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3节 社会性行为
- 格式:doc
- 大小:99.74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一、设计思路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基于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评价量化表教学反思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学生认为书中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第二章第3节社会行为【使用说明】1、阅读课本P54-58页,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认真研读课本,完成以下自主学习内容。
小组长要做好监督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再认真学习;并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以备讨论。
[学习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预习案】1、营群体生活的动有、、、、、等。
2、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中有、、和。
是专职的“产卵机器”;具有生殖能力,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
承担了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饲喂其他白蚁等大部分工作。
则专司蚁巢的保卫工作。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会,成员之间有,有的群体中还。
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4、动物的、和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5、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这种现象叫做。
6、娥蝶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够分泌吸引雌虫的物质——。
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就会飞来和她交配。
用人工合成可以诱杀害虫或者干扰雌雄虫交配。
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7、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的。
9、正是由于、和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同意的整体。
【我的疑惑】【探究案】1、发生蝗灾时,成群的蝗虫飞向农田,取食农作物的茎、叶,这是社会行为吗?为什么?2、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何意义?3、聚集在同一片植物叶片上的蚜虫,当其中一只被瓢虫捕食后,其余蚜虫会纷纷逃散,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4、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有什么区别?【训练案】1、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A、蜜蜂的舞蹈行为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2、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A、生理活动的需要B、留下气味做“记号”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3、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下列关于首领狒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B、优先选择筑巢场地C、是雌性D、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4、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5、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A、舞蹈B、气味C、声音D、表情6、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鲫鱼B、象C、白蚁D、金丝猴【我的收获】1.知识方面2.生物思想方法3.我的感悟。
导学案:《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感悟目标:(1)复习、巩固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平衡等概念。
(2)说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重点: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难点: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预读自学:一、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仔细阅读教材44页“资料分析”,完成“讨论”题。
)(3分钟)1、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间的关系如何?(阅读45页第1 自然段,在书上划出重点词)2、什么是生态平衡?(阅读45页第1自然段观察图V-20,在书上划出重点词)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动物呼吸作用中的物质分解(阅读教材45页第4自然段,在书上划出)4、植物和动物间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阅读教材45页第4自然段,结合“资料分析”1、2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关系示意图写在下面)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5、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关系?(阅读教材46页第1自然段,在书上划出重点词)6、动物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观察教材46页图V-21并进行生动的描述)四、其他作用——生物防治7、某些动物数量过多,会对植物造成哪些危害?(观察教材46图V-22、图V-23,并描述)8、什么是生物防治?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几种?(阅读教材47页“科学.技术.社会”,并划出)问题导学:1、为什么说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2、找出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途径?3、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动物在自然界中还有什么作用?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4、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如此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他们呢?5、6、……知识小结:归纳总结,完成知识框架:(快速通览教材44—47页,形成知识结构)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起着重要中的作用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3、动物帮助植物(、)4、其他作用——():常用的方法有:()、()和()。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实验等方法来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教学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教学难点】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一.社会行为的特征1.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总结如下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2.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3.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世界》剪辑录像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3)一群蜜蜂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请学生分析这些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并总结出共同特点.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陈述: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三.探究蚂蚁的通讯1.参照下列层序进行汇报:1)探究课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2)本小组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3)探究计划及行动:(1)用大些的鱼缸(透明、便于观察)饲养一整窝蚂蚁(在野外找).(2)在距蚁穴稍远的地方放一些面包,看蚁群派出的侦察蚁如何侦察?(报告看到的现象的每一个细节)(3)侦察蚁返回去后,见到其他工蚁有何细微的行动?(4)在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一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洞时,取走或挪动纸片,观察蚂蚁的行动.(5)蚂蚁在纸上留下气味了吗?如何证明?(6)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蚂蚁要走的路径.当蚁群走过后将小纸片重新排列,如排列成半圆形等.并将食物放在圆心处,蚂蚁的行动有无变化?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7)补充说明.你们用什么饲养蚂蚁?做实验用什么食物较好?把纸片换成杨树叶可否?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2.了解动物不同的通讯方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①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②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联系,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社会行为的特征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教学反思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施教时间:2021年月日八年级教师:总第课时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课时:2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教学难点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这些行为都是动物的个体行为,然而,在茂密的丛林里或者是辽阔的非洲大草原上,许多动物却常常是成群而居,比如说狼群。
那么,大家知道狼为什么要成群而居吗?他们是怎么捕捉猎物的呢?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当中,动物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为了更好地取食和防御敌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一些个体小的、温顺的或者聪明的动物如蚂蚁、猴等常常会组成群体,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社会行为。
学生欣赏学生回答问题目标展示多媒体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学生认真阅读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教师巡视指导(10-13分钟)1、在动物个体之间有各种交流信息的方式。
下列不属于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是()A、蜜蜂的舞蹈动作B、蜂王释放特殊分泌物C、鸟类的各种鸣叫声D、乌贼感到危险时释放墨汁2、在一群猴组成的“等级社会”中,存在着优势个体,如果猴甲优于猴乙,猴丙优于猴丁,猴乙优于猴丙,则优先获得食物和配偶的是()A、猴甲B、猴乙C、猴丙D、猴丁3、蜜蜂和狒狒都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2)描述动物群体某某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
(2)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3)理解社会分工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信息交流的意义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交流讨论探究活动的结果。
三、课前预习1、社会行为的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群体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等。
3、社会行为的意义:使群体更好的适应维持和的生活。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和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的。
正因为、、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四、学思园地1、一个白蚁群有哪几种白蚁组成?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一个蜜蜂群有哪几种蜜蜂组成的?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在狒狒的群体中首领有哪些特权?它的职责是什么?4、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过群体生活?5、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这是什么意思?动物之间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6、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五、课堂检测1、中国古籍上记载:“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
”说明动物的通讯方式之一()A、气味B、声音C、激素D、色彩刺激2、在狮群中,“头领”会发出一种气味,其他成员都顺从它,这种现象()A、攻击行为B、防御行为C、社会行为D、繁殖行为3、雌娥分泌的吸引雄蛾的物质是()A、信息素B、外激素B、内激素D、性外激素4、下列昆虫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是()A、蜻蜓、螳螂B、蜜蜂、蚂蚁C、蝗虫、蟋蟀D、苍蝇、蚊子同步训练六、反思总结。
苏版初二上册生物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差不多方法,培养学生观看能力,发觉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看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明白得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连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课前预备教师预备: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预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新课新课: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点: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
首领的特权。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布置探究:蚂蚁的通讯。
明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及生活体会说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看蜜蜂群体成员挂图,摸索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解答。
培养观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点。
观看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
依照阅读作连线题。
进一步明白得社会行为的特点。
观看“拴羊而牧”的图片,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在的问题。
“羊群有等级,操纵头羊即可操纵羊群”观看图片,说出首领。
第二章第三节社会性行为
课程:新授编写人:吕焕青审核组:八年级生物组总计课时
投放日期:使用日期:使用人:
一、【知识目标】
1.成员间的明确分工,是社会行为中的首要特征。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群中,个体间有信息交流。
3.学会判断社会行为,区分信息交流的方式。
4、描述动物群体中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二、【自主学习】
三、【当堂检测】
1.在白蚁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这种行为属于( )
A.社会行为B.取食行为C.生殖行为D.防御行为
2.(广东中考)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猎豹捕食受伤的羚羊B.水蛭吸附水牛的皮肤C.小丑鱼躲进海葵避险 D.小猴给猴王整3.动物的社会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 )
A.许多同种的动物个体生活在一起B.不同种的雌雄动物成对生活在一起
C.群体内部成员有分工合作D.群体中幼年、成年与老年的比例适当
4.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 )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5.蜜蜂的群体是一个社群,是因为( )
A.蜂群中蜜蜂数目很多B.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
C.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
6.有些鸟类有迁徙行为,这是鸟类的本能,这种本能是( )
A.鸟类的学习行为B.鸟类寻找食物的需要
C.有利于鸟类的生殖 D.鸟类对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7.(郴州中考)许多动物个体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当一只黑长尾猴发现不同的敌害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为( )
A.动作 B.气味
C.声音 D.体
8.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每走一段就撒点尿,其目的是( ) A.生理活动的需要B.与其他的狗交流信息
C.留下气味作“记号”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
9.(眉山中考)下列与动物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采蜜可帮助植物传粉
B.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一种学习行为
C.昆虫有社会行为,而哺乳动物没有
D.蜘蛛结网是一5.有社会行为
10、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必须依靠( )
A.“首领”动物的保护才能得以生存
B.通过信息交流才能完成统一协调的分工合作
C.气味的传递才能完成复杂的信息交流
D.通过性外激素的作用,才能完成雌性和雄性动物个体的识别
11.(黄冈中考)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B.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和肌肉组成
C.哺乳动物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D.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只发生在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先天性行为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