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行为(一)》课后反思肖遥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第五单元讲解生物圈中人以外的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运动及行为。
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已学习了本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和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特别是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后,学生对动物的各种行为有了一定了解和兴趣,对动物行为的意义有一定的思考,社会行为不同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动物群体社会化的结果,是进一步学习动物的行为、理解行为背后意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最后一节。
本节内容2课时,此教学方案为第1课时内容。
本节课是概念教学,通过为视障学生提供丰富的视频资料,创建探究过程,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社会行为的概念,达到教学目标。
二、本节课知识结构常见的群体生活动物→社会行为定义→社会行为特征↓社会行为概念←社会行为意义本节课认知结构(学生角度)回忆、罗列常见群体生活动物→找出课本社会行为定义↓分析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发展的意义←分析资料总结社会行为特征↓形成社会行为总体概念三、本节课教学结构激趣导入→自学互学→资料分析→合作探究→总结巩固→当堂检测结合视障学生视觉障碍特点,声音成了他们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本节课充分视频的声音刺激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本班有一半以上学生是低视力,可以充分开发学生剩余视力,观看视频画面,丰富视障学生认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运用4个视频贯穿教学结构重点环节。
首先运用《海中大佬——海豚》视频激趣导入,再利用两个视频《狼图腾(节选)》和《日本地狱谷温泉猴子》分别针对社会行为的有组织、有分工、有等级三个特点呈现,学生通过视频和老师的引导问题,可以很容易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点。
最后在“总结巩固”环节利用《社会行为》微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
四、本课重难点突破办法本节课为了引导学生对于社会行为形成更深层的概念,抛出三个探究问题:1、牧羊人放羊时,羊群往往有上百头,为何他只需要管好头羊就可以了呢?2、人类具有社会行为吗?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
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
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A.繁殖行为B.贮食行为C.攻击行为D.社会行为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A.防御行为B.学习行为C.社会行为D.攻击行为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A.动物的动作B.动物的气味C.动物的声音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
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A、农家养殖的鸡群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鲫鱼B、象C、白蚁D、金丝猴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10.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11.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A、舞蹈B、气味C、声音D、表情12.有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逸。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两幅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先观察再讨论总结,于学生接受。
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
八年级学生,认知发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限,且表现出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有精力不集中的特点。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照本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
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一出示自学指导:请认真阅读课本
1)
白蚁成员之间的分工是
狒狒家族中根据什么选举首领?首领享有的特权?首领的义务?。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学生对一些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如蚂蚁、蜜蜂),但仅仅是见过工蚁、工蜂,而对蚁穴、蜂巢里的分工情况并不了解。
对于白蚁、狒狒这些动物,学生更是见都没见过。
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寻找剪辑这些动物的生活视频,让学生能够生动、直观、高效的学习社会行为的知识。
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社会行为的特征。
2.群体生活的意义。
难点:
1.群体生活的意义。
2.形成团结友爱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初步形成团结友爱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初中生物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第1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并能举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
2、初步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动物群体中是如何交流信息的。
3、能简单地说出社会行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
【学法指导】可以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来总结一下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信息交流的方式。
【课前预习】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牲。
2、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和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和,优先选择,其他成员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
3、白蚁群体中负责繁殖后代的是,负责建筑蚁巢的是,负责保卫职能的是。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各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
5、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初间的通讯是通过、、等进行的。
【合作探究】1、自学教材P37—38,结合“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和“狒狒的群体生活”图,对比不同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社会行为?3、群体成员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提示: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所以,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
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4、信息交流的意义真的如此重要吗?讨论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提示:一只狼独自生存和一群狼在一起生存,它们生长和存活状况会有什么不同呢?5、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拓展探究】你能说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吗?【达标检测】1、蚂蚁、白蚁、蜜蜂都具有社会行为,是因为他们()A、营群体生活B、个体间有信息交流C、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与合作D、成员之间有等级划分2、下列关于社会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B、群体内部的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C、有的群体存在等级D、群体中的成员只是简单地聚集在一起生活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A、几头狮子围捕两只羚羊B、一窝蚂蚁彼此分工合作C、一群猴子中有等级制度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4、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达到控制蝶蛾类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的()A、摄食B、运动C、通讯D、生长发育5、下列关于动物的“语言”的正确叙述是()A、动物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信号B、动物间传递信息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信号C、动物的各种行为D、动物的“语言”就是动物之间有联系作用的声音6.一个自然的蜂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的,蜂王的职责是产卵;雄蜂的职责是与蜂王交尾;工蜂的职责则特别多,包括筑巢、清理蜂巢、喂养幼虫、采集酿制花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