲 引言: 定性研究方法的兴起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什么是定性研究方法? 什么是定量研究方法? 什么是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组合?尽管学术界对这些概念及相关概念没有公认的定义,多年的争论及探索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将结合我们的理解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对定性研究方法作一综述。为此,我们不能声称我们的研究是权威性的、或者是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希望通过本文为定性研究的主要方面提供一个进一步研究的路标,并为定性研究勾勒出一幅大致的图画。 我们认为,对于科学概念,可以在通俗易懂及常识性层面上给出,也可以用较为严格、学术性较强的术语来定义。这里,我们先给出较易理解的定义,在本文第二部分中探讨更为严格的定义。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划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组合。定性研究侧重于用语言文字描述、阐述以及探索事件、现象和问题。定量研究侧重于用数字来描述、阐述以及揭示事件、现象和问题。作为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组合,则是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兼而有之。需要指出的是,具体问题的研究中,严格的划分研究方法有时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定性研究不等于没有数字,而定量研究中也不乏直觉、价值判断和逻辑推理等。如此,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不少情形中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么,定性研究有什么主要特征? 与定量研究的关系是什么? 公共行政学中运用定性研究的情况如何呢? 定性研究的主要特征 定性研究是一组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跨主题的研究方法,由一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术语、概念和假设等组成( Denzin a nd Linco ln, 1994)。通过陈列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其适用的研究领域,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主要由下列类别组成: 人种学;参与观察;文化人类学;文件、经书、符号和叙述分析;案例研究;档案分析;内容分析; 通讯分析;符号的相互作用分析;种族方法论;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追问;现象学;问卷研究;结构解剖;行动研究和参与式行动研究; 访问研究;后实证主义研究; 后结构主义研究等等。定性研究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如;人类学;教育学; 社会学;社会科学; 文学与艺术研究;文化研究; 历史学; 考古学;人物传记;项目评估;临床研究;医学;精神病学;护理学; 家庭诊疗;认识与生态心理学;法律学; 新闻学; 政治学;行政学等等。 定性研究通常意味着三个概念: ( 1)构建的研究认识论(即基于认识知识的后现代、结构主义或自然主义范式的方法) ; ( 2)具体的研究战略,如研究设计是针对解释和揭示事物、现象和事件而不是总结出可运用于更大范围的因果关系; ( 3)具体的、不需要涉及数字的技术,如访问法( Ga brielian, 1999)。 简言之,定性研究方法是由访问、观察、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组成,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和备忘录等等,目的在于描述、解释事物、事件、现象、人物并更好地理解所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 定性与定量方法: 互为矛盾或互为补充?

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论

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論 田秀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一、質性研究的特徵 1.自然性的探問 2.研究者本身為資料蒐集的重要工具 3.歸納的資料分析方式 4.研究參與者有一定程度的主動與積極 5.完整的觀點 6.質性的資料 7.個人性的接觸與洞察 8.過程導向 9.獨特性的覺察 10.著重研究參與者的觀點及意義 11.對情境的覺察 12.研究設計有彈性 13.研究樣本也有彈性 14.研究者使用多層面且互動式的複雜推理 15.強調反思 16.增能(empowerment)也可以被視為是研究目標 17.以建構取向為知識論基礎 18.研究結果也許是逐漸浮現而非之前的臆測 質性研究的優勢 ?詳盡且有足夠的深度,能看到標準化測驗所看不到的現象?開放性,能發展新的理論,找質性研究的弱勢 ?較不容易形成普遍性的解論或通則 ?較不容易進行有系統的比較

出過去文獻或研究所忽略的現 象 ?協助人們從更廣的視野看待研究及世界而不會侷限於過去所 得研究發現 ?可以避免主觀先見?有些時候會與研究者個人風格及技巧有關 ?對所參與的情境容易形成影響,甚至改變。 二、為何進行質性研究? 1.研究題目性質適合以質性研究方式來進行(回答How或What的問題) 2.研究主題需以探究方式進行(exploration) 3.研究主題需呈現較細膩的觀點(detailed view) 4.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研究(natural setting) 5.研究興趣強調個人的主觀觀點(personal viewpoint, “I….”) 6.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或資源進行文本資料的分析(text information) 個人性、實務性、學術性三種不同的目的(Maxwell, 2005)。個人性目的 是可以被接受的,然而需注意結果的分析與解釋,過程中個人的熱誠是 夠的,但容易形成偏誤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三、質性研究的歷史發展(陳向明,p.34~) (一) 質性研究歷史淵源 1.民族誌的發展 2.社會學領域的發展 3.自我反省意識的覺醒 4.對政治權力的反思 (二) 質性研究歷史分期 1.傳統期(1900-1950) 2.現代主義期(1950-1970) –現象學、詮釋學、以及其他相關思潮的影響 3.模糊期(1970-1986) –自然主義、建構主義的興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