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针
- 格式:ppt
- 大小:353.50 KB
- 文档页数:24
根据年龄选部位对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以采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为宜。
有时候患儿血液循环不好,偶尔穿刺不见回血,捏一下皮管即出现回血。
因头皮静脉易固定,针头不易滑出,故新生儿宜采用头皮静脉注射。
3岁以上的患儿多选择四肢静脉注射,也可根据患儿头皮适当选择穿刺部位。
注射中常出现滑针、肿胀现象,操作中应注意做好固定。
操作方法操作时患儿应采取仰卧位,并垫高头部,让家长配合按住患儿双脚,避免患儿乱踢。
操作者双手放两侧,固定患儿头部,左手拇指和食指前后分开,将头皮绷紧,右手持针柄,针头斜面向上,对准静脉穿刺,穿刺角度为10~15度。
针头刺入表皮后即向血管平行推进,见暗红色血液缓慢出现后,即为穿刺成功。
固定方法将胶布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贴于针头处,最后将头皮针管变成环形,用8厘米长的胶布固定好。
这样固定针头,小儿活动自如,针头不易滑出,拔针时胶布应顺着头发方向缓慢揭下,以免引起毛发牵拉疼痛。
给特殊患儿穿刺给头部血管较明显的患儿输液比较容易,但是对于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这时就主要靠手感和经验了。
以右手拇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找,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拇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
此时立即穿刺,成功率最高。
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也可将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当成选择对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新生儿。
新生儿头部皮肤红润,有时根本看不清血管的走向,有个诀窍,那就是涂硝酸甘油(扩管的作用)。
给严重脱水的患儿扎针也比较困难,因为患儿脱水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不好,血管弹性差,有时已经穿刺进血管,但是没有回血,会误认为未成功穿刺而退出。
因此,要先看清血管的方向,穿刺后有滑空感既可推入少量的液体,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则证实穿刺成功。
门诊输液区小儿头皮针穿刺的护理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132患儿,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改善了护理1次穿刺成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和增进护患关系。
结论:掌握良好的头皮针穿刺方法,有效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对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和增进护患关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输液区;小儿头皮针;穿刺;护理在门诊输液室对于小儿的输液,尤其是2岁以内的小儿进行头皮针穿刺时,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穿刺,并做好妥善固定,为提高临床穿刺成功率,增加家长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和信心,护理上要在努力提高穿刺技术的同时,还要掌握良好的方法,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我院对于门诊输液区进行头皮穿刺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门诊输液患儿132例,其中男78例,女54例,年龄1月~24月,平均(5.3±1.2)月,疾病种类:呼吸道感染65例,消化系统疾病37例,其他系统疾病30例。
2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2.1选择合适静脉在选择穿刺血管时就要特别注意,为了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应该选择固定的、自己穿刺有信心的静脉,注意避免与表浅毛细动脉血管混淆,选择好后应用手触摸有无搏动感,而不是见血管就穿刺[1]。
婴儿期患儿因头部皮下脂肪菲薄,静脉表浅容易触及,且呈网状分布,但是对于头部血管显露较好的患儿也不能掉以轻心,以免反复穿刺造成的不良影响。
2.2穿刺前准备首先要固定体位使患儿仰卧,助手或家长协助固定小儿躯干、四肢、头部,以避免患儿头部左右摇摆,身体上下攒动,剃净所选血管周围的毛发,面积不小于5cm2。
注意调节操作处的光线亮度及照射角度,静脉在明亮的自然光线下显露最清晰,且操作者不易疲劳[2]。
2.3穿刺方法用3手指持针法,即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两面,示指持针柄的上面,穿刺力度和进针,对于较粗的头皮静脉及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速度宜快,进针时绷紧皮肤,且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可避免液体外渗的问题,新生儿及较细小的头皮静脉,穿刺角度要小,以5~10°进针,以免刺破血管[3]。
小儿头皮针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心得资料与方法我科室对2004年6月~2008年4月48例患者输液治疗时采用小儿透辟针(5号半),收到满意效果。
男16例,女32例;心血管病18例,脑血管病25例,一般感染5例;输液天数3~30日;输液量200~800ml;时间1~5小时;60~65岁5例,65~70岁7例,70~75岁3例,75~80岁12例,>80岁11例,平均年龄75.1±0.41岁。
方法:48例均为周围静脉条件较差,选取同年龄组病情接近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按静脉输液常规进行准备,穿刺。
结果结果见表1。
讨论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变化及常见病引起的病理改变,使得皮肤变薄,皮下脂肪减少,血管弹性变差,给静脉穿刺与固定均带来不稳定因素,有些老年人由于智力及认知的改变,常会趁护理人员不注意时调快滴数。
改用5号半针头,由于其结构特点,刺激性小,总结有以下优点:①穿刺成功率增加,外周静脉条件差者穿刺成功率大于条件稍好的患者。
②输液完后穿刺部位瘀青较7号针头明显减少,安全性增加,心脑血管病用药要严格控制速度,5号半针头即使放到最大,也在相对安全范围。
③有利于长期输液患者静脉的合理使用和保护。
④减少了穿刺时的刺痛和护士、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了心理安慰。
拔针方法:①左手稍揭起胶布的一端,右手拇指、示指拿住棉签,无名指按住头发根部,顺着毛发方向将头发一层一层剥离后,再将棉签按于穿刺部位,拔除头皮针。
②用棉签蘸少许汽油,揭起胶布的一角,涂擦于头发与胶布之间,顺毛发方向边擦边揭,胶布即可轻松剥离。
③揭开胶布,左手拿棉簽顺血管走行方向放于针眼处,右手拔除针头,左手迅速将棉签压迫穿刺处约3~5分钟,切忌揉搓。
针头拔除后再将水止关闭。
参考文献1 殷磊,主编.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44.。
小儿头皮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小儿头皮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小儿头皮针这个事儿吧。
这可太重要了呢!一、操作前准备我跟你们说啊,在给小宝贝儿打头皮针之前,准备工作可得做足了。
护士姐姐或者哥哥得先洗手,洗得干干净净的,就像要去参加一场超级重要的宴会一样。
然后呢,要准备好各种东西,像注射器啦,头皮针啦,消毒棉球啦,还有胶布什么的。
这些东西就像是战士上战场的武器一样,少了哪个都不行。
我有一次陪我弟弟去打针,就看到护士阿姨在准备这些东西。
我就好奇地问:“阿姨,为啥要这么多东西呀?”阿姨笑着说:“小宝贝儿,这都是为了让弟弟打针的时候能顺利又安全呀。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这些小小的东西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那注射器得检查检查有没有裂缝啥的,头皮针的针尖也要看看是不是锋利又完好。
消毒棉球得是消过毒的新鲜棉球,可不能是脏脏的哦。
胶布也要有粘性,不然贴不住针头就麻烦啦。
二、评估小儿情况护士还得好好看看小宝贝儿的情况呢。
要看看小宝贝儿的头皮有没有什么伤口呀,红肿呀之类的。
这就好比我们挑水果,得挑没有坏的地方才能下针呀。
我看到护士阿姨摸了摸弟弟的小脑袋,还跟妈妈问了好多问题呢。
阿姨问:“宝宝最近有没有生病呀,有没有对什么东西过敏呀?”妈妈就一一回答了。
这时候我就想啊,原来护士阿姨要了解这么多情况,就是为了让弟弟打针的时候不出现什么意外呢。
要是不了解这些,就像闭着眼睛走路一样,多危险呀。
三、选择合适的血管这可是个技术活呢!小宝贝儿的头皮血管可细啦,就像小细线一样。
护士要找那种又直又明显的血管。
我看阿姨拿着小手电筒在弟弟的小脑袋上照来照去,就像在寻找宝藏一样。
阿姨跟妈妈说:“这个血管比较好,比较粗,宝宝打针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太疼。
”我就想啊,护士阿姨真厉害,能在这么小的脑袋上找到合适的血管。
要是我呀,肯定都找不到呢。
这时候妈妈就担心地问:“阿姨,会不会很疼啊?”阿姨笑着说:“我们会尽量轻一点的,您别太担心啦。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小儿头皮针的正确操作方法,了解头皮针在不同年龄段小儿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临床护理中的实际效果。
通过实验,提高护理人员对小儿头皮针操作的熟练度,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实验背景头皮针作为一种常用的注射工具,在小儿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正确使用头皮针可以有效减轻小儿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小儿生理特点,头皮针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了解头皮针的正确操作方法对于护理人员至关重要。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选取10名年龄在1-5岁之间的健康小儿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工具:头皮针、无菌注射器、无菌棉球、胶带、生理盐水等。
3. 实验环境:安静、清洁、光线充足的实验操作室。
四、实验方法1. 穿刺部位选择:根据小儿的年龄和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通常,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是小儿头皮针的常用穿刺部位。
2. 进针角度:进针角度约为45度,比静脉针角度稍大。
进针时,一手持针,另一手轻轻固定小儿头部,避免小儿移动。
3. 穿刺操作:a. 在穿刺部位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b. 将头皮针插入皮肤,进入血管后,回血正常。
c. 不要拉动针头,一手照顾好针头,一手拉胶带,同时将针头向头皮倾下使之紧贴头皮。
d. 用胶带固定好针头,再绕头部一圈,确保针头固定牢固。
4. 实验观察:观察小儿的反应,记录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出血、疼痛等。
五、实验结果1. 所有实验对象均顺利完成头皮针操作,无严重不良反应。
2. 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小儿出现轻微的疼痛和不适,但在操作结束后很快恢复。
3. 通过实验,发现以下问题:a. 部分护理人员对小儿头皮针操作不够熟练,导致操作时间较长,小儿痛苦感增加。
b. 部分小儿的血管较细,穿刺难度较大。
六、实验结论1. 小儿头皮针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方法,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小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方法,减轻小儿的痛苦。
小儿静脉输液中头皮针固定方法研究进展姜娟小儿通过头皮针进行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特别是门诊、急诊常见的护理常规操作。
由于患儿好动、贪玩,行静脉输液的患儿经常出现针头脱落情况,而再次行静脉穿刺则对患儿的精神和肉体造成再次伤害[1]。
近年来临床护理人员不断总结和创新小儿头皮针固定方法,现综述如下。
1 小儿头皮针脱落常见原因1.1 固定方法不好头皮穿刺时不剃头,汗多,固定方法不当可经常导致头皮针脱落[2]。
1.2 穿刺位置选择不好如:耳后静脉、枕静脉,患儿器闹、转头等易造成脱针。
1.3与家属沟通不够指导不到位,家长不能有效看管患儿,乱动,甚至用手去抓掉针头等。
1.4 穿刺缺乏经验见回血就固定,由于针尖进入血管过短,稍活动即易脱出。
1.5 输液速度缓慢患儿输液滴速缓慢,血管压力低,患儿哭闹易致回血造成针头堵塞。
2 穿刺前患儿的固定研究表明[3],静脉穿刺前即进针前,妥善约束患儿的活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因患儿年龄幼小不能很好配合,操作时需要由助手(医务人员或陪护家属)协助固定患儿,避免在穿刺时因疼痛刺激或恐惧出现躁动,影响穿刺成功。
穿刺前最好将患儿放于床上,由助手固定好患儿躯体、肢体、头部,如用大毛巾(或床单)约束好患儿再固定可取得更好的效果[4]。
无论取仰卧位或是侧卧位,头下放治疗枕,以增加患儿头部左右晃动的阻力[5]。
3穿刺时固定当用物、消毒、固定准备好后应马上进行静脉穿刺,以免因时间过长患儿不适或哭闹过久,增加操作难度。
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左手掌继续固定患儿的头部,松开食、拇指并小心固定好针柄及针尾处的头皮针管,防止针柄移位及头皮针管下垂,右手取一条输液贴粘贴于针柄上,然后根据情况取1~2个大小合适的无菌棉球垫于针柄和头皮之间,因为穿刺部位在头上,无论进针的角度多小,针柄与头皮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角度,如果将针柄直接下压与头皮相贴,血管很容易被针头穿破,导致穿刺失败,因此垫棉球是非常必要的[5]。
针对头皮静脉穿刺部位存在弧度,固定的稳定性差的问题,有报道[6]采用三角形棉球固定法,固定时三角形棉球的圆锐角指向针梗的方向,稍圆钝的角垫于针柄下,以平衡头部弧形,将穿刺的针尖部位与针柄保持在同一水平面,防止针尖在弧形上的头部因角度的微小改变而导致液体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