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之近代
- 格式:ppt
- 大小:4.79 MB
- 文档页数:68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一、近现代中国画艺术(一)海上画派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繁荣,在此云集的画家,师承不同,各有专长,但居主流地位的则是“海派”群体。
“海派”画家善于将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绘民间奇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代表人物是“海上三任”(即任熊、任薰、任颐),以任颐为高峰;后期以吴昌硕为巨擘。
任颐、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1、任颐任颐,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
他擅长花鸟画和人物画,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他的人物画,早年师法陈洪绶,形象夸张,富装饰效果;晚年吸收华喦笔意,更加简逸灵活。
他的花鸟画,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近于陈洪绶;后取法恽派及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
他的代表作品有《蕉荫纳凉图》、《酸寒尉像》、《紫藤翠鸟图》等。
他的绘画风格体现了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的结合,雅俗共赏反映了这一时期市民阶级对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求。
2、吴昌硕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他擅长大写意花卉,取材梅、兰、竹、菊、牡丹、松树、荷花、水仙等。
他的作品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
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认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
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接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对角斜势。
用色上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浓艳。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
中国美术史——近现代美术(下)一、近现代油画艺术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留学日、欧、美归来的画家开始在新兴美术学校教授油画课。
至此,中国油画才算正式起步。
李叔同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教授素描和油画,率先使用石膏模型和人体模特。
李铁夫早年起从学于约翰·萨金特,是最早熟练掌握油画技巧的中国艺术家。
此后,又有大批青年出洋学习油画,如去日本的有王悦之、关良、卫天霖、王式廓(有作品《血衣》等人,去欧美的有方君璧、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颜文梁、吴作人、常书鸿、吕斯百、唐一禾、李瑞年、周方白、吴大羽、方干民等人。
他们在国外接受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不同的基本功训练,回国后各自主持各种美术院校,组织画会、发表宣言、办展览,推动了油画的发展。
在20世纪上半叶,油画这一外来画种,开始在中国这块有着深厚绘画传统的土地上生根,并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为新中国油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949年以后,新老油画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工农兵生活,创造新作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用更加通俗、写实的形式表现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遂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创作的基本风貌。
苏联的教学体制和绘画,对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
国家曾派留学生赴苏联学习油画,又聘请苏联画家到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执教。
这些留学生和训练班学员后来都成了中国油画的中坚力量。
重要的油画作品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吴作人的《黄河三门峡》等。
20世纪60年代前期是中国油画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开办了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三个工作室,使油画教学充满勃勃生机,培养出一批青年油画家,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
如郑洪流的《毛主席在井冈山》、艾中信的《东渡黄河》、侯一民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高虹的《决战前夕》、蔡亮的《延安火炬》靳尚谊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钟涵的《延河边上》、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柳青的《三千里江山》等。
陶器艺术:原始居民所创造的陶瓷器艺术翻开了中国美术灿烂的第一页,陶器的出现不公在原始美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也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陶器:用陶土做胎底,用火烧制成的器物。
窑温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用彩绘原料装饰过的陶器,称为彩陶。
在器物表面印有几何纹样的陶器称为几何印陶纹。
按地域划分不同的遗址及其器物特点在长江、淮河、珠江流域的彩石器遗址中最常见的陶器是泥制灰陶和几何印陶纹。
目前出土最早的陶器是江西出土的几何印陶纹。
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有大量的泥制灰陶,它是在陶土中掺入了稻谷的谷壳,因而在烧成后成了来炭的灰陶,这很能体现长江流域稻米文化的特色。
黄河是中国彩陶文化的发源地。
仰韶文化是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彩陶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被认为是彩陶形制的典范。
黑陶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代表,黑陶色彩乌黑发亮,表面光滑,器壁薄。
陶器按艺术特征可分为陶塑、陶绘和陶文三部分内容陶器的器形有以物象成为创作的灵感,有人头形器,口陶瓶,彩陶船形壶等,此外还有摈弃器物功能的专门的塑陶。
中国的雕塑艺术几乎与制陶工艺同步产生,遗存分布较广,以陶塑居多,题材主要以人和动物为主,技法有圆雕、浮雕浅刻等。
《人头器口陶瓶》红山文化出土的小型陶塑裸体孕妇像——人物造型准确,展示了原始人对生育的崇敬红山文化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造型写实,比例准确,表现吧女神的威严,是目前出土的史前雕塑中最大的一件作品。
出土于青海大通县的《舞蹈纹彩陶盆》既形象又概括《人面鱼纹彩陶盆》——画面简洁、有趣,表现了原始人对富足的向往,被认为是半坡人的巫术图腾陶绘:陶绘和图案互为表里,是了解绘画起源的宝贵资料,原始人制陶时为了追求器物的美感,在陶坯的表面涂以天然矿物质或植物颜料,再入窑加以烧制,从而在胎地了呈现出红、黑、白等颜色,陶绘的纹样有动物、人物、植物和图案等,它们都和氏族的现实生活或巫术相关。
中国美术简史的论述题
题目:中国美术简史,简述中国美术发展的主要阶段并分析其特点。
答案:中国美术发展经历了多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1. 古代传统阶段:古代中国美术起源于先秦时期,重要表现形式包括铜器、陶瓷、绘画等。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艺术与道德、文化背景的结合,强调以形象传达思想和美学价值。
2.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是中国绘画的黄金时期,注重写意和意境的表现,形成了以山水画为主的文人画派。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传统,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外来影响,表现出豪放和浪漫的风格。
明清时期则呈现出仕女画和花鸟画的兴盛,注重细腻的表现和装饰性的艺术效果。
3. 近现代阶段:近现代的中国美术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艺术家开始追求现代性和个人表达,兴起了新式绘画运动,标志着中国艺术进入了现代阶段。
此后,中国美术经历了许多流派的涌现和艺术实验的探索,包括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画、林风眠的新写实主义等。
这些阶段及其特点只是对中国美术发展的简要概括,实际上中国美术的历史发展非常复杂而丰富。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理念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重点及名词第一篇: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重点及名词1、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是指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些职业画家,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般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
另外,也曾列入八怪的画家还有华喦、高凤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人。
由于人数众多,故有“扬州画派”之称。
其实,扬州画派诸家在艺术上面目各不相同,但也共同之处:首先,由于他们大多都出身于知识阶层,虽有人任过小官,但最终都以卖画为生,生活清苦,故多借画抒发不平之气;其次,他们都注重艺术个性,讲求创新,强调写神,并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画面主观感情色彩强烈,并以书法笔意入画,注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这些因素使得他们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以标新立异的精神给画坛注入生机,并对后世水墨写意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决澜社决澜社”画会组织酝酿于1930年,1932年正式成立面世,至1935年,共举办四次“决澜社”画展,其基本成员十名,而参加过“决澜社”活动及画展的盟友众多。
“决澜社”的基本成员为:庞熏琹、倪贻德、王济远、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张弦、阳太阳、杨秋人、丘堤(其中王济远于第二回展后退出,丘堤却于1933年日本回国后加入)。
“决澜社”第一回展时,发表了由倪贻德撰写,经庞薰琹、王济远同意的“决澜社”宣言,表明了他们对当下的艺坛状况的看法及自己的使命的确认。
决澜社“在当时吸引着一批不甘于被时风所困而随波逐流的新进的画家,他们虽然艺术观念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却以狂飙运动来冲破庸俗陈腐的画坛沉寂的局面,掀起一个新兴艺术运动的愿望,把他们连续在一起了。
”决澜社“在一定程度上,团结西画家去作多方面的探索,创造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气,并且也促进了对西方近现代绘画诸流派的研究和借鉴,为中国现代艺术开拓了一片疆士。
3、新木刻运动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代表了“为大众而艺术”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