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1.54 MB
- 文档页数:51
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一、生平活动及政治主张荀况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
他的家世和早年经历不详,史书记载也多有矛盾。
但是荀子长期居住在齐国,在稷下学宫游学,曾是稷下学宫一位声名赫赫、威望甚高的大学者确是无疑的。
他曾在学宫“三为祭酒”,成为学术首领;(祭酒:在祭祀活动中,由一个年高望重的人举酒祭禅)封为“最为老师”(公认的最有德望的先生)。
他批判的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传统,并吸取墨、道、名、法各家的长处,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后期,这时的社会,诸侯长期称雄的局面行将结束,已基本上形成了秦、楚、魏三国对峙的局面,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趋势。
荀子的言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要求,并从理论上为大一统制造舆论。
当时荀子生活的赵国是个小国,他的近邻齐国是个东方大国,荀子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齐国,希望齐国能“调一天下,制秦楚”,结束战国七雄的割据与征战。
荀况初到齐国,正当齐王吞并宋国,兵威不可一世的时候,荀况向齐国的宰相进言,劝其“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强国》)他所谓的“胜人之道”就是实行“王道”政治。
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受到重视,齐国后来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他也因人进谗言,而不得不怀着失望的心情离齐去楚,谒见了春申君黄歇,任兰陵令。
不久,又遭楚人谗言,不被重用,被春申君辞退。
后来他看到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不是齐国,而是后起之秀的秦国。
秦国一向重用法家而不欢迎儒者,儒者西行也不入于秦国,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破例访问了秦国,观察了秦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会见了秦昭王和他的宰相范雎。
他认为,秦国民风朴实,法令严明,政府工作效率高,秦国因此而强大。
但是秦国也有它根本的弱点,那就是“恃武功而轻德教”,不能服人之心,难以久安,尽管兵劲城固,却“忧患不可深计”,时刻担心各个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
荀子主张王者之政应重在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