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常见发式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9
古代男生的发型古代中国的男子们有许多迥异于现代的发型,因为他们早已形成独特的男性发型。
这些发型的形式各有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古代中国的男子发型有以下几种:卷头发、剃礼、发髻、鞭子头、双侧发髻以及垂头发。
一、头发卷头发是古代中国男子最典型的发型,它形状如蜂翅,头顶的头发卷成了浓密的圆圈状,以及披散的两侧头发。
卷头发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卷头发已成为朝廷出入之礼,普遍受到社会的认可。
随着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更替,卷头发也不断发展,融入不同的文化气息,直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二、礼剃礼是古代中国男子较为常见的发型,据记载,剃礼成为古代中国男子最早使用发型之一,它通常在官员、士兵、学者之间使用,其形式有缠头巾、剃刀、剃礼片等多种,受到不少社会的认可。
剃礼的使用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直至清朝时期,使用剃礼的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三、髻发髻是古代中国男子主要使用的发型,形式有三种:一种是竖钗发髻,被称为“太平发髻”;另一种是调羹发髻,被称为“背发髻”;第三种是平缠发髻,被称为“长发髻”。
发髻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发髻已成为官员们的标准发型,官员们普遍采用发髻,深受社会的认可。
四、子头鞭子头是古代中国男子的一种发型,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一根竹竿或木棍把头发缠起来;另一种是用一根竹竿或木棍,头发围绕在竹棒上,形成螺旋状,叫做鞭子头。
鞭子头最早出现在汉朝时期,当时官员们或流浪汉常常采用鞭子头,它以其拙朴的形式深受社会认可。
五、侧发髻双侧发髻是古代中国男子比较常见的发型,它以发髻束缚双侧头发,将发钗插在头发上,形成双侧发髻的形状,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双侧发髻分为内发髻和外发髻,为官员或士兵的标准发型,很受社会的认可。
六、头发垂头发是古代中国男子的一种常见发型,即把头发从离头顶最近的头发上抓拉,由顶至尾自然垂下,垂至背后,也可以把头发梳成头髻,把垂头发缠起来,以形状美观,也可以系上钗子,以穿绳系发。
古典发式的梳法
1.反绾髻: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
2.结椎式: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
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
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3.对称式: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
这
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4.朝天髻:将头发梳至头顶,先编成两个圆柱形的发髻,再将其向前反搭,
使之伸向前额,形成朝天状的高髻。
5.同心髻:将头发梳拢至头顶,编成一个圆形的发髻即可。
6.流苏髻:将头发拢结于顶,挽成一个大髻,整个髻式上耸而略向后倾,并
在发髻的根部系上丝带,垂于双肩,似流苏一般。
古代发髻图解资料來源:1)博物馆展览资料、2)何建国、张艳莺、郭佑民编:《唐代妇女发髻》高髻头发高耸矗立于头顶上簪花高髻此发式是唐代贵族妇女的时髦打扮。
梳理时真、假发结合,向头的顶部分层卷梳而成,髻旁插玉簪,髻前插串珠步摇,顶上戴牡丹花。
扇形高髻此属高髻式,梳理时将发梳拢于顶,再将假发梳成扇形固定,髻前插梳,显得端庄稳重。
盛行于中、晚士庶妇女中。
半翻高髻将发收拢于顶,再向上编成一个「朶子」,「朶子」用红绢裹之。
初唐时多为宫廷仕女所用,后在民间妇女中也盛行。
福髻属高髻式。
梳理时,发分四股,将假发做成的义髻,置于顶上,用簪钗固定,再与真发组合一起,髻上饰珠翠、绢花和装饰梳等物品,显得高贵、文雅、持重。
这种发式为宫廷嫔妃或仕宦家贵妇所喜用。
惊鹄髻是一种双高髻。
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
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后传入士庶间,到了唐代,风靡于长安城中。
双缨髻属双高髻一种。
将发中分缚住←灰后编盘两个缨状的髻高耸于头顶,每个缨髻前饰银花一朵。
盛行晚唐宫廷和仕宦之家的妇女中,到宋代更为流行。
单刀髻用假发装饰成形状似刀的高髻。
上嵌宝珠、花翠等饰品,斜插步摇,然后固定于顶。
这种发髻盛唐时开始在宫中流行,后传于贵族和民间妇女中,是盛唐极为时髦的发式。
双刀髻又称双刀半翻髻。
假发制成双刀形,用簪钗固定头顶,与原发合成一个发髻的整体,髻前揰孔雀翎两枝。
此髻始于初唐宫中,后来贵族妇女也纷纷仿效,到盛唐时很为时兴。
半翻髻为平髻式。
头不戴冠,发垂两耳,额顶正中束以红绢包裹的义髻。
流行盛唐,尤以宫廷和贵族妇女中为多。
百合髻将发拢于顶,再向上盘成两个环,每个环中置红绢环,以为装饰。
多为唐代名门贵族家的奴婢侍女所用。
高环髻将发收拢于顶,向上盘卷成三个环,一环于正前方,两环相套于后,髻前插步摇,三环中饰羽毛。
整发式呈凤凰状,多为晚唐舞伎所用。
三环髻将发收拢于头顶,用黑带缚住,然后发分三股,盘卷成三个相互套起的环状,用发簪钗固定,髻上斜插步摇,髻周饰珠翠。
结鬟式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拧旋式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
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
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
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
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盘叠式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
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
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
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反绾式这类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臀”。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大盘点图文摘自网络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
古代发型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中国古代发式上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远古先民的“披发”时期;二、纺织技术发明后至春秋战国的“辫发”时期;三、战国至明清的“发髻”时期。
历史发髻虽然款式众多,但依人而定,髻的部位不同,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颈背的垂髻,以战国、秦汉时代为主。
另一类是结于头顶的高髻,以东汉、魏晋开始流行,至唐宋达到巅峰,变化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儿童或未婚少女型: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
使其自然垂下。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双平髻的编法,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
青春少女发型: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大家闺秀型: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梳百合式的壮丽!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贵族型: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唐朝京城妇女型:正面侧面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
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
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
”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古代妇女发式。
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
亦称“凤头”。
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髻),所谓抛家髻。
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中国古代发型2009-06-25 10:12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
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
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
”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发式: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
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如图)【图:从左往右,从上往下】1. 飞仙髻(两侧结高鬟)。
【图1】《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2. 凌云髻(高式的单鬟)。
【图2】《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1)(5)(4) (3)(2)3. 飞天介(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图4】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4.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图5】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二、拧旋式拧旋式梳编法: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6)(3)(5) (4) (1) (2)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中国古代发髻大全【堕马髻】髻名。
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
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
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
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盘桓髻】髻名。
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芭蕉髻】古代妇女发式,椭圆形,在髻的四周环以绿翠的一种髻式,宋人《瑶台步月图》中有此髻式。
【大盘髻】古代妇女发式,髻式凡五围,紧紧扎牢,间以玉钗并用丝网固之,宋代较流行。
【大手髻】古代妇女发式,又名“大手结”、“大首结”。
即用他人头发做成发络,续在自己的发中间,梳成圆球形的高髻,称“大手髻”。
【单刀髻】古代妇女发式,又称“刀形半翻髻”。
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
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
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单环高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
将头发盘卷一环,耸竖于头顶的一种髻式,谓“单环高髻”。
其法先将头发收拢,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
单环高髻,曾流行于中国唐、宋、明各朝。
【杜韦娘髻】古代妇女发髻。
明代嘉靖中禾妓杜韦,梳低小尖巧的实心髻,髻式实心低小,所以不易蓬松,因而一直保持其晓妆形态,当时吴中(今江苏苏州)妇人都效之。
后又讹为“茴香髻”。
【飞天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
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
《宋书·志第二十.五行志一》:“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
”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
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汉族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灵蛇髻】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
中国发式史历代发型演变椎髻楚国男子发式魏晋南北朝女子高髻插步摇发式北朝女子大十字髻发式汉代女子堕马髻发式汉代女子堕马髻发式汉代女子髻发簪花汉代女子髻发式唐代女子双垂髻发式唐代贵妇蛾髻簪花发式唐代女子回鹘发式唐代女子丫髻发式唐代乌蛮髻女子发式唐代女子饰花点妆唐代女子饰花钿唐代女子髻发戴透额罗唐代女子双鬟望仙髻发式中晚唐女子髻发眉饰发式五代女子高髻簪花发式五代女子峨髻发式宋代女子朝天髻发式元代扎巾髻发式女子明代女子丫髻女式清廷满族女子旗髻发式西周双笄发式(河南洛阳东郊出土玉人)西周披发式(玉雕)战国梳双辫女孩头形(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铜人)战国梳垂髻发式(玉雕)战国舞女发式(玉雕)战国梳垂髻舞女发式(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玉人)战国士兵头形(故宫博物院雕像)战国爵弁头形战国时期楚国男子(左二人)女子长辫双鬟(右二人)发式(据战国楚墓彩俑绘制)战国爵弁头形(塑像)战国梳双丫童发形(河南辉县出土陶俑)-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秦代少妇发式 汉代宫女发式汉代宫女高髻发式 汉代女子分髾髻发式 汉代女子垂髻发式汉代女子高髻插步摇发式 汉代妇人双环灵蛇髻发式 汉代士人双丫髻发式汉代文人发式 汉代女子环髻发式 汉代女子辫发式秦末汉初女子椎髻发式(陕西临潼) 秦男子椎髻发式 汉代戴帽男子发式汉代武士发式 汉代女爱双鬟步摇发式(据《女史箴图》) 汉代盛妆舞女高髻戴花钗发式汉代女婢高髻戴花钗发式 汉代女子双环髻发式 汉代宫女单环发式汉代女子双丫髻发式 汉代舞女垂云髻发式(彩俑)汉代舞女垂云分髾髻发式(彩俑)晋代侍从鬟给发式 晋代侍从双鬟发式 南朝宫女双鬟发式(《烈帝图》)北魏女子大十字髻发式(西安草场坡出土伎乐俑)南朝女侍大髻发式(南京石子冈出土) 东晋女侍大髻发式(南京石子冈出土) 北魏螺髻发式(麦积山石窟)隋代女子盘桓积发式 隋代女子盘桓积发式 唐代女子双髻垂髻发式唐代宫女坠马髻发式(《宫乐图》) 唐代女子椎髻发式(汉阳谷水土俑) 唐代女子双髻发式唐代侍女双鬟髻发式唐代女子惊鹄积发式 唐代女子百叶积发式唐代女子椎髻发式(《敦煌壁画》) 唐代女子蛮髻椎髻发式唐代女子双环望仙髻发式唐代侍童垂环髻发式 唐代女子垂练髻发式(《敦煌壁画》)唐代妇人椎髻发式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唐代女子倭坠髻发式 唐代女子螺髻发式唐代妇人抛家髻发式 唐代女子百合髻发式唐代女子惊鹄髻发式(永泰公主目壁画)唐代妇人高髻插梳发 唐代女子侧髻发式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唐代贵妇高髻发式面饰蛾翅 唐代女子髻发式戴透额罗 唐代贵妇宝髻发式插步摇唐代妇人蛮鬟椎髻发式,戴花插梳 唐代女子侧髻发式 唐代妇人高髻发式插梳唐代贵妇帔子凤发式饰步摇唐代宫女头戴凤啣,饰玉珠步摇唐代妇人髻发式戴花冠唐代女子髻发式插梳唐代女子倭坠髻发式唐代女子蛮鬟椎髻发式额饰花钿唐代女子惊鹄髻发式唐代女子髻发式插梳面饰八字眉唐代女子垂练鬟髻发式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眉饰五代妇人高髻发式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簪花唐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步摇 唐代女子单环髻发式唐代贵妇包髻发式,彩锦缠头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戴花冠,簪花五代女子高髻发式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梳簪花、面饰花钿唐代女子螺髻发式 唐代贵妇花髻发式,戴花冠,饰蛾眉唐代女子蛮鬟椎髻发式唐、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梳唐代女子垂练髻发式唐代女童丫髻发式唐代女童髻发式五代女子低髻发式簪花唐代女子双鬟望仙髻发式-宋代宫女朝天髻发式(山西晋祠彩塑)宋代宫女高髻发式,并扎巾及金花钿饰品(山西晋祠彩塑)宋代女子髻发戴高冠(河南偃师沟砖刻) 西夏女子髻发式,戴金花冠插步摇宋代女子髻发式 宋代女子低髻发式 宋代女子双蟠髻发式饰花钿宋代髻发式戴花冠艺人 宋代女子高髻发式宋代女子髻发式簪花宋代女子高髻发式宋代女子髻发盛妆 宋代女子髻发扎巾簪花 宋代女子髻发式戴花冠宋代女子布包髻发式宋代女子髻发式宋代女子双鬟发宋代女子三丫髻发式宋代女子包髻发插梳宋代女子单蟠髻发式宋代女子飞天髻-元代孩童双髻发式 元代女子髻发式 元代男子裹巾子发式元代贵族戴瓦楞帽元代贵妇戴姑姑冠 元代女子花冠发式元鉄木真,耳后垂鬟三搭头发式 元代女子的男式发型元蒙古族髡发四种典型的髡发式元代孩童扎巾发式元代女子双环辫发明代宫女髻发式、戴莲花冠、簪花明代女子挽髻发式 明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步摇明代少女小髻发式明代妇女牡丹头发式 牡丹女子三髻发式明代妇女牡丹头发式 明代女子圆髻发式明代女子髻发式扎头箍明代女子髻发式扎头箍明代女子髻发式扎勒子明代女子双环发式戴貂皮头饰明代女子圆尖髻发式扎头箍明代女子椎髻发式扎头箍清代女子旗髻发式(亦称大拉翅)清代女子喜鹊尾髻发式清代女子环髻发式清代女子髻发式饰花清代女子髻发式饰花钗清代老夫辫发、戴帽清代男子辫发民国初年女子髻发戴遮眉勒民国青年女子燕眉式前刘海发式清末民初男子辫发戴瓜皮帽清末民初男子长辫发清末民初男子辫发盘顶。
中华民族繁衍千百万年以来,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享有“文明古国”的美誉。
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
畅翔于我国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关发式及其装饰品的记载,浩如烟海。
这一切为我们今天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式造型及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过着极为简陋的穴居生活,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人类都是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
以后又出于交际和审美的意识,开始懂得了梳理头发。
近年我们从山东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文物中所见到的梳发工具,就是历史的佐证。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
统治阶级愈益注重自身的仪容。
而发式及其装饰尤为显著。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亦呈百花齐放之态。
秦汉时期,各类发式及其装饰日趋讲究。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充裕。
此时的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
自宋明始,社会发展步入低谷,人们的思想渐趋保守,发式及装饰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自低俗作品请删除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辛亥革命后,各种束缚人们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开放。
民国初年,西洋文化艺术逐步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朝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
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浏海”。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女子的发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典雅端庄的髻式,又有轻盈飘逸的披发。
这些发式不仅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标准。
唐代女子的发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髻式:髻是唐代女子最常见的发式之一,有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髻式。
其中,高髻是唐代女子最为喜爱的发式,因为它既能展现女性的高贵气质,又能突显女性的婀娜多姿。
高髻的制作方法较为复杂,需要将头发盘绕在头顶,用簪子、钗子等发饰固定住。
此外,还有如螺髻、双髻、单髻等不同的髻式,各具特色。
2. 披发:唐代女子喜欢将头发披散在肩上,这种发式既显得自然大方,又能展现出女性的柔美。
披发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全部头发披散,也可以是部分头发披散。
披发时,女子通常会用簪子、钗子等发饰装饰头发,增加美感。
3. 编发:唐代女子喜欢将头发编成各种花样,如辫子、辫子盘绕等。
编发的发式既简单又实用,适合日常生活和劳动。
编发时,女子会用丝带、珠子等饰品装饰头发,使其更加美观。
4. 束发:束发是将头发扎成一个或多个小辫子的发式,适合年轻女子和儿童。
束发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单辫、双辫、多辫等。
束发时,女子会用簪子、钗子等发饰固定住辫子,防止松散。
5. 卷发:唐代女子喜欢将头发卷曲,以增加发型的立体感和动感。
卷发的方法是将头发分成若干小束,然后用热铁棒或木棒将头发卷曲。
卷发时,女子会用簪子、钗子等发饰装饰头发,使其更加美观。
6. 假发:唐代女子喜欢佩戴假发,以改变发型和增加时尚感。
假发的制作材料有多种,如丝线、金银丝、人发等。
假发的款式繁多,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场合选择不同的假发。
双刀髻古代妇女发式,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
单刀髻,又称“刀形半翻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
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
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
”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抛家髻古代妇女发式。
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
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
抛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
参阅《新唐书·五行志》。
另唐段成式《髻环品》中,亦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
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髻),所谓抛家髻。
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双丫髻古代少女发髯名。
宋代少女一般以梳双髻为多,即在头上或在额旁梳成两个小鬟。
宋代黄庭坚有:“学绾双鬟年纪小”和“云鬟垂两耳”诗句。
宋代晏几道诗有:“垂螺拂黛清歌女”、“犹绾双螺”,其他如“两两青螺绾额旁”、“双螺未合”,以及吕滨老诗:“起来重绾双罗髻”等,都是形容还未到梳成发髻时的少女发饰形式。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
”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
”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朝天髻五代后蜀时发髻名。
《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
”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
山西太原晋祠泥塑,有的发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古代发式选摘包髻:古代妇女发式。
其形发髻作成后,用色绢、缯一类布帛,把髻包裹之,故名。
《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
宝髻:古代妇女发式。
章本标《贻美人》诗:“宝髻巧梳金翡翠。
”古代,在髻上鬓间,缀以花钿、钗簪、金玉花枝等饰物,统称宝髻。
辫发:妇女、儿童发式。
是将头发编结成辫子,垂于脑后,多为未婚女子所喜尚。
一般分双辫和单辫两种。
从考古材料证实。
周代已有梳发辫的习尚,并有双辫和单辫之分。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妇女以梳双辫为多,明末和清代妇女,以梳单辫为多。
梳理这种发式,一般多为中、下层未婚女子。
古代儿童亦有梳辫发的风尚,有单辫、双辫,也有三辫和多辫的。
步摇鬓:长鬓之一种,即是有分枝的长鬓,人在走路时,随步节而动,形如步摇而得名。
步摇鬓在西晋末年,已流行。
高承《事物纪原》:“冯鉴后事云:晋永嘉中,以发为步摇之状,名曰鬓。
”朝天髻:五代后蜀时发髻名。
《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
”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
山西太原晋祠泥塑,有的发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垂髻:妇女发式。
其形先将头发缕在脑后,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结成一个小团(髻),称垂髻。
在汉代妇女中很流行这种发式,也为历代沿用。
髻式随社会风俗易化有所改变。
如汉代妇女梳的垂髻发团是在背后,明代则已梳在颈后或脑后。
梳这种发式的对象,由青年妇女逐渐转到老年妇女,清朝末年,俗称“疙瘩鬏”。
现在农村的一些老年妇女,仍有梳这种垂髻的。
大手髻:古代妇女发式,又名“大手结”、“大首结”。
即用他人头发做成发络,续在自己的发中间,梳成圆球形的高髻,称“大手髻”。
单环高髻:古代妇女发式。
将头发盘卷一环,耸竖于头顶的一种髻式,谓“单环高髻”。
其法先将头发收拢,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
单环高髻,曾流行于唐、宋、明各朝。
堕马髻:古代妇女发髻名,亦名“倭堕髻”。
汉服发型教程汉服发型教程:在汉服穿搭中,发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穿上华丽的汉服,若无一个合适的发型来搭配,便会有些怪异。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汉服发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发髻盘起首先,将头发梳理顺直,然后将发丝从中间分成两半,分别扭转成两个麻花辫。
再将麻花辫盘绕成发髻,并使用发簪将其固定住。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发髻上添加装饰物,如发簪、发夹等。
2. 云髻云髻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汉服发型,非常适合正式场合。
首先将头发分为两半,然后将两边的发丝扭成两个麻花辫。
接着将两个麻花辫向上盘成一个发髻,并用发簪固定住。
最后将两个麻花辫的松散发梢调整为圆形,使其看起来像一朵云一样。
3. 螺旋发髻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发型,适合有一定发髻经验的人。
首先将头发分为两半,然后将两边的发丝分别扭转成两个小辫。
再将两个小辫盘绕成发髻,并使用发簪固定住。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造型,例如将发髻盘成螺旋状。
4. 低马尾这是一种简洁利落的发型,适合日常穿搭。
首先将头发梳理顺直,然后将发丝集中到脑后位置,并用发圈将其扎成马尾。
可以选择发圈的颜色与汉服相搭配,增加整体的协调感。
5. 海鸥双髻海鸥双髻是一种复古而可爱的发型,适合幼稚风格的汉服。
首先将头发分为两半,然后将两边的发丝分别盘成两个发髻,位置略高。
最后使用发簪将发髻固定住,并整理出蓬松的效果,使其看起来像海鸥的翅膀。
以上就是几种常见的汉服发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尝试这些发型之前,记得先将头发梳理顺直,以确保整体效果更加美观。
另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长和发量进行调整,创造出更适合自己的汉服发型。
祝大家汉服穿搭成功,展现出最美的一面!。
中国古代发型简介(民族篇)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
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
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式更是式样万千,例如有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风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族妇女的“两把头”。
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七、八种之多,如“三叉头”、“干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
但其中流行最为久远,也最为普遍的要算“披发”、“辫发”和“盘发”了。
直至现代,这三种发式,仍颇为流行。
许多民族的女子还有剃发的习俗,这在繁多的发式中,可以说是最具独物风格的发式。
1.披发披发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发式,在人之初时,人们无不披发。
而当时的披发并不为美,人们才知道利用梳理顺散发的头发,让它带给人以利索的感觉。
披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使所有的头发自然下垂,以发箍在前额、脑后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种是将前顶头发剪割成齐额短发。
戴发箍和割短发,都为使头发不于障眼。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商代女子玉人像,长发披肩,以发箍箍束,脑后还饰有双鸡对食发簪,反应出商代妇女的发式。
周代妇女尚散发不束,任其随风飘扬。
《诗经。
小雅。
都人士》有:“发则有旗”之句。
古代少数民族妇女长发披肩的现象,更为普遍,《记.王制篇》曰:“东方日夷,被发文身……。
西南日戎,被发毛皮……。
”《周书。
突厥传》:“乌蛮……男子髻,女子披发……”余庆元《维西闻见录》:“怒子……男女披发……”。
如今,佤族姑娘精帛的银发箍,把一头飘散的青丝装粉得列加秀美。
剪割短发,古称“断发”,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人首形器口彩陶瓶,瓶口人头,前顶头发齐额;后面头发齐颈,显然为断发式,而这件器物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在青海柳湾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彩绘人像陶罐,其发式为脑后长发披肩;前顶亦作齐额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