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220.00 KB
- 文档页数:30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学基础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2、教育的三种基本要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5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獐,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以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7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5、论述教育的起源?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神话起源学: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
2)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3)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10-116、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11-127、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华与教育的本土华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13-15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须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化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题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题1、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实践活动。
2、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__________。
3、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__________的人。
4、教育者意味着一种________,而不是一种“实体”。
5、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 ________ 。
6、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__________。
7.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是教育的_________起源说。
8、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________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
9、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________日益突出。
10、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11、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人是。
12、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把握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1、对“教育”定义的理解,下面描述正确的是…………………………………○○1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放到火苗上被灼伤,获得有关知识的过程。
○2老母鸡带领小鸡找东西吃的活动。
○3“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行为。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指…………………………………………………○○1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手段○2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3、在教育学史上,一般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①洛克的《教育漫话》②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③卢梭的《爱弥尔》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1《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漫话》○3《爱弥儿》○4《普通教育学》5、“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的观点属于……………………………○○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4教育的交往起源说三、多项选择题1、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1家庭教育○2早期教育○3学校教育○4社会教育○5终身教育2、教育影响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1教育手段○2教育方法○3教育内容○4教科书○5教育组织形式四、名词解释:1、教育2、教育影响五、简答题1、谈一谈你对教育要素中“教育者”的理解。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 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形态:1. 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 年(1905) ,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课题: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之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教学目标:明确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教学重难点: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课时:2课时教具:板书,PPT教学过程(一)导言:上节课我们知道教育对个体的功能,个体作为组成社会的基础,不可避免的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二)教学内容讨论:民族文化素质与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公认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是没有受过同等教育的人的4—5倍1: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教育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都有着重要作用,但与这些功能相比,教育对改善人口质量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表现得更为直接,在当代也更为突出。
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它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社会的存在是以人口为生态基础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当社会生产力处于较落后的状态,此时强调的是人口数量。
而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高度科学技术化后,经济的发展就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知识,智力的积累与发展,人们就强调人口质量。
我国人口众多,在知识经济时代,若没有与这个时代所要求的文化素质,就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因此,人口素质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当然,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既包括来自上一代人的遗传素质,也包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
由于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我国目前实施的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具有国家之本,民族之本和人生之本的重要地位。
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义务教育也要端正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作贡献。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教育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征”,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德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这样,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这二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
再次,这个定义枪挑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再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这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信息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网络、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教学组织形式等(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答:第一,教育史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再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几乎,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之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 (3)一、“教育”的定义 ........................................... (3)二、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 ........................................... (3)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 (3)古代教育 ........................................... .. (3)学记 ............................................. 3 实用主义教育学 ...........................................3 代表人物,观点 ...........................................丿、、、 ...................................... .. (4)四、教育学的价值 ........................................... (4)第二章教育功能 ........................................... .. (4)义.一、教育功能的含 (4)台匕二、教育的个体功能台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 (4)能台匕 (4)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台匕 (4)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台匕 (5)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5)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 . (5)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 (5)第三章教育目的 ........................................... .. (5)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 . (5)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 . (5)(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 . (5)(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5)(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6)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 . (6)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 (6)五、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 .. (6)六、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 . (6)第四章教育制度 ........................................... .. (6)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 (6)二、义务教育法的理解和把握 ........................................... . (7)第五章教育与学生 ........................................... . (7)二、学生 ........................................... .. 71 、学生的本质特点 ........................................... 丿、、、 ...................................... .. (7)2 、学生发展的规律及教育 ........................................... (8)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8)第六章课程 ........................................... .. 8一、课程理论流派 ........................................... . (8)二、课程类型 ........................................... .. (9)(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 (9)(二)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 (9)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 (9)1 、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 . (9)2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 .. (9)第七章课堂教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教学基本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完整版)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定义教育被定义为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这个概念可以被分为广义、狭义和更狭义的定义。
二、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者、研究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被划分为非制度化和制度化教育。
同时,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可以被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
社会形态的变迁也可以被划分为农业、工业和信息社会。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可以被归结为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和劳动起源。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以及信息社会的教育。
四、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可以被归结为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以及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教育学的创立标志包括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以及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家及著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
教育学的发展包括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主义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包括问题领域急剧扩大、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以及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育功能被定义为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可以被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此外,教育还具有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这些教育功能可以被多维度地复合分类。
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
正向功能包括改善和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文化保存、文化选择、文化融合、文化创造、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生产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公民和人才的培养、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促进社会民主化等方面。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研究题参考答案一、教育术语解释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研究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是由教育者、研究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XXX和XXX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1.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C。
)A.勒图尔诺B.沛西·能C.孟禄D.康德2.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C。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3.XXX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D。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实用主义教育学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
B。
)A.XXXB.XXXC.XXX三、辨析题(错误的请改正)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XXX的《普通教育学》。
错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XXX的《大讲授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XXX和XXX。
正确。
3.教育就是个体的研究或发展过程。
错误。
教育是在肯定社会配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是个体的研究或发展进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尺度进行划分的。
错误。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的尺度进行划分的。
试卷构成:单选15个;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用法: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最基本)、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2、我国最早的教育概念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4、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5、教育形态的标准有: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实践标准6、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7、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形成的教育形态。
8、社会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
9、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教育的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10、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11、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2、《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13、培根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14、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1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17、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18、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经验与教育》和《设计教学法》19、简答题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特征):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和作用2、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教育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①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②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③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①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②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3、重要:P32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表现在: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①教育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体现4、重要P41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小知识点: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①纵向和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②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二、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5、重要P4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①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源,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②教育通过生产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6、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最主要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①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②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回顾所具有的作用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3、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①社会依据②人的依据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候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教育”定义的理解: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撞门的教育人员、机构以及与性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有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合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
特点:1.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从社会的角度广义的,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综合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
2)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不同的教育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活或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的教育指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非学校化社会:美国的伊里奇倡导的。
他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化社会,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4.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期末重点+真题)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