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17
第三节社会行为本节教学建议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
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
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
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
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重点和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2、设计并制作课件。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教材分析】《社会行为》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知识点简单、清晰: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图片、文字和探究蚂蚁的通讯,易于学生接受,但若深入探究动物的通讯及在通讯的意义,还需要在备课中多花些心思,多收集材料,多举例子,多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点。
【学情分析】学生脑海中已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于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了解,本节知识点较直观,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够初步了解社会行为,但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怎样进行得却知之不多。
因此,要设置好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图片、短视频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可视化,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2.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理解、说出动物在群里生活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4.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集体”、“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难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问:你知道自然界中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的吗?蚂蚁、蜜蜂、猴群、象群、狼群、猩猩、羊群等等。
问:认真观察一下,营群体生活有什么特征呢?(二)新授课一、社会行为的特征1.学生观看视频《蚂蚁》,思考问题:①在蚂蚁群体中,有哪些角色,各自行使什么功能?蚁王: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饲喂其他蚂蚁等大部分工作兵蚁:专司蚁巢的保卫蚁后:专职的“产卵机器”②蚂蚁的社会行为具有哪些特征?明确的分工、一定的组织③有群居生活的动物一定有社会行为吗?群居生活≠社会行为,比如饲养的鸭群、鸡群2.展示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指出狒狒群居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思考以下问题:①如何选“首领”?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大、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不同,分成等级次序。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一、知识与技能1.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 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1.教师搜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2.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师: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拓宽思维,举例说明,解答学生疑惑,介绍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师:请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
师: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生:集群捕食的好处。
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师: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生: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师: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知识点1 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2.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3.狒狒群体的等级划分:
②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不一定具有首领。
例如蚂蚁群体中的蚁后不具有“首领”的功能。
知识点2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信息交流是在同种动物之间进行的,而且当同类听到、看到、闻到同伴发出的信息时,能够引起一定的反应,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这样的才叫信息交流。
2.信息交流的方式:动作、声音、气味等。
3.动物的通讯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通讯。
4.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5.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易错提醒:信息交流是在同种动物之间进行的,而且当同类听到、看到、闻到同伴发出的信息时,能够引起一定的反应,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否则不是信息交流。
初中生物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第1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并能举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
2、初步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动物群体中是如何交流信息的。
3、能简单地说出社会行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
【学法指导】可以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来总结一下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信息交流的方式。
【课前预习】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牲。
2、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和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和,优先选择,其他成员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
3、白蚁群体中负责繁殖后代的是,负责建筑蚁巢的是,负责保卫职能的是。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各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
5、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初间的通讯是通过、、等进行的。
【合作探究】1、自学教材P37—38,结合“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和“狒狒的群体生活”图,对比不同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社会行为?3、群体成员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提示: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所以,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
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4、信息交流的意义真的如此重要吗?讨论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提示:一只狼独自生存和一群狼在一起生存,它们生长和存活状况会有什么不同呢?5、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拓展探究】你能说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吗?【达标检测】1、蚂蚁、白蚁、蜜蜂都具有社会行为,是因为他们()A、营群体生活B、个体间有信息交流C、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与合作D、成员之间有等级划分2、下列关于社会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B、群体内部的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C、有的群体存在等级D、群体中的成员只是简单地聚集在一起生活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A、几头狮子围捕两只羚羊B、一窝蚂蚁彼此分工合作C、一群猴子中有等级制度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4、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达到控制蝶蛾类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的()A、摄食B、运动C、通讯D、生长发育5、下列关于动物的“语言”的正确叙述是()A、动物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信号B、动物间传递信息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信号C、动物的各种行为D、动物的“语言”就是动物之间有联系作用的声音6.一个自然的蜂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的,蜂王的职责是产卵;雄蜂的职责是与蜂王交尾;工蜂的职责则特别多,包括筑巢、清理蜂巢、喂养幼虫、采集酿制花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