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图集-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169
常见淡水鱼高清图片常见淡水鱼高清图片青鱼(青鲩、黑鲩)草鱼(鲩鱼、白鲩)鲢鱼(白鲢、白胖头鱼)鳙鱼(大头、花鲢)福寿鱼(罗非、非洲鲫)鲫鱼鲮鱼鲤鱼胡子鲶(塘鲺)泥鳅桂花鱼(鳜鱼)乌鳢(黑鱼,生鱼的一种)鳊鱼(武昌鱼)鱤鱼(黄尖)黄鳝(鳝鱼、蛇鱼)银鱼名地方名称鱼青鲩、乌青、青鲲、黑鲩、螺狮青、黑鲲、青棒、乌鲩、青根鱼鱼草鲩、草鲲、白鲩、鲲子鱼、鲩鱼、青草、白鲲、青草鱼、草棒、厚鱼、草根、草包、厚子鱼、草混子、棍子鱼鱼白鲢、扁鱼、水鲢、鲢子、养鱼、白胖头鱼、家鱼、跳鲢、地瓜鱼、鲢子头、白鱼、扁子鱼花鲢、鳙鱼、养鱼、红鲢、麻鲢、胖头鱼、大头鱼、包公鱼、黄鲢、黑鲢鱼喜鱼、头鱼、河鲫鱼、喜头、鲫拐子、月鲫仔、鲫瓜子、鲫壳子、刀子鱼、朝鱼、鲋鱼鱼鲤拐子、朱砂鲤、毛子、朝仔、红鱼、花鱼、拐子、黄河鲤鱼鱼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胖鳜、翘嘴鳜、鳌花鱼鱼感丝、黄尖、横占、竿鱼、横鱼、大口感、横杆子、水老虎、铜头、感棒、虎鱼、介鱼、竹竿鱼、黄鱤鱼长春鳊鳊鱼、长条边、长身鳊、油鳊、草鳊、锅边、莲子鱼、黄尖、川枪团头鳊鲂鱼、团头舫、武昌鱼、草鳊、方鱼三角鳊角鳊、乌鳊、三角边、平胸鳊、三角舫、方鱼鱼面鱼、面条鱼、面丈鱼鱼鲶拐子、年鱼、鲇鱼、河鲶、占鱼、土鲶胡子鲶鲇胡、胡鲶、过山鳅、圹辞告、鲶巴郎、怀子鳢乌鱼、才鱼、黑鱼、生鱼、黑里头、乌里黑、乌棒、墨鱼、丰鱼、孝鱼、蛇头鱼、火头鱼、黑松、黑色棒子我国主要海洋鱼类名称对照学名地方名称小黄鱼梅子、梅鱼、小先(鲜)、小春鱼、黄花鱼、金龙、小黄瓜鱼、厚鳞仔、小王鱼、花鱼宽体舌鳎海秃、粗鳞、细鳞、玉秃鱼、黄鞋底、尤利、龙舌、塔西鱼、狗舌、鳎沙、牛目、鳎目、舌头鱼、鳎板、牛舌头、目鱼、鳎米、龙力、他板水口、大头鱼、大口鱼、大头腥、明太鱼、大头青、乌口鱼海鲫鱼海鲫、海刀子、令吉、九九鱼、海{鱼与}、古眼、即板{鱼喜}扁鲫、沙丁鱼、泽鱼、姑鱼、河尖、沙梭、沙钻、沙鲇、船丁鱼、麦穗、丁头黄姑鱼黄古、黄婆鸡、或鱼、支或、花或、春只、皮{鱼或}、同乐鱼、黄姑子、罗鱼、黄鲞、同鱼、鳘子鱼、鳘鱼太平洋鲱青条鱼、红线、青鱼山肖、扁头鱼、三笑、牛尾鱼、竹甲、担甲、刀甲、沙甲、狗腿鱼、尖角子、便子、牛尾鱼、箭鱼、乖子、驴尾巴、中鱼、摆加、棒柴、辫子鱼成鱼、成仔、尖诛、赤鱼、黄松、成广、油松、青松王吉、黄雀、赤鼻、黄只、箔只、鸡毛、鸡毛鳓、箔鼻仔、檬介、婆迹、刺仔、薄鲫、白赤、黄尖子、黄即子、茫口、刀吉、油扣、麻口、毛口蓝点乌鲛乌交、板鲛、乌鲛鱼、竹鲛、尖头马加、乌脚、鲅鱼、巴鱼、乌交鱼、燕巴鱼、燕鱼、条燕四指乌鲛午仔、午笋、乌有、乌鲅、午鱼、竹简午扁舵鲣铅锤、水鲲、桌鲲、海块、洋包、炸弹、杜仲高眼鲽片口、比目、高眼、地鱼、扁鱼、长脖、大高眼里鲳、婆子、乌鳞鲳、长林、铁板鲳、假鲳花尾胡椒鲷软唇、油麻立、加钱、加池、加吉、唇唇鱼、斑加吉木叶鲽大水、小水、铁仔、八甲鱼、八角、平鱼、古眼、古轮蛇支、海子鱼、蛇头丁、红眼鱼、肉棍子、大丁、二三丁、红眼梭、青梭、支鱼、赤眼鲻乌支、丁鱼、九棍、乌鱼、脂鱼、大乌鲻、斋鱼、河刀鱼、葵龙、乌母、田鱼、青头、青头田、乌鲻、鲛鱼、白眼棱、黄眼、白眼门{虫先}(门鳝)、鳗鱼、黄鳗、青鳗、赤鳗、海毛鱼、即勾、狼牙鳝、青鳝、白鳝、牙。
1日本七鳃鳗七鳃鳗科Lampetra japonica (Martens)(七星子)无上下颌,成体口吸盘呈漏斗状。
鼻孔单个,位于两眼中间。
无偶鳍,两背鳍分离,后背鳍与尾鳍相连。
雄性个体较小,头略大,两背鳍间距较小,前背鳍较短,后背鳍较长。
幼鱼(体长200毫米以下)口吸盘不发达,呈三角形。
典型的洄游性种类,成体在海中生活,秋冬季大量集聚溯河而上,每年4月下旬至6月初水温约达15C时开始产卵,亲鳗产卵后全部死亡。
幼鳗在江河中停留3~4年,称“沙栖鳗”或“沙隐虫”,在泥沙中生活。
幼体以藻类等为食,成鳗在海中营寄生生活,溯河洄游期几乎不摄食。
数量较多,产地居民大量捕获后一般晒干食用,有较大经济价值。
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南至日本、朝鲜沿岸,北至阿纳德尔和阿拉斯加,国内见于黑龙江和图们江水系。
(摄于吉林)2施氏鲟鲟科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七粒浮子)软骨硬鳞鱼类。
吻端至口部中线上约有7个瓣状突起。
口下位,口前具圆柱形吻须2对。
下唇完整,不中断。
鳃膜与峡部相连。
体具5列骨板,背鳍条少于40,尾歪形。
肠管具螺旋瓣。
珍贵经济鱼类之一,终身生活在淡水水域,栖息于砂砾底质河道宽阔的河段。
每年5月末至9月初为产卵期;产卵场在水流较急、水深2~3米的砾石底区域。
幼小个体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成鱼还捕食小型鱼类。
鲟鱼卵可加工成鲜美的鱼子酱;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
近年来由于人为的影响使其资源锐减,现已进行人工繁殖并实施放流。
分布于黑龙江水系。
(摄于黑龙江)3库页岛鲟鲟科Acipenser medirostris Avres(鲟鱼、鲟鳇鱼)主要特征是吻须较长,后伸接近上颌。
第1鳃弓鳃耙少于30枚。
体侧骨板22~36枚。
大型肉食性鱼类,主要在海中生活,每年秋季溯河产卵,产卵场选择砾砂底质河段,怀卵量80~240万粒,卵径约3毫米。
幼鱼以底栖昆虫及小型鱼类为食。
经济意义和施氏鲟相近,但在我国仅属偶见种类。
中国淡水鱼类图谱1、圆口类:这一类鱼是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
鱼口没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
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
在我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
2、软骨鱼类: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
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
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翻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翻为海产鱼类。
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
3、软骨硬鳞鱼类:此类鱼属硬骨鱼类,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
体表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
原始软骨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类绝灭。
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塞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
4、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
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
其中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形目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
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三)(转载)收藏数:18 周楠收录于2009-09-14 阅读数:查看公众公开原文来源tags: 淡水鱼如何对文章修以文推荐标记,添加批改找文给好友注,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三)2008年11以24日15:58 来源:西祠胡同鳅科美丽小条鳅鳅科noemacheilus pulcher (Nichoils et Pope) Micro体侧扁。
头小。
吻长,稍尖。
眼中等大,前后鼻孔邻近。
口下位,唇周有乳突。
须3对,吻须2对位吻端,颌须 l对位口角。
鳞片极小,侧线完全。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
尾鳍微凹。
体中轴具黑褐色波边纵纹。
底层鱼类。
栖息于溪河多沙石底的环境中。
个体小,一般体长60–120 mm。
分布于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平头岭鳅鳅科ectes platycephalus Gunther Oreon体长,稍平扁,后部侧扁。
头宽扁。
眼小,前后鼻孔明显分开,前鼻孔鼻管延长成须状。
口下位,弧形。
唇稍厚。
须3对。
背鳍位置较后,起点在腹鳍基之后上方。
体被细鳞。
前部侧线鳞明显。
尾鳍圆形。
底层鱼类,栖息于山溪,白昼藏匿石缝间,夜晚外出觅食水生昆虫。
个体小,体长不超过100 mm。
分布于珠江水系。
无眼岭鳅鳅科ectes anophthalmus Zheng Oreon体略平扁,后部侧扁。
头宽圆,平扁。
眼退化,不外露。
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大,椭圆形。
须3对。
背鳍位置靠后;腹鳍短小;尾鳍弧形,分枝鳍条甚少,前者为4;后者12。
体裸露,半透明,略带肉红色,前部有数个侧线孔。
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水中。
个体小,体长25,40mm,具一定的研究价值。
仅发现于广西武鸣县起凤山太极洞中。
南方条鳅鳅科cheilus meridionalis Zhu Noema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
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
须3对,很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
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
侧线不完全,止于肛门上方。
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三)(转载)周楠收录于2009-09-14 阅读数:查看收藏数:18公众公开原文来源tags:淡水鱼修改以文找文推荐给好友如何对文章标记,添加批注?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三)2008年11以24日15:58来源:西祠胡同鳅科美丽小条鳅鳅科Micronoemacheilus pulcher (Nichoils et Pope)体侧扁。
头小。
吻长,稍尖。
眼中等大,前后鼻孔邻近。
口下位,唇周有乳突。
须3对,吻须2对位吻端,颌须 l对位口角。
鳞片极小,侧线完全。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
尾鳍微凹。
体中轴具黑褐色波边纵纹。
底层鱼类。
栖息于溪河多沙石底的环境中。
个体小,一般体长60–120 mm。
分布于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平头岭鳅鳅科Oreonectes platycephalus Gunther体长,稍平扁,后部侧扁。
头宽扁。
眼小,前后鼻孔明显分开,前鼻孔鼻管延长成须状。
口下位,弧形。
唇稍厚。
须3对。
背鳍位置较后,起点在腹鳍基之后上方。
体被细鳞。
前部侧线鳞明显。
尾鳍圆形。
底层鱼类,栖息于山溪,白昼藏匿石缝间,夜晚外出觅食水生昆虫。
个体小,体长不超过100 mm。
分布于珠江水系。
无眼岭鳅鳅科Oreonectes anophthalmus Zheng体略平扁,后部侧扁。
头宽圆,平扁。
眼退化,不外露。
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大,椭圆形。
须3对。
背鳍位置靠后;腹鳍短小;尾鳍弧形,分枝鳍条甚少,前者为4;后者12。
体裸露,半透明,略带肉红色,前部有数个侧线孔。
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水中。
个体小,体长25~40mm,具一定的研究价值。
仅发现于广西武鸣县起凤山太极洞中。
南方条鳅鳅科Noemacheilus meridionalis Zhu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
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
须3对,很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
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
侧线不完全,止于肛门上方。
背鳍位腹鳍稍前方;尾鳍微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