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古代女子的化妆史之发型篇
- 格式:pptx
- 大小:25.11 MB
- 文档页数:38
中国古代女子发式第一章、中国古代女子发式类型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1)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2)凌云髻: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3)飞天纟介:“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4)垂鬟分肖髻: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古代女子发型知识点总结古代女子发型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古代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古代女子的发型也随之演变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每一种发型都带有特定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古代女子发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发型的历史沿革在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型风格。
最早的古代女子发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女子的发型以头上盘着髻为主,高昂的髻发代表着尊贵的身份和高贵的气质。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发型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盘发、垂发、耳边挽发等不同的发型形式。
到了唐代,女子的发型更加丰富多样,形成了盘髻、纶巾等独特的发式,开创了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的巅峰时期。
宋代以后,女子的发型逐渐简化,盘髻和垂发成为主流的发型风格,清代时期则以梳髻为主,发型更加庄重典雅。
二、发型的演变特点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与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社会的风气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也影响了女子的发型风格,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发型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尚和文化内涵。
其次是与服饰、礼仪和头饰的搭配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也与服饰、礼仪及头饰的搭配息息相关,不同的发型与服饰、礼仪及头饰的搭配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和风格。
再次是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也受到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会形成不同的发型风格和特点。
三、发型的种类和特点古代女子的发型种类繁多,有盘髻、垂发、扎髻、挽发等多种形式。
这些不同的发型在造型和特点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盘髻是指将头发盘成髻的发型,高盘髻代表着尊贵和高贵的身份,低盘髻则显得更加朴实和自然。
而垂发是指将头发自然的垂在耳侧或背后,显得更加清新和自然。
扎髻是指将头发扎成髻子的发型,这种发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和形态,根据不同的造型和搭配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挽发是指在头发的一侧或两侧采用挽发或梳发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和风格。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型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绚烂之一笔。
中国的发文化与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人对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发文化之重要内涵,也是推动中国发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
发置于人首,是为人体美的关键之处,从所使用的发饰来看,朝廷所禁用的材质几乎全部存在。
这充分说明,朝廷的禁令也不能泯灭人们对美的追求,而正是人们对美的不懈的追求使得中国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人类发文化中的瑰宝。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尚不存在审美观念,同时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
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着头发,任凭其自然生长,还未萌发修饰头发的念头,发型与发饰就更无从谈起了。
直至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才渐渐萌发了追求美的意识,修饰头发的实践使得各种发型与发饰被创造出来。
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子的起源。
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发型创造了物质条件。
当时,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披发。
披发亦称“散发”,是我国最古老的发型之一。
我国青海柳湾出土了一个彩绘人像陶壶,壶上描绘了一个赤裸的妇女,其头发呈披散状,是典型的披发发型。
披发这种古老的发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就时间上而言,直至建国以前,我国独龙族妇女仍然披发,前额齐于眉毛,左右齐于耳朵,后面披散在肩上,长则以刀截之。
就空间上而言,披发在我国许多地方皆存在。
如云南出土了一件西汉的青铜器,上面就有滇族妇女披发的图象。
椎髻。
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
《汉书?陆贾传》后颜师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魏学洢《核舟记》亦有关于“椎髻”的记载,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发型,它的出现是中国发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为挽发成髻,头发自行缠绕,没有束发的头饰。
中国古代发髻大全【堕马髻】髻名。
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
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
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
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盘桓髻】髻名。
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芭蕉髻】古代妇女发式,椭圆形,在髻的四周环以绿翠的一种髻式,宋人《瑶台步月图》中有此髻式。
【大盘髻】古代妇女发式,髻式凡五围,紧紧扎牢,间以玉钗并用丝网固之,宋代较流行。
【大手髻】古代妇女发式,又名“大手结”、“大首结”。
即用他人头发做成发络,续在自己的发中间,梳成圆球形的高髻,称“大手髻”。
【单刀髻】古代妇女发式,又称“刀形半翻髻”。
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
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
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单环高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
将头发盘卷一环,耸竖于头顶的一种髻式,谓“单环高髻”。
其法先将头发收拢,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
单环高髻,曾流行于中国唐、宋、明各朝。
【杜韦娘髻】古代妇女发髻。
明代嘉靖中禾妓杜韦,梳低小尖巧的实心髻,髻式实心低小,所以不易蓬松,因而一直保持其晓妆形态,当时吴中(今江苏苏州)妇人都效之。
后又讹为“茴香髻”。
【飞天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
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
《宋书·志第二十.五行志一》:“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
”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
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汉族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灵蛇髻】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
我国古代各朝“仙女”发型进化史夏日炎炎,各类丸子头、花苞头酱紫的清凉发型教程层出不穷,那么问题来了:雪姨就想知道现在有空调有风扇,美女们都受不了一头披肩长发,那么古代美女们如何应对这如多穿一件厚马甲的长发呢?(古代女子发型优雅多变)据说远古时候的人们都是披头散发的,当他们觉得夏天来啦,热得受不了了,就用石头把头发砸断砸短……嗯,雪姨估计等他们砸得差不多,夏天夏天也悄悄过去了。
等吃喝都有了,古代的美女们也开始琢磨咋让自己看着美一点了,据说秦始皇信奉仙道之术,崇向仙女发型,令宫中后妃美女浓装艳饰,使发型变化多而新奇,于是相互模仿、创新,使妇女发型的变化与装饰更加丰富多采而侈靡。
什么橘色妆容和咬唇妆,那都是秦朝的老祖宗们玩剩下来的,多少后宫美女日夜倒腾自己的头发,恨不得在头上开出花来,没有仙女的颜还不能有仙女的发型吗!汉朝时代妇女最流行的发式仍是垂髻,由于这种发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云彩一般娴雅飘逸,所以有“垂云髻”的美称。
其实垂髻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很美的,只要不是太马脸,大多数mm还是可以驾驭的。
(某丹的“垂马髻”)魏晋南北朝的美女们大多“束发”,西晋初年,“妇人束发,其缓弥甚之,坚不能自立,发被于额,目出而已。
”(《美人心计》剧照)难道大家不觉得束发后美女们明显精神了很多吗,还是雪姨眼花,对高发髻情有独钟~也许是南北朝时代为妇女的妆饰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发式更加五彩缤纷,超越前人,胖纸们也可以很美丽啊,风姿绰约。
duangduang,因为唐朝民风开放,衣着相对暴露,所以如果你是唐朝mm肯定也是会在造型上下功夫的,mm们一扫前代萎靡不振的颓废风气,发型显得华丽风雅。
过去流行的各种发式,几乎都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偏垂的坠马髻、盘绕的云髻、高耸的飞天髻等,这个时候也流行额心花钿妆,颜值略高~然后,到武则天时期,画风就突变了,虽然很女王范儿,透着一股威严的气息,但是雪姨还是欣赏不来,一大坨头发是在秀吗,快看快看,我的头发多吧,羡慕嫉妒恨吧!(唐朝的高髻)但是唐朝的大多数发型还是极好的,比如唐朝的高髻,唐朝的高髻可是非常流行的,不亚于妹子们的丸子头呢~还有唐朝江南地区的民间女子大爱的双螺髻,长得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简便大幅,丰富多变,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嗯,就是很多古装剧里丫鬟们梳的发型。
古代女子发式发簪妆容...一字头:亦称“两把头”。
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后横梳二平髻,如横二角于脑后,望之如“一”字,故称。
亦因其形状似一如意横置脑后,故又有“如意头”之称。
二髻间多插以双架以成双角,亦称“架子头”。
其间名称各异,形式稍有差别而大体相类,一般左右横出约一尺左右。
三角髻:亦称“三髻丫”。
古代妇女的一种髻式。
其式高绾三个髻于顶,余发后垂至腰际。
大拉翅: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由“一字头”发展而来。
于顶后左右横梳二平髻,绕以阔约寸许帛条于发根,其上插以宽寸余,长六寸左右的版片(即扁方),使余发绕扁方与髻根成“T”字形,再加以首饰之类。
丸髻:古代的一种髻式。
其式结髻两丸于两耳上侧,故称。
始于汉魏六朝,其时青少男女有为之者,唐宋以降,民间年轻女子亦多效其式。
小髻: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大抵不加髲梳成,盛行于唐代。
小鬟: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即环成小发髻。
丫髻:亦称“髻丫”。
古代的一种发式。
将头发绾成两个髻结,分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状如丫,故称。
丫角:古代孩童的一种发式,即丫髻。
双鵶: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犹丫髻。
又说其黑如乌鸦之双翅,故称。
叉手髻: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
其式发分两束,左右上绾于顶如叉手状,故称。
不走落:古代的一种发式,大致属于高髻之类,始自宋代宫妃。
其式即紧绾高髻于头顶,不易变形,故称。
午达:亦称“羁”。
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梳成环辫各一,纵横相交。
或谓于顶上束两髻,一前一后如马首。
巧额:古代头发的一种式样。
略如后世之刘海,但曲卷而密实。
囚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把发根紧束;于其上梳出发髻。
因其式为匆匆束就,与囚徒束发相类,故称。
唐代中后期十分流行。
仙髻:亦称“仙人髻”。
古代妇女发式的一种。
其式将发绾于头顶。
相传此髻始于秦始皇宫,至唐宋犹有为之者。
半翻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发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斜翻,流行于唐初。
危髻:指高髻。
其式将发高绾于头顶。
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
中国历代女子发型整理堕马髻: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
”寿,孙寿,梁冀妻。
另有一说:发鬂松垂,象要坠落的样子。
故又叫“坠马髻”。
《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坠马髻在唐天宝年间,又始出现,到贞元时,重为们女梳作而流行。
唐时有人将蔷薇花低垂拂地形态,譬作堕马髻式。
堕马发髻,各代微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未变。
唐温庭筠有“倭堕低梳髻”;明吴嘉纪有“岸傍妇,如花枝,不妆首饰髻低垂”诗句。
堕马髯主要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
魏晋、南北朝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
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
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
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
”《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
其中的“蔽髻”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
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
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髻等。
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
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