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报书

活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

学科分类语文

课题负责人晏琴

负责人所在单位(盖章)

研究起讫时期(2013.9—2015.9)

联系电话(区号)

邮政编码334300

通讯地址横峰葛源中学

电子信箱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

印制

填表说明

1、本表请用钢笔认真如实填写(以同样规格,可以打印填表),

书写要清晰、工整。

2、本表报送一式3份,其中1份原件,2份复印件。用A4复

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每个课题限报负责人一名

...........

4、填写中如栏目篇幅不够,要自行加页。

5、申报书须经课题负责人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并

加盖公章后方可报送。

6、课题编号及第八、九、十项不用填写。

2.工作基础

课题申报立项后,我首先进行现状分析,通过听课、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了解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材中的资源进行作文指导教学的情况,探究语文教学中活用课文中的作文因素进行写作指导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

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了我有益的启示。

如杨根福老师教授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就注意了文本中的写作因素。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写鸭蛋只用了两节文字,其余的篇幅写什么?”学生回答说“还写了有关端午的好多民俗”,老师又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呢?作者为什么不把笔墨局限于家乡端午的鸭蛋呢?这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呢?”原来,鸭蛋只是个引子,代表着家乡的风土人情,象征着童年的美好生活。我们写作时也应该选准着眼点,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聚焦在可感的形象上。这些对学生写作中如何寻找写作点,如何构思文章有帮助。

许大英老师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一文二用,花了两节课。一节课是把这篇课文当着阅读理解的材料,扣住“巨人”一词深入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让学生感悟贝多芬巨人般的人格魅力。第二节课是把这篇课文当着写作指导的材料,老师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本文作者何为是我国当代作家,他与贝多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也不是一个国家的人,他们相隔深远,那本文是如何写出来的呢?原来,何为写作这篇文章是建立在他阅读了很多有关贝多芬的文章的基础上的。这节课毛老师从写作如何选材和组材的角度对学生上了一节非常有意义的习作指导课。写作的材料哪里来?除了来自生活,还可以来自广泛的阅读。这节课引发我的思考:是啊,以前只把课文当阅读的素材,怎么就不能当作指导学生写作的素材呢?

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教师能活用教材中丰富的写作资源进行写作指导,可以一箭双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决定对此进行实践和研究。

(二)实施研究,探究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我尝试渗透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研究课文的标题,让他们学会拟个漂亮的标题;引导学生研究课文的开头,让学生把作文开头写得更好;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结尾,让学生习作的结尾更加亮丽……一路实践下来,发现效果比较显著,学生对写作的基本方法、技巧等都有了很大程度

的提高.

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为例,第一单元的写作练习的话题是“成长的烦恼”,如果教师指导学生读熟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体会作者对两种生活的描述和感悟,学习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选材和运用倒叙等写法;从《丑小鸭》中体会丑小鸭成长的经历,学习按事情的进程安排材料以及顺叙的写法等,熟读理解了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应该说对写作“成长的烦恼”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我的具体做法是:

1、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渗透写作指导。

我与学生一起揣摩课文题目、揣摩开头结尾、揣摩课文语言、揣摩课文构思,在揣摩中学习、感悟。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举例说明:

①借课文语句亮丽作文语言

选择课文中用词生动、句式灵活、运用修辞优美、化用诗词巧妙的句子引导学生仿写,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借课文素材充实作文论据

课文是学生最熟悉的论据库,可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学生若能把课文中的材料充分运用起来,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正视妻妾客赞美的事例,可用做“认清自己”“正视赞美”等观点的论据;邹忌以此事讽谏齐王的事例,可用做“说话要讲究艺术”的论据;齐王纳谏的事例,可用做“相信自己还要听取他人意见”“兼听则明”等观点的论据。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学生只要能认真分析并总结,就能做到学以致用。

③借课文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课文中作者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路,可为学生的写作开启思维,启发他们去创新,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学生借课文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就能真正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能在写材料作文时,写出新颖独特的美文。

④借课文表现手法深化作文主题

课文中常巧妙地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加强对主题的表达。例如,《故乡》就通过描写闰土和杨二嫂在不同境况下的变化,突显了作品的主题;《范进中举》则用幽默、夸张、讽刺等手法,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言行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

文章的主旨。

⑤借课文结构完善作文构思

写文章犹如建造房屋,挥毫之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想,才能一挥而就。教材中好多课文的结构学生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例如,《夏感》的“总分总结构”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先叙后议”的结构等,学生写作文时就可以借鉴。

2、指导学生进行模写。

运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模写写作,在模写中提升,在提升中模写,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是佳作,都值得反复诵读,理解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开展模写。学《藤野先生》可让学生模写《我的老师》,学《范进中举》可模写《____前后》,学《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可模写《我们的校园》,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模写《童年记趣》……针对不同写作水平、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合适的课文摹写。如《怀疑与学问》的第6节,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对初学议论文写作很有帮助。如《回忆我的母亲》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恰当运用了议论抒情,适于学生模写《我的母亲》。如《事事关心》第10、11节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逻辑性强,适于学生模写讲道理。学习《事事关心》时,我们着重让学生分析层次,体会讲道理的逻辑性,熟读课文句式。一些学生在习作《中学生要热爱家务劳动》中模拟了《事事关心》有关小节的写法。这样写道:“既要努力学习,又要热爱家务劳动,这是非常明白的道理。小学生尚且知道这种道理,难道我们还不如一个小学生,还不知道这种道理吗?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比他们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彻!”虽是简单摹仿,但也恰到好处,议论有力。

选择课文中用词生动、句式灵活、运用修辞优美、化用诗词巧妙的句子引导学生仿写,可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江河的诗歌《星星变奏曲》——试仿造这首诗的:“如果……如果……”的句式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又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芦苇,奔着东南”“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

坚持进行这样的模写训练,对学生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3、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